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4455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docx

中国近代史复习教案

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时间范畴:

1840—1949年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

革命对象:

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1927年以后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动力: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大矛盾汇流)

阶段划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1840——1895)

阶段特征: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政治:

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出现反侵略、求民主潮流。

经济: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文化:

出现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整合]

一、政治: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

一、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1840-1842年)

1、背景:

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英国: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美:

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中国清朝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驰,闭关锁国。

2、原因:

根本列强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大门

直接(导火线):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

3、经过:

第一阶段1840年6月爆发;1841年强占香港岛;

第二阶段1842年8月,入侵下关江面

4、结果:

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商品输出)

(2)《南京条约》附件: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3)中美《望厦条约》(4)中法《黄埔条约》

5、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屈辱和灾难,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闭关锁国”到“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根本(目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

“修约”未能如愿

2、经过:

第一阶段1856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

第二阶段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

3、结果:

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

1858年,英、俄、美、法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干涉中国内政的开始);增开10处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侵入到沿海沿江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赔款(英法各200万两白银,英商200万两白银)

(2)《北京条约》:

1860年英、俄、法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3)俄国乘火打劫:

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4、影响:

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侵害;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根本原因:

日本要解决明治维新后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日本蓄谋已久,制定“大陆政策”;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2、主要战役:

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

3、结果: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赔款日本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负担;为支付赔款,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进入--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难点突破]

1、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概念:

旧民主主义革命,指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目的的民主革命。

在中国,专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没有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

时间:

1840-1919年性质:

农民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任务:

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反封建主力:

人民群众

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

平均主义、三民主义

奋斗前途:

小农经济的理想王国;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太平天国运动:

1、定都天京

(1)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起义爆发:

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村太平天国

(3)胜利进军: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攻克武昌→定都天京

2、《天朝天亩制度》

性质: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目的:

四有二无

内容:

土地分配;产品分配—圣库制度;

(4)评价:

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

3、《资政新篇》

目的:

改革内政,建设国家。

内容:

政治---以法治国、广采舆论、官吏公选;经济---学习西方、发展工商、奖励发明;文教---设新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评价: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4、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难点突破]

(1)起义背景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起义原因新—外国侵略

(3)起义形式新—利用外来基督思想;

(4)治国方案新—提出了发资的方案;

(5)担负任务新—反封同时反侵略;

(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7)所属范畴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造成这些新特色的原因是因为太平天国发生在半殖半封环境下,世界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五、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一)背景:

1、《马关条约》的签订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根源):

(1)《马关条约》签订,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

(2)经济掠夺(资本输出)奴役性借款:

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开设银行《马关条约》

(3)列强瓜分狂潮:

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

原因: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的腐朽

表现:

财政危机原因:

偿还外债;自然灾害

措施:

增收节支

结果:

成效甚微,政府支出有增无减

政治危机:

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3、经济根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客观条件: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爱国工商人士“实业救国”主张的推动

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积极投资新式企业

表现:

甲午战争后商办企业、资本额都有较大增长,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

问题:

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其发展困难重重

影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4、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根源——早期改良思潮出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目的:

解救民族危难和缓和社会矛盾

早期改良思潮主张思想:

兼采西学,变法自强

经济:

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动脉义进行竞争

政治:

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

影响: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形成社会思潮,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兴起:

1、康有为的活动:

(1)康有为的思想:

康有为:

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青年时期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

萌发变法思想:

1888年,第一次上书光绪帝主张变法自强

阐述变法理论:

人类社会三阶段理念: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影响:

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领导公车上书、创办报刊和成立强学会,宣传变法

①公车上书

起因:

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性质: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举人”)第一次以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政治行动

影响: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社会影响极大。

②《中外纪闻》

目的:

扩大变法维新的影响,争取更多支持

创办:

康有为等在京、沪、湘、津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③强学会

宗旨:

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成立、发展:

1895年8月,康有为等在北京成立,得到中央和地方要员支持。

不久,又成立了上海强学会

性质: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影响:

维新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3、梁启超与《时务报》

梁启超在上海活动:

担任《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文章

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

影响:

在上海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运动,大大推动了变法维新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4、谭嗣同在湖南活动:

发表《仁学》,参与时务学堂、办《湘报》、学会等培养维新人才

影响:

湖南维新运动蓬勃发展

5、严复在天津活动:

发表《原强》等文章、创办《国闻报》、翻译《天演论》等

主张:

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维新活动影响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

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三、百日维新(高潮):

1、历史形势: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九龙半岛和新界

(2)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

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康有为1898年发起组织保国会

1898年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2、百日维新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是诏》

(1)内容

政治方面:

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经济方面: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方面:

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军事方面:

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2)内容评价:

未实行的措施:

“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3、新旧势力交锋

(1)背景:

新政措施的推行

(2)代表人物

旧势力:

慈禧太后为首

新势力:

光绪皇帝为首

(3)举措:

旧势力:

①慈禧解除翁同稣的职务

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③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训政

④抵制新政

新势力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四待郎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4)态势:

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4、百日维新失败——戊戌政变

(1)导火线

①谭嗣同带密谕夜访袁世凯,企图逼慈禧太后彻底交权

②光绪帝接见日本伊藤博文

(2)过程

①慈禧太后“临朝听政”,取消新政

②囚禁光绪帝于瀛台

③屠杀“戊戌六君子”

四、变法失败原因与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

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2)重要原因:

主观失误。

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后期,急功近利,铤而走险。

2、教训:

改良主义道路在当时中国走不通,近代化道路漫长而又坎坷。

3、历史意义

①是一场真正改革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②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

③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显示中国人民力量,粉碎列强瓜分企图,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2、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借口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

3、经过:

1900年7月占领天津;8月,北京陷落.

4、结果:

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5、影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难点突破]

全面认识近代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1)对西方而言:

侵华实质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

(2)对中国而言,列强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

①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剥夺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财产和国家财富;经济上控制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丧失了独立地位,造成中国近代的贫困和落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同时也把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客观上穿入中国,给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6、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法取得斗争的胜利的原因:

③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社会战胜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

①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落后。

②列强综合实力强大,蓄谋已久

7、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体现了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专题突破]

背景

原因

过程

(侵与反侵)

结果(条约)

影响

备注

一鸦

(英—中)

①中国:

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政-经-文)

②世界: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③英国: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④法美:

相继开始工业革命

①根原(目的):

列强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大门

②直原(导火线):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

①1840年6月爆发;1841年占香港岛;1842年8月,入侵下关江面。

②1839年禁烟运动;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人物葛云飞、关天培等

①《南》1842割赔开协

②1843附件

《五》《虎》

③1844中美《望》中法《黄》

④领土、关贸、司法、外交,“领、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②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主要矛盾的变化

④革命性质、任务

⑤经济结构的变动

⑥社会结构的变化

⑦思想观念的变化

⑧社会风俗的变化

①三元里抗英第一次自发②协定关税

主权破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卷入市场

二鸦

(英法-中)

俄美-

①中国:

两个半

(政-经-思文)

②世界:

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①根原(目的):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原因:

“修约”讹诈未能如愿

①1860年,英法焚烧圆明园

②广州人民同爱国官兵,大沽

①《天》开始

干涉中国内政

②《北》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

①半殖民地化加深

②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和民族工业产生

③器物-中学西学

④社会风俗的变化

①太平天国

②19C70S,左宗棠新疆

1884设行省

甲午中日

(日-中)

①中国:

两个半

(政-经-思文)②世界:

各国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侵华方式改变

 

①根原:

明治维新后发展资本主义的矛盾;日本蓄谋已久,制定“大陆政策”②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③主原:

国内经济危机

①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②左宝贵、邓世昌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徐骧姜绍祖

①《马》1895割-主权民危赔-负担命脉开-深入内地设-资输阻资②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

①半殖民化大大加深

②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制度-维新变法

④社会风俗的变化

对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和瓜分领土的新阶段

八国联军侵华(八-中)

①中国:

两个半

(政-经-思文)

②世界: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列强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维护或扩大在华权益。

1攻占北京

②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背景性质特点口号失败原因意义

①《辛》1901

赔-控制税收

占-侵略大本营

拆-控京便镇

惩禁-工具

改-外交控制

②工具,以华制华,洋人的朝廷

③根本区别

①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②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制度-民主共和

④社会风俗的变化

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奴役和军事控制

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合流

二、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1、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①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时间地点:

1905年地点:

东京

组织基础: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民权、民生”

2、三民主义:

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课;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

(1)历史背景:

先进中国人不同的救国主张的失败,瓜分危机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提出:

1905年旧三民主义1924年新三民主义

(3)思想来源:

法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思想

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4)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任务:

反满,推翻清政府;独立,建立民族的国家

地位:

民族革命首要任务

民权主义:

内容:

创立民国

任务: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地位:

政治革命、核心内容

民生主义:

内容:

平均地权

任务:

核定地价,土地国有

地位:

社会革命经济思想的核心

3、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

情况:

1911年10月10日

(2)中华民国的成立

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中华民国南京五色旗

性质:

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限制和监督袁世凯的权力(直接目的)

(2)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

(3)精神:

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

(4)内容:

确认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民政治上一律平等

建立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5)评价: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结局:

孙被迫辞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有改变中国半半社会的性质

6、孙中山

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捍卫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1913年7月,发动二次革命,很快失败

反对袁世凯复辟

反对段琪瑞,召开非常国会,领导两次护法运动

[难点突破]

1、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异同点

相同点:

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方式上,中国是在总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2、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相同点:

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目的,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

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

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结果不同:

一败一成。

[知识整合]

经济: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晚清时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课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时间: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表现:

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影响:

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附庸

2、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原因:

清政府内忧外患内外交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目的:

根本目的——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直接目的——“剿发捻”、“勤远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