物理治疗学.docx
《物理治疗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治疗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治疗学
物理治疗学
第一章概论
物理治疗学:
英文缩写是PT,是研究如何通过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种专门的医学相关类学科。
物理治疗范畴:
三大类
①以功能训练为主要手段,又称为运动治疗或运动疗法。
②以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冷、热、水等为主要手段,又称理疗。
③手法治疗
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
①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②增强心肺功能。
③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
④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⑤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⑥调节精神和心理
抗阻力运动:
运动时必须克服外部的阻力才能完成,又称负重运动。
(常用于肌力已达到3级或以上的患者,分为抗等张阻力运动、抗等长阻力运动、等速运动。
)
第2章关节活动技术
按运动轴对关节的分类及举例
1.单轴关节:
①滑车关节(指间关节肱尺关节)②车轴关节(圆柱关节)(近远侧桡尺关节)
2.双轴关节:
①椭圆关节(桡腕关节)②鞍状关节(拇指腕掌关节)
3.三轴关节或称多轴关节:
①球窝关节(肩关节)②杵臼关节(髋关节)③平面关节(肩锁关节腕骨和跗骨间诸关节)
影响关节活动范围的因素
生理:
①拮抗肌的肌张力。
②软组织相接触。
③关节的韧带张力。
④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
⑤骨组织的限制。
病理:
①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
②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黏连或痉挛。
③肌力降低。
④关节本身病变。
第3章体位转移技术
1.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
①水平转移时,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的高度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痪者转移时。
②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
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活动床转移时应先锁住床的脚轮,椅子转移时应将其置于最稳定的位置。
③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应尽可能靠近。
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
④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
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转移。
⑤应当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如利用倾斜力、翻滚力、摆动惯性以增加起身的动量。
⑥转移时应注意安全。
患者应尽量避免被家具或轮椅大轮、脚踏板碰伤肢体或臀部。
如轮椅和床之间转移时,靠床一侧的轮椅扶手要卸下,轮椅脚踏板要向旁侧移开,否则会碰到患者踝部,导致皮肤擦伤。
⑦患者学习独立转移的时机要恰当。
太早容易失败会使患者失去信心,太晚则因依赖而失去兴趣。
⑧有多种转移方法可供选择时,以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为首选。
2.辅助转移的基本原则
(1)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应互相信任。
在进行转移前,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作自我介绍,并清楚解释转移的目的、方向、方法和程序,使患者处于最好的起始位置。
(2)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熟知患者病情。
如应知道患者有什么缺陷,体形、体重、瘫痪程度和认知力如何,需要何种方式和多少力度的帮助。
如果患者具有一定的能力,则转移的速度必须按患者的能力而定。
(3)转移前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准备好必要的设施与空间,使转移得以安全、有效地进行。
若要由床移向椅子或由椅子移向轮椅,要先将椅子或轮椅放在适当的位置,以缩短距离及减少转换方向。
轮椅或活动床要锁住,拆去阻碍转移的扶手及脚踏板。
并让惠者尽量排空大小便,使其在转移过程中不会发生大小便失禁。
(4)治疗师或护理人员需要相当的技巧而不能单独依靠体力。
帮助时主要依靠下肢力量,因此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并一前一后,髖、膝关节可以微屈但腰背部及头颈必须伸直,旋转时不用腰力而用足的转动来实现,同时身体要循着转移方向移动,并保持患者身体左右对称。
同时,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清楚自己的体力和技能,没有把握时不要单独帮助患者转移。
(5)为了安全,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必须穿合适的鞋子或赤足,必要时可穿防滑平底鞋。
为防止打滑,不可只穿袜子进行转移。
衣着要方便活动,头发、饰物和戒指不能伤到患者。
(6)治疗师或护理人员的指令应简单、明确,以便患者能正确理解、接收和执行。
转移过程中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应当相互支持,协同用力。
治疗师或护理人员与患者有语言、文化差异时尤应注意。
(7)转移过程中,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应留意患者突然或不正常的动作,如脑卒中患者的不随意运动,以避免意外发生。
(8)随着患者功能的恢复,帮助应逐渐减少。
3.被动转移的基本原则
(1)患者应当消除紧张、对抗的心理,从身心上放松自己,对帮助者要有信心,以配合转移。
(2)搬运时患者应当向前看,而不是向地板或向帮助者看。
(3)搬运过程中患者应当保持转移开始的姿势,不再改变。
(4)若搬运过程需要两个以上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则每一位都必须清楚地了解整个转移程序及方向。
开始转移时,由其中一位负责喊口号,如“一、二、三,起”,然后同时把患者扶起。
(5)利用机械搬运时,转移前应检查器械是否完好,准备并固定好,并保证空间通畅,没有障碍。
(6)无论是人工搬运还是机械搬运,转移时均不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不能影响或加重病情。
第四章肌肉牵伸技术
肌肉牵伸技术适应症:
①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瘢痕形成,继发引起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降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影响。
②预防由于制动、内外固定和失用等造成的肌力减弱以及相应组织短缩的发生。
③另外,体育锻炼前后的有效牵伸,利于预防肌肉骨骼系统受损。
肌肉牵伸技术的分类:
1.被动牵伸(①手法牵伸②机械牵伸③自我牵伸)
2.主动牵伸(①收缩—放松法②收缩—放松—收缩法③拮抗肌收缩法)
3.其他(①冷热疗法②手法按摩③夹板和支具)
第五章关节松动技术
手法操作的基本运动:
1.生理运动:
是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如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
2.附属运动:
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
如滑动、滚动、分离(包括垂直分离和水平分离)或牵引等。
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
①缓解疼痛。
②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③增加本体反馈。
手法分级标准
手法分级是以关节活动的可动范围为标准,根据手法操作时活动(松动)关节所产生的范围的大小,将关节松动技术分为4级。
Ⅰ级:
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Ⅱ级:
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Ⅲ级:
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Ⅳ级:
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常见的关节松动术手法与作用:
1、肩部关节
(一)运动学概要
肩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包括水平内收和外展),能转(包括内旋和外旋):
附属运动包括分离、长轴牵引挤压、前后向滑动等。
(2)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
作用:
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肩外展约50°,前臂中立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
内侧手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约10秒钟,然后放松,操作中要保持分离牵引力与关节孟的治疗平面相垂直。
2.长轴牵引
作用:
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师站在患者躯干及外展上肢之间,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手放在腋窝,拇指在腋前。
外侧手向足的方向持续牵拉肱骨约10秒,使肱骨在关节盂内滑动,然后放松,操作中要保持牵引力与肱骨长轴平行。
3.上下滑动
作用:
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稍外展。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此手法是上述1和2手法的结合。
治疗师站在躯干一侧,双手分别握住肱骨近端的内外侧。
内侧手稍向外做分离牵引,同时,外侧手将肱骨上下推动。
4.外展向足侧滑动
作用:
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外展90°,屈肘约70°,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师前臂内侧。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师坐在患者外展肩的外侧,外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内侧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侧,四指向下。
外侧手稍向外牵引,内侧手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当患者关节疼痛剧烈或明显僵硬,上肢不能外展,可让患者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或外展至最大范围,肘关节屈伸均可;治疗师站在患肩床头,双手拇指放在肩峰下肱骨头上,其余四指自然分开放在两侧。
双手固定不动,向足的方向推动肱骨。
5.前后向滑动
作用:
增加肩前屈和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处于休息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的手掌放在肱骨头上,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稍稍将肱骨托起,上方手将肱骨的近段由前向后推动。
如果关节疼痛明显(如急性期),治疗师可以将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上,由前向后推动肱骨头。
6.后前向滑动
作用:
增加肩后伸和外旋活动范围。
有三种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屈肘,前臂旋前放在胸前。
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方,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
双手拇指同时将肱骨头
向前推动(图5-6①);此手法也可以在患者侧卧位时操作。
(2)患者仰卧位,上肢稍外展,屈时,前臂旋前放在治疗师内侧上肢肘窝处。
治疗师站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外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内侧。
外侧手将肱骨由后向前推动(图5-6②)。
(3)患者俯卧位,患侧肩关节放在治疗床边缘,肩前方垫毛巾,上肢外展,上臂放在治疗师内侧大腿E.治疗师站在外展的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放在服骨近端后面,外侧手放在肱骨远端前面。
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将眩骨向前推动(图5-6③)。
上述三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疼痛的患者;第三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关节明显僵硬的患者;第二种方法介于两者之间。
7.外展摆动
作用:
当外展超过90°时,进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肩外展至活动受限处,屈肘90°,前臂旋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在外展上肢与躯干之间,内侧手从肩背部后方穿过,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以防耸肩的代偿作用。
外侧手托住肘部,并使肩稍外旋和后伸。
外侧手将肱骨在外展终点范围内摆动。
8.侧方滑动见图5-7。
作用:
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上肢前屈90,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在躯干一侧,内侧手握住肱骨近端内侧,外侧手握住肱骨远端及肘部。
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向外侧推动肱骨。
如果关节僵硬明显,治疗师也可以用双手握住肱骨近端,颈肩部抵住肱骨远外侧。
松动时,双手向外,肩部向内同时推动肱骨。
9.水平内收摆动
作用:
增加肩水平内收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坐位,肩前届90*,届时,前臂旋前,手搭在对侧肩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在患肩后方,同侧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侧手握住搭在对侧
肩部的手。
双手同时将患侧上肢做水平内收摆动。
10.后前向转动
作用:
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健侧卧位,患侧在上,肩稍内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后。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拇指放在肱骨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
双手拇指同时由后向前转动肱骨。
11.内旋摆动见图5-8。
作用:
增加肩内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前臂悬前。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或坐在患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托住肘部,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
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内旋。
12.外旋摆动
作用:
增加肩外旋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肩外展,屈肘90"。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或坐在惠侧肩关节的外侧,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腕部,下方手托住时关节前面,上方手将前臂向床面运动,使肩外旋。
13.肩胛胸壁关节松动手法见图5-9。
作用:
增加肩胛骨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健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从上臂下面穿过,拇指与四指分开,固定肩胛骨下角。
双手同时向各个方面活动肩胛骨,使肩胛骨分别做上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缩(向内)运动,也可以把上述运动结合起来,做旋转运动。
2.膝部关节
(一)运动学概要
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包括田和伸,在屈膝位小腿可内旋(足尖向内)和外旋(足尖向外)。
附属运动包括长轴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前向滑动、侧方滑动等。
(二)股胫关节操作要领
1.长轴牵引
作用:
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
坐在治疗床上,患侧屈膝垂于床沿,胭窝下可垫毛巾卷,身体稍后倾,双手在床上支撑。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侧向患者下蹲或坐在低治疗凳上,双手握住小腿远端。
双于固定,将小腿向足端牵拉。
2.前后向滑动
作用:
增加膝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此手法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患侧朋窝下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大腿远端的前面,下方手放在小腿近端前面,虎口位于胫骨结节稍上方。
上方手固定, 上身前倾,借助身体及上肢力量将胫骨向背侧推动。
(2)患者坐位,患侧下肢屈膝,胭窝下垫毛巾卷。
治疗师面向患者坐位,一手虎口或掌根部放在小腿近端大约胫骨结节处,手握住 小腿远端,将肚甘近端向背侧推动。
3.后前向滑动
作用:
增加膝关节届曲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屈懒,屈膝,足平放床上,健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坐在治疗床一侧, 大腿压住患者足部,双手握住小腿近端,拇指放在髌骨下缘,四指放在脑窝后方。
双手固定,身体后倾,将胫骨向前拉动。
4.侧方滑动
作用:
增加膝关节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立于患侧,双手将下肢托起,内侧手放在小腿近端内侧,外侧手放在大腿远端外侧,将小腿夹在内侧前臂与躯千之间。
外侧手固定,内侧手将胫骨向外侧推动。
注意事项:
此手法和骨科检查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法相同。
5.伸膝摆动
作用:
增加膝关节伸的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患侧下肢稍外展,屈膝。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面向患者足的方向站立于惠侧,双手抬起患侧下肢,将其置于内侧上肢与躯干之间。
双手握住小腿远端,稍将小腿向下牵拉,并同时将小腿向上摆动。
6. 旋转摆动
作用:
内旋摆动增加小腿内旋活动范围,外旋摆动增加小腿外旋活动范围。
此手法有以下两种方法。
(1)患者坐位,小腿垂于治疗床沿。
治疗师面向患者坐在低凳上, 双手想住小限近端,并稍向下牵引内旋时,向内转动小腿,外旋时,向外转动小腿。
2)患着和好位,下肢稍外展治疗师面向患者站立,双手托起患者下肢,为手放在大量远端前面,下方手托住足跟。
上方手固定, 下方手将小腿向外转动(内旋)成向内转动 (外旋)。
(三)髌股关节操作要领
1.分离牵引
作用:
一般松动,增加髌骨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稍屈膝,可以在腘窝下垫以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面向患者站立于惠侧,双手拥指与示指分别放在服骨两侧,
双手握住髌骨,同时向上抬动。
2.侧方滑动
作用:
一般松动,增加髌骨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稍屈膝,可以在朋窝下垫一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在惠侧膝关节外侧。
双手拇指放在髌骨外侧,示指放在对侧。
双手固定,同时将髌骨向外侧或内侧推动。
3.上下滑动
作用向上(头部方向)滑动时,增加伸膝活动范围;向下(足部方向)滑动时,增加屈膝
活动范围。
患者体位:
仰卧位,稍屈膝,可以在脑窝下垫毛巾卷。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
向下滑动时,双手拇指放在髌骨上端,其余四指放在髌骨两侧。
向上滑动时,双手拇指放在髌骨下端,其余四指放在髌骨两侧。
双手同时用力将髌骨向上或向下推动。
如果髌骨活动明显受限,可以将一侧手的虎口或掌根放在髌骨的上端(向下滑动)或下端(向上滑动),另一侧手虎口放在髌骨的下方(向下滑动)或上方(向上滑动)操作。
(四).上胫腓关节操作要领1.前后向滑动
作用:
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
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髖,屈膝,足平放在治疗床上,对侧下肢伸直。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坐在治疗床旁,大腿压住患者的足前部。
双手拇指放在腓骨小头上,其余四指放在两侧。
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腓骨小头向后推动。
2.后前向滑动
作用:
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患者体位:
俯卧位,小腿下方垫枕头或将小腿放在治疗师的大腿上。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
站在患侧或治疗师将自己的内侧腿屈膝放在治疗床上托住患者小腿。
双手拇指放在腓骨小头后面,其余四指放在小腿两侧。
双上肢同时用力将腓骨小头向前推动。
第六章肌力训练技术
肌力定义:
指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肌肉萎缩的分型:
①失用性肌肉萎缩。
②神经性肌肉萎缩。
③缺血性肌肉萎缩。
等张收缩:
张力保持恒定而长度发生变化的肌肉收缩。
等长收缩:
是指长度保持恒定而张力发生变化的肌肉收缩。
向心性收缩:
当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
离心性收缩:
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两端彼此远离,使肌长度增加。
是对抗关节运动的拮抗肌所产生的收缩,其作用与关节运动方向相反。
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
①肌肉的横断面。
②肌肉的初长度(被牵拉至静息长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③肌纤维的类型(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更大)④肌肉的募集。
⑤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⑥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离心性收缩大于向心性收缩,收缩速度越慢,肌肉的募集量越多肌力越大)⑦年龄和性别⑧心理因素
10RM:
肌肉连续10次等张收缩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称为10RM。
根据肌力大小选择训练方法
肌力大小
训练方法
0级
被动运动、传递神经冲动训练
1~2级
传递神经冲动训练、等长训练、助力训练
3级
主动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助力训练
4~5级
主动训练、抗阻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
第七章牵引疗法
颈椎的牵引方法:
坐位重锤牵引、卧位重锤牵引、卧位斜面自重牵引、电动牵引、充气式气囊牵引、自我牵引。
腰椎的牵引方法:
骨盆重锤牵引、斜位自重牵引、电动骨盆牵引、三维多功能牵引、其他腰椎牵引方法(徒手腰椎牵引肋木悬垂自我牵引)
第八章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的定义:
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①支撑面积。
②平衡的条件(重心与支撑面中心的连线同经过支撑面中心所做的垂线所形成的夹角,夹角越小越稳定)
③稳定极限(重心在支撑点上方摆动时所容许的最大角度取决于支撑面的大小性质)
④摆动频率
⑤与平衡有关的感觉作用(视觉本体感觉前庭感觉)
⑥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牵张反射不随意运动随意运动)
平衡训练的原则:
1.安全性
2.循序渐进:
①支撑面积由大到小。
②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③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④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⑤从睁眼到闭眼。
3.个体化原则
4.综合性训练(有其他功能障碍如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或言语认知功能障碍等,需同时治疗,综合康复。
)
第9章步行功能训练
手杖腋拐的调节使用:
要根据患者的身高和手臂长度,帮助患者选择高度和长度适合的助行架腋拐或手杖。
腋拐的腋托高度是从患者的腋前襞到足外侧15cm处地面的距离或腋前襞垂直到地面的距离再加5cm,把手高度为伸腕握住把手时,肘部呈30°屈曲,或手柄与股骨大转子持平。
手杖的手柄高度与腋拐的手柄高度相同,平股骨大转子。
如使用腋拐,嘱患者通过把手负重而不是靠腋托,以防伤及臂丛神经,腋托应抵在侧胸壁上;使用手杖时,把手的开口应向后;使用四角拐时,间距大的两脚在外,间距小的两脚靠近身体,以利于稳定支撑。
当患侧下肢支撑力<50%时,不宜使用单腋拐;患侧下肢支撑力<90%时,不宜使用手杖;双下肢支撑力总和<100%时,不宜使用助行架。
步行周期:
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步行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即指一条腿向前迈步,该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足跟再次着地时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基础站位平衡训练方法
①Ⅰ级平衡训练:
指不受外力和无身体动作的前提下保持独立站立姿势的训练,患者用下肢支撑体重保持站立,必要时治疗者可用双膝控制患者下肢,或使用支架帮助固定膝关节。
②Ⅱ级平衡训练:
指患者可以在站立姿势下,独立完成身体重心转移、躯干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并保持平衡的训练。
③Ⅲ级平衡训练:
指在站立姿势下抵抗外力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
第十章神经发育疗法NPT
神经生理学疗法又称神经发育疗法,以应用神经生理学、神经发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来改善脑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类康复治疗技术与方法。
又称为应用神经生理学法则的促进技术或易化技术。
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
Bobath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重点:
①异常的肌张力可以通过抑制与促进的手法得到调整。
②运动感觉对脑卒中恢复起重要作用。
典型的偏瘫痉挛模式:
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
患侧躯干短缩,肩胛骨后撤、下沉,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和手指屈曲;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关节伸;踝跖屈,内翻。
关键点的控制:
治疗师通过操作者身体的某些部位,以达到抑制痉挛和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反射的目的,称为控制关键点。
这些被操作的部位称之为关键点,人体中的关键点包括:
中部关键点:
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
近端关键点:
肩部、骨盆
远端关键点:
上肢的拇指、下肢的趾
紧张性颈反射:
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
对称性紧张性经反射是当颈屈曲或伸展时,双上肢产生与颈同样的运动,双下肢产生与颈相反的运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当颈旋转时,面侧的肢体趋向于伸展,而枕侧的肢体趋向于屈曲,又名“拉弓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
又称前庭脊髓反射,由于头部位置及重力方向发生变化时,中耳迷路感受器受到刺激,经延髓前庭核、前庭脊髓束传到脊髓束,产生躯干、四肢肌张力发生变化的反射,又称躯干四肢紧张性迷路反射。
此反射的主要特点:
仰卧位时伸肌张力增高,俯卧位时屈肌张力增高。
阳性支持反射:
当足底受到刺激时,引起踝关节跖屈及髋关节、膝关节伸展。
联合反应:
是脑卒中后的一种非随意性的运动和反射性的肌张力增高。
共同运动:
是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的运动模式。
偏瘫步态:
指一侧肢体正常,而另一侧肢体因各种疾病造成瘫痪所形成的步态。
其典型特征为患侧膝关节因僵硬而于摆动相时活动范围减小、患侧足下垂内翻;为了将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摆动相时患侧肩关节下降,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将患侧下肢向前迈出,故又称为划圈步态。
Brunnstrom对大量偏瘫惠者进行观察,注意到偏瘫的恢复几乎是一个固定的连续过程,
提出了著名的恢复六阶段理论。
1.阶段Ⅰ弛缓阶段,患侧肌肉呈弛缓状态,肌张力消失。
2.阶段Ⅱ痉挛阶段,患肢开始出现运动,这种运动伴随着痉挛、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的特点,患者试图活动时出现不伴有关节活动的微弱肌肉收缩。
3.阶段Ⅲ共同运动阶段,痉挛程度加重,患者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但始终伴随着共同
运动的特点。
4.阶段Ⅳ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痉挛程度开始减轻,运动模式开始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控制,出现了部分分离运动的组合。
5.阶段Ⅴ分离运动阶段,运动模式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的模式,出现了难度较大的
分离运动的组合。
6.阶段Ⅵ协调运动阶段,痉挛消失,各关节可以完成随意运动,运动的协调性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