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中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492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成中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玉成中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玉成中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玉成中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玉成中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玉成中国.docx

《玉成中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成中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玉成中国.docx

玉成中国

玉成中国—以往未知的中国故事

演讲人:

叶舒宪演讲地点:

南京艺术学院演讲时间:

2016年4月

叶舒宪:

1954年生于北京,文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兼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持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辽宁出土红山文化双头一身猫头鹰玉雕像,距今5000年。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为什么叫“以往未知的中国故事”?

因为我们在研究之后才发现这一段是比文明国家还要早很多的故事。

作为中国人,中国的这个“国”字,其字形,为什么是四方的城墙,里边有“玉”?

去北京参观故宫,很多人只看到皇宫的建筑。

但历代帝王的宝贝在哪儿?

在珍宝馆。

珍宝馆里,是帝王玉器为主的国宝。

这就验证了“国”字:

紫禁城里几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国宝以玉器为主。

所以今天要讲的就是玉文化到底有多么深厚,实际上比有文字记录的中国还要久远很多。

八千年的玉文化

  华夏文明的祖根记忆,在孔子时代是祖述尧舜,但孔子不知有三皇五帝。

司马迁《史记》将文明史之根延伸到炎帝黄帝,距今约五千年。

所以国人向来信奉上下五千年的国族历史。

西学东渐以来,现代学界秉承西方“历史科学”观,只承认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史,将三皇五帝和尧舜禹都看成神话传说而非信史。

不承认夏代,更不承认比夏代更早的传说时代。

于是,国际学界只承认商代甲骨文记录的历史,中国历史从五千年压缩到三千多年。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人类学一派跨学科研究,打通文史哲和考古学、神话学,倡导实物证明的四重证据法,将八千年延续至今的玉文化作为华夏文明发生的一条文化主脉。

  有一本以考古学家为主的论文集《玉成中国》,副标题是“玉石之路与玉兵文化探源”。

什么是“玉兵”?

就是玉质兵器。

《越绝书》说:

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古书里讲的这些内容无法考证,大家都当神话传说来看。

但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认识到在青铜和铁等金属兵器之前,确有玉兵器的存在,而且数量很大。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于2013年组织专家会议研究过这个现象,会议论文集题为《玉成中国》,试图说明汉字“国”为什么是四方城墙守着国宝,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国家认同符号。

而繁体字的“國”,就是外城加内城,还有一个武器戈。

金戈铁马,枕戈待旦,大家写作文早就用过此字。

这是中国特有的兵器。

如果你写“我”字,这个武器又出来了:

一个人手里拿着戈。

迄今为止,在中国看到的最早的戈,是距今四千年的玉戈。

具体的地点,在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

所以中国人的国家认同符号,个人认同符号,都与一种玉兵器相关。

以前谁能想到这样的事实?

现实揭示出来的东西,居然超出想象,算是以往未知的故事。

如果看通俗一点的,有这本《图说中华文明发生史》,四百幅彩图,大部分是古代的玉器,可当艺术史来看。

我通过玉的叙事讲述华夏文明来龙去脉,主要讲到夏商周,即文明发生初始段。

大家看封面的图,本身就是图像的神话叙事,表明龙的作用,作为超自然的交通工具,升天入地下海。

看《周易》卦辞里讲的龙,能潜到水里,也能飞升天上,是贯通海陆空三界的交通工具。

你看这个人骑在龙尾,向上升天。

艺术提供的叙事,超越了以往的文献。

文献都说真龙天子,那是秦始皇以后的事。

这件玉器出在春秋时代,湖北荆州出土。

这些玉的故事可以串联为一体,把它当成一种完整的神话叙事,特别是神话背后,还有类似信仰的宗教。

链接一下今天熟悉的知识,就叫“一带一路”的形成史。

丝路这个说法,是德国人来中国考察后于1877年提出的。

从华夏本土视角看,依据这条路最早的形成,应重新命名为玉石之路,这是本土传统的新认识。

  中国故事一定要讲清楚中国文明的特殊性。

先要把“中国”两个字讲清楚,这个“国”字为什么跟玉有关系,而且要把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讲清楚。

博大究竟是因为古代帝王能开疆拓土,像成吉思汗那样,还是有其他原因?

精深,到底有多么深远、多么厚重?

特别是华夏传统的核心价值是哪来的,我要把这些问题通过玉文化交代出来。

看中国地形图,夏商周,即文明奠基的三朝代,都在中原地区。

这个地区是西部高原和东部平原的交接地带。

这清楚地表明,华夏文明地大,但是平原很少,只有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这一带是绿色的,其他地方全是山地,所以我们常说我国用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可耕地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中国为什么这么大,国土一直扩展到新疆,原因何在,无人解释。

我想玉文化完全能够揭示谜底:

一个古文明国家为何要有数百万平方公里之大。

今天国内最长的公路是连霍高速,即欧亚大陆桥的从连云港通到新疆国境一段,长度是4300公里。

全世界的古代文明,没有其他的古文明需要数千公里长的广阔国土。

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流域文明,希腊半岛的希腊文明,面积都很有限。

华夏文明的版图为何会如此大,至今也是世上屈指可数的大国,原因何在?

看一下塔里木大学绘制的四千年前运输和田玉到中原的地图,从新疆的南疆,经过且末、若羌和玉门关,进入河西走廊,通向中原。

这条玉路大体上与连霍高速重合,特别是河西走廊这段。

华夏文明这条主路的形成,其资源供应地和资源消费地之间相距数千公里,这也是世界罕见的文化现象。

  如果把“一带一路”的丝路形成史,上溯到史前,那时丝绸棉花都没登场,登场只有石器时代的物质——石头中筛选出的玉石。

对华夏而言就是和田玉。

今天市场上,品质好的羊脂玉能卖到一克一两万元。

西方文明,也有一种神圣的石头,叫青金石,青金石在大家熟悉的敦煌壁画里可见,是其三个主色调中的一种,深青色的。

主产地在阿富汗,从产地先传到南亚印度文明,再通过伊朗向西亚地中海传播。

美国学者画出的史前玉石之路即青金石传播之路,若把我国的和田玉路连起来,就是全部的丝路由来,应是一个路网状态,而不是一条线。

玉石,就这样成为欧亚大陆上最早的贸易对象,形成跨地区的贸易路线。

华夏王权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观念——玉出昆岗。

国人认为国土最西边的大山,应是最高的雪山,其水源最充足。

地上最大的河,中原文明认同的母亲河黄河,其来源一定是最高的雪山。

所以《山海经》《史记》说河出昆仑,把黄河源头想象到新疆的昆仑山。

  古人饮水思源离不开昆仑,再有最重要的物质是玉石,也在昆仑。

于是昆仑山成了神话中的圣山,被渲染成有瑶池西王母女神、永生不死药。

没有哪一座山,比昆仑更荣耀。

明朝初年统治者要修紫禁城,从南京迁到北京,雇佣的风水师首先设计,要修一座景山,就是故宫后那个人工封土的小山。

这是在模仿龙脉。

中国西部的昆仑山是龙头,向东几千公里延伸到华北燕山,在新皇城之前再呈现出龙脉,即接上龙脉的意思。

需要先懂中国文化,其设计理念跟神话想像有关。

原来紫禁城对应的是相象中天上的紫微宫。

昆仑山被认为是天地之间的一个中介,在《山海经》叫帝之下都。

天上的神仙来人间,第一站就是这。

人要升天,肯定也要通过这里。

这个天地之间中转的神圣的地方,它的想象跟玉石联系在一起,咱们俗话叫做玉宇琼楼,然后又与长生不老药、不死永生理想联系起来。

这些被看成华夏的最核心的信念。

如果把华夏文明放在世界五大古文明中看,另外四个文明都开端于青金石崇拜加黄金崇拜,只有华夏文明在起源时无黄金,连金属也罕见,其崇拜唯有玉石。

  前几年在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发掘出距今五千年以上的红山文化玉器——双头一身的猫头鹰。

在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雅典娜女神的标志。

华夏大地上居然挖出五千年前的玉雕双头一身猫头鹰圣像。

可见那时的人生活在魔幻般的想象中,塑造出来的形象就是这样。

那个时代是玉器时代,国际上称为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中国在进入青铜时代之前,有一个数千年之久的玉器时代。

我们把玉器时代的传统,即比文字记载的小传统要深远得多的,起名叫大传统。

这个大传统的故事,全靠文物来讲,以前这些文物谁也没见过。

距今5300年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一座墓葬07M23,2007年发掘,一个首领逝去,尸骨在土中腐化,但让人震惊的是,墓中所有玉器全留下来。

其两手处,左手十个玉镯子,右手也是十个。

一个人带二十个玉镯,身下一片白花花的都是玉钺,是象征权力的。

这个墓共发现三百多件玉器。

那时候一没有机械,二没有金属工具,全靠人工雕琢。

表明社会等级分化,这情景前所未见,又是一次超出想象的现实景观。

生活在21世纪的人看到了。

我们从中看出一种神话和信仰,什么信仰?

玉首先代表什么?

代表天,因为玉本身透光,特别是玉料以青玉最多,跟青天的颜色一样,就和神联想在一起。

玉能代表天,代表神。

这样,谁掌控玉,谁就掌握着天神的信物,所以在人间的统治者,一概要信服这种信仰,拿到天的信物,地上的权力就指日可待。

这种叙事在和氏璧一类故事中已经很流行。

通过五千多年前的这个场景,回到以往不知道的中国史前文化现场。

过去的研究者一律跟着史书走,史记汉书都是汉朝写的,距今两千年的文字而已。

今天这些实物,一下就到了5300年前,华夏先祖黄帝炎帝的年代以前。

埋藏地下的实物比黄帝炎帝的传说要信实可靠。

  玉文化从8000年前开始,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赤峰地区的兴隆洼文化。

随后逐渐传播到各地。

到距今四千年时,我国除西部高原以外基本上被玉礼器覆盖。

明显的是,文明国家还没开始,汉字还没出现,这些崇拜玉的文化已遍布全国。

读诗经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看楚辞就有“登昆仑兮食玉英”。

若形容美人,是美人如玉;若是儒家话语,就说君子如玉。

总之中国人讲到玉时没有一句坏话,讲到好事则惯用玉比方。

就连牺牲也要豪迈地说“宁为玉碎”,这样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以前不清楚。

今天看清了:

就是文字还没开始,几千年的玉文化已经先把中国大部分地区覆盖。

这里列出九种拜玉的史前文化(兴隆洼、红山、凌家滩、良渚、石家河、龙山、石峁、齐家、石峡),大都在四千年消亡的,比夏商周三代还早。

这些地方性的玉文化,北起黑龙江南至越南,东至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台湾岛;西至河西走廊,都在距今四千年前出现。

它们彼此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世界上其他大洲都没有这个现象,就看明白了:

这是一种关键信仰催生的文化现象,那绝不仅是一种工艺美术或装饰。

  中国为什么这么大,就因为出产好玉的地方在新疆,用玉的地方在中原,把两地一连就几千公里。

中国历史有多精深?

过去根据文字,甲骨文三千多年,今天根据玉文化,至今仍然没有中断的玉文化是八千年,那把这个大传统找出来,就能再解读小传统,即有文字叙事的书面文明。

大致把八千年划为两段:

前四千年指的是从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四千年,这一段是玉文化的传播,叫东玉西传。

最早玉器都在中国东部地区传播,用了几千年时间。

第二个时期,就是距今四千年到现在,这时期突出的文化现象是西玉东输。

发现新疆产的和田玉,引发玉文化发展的根本变革。

统治者不再用地方玉,只用和田玉。

你到故宫珍宝馆看到的珍宝,几乎全是和田玉的。

西玉东输不是玉文化传播,是玉料资源的传播。

这个传播到今天还在延续,是因为经济原因。

听说南京的农民有人不再种地,就采雨花石能够致富。

这实际上是中国玉文化催生的产业。

玉文化从8000年前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把天下所有金属兵器,收来熔化掉,用一件玉器打造一个圣物——传国玉玺。

玉玺一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时才失效。

中国王权象征始终为一个东西,两千多年不变。

  中国玉文化史以和田玉的出现为界,划分为前四千年和后四千年。

和田玉能够后来居上,取代所有地方玉料,原因在其物理特征。

只有在和田当地河里面捡的籽料玉,价值最高。

外观上看好像冒着油,实际上并没有油。

就是这样一种特征,儒家讲的君子温润如玉,就是以和田籽料为审美标准来形容人格。

中国的美学也好,伦理学也好,如果没有玉的知识,确实不知道儒家的比喻从何而来。

如切磋琢磨,他山之石等。

早在儒家圣人孔子孟子诞生之前,我们的先民琢磨玉器的历史已经有五六千年!

对玉石的信仰

  无论是儒家的君子比德于玉伦理观,还是道家的玉皇大帝信念,琼楼玉宇的天国想象,乃至“宁为玉碎”的舍生取义精神,以“温润如玉”为理想的艺术美学,无不发源于史前的玉石崇拜神话。

这些玉石的故事,既然是来自史前期的一种信仰,原来仅在一个地方流行,随后像宗教观念传播一样,走遍大部分中国,原因就在于凡是使用玉器的人,都把玉当成通天通神的礼器来用。

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一件西周玉覆面,是金缕玉衣的前身,西周时还没有用玉覆盖全身,只盖脸。

如果问玉和丝绸什么关系,这些玉片是缝在丝绸面料上。

古人认为玉和帛代表“精”,即天神的生命力,起死回生的力量,用它来盖死者之面,与后来的金缕玉衣是出于同一种想象。

文献中有个证据,就是《穆天子传》讲西周第五代帝王,不远万里到昆仑山拜会西王母。

周穆王没有工兵为他开路,他走的是史前现成的路。

这条路线应该是四千年前就有。

从“载玉万只”这样的叙事看,《穆天子传》这部书,过去被当作文学传奇,有人说是一部游记。

现在看是国人玉崇拜的圣经。

美玉的来源为什么在昆仑,如今可用实物证明。

玉石之路上进口的玉料,从本土视角看,要比丝绸的出口早得多。

  关于中国四千年来的玉文化记忆,表现在神话历史中,关于夏代灭亡有个神话:

亡国之君夏桀,过于奢侈,耗尽民间财力。

文献一再说他修筑两三个建筑,叫瑶台、玉门。

都知道玉是象征天国琼楼玉宇的,人间的统治者希望在地上建一个永生的宫殿,效法天国。

这完全是可以想象的。

2012年在陕北发掘出一古城,距今4300年,在一段倒塌城墙的石缝里,找出六件玉器!

当年建城时,玉器就插在石头缝里,而不是佩戴在身上。

这是以前闻所未闻的,可以说又是一次现实超出想象。

古代关于瑶台、玉门之类神话建筑的说法,现在看来也不是空穴来风。

未来到陕西旅游,第一景点可能不再是兵马俑,秦兵马俑轰动世界,那是两千年前的地下军阵。

石峁城是在地上四百万平方米的庞大石头城。

咱们南京号称石头城,如要找原型,一定是这里。

石峁城有外城内城,还有瓮城、马面,就是中国防御性建筑应有的一切在这里都有。

最早的戈是玉戈,全部出在这里。

把中国地图打开看,黄河拐了九十九道弯,最大一个拐弯处,出现史前最大的一座城,建城就用玉器穿插装备的,这样一个古城在有文字记载的史书中一个字也找不到,可见又是以往不知的中国故事。

  石峁城下有一条河叫秃尾河,几十公里流到黄河。

我们判断在黄河两岸,古代应该有玉石的路线遗迹。

陕北当地大量出现史前玉器,却没有玉矿。

这些玉石从哪来?

今天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一批一尺多长的石峁玉璋。

可见所需的玉料非常多,到底从哪来?

推测跟黄河的水路运输有关,于是就到黄河东岸去考察,在东岸的山西兴县找到一个山叫小玉梁,也有距今四千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往下看就是黄河码头。

当时还没有过考古发掘,这里的史前玉器已大量在市场上流失。

  玉代表天神的能量,什么能量?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告诉你玉有三个功能:

一能辟邪,能挡住所有的妖魔鬼怪,无论是能看见的敌人,还是看不见的敌人——魑魅魍魉。

你想象古人建城时,目的就是挡住强敌,在城墙里要放有刃的玉器,实际上有精神武器的意思。

像玉璋,今天早已废弃不用。

陕西历史博物馆,绘制出距今四千年前后,中国各地出土玉璋的地理分布图,这样一看,从北方的河套地区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一直到广东和香港,都有史前玉璋出土。

成都平原也有。

这样一些重要的礼器,批量地出现在这么广大的地域,代表什么,代表玉文化观念,走到大江南北,全面覆盖,所以我们提出一个命题叫玉文化先统一中国。

对神玉的信仰,先于秦始皇两千年已经大致统一了东亚。

  此前有和氏璧的传奇,完璧归赵的故事,还有卞和献玉的传奇,所有这些在史书上被当作传奇文学来看的,今天看来没有一个是文学,全部是信仰支配下的历史叙事,跟文明的核心价值有关。

秦始皇用玉玺代表国家最高权力,让李斯刻上八个篆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如果问玉器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什么作用?

佩玉首先是天人合一最好的物质证明。

人如何跟天结合?

先看你有没有玉,然后看有什么玉,是否有白玉?

2011年香港天价拍卖出一件乾隆玉玺。

古人常说黄金有价玉无价,但不知好玉能卖到多高的价。

乾隆60岁寿玺,和田羊脂玉的,售价1.1亿港币。

超出黄金、白银无数倍。

应验了好玉无价的古训。

先于丝路的“玉路”

  近年来,中国学界根据境内大量考古发现,提出纠正丝路说西方话语的中国命题“玉石之路”。

认为从新疆出产和田玉的南疆一带到中原王朝之间,存在一条贯穿文明史全程的西玉东输路线,其存在的历史要比李希霍芬构想的西汉以来的丝绸之路早一倍。

为了说明这条运送西部玉石到中原的路线,我们团队近三年来做了9次拉网式考察,覆盖河西走廊两侧主要的路径,有武威电视台拍的电视片《玉帛之路》四集,相关的丛书共七本,2015年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们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解决西边的玉料到底有哪些来源,是不是只有和田玉一地?

现在发现根本不只一地,西部多省区都出优质透闪石玉料,尤其是甘肃有几个玉矿点,在先秦时期就大量开采的,以前文献从来没有记载。

这样看,古书中关于玉石记载的内容,特别是《山海经》记录140座山出产玉,过去看不懂,误以为是假的,是文学家虚构的,现在看来都是古人最重视战略物资的珍贵记录。

9次玉帛之路考察大致可以说清西玉东输的情况,有哪些地方产玉,通过怎样的路线输送中原。

  根据9次实地调查大致画出一个中国西部玉矿资源区。

(如上图)顺着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到青海格尔木的昆仑,把中国已知的古今出产优质玉石的地方标出来,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这些产玉之地有些以前不知道,特别是中蒙边境的肃北马鬃山,发现先秦时代玉矿,出产优质玉石,有战国到汉朝官方的作坊,从那里往中原走可以不经河西走廊,其玉石之路可走大沙漠,穿越巴丹吉林沙漠。

沙漠有没有路?

我们走过一次,发现古代的骆驼马队可以走,主要有水源就能有路。

从马鬃山运玉到河套地区,要比新疆和田玉进中原的距离缩短一半,这也是过去根本不可想象的。

沿着黄河两岸我画出五个红点,那是从商代晚期王都安阳到夏朝之前,史前期出土玉礼器集中的地方,大致都在黄河两岸。

所以从西部玉矿资源区,到中原史前用玉的文化遗址,可发现黄河及其支流是主要的运输中介。

玉石之路黄河道是我们的一个假说,现在逐步落实,从黄河河套地区到上游之间的所有的支流地区,做拉网式调研排查,尽量寻找玉石之路的各条支线。

  如果从文化产业的意义上说,没有哪些资源像中国玉文化这么深厚,玉文化带来的产值不可估量。

现在昆仑山还有没有好玉?

还有,其储量却濒临枯竭。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本想把和田玉镶到奖牌上,后来核算成本太高,用了替换术,采纳一个地方玉料替代了和田玉,这个地方是哪?

青海格尔木的玉,从2008年至今不到十年,格尔木的玉石的价格已经狂涨几百倍。

你就知道没有什么东西比玉更能拉动文化产业,用古人的话叫点石成金。

200万平方公里的玉矿资源区的发现,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国策可以重新定位,原来仅靠开采石油、煤等自然资源,我们从文化的战略意义上设计出一条中国人的玉石之路文化之旅,对西部七省区能带来相当可观的旅游经济前景。

  中国玉文化史潜藏着一种巨大的文化资源,亟待从国家文化战略层面给予重视和开发。

还希望努力筹建一个中国玉石之路博物馆,对已被现代人忘却的我国先民四千年来运玉之旅的这条路,也是全世界迄今最悠久的一条路,留下永久的纪念。

  (本报记者郑晋鸣、陈鹏整理)《光明日报》(2016年06月16日1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