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439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docx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docx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常规教育为基本途径,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切实加强儿童规范养成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及综合素养。

2.通过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宽班级文明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品位,班级文化建设。

二、养成教育主题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应从小抓、抓小事。

通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实际,我班养成教育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强化“责任”教育

强化责任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责任意识,其它规范要求的养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教育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

实施时我们将根据具体的教育要求,将责任教育渗透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之中,常抓不懈。

2.狠抓“秩序”教育

秩序指学习、活动、生活、工作都要讲究客观规律和规程要求,给人一种井井有条的感觉,学校生活中的秩序包括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等,即学习、生活、活动三个方面的秩序。

秩序没有要求的层次划分,只有要求实现的方式不同,实施中也将根据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具体表现提出不同的要求,实现学校及班级生活秩序化。

3.加强“礼貌”教育

礼貌首先在于观念上,主要指学生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和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貌。

礼貌意识的养成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礼貌行为训练要持之以恒,并辐射到家庭、社会中去。

实施时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具体的礼貌要求,分步骤实施,积累滚动,形成规范。

4.落实“友爱”教育

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正确处理与别人交往中的关系。

友好的行为要靠强化才能增进,一是外部强化,即提供一些规范性的要求,采取一些有利于友爱行为健康发展的措施,促使其“友爱”;二是内部强化,爱只有在心中,才会产生自觉的友好行为。

友爱教育效果的检验基地最终在家庭中,在学生居家的邻里之间,在社会交往之中。

5.促使“上进”教育

上进是指学生应具备积极进取的心态,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要努力向上,学榜样、赶先进、创优秀、攀高峰。

上进首先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意志,上进意识的培养除了宣传引导外,更主要的是要靠教师的示范,靠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激励强化学生的上进行为。

6.强调“卫生”教育

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重点将放在卫生习惯上,严禁学生乱丢、乱扔、乱画,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教育。

四、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实施步骤

(一)建立学习习惯检查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一日管理常规》。

2.成立学生行为规范检查小组,班长亲任组长,全天全方位的检查,并做好记录,特别加强对班干部落实情况的检查,因为习惯形成在于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的要求、检查和指导,为学生形成新习惯创造条件。

学习习惯只有在学习中养成,而整个的学习过程都是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的,老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凭借教学内容、过程和要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特定的学习习惯。

3.对全班学生统一要求和指导,形成最大合力。

习惯形成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的情景下,不断地重复一种行为。

注重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力争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增强学生形成好习惯的意识,并注重给学生提供大量好的学习、行为的机会。

4.做到“四有”,奖罚分明

(1)有章可循:

给学生明确的学习行为指导,让学生知道具体的做法。

可在某一阶段重点提出一至两项内容,明确规定具体的做法,不仅老师明确,学生也要具体认知和练习,要特别注重对已经形成的好习惯,甚至是偶然性的好行为的肯定。

(2)有形可查:

有可以检查落实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3)有矩可依:

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制约不合要求的行为。

班级要有具体的检查与通报,对不合要求的学生要进行要求行为的不断重复。

(4)有效可计:

要注重行为效果的体验和总结,有利于形成自觉行为和习惯,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形成好习惯的经验进行交流和总结,尤其要注重对学习成绩提高幅度大的学生的经验总结、鼓励与表扬。

(二)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养成,重在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1.任何习惯都是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做得多了自然就成为一个习惯,长时间没有重复这种行为,这个习惯也就会减弱下来,不称其为习惯。

无论学生有多少好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从易到难,按照要求逐步做好当前的事情,让学生没有机会重复原来的不好的学习行为,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得以建立,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客观的过程,不是凭想象养成的,也不是可以凭意志力改掉的。

2.不必埋怨坏习惯,不给学生增加改习惯的压力和借口。

经常重复的埋怨坏习惯,往往只是提醒了这种习惯,对于改正坏习惯并没有作用。

3.重在根据学习要求建立新习惯,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不断重复一个好的行为,直至形成自学行为。

各学科要统一学习习惯要求,着重检查落实。

(三)家校互动,构建利于学生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

学生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家长们的迫切希望。

通过观察与不完全调查,发现每位学习习惯不良学生的背后都有不良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很关心,他们对子女的指导主要是:

一是盯着子女做好作业,二是每次考试后,询问分数。

但是对关系成绩好差的学习习惯不大关心,或不懂得如何指导。

为此,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如“家长当一日老师制”——一些简单的试题交给家长批改:

“家长学生合作制”——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些假期活动式作业,一起动手做做学具等;“家长、孩子角色互换制”——让孩子为家长提意见,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一是可以让家长通过作业本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二是主动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中来。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

对于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