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4218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9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docx

三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案

班别

日期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课题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春雨的美好、无私,培养学生热爱春雨、热爱春天、热爱美好的大自然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帮助学生会写“沟、推、蹄、脉、滑、跌、密、撒、播、尝、乳”11个生字,会认“淅、沥、沟、蹄、乳”5个生字,理解“你推我挤、演奏、播种、仰着、品尝”等词语。

重点

 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春雨的声音美

难点

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如:

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2、课文的8-9自然段,感受春雨的精神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1:

:

朗读题目,了解题目。

活动2:

检查预习情况,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文字投影片,检查并纠正带点字的读音:

     跌下来、似的、播种、仰着脸

  2、出示文字投影片,指导学生记住字形:

     沟、蹄、滑、密、撒、播、乳

  3、重点指导“播、乳”字的书写,学生练习。

  4、结合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词义:

你推我挤、播种

活动3: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随机板书,理清文章的脉络。

活动4:

质疑。

梳理问题。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留待第二课时深入探讨。

 (问题梳理:

1、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2、“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活动5:

作业:

  1、写生字词、读书。

  2、练习熟读课文,思考并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活动1: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册教材的开篇之作。

它和春天、和小雨有关,让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让甘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吧!

齐读课题。

(一)、进一步理解课题:

  课题中一连用了三个“滴”字,春天的小雨给你什么感觉呢?

该怎么读题呢?

注意节奏和停顿,再次读题。

(二)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这场雨已经下了很久了,我们和作者一起沐浴在春雨中去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吧。

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活动2:

:

学习课文,交流感受,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体会描写春雨声音美的内容。

  1、回忆哪些自然段写了雨的声音?

这几个自然段都写雨的声音,听雨的地点有什么不同?

  2、“屋前听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春雨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

  

(2)捕捉表示声音的词,体会小雨滴发出声音的不同。

  (3)理解同样是从天而落的雨,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响?

  (4)抓住“推、挤”感受小雨滴的欢快,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林中听雨”加深感受声音美,解决难点。

   出示文字片:

   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整片森林就像一座音乐厅一样。

  

(1)第二自然段写雨的声音,这句话也写雨的声音,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2)想象:

音乐厅里正在演奏什么曲目呢?

  (3)练习朗读,欣赏声音美。

  (4)指名读4-6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问题一:

“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问题二:

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问题一“冬—冬—冬”之间的横线什么意思?

  解疑步骤:

   ①教师带领学生初步认识标点符号:

破折号。

了解破折号的用法之一是表示声音延长的意思。

   ②出示字幕:

  “嗵——嗵——嗵!

”“冬——冬——冬!

  突然,吹来一阵风,树叶上的水珠通通跌下来了。

“嗵嗵嗵!

”“冬冬冬!

”“啪啪啪!

   ③对比指导表示声音的词语,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④说说为什么有的时候读的舒缓,有的时候读的急促:

  问题二:

为什么说“地球就是一面鼓,小雨滴们要把地球敲响?

解疑步骤:

   ①学生自己初步理解。

   ②结合生活实际和影视中看到的画面,说说什么时候敲鼓?

鼓声一响,给你什么感觉?

   ③理解作者这样写表达的对小雨点喜爱的情感。

 4、播放春雨飘落的画面,直观感受春雨之美。

 5、配乐朗读声音美部分。

  板书:

声音美

(二)感受描写春雨形象美的内容。

   1、听雨让我们感受到声音美,看雨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读一读,说一说。

   2、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春雨的样子。

     板书:

样子美

(三)感受赞美春雨精神美的内容:

   1、指名读8、9自然段,想想人们赞美春雨还有什么原因?

   2、出示儿歌:

《春雨》。

读一读,感受万物盼望春雨的心情。

   3、想一想,儿歌中的种子、花朵、麦苗和春雨有什么关系呢?

   4、如果你就是春雨,听了生灵们渴望你到来的心声,你会怎么做的?

   板书:

精神美

(四)齐读最后一段,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活动3:

:

总结全文

  1、谁能结合板书说说春雨美在哪?

  2、总结写法

   文章着重写了春雨的声音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声音的世界,以后写文时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写出的文章会更精彩。

  3、再次朗读课题,结束学习。

活动4:

布置作业:

  必做:

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选做:

摘录描写声音的词语,写在积累本上。

1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声音美

样子美

精神美

 

教学反思

 

教案

年月日总课时数:

班别

日期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课题

2瀑布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样子,学习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1、弄清作者观察点的变化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1:

揭题:

  1、板书课题:

齐读

  2、你见过瀑布吗?

它是什么样的?

  3、讲解:

瀑布就是从高山陡壁上或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布。

  4、观看录像:

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活动2:

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认真听,正音;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根据讨论,板书:

声音、样子

活动3:

导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作者离瀑布还很远,就听见了瀑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理解“叠叠”(一层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浪涌上岸滩,声音是怎样的?

(谁来模仿)

  这说明瀑布的声音怎样?

  谁能把瀑布的声音的大读出来?

(个人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是怎样的声音?

(谁来模仿)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

(板书:

雄伟壮丽)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

瀑布的声音像()。

活动4: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学生的画:

点评

  两座高大的青山,根据诗中的“千丈青山”画成

 (山很高大,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村)

  中是的白色的水:

根据“一道白银”画成:

  “一道白银”在诗中指什么?

  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瀑布的水清澈透明,它从山下直冲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真美啊!

  请喜欢读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定格,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4、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不禁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有感情朗读。

  (读出作者的惊喜,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

  6、填空:

  瀑布的全身像()。

  7、接着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来到哪里看瀑布?

(完成板书)

活动5:

: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完成填空。

   3、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觉第三节。

教学反思

 

教案

年月日总课时数:

班别

日期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课题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1: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活动2:

 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介绍《春江晓景》这幅画。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3、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春景。

哪些是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4、总结。

活动3:

巩固练习。

 1、 读全诗练习背诵。

 2、 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

活动4:

(1) 学习生字词。

(2) 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活动5: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活动6:

 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课时

活动1:

 激趣导入

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活动2:

 自读诗文。

师: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有谁了解他?

自由朗读全诗

引导读后评价

活动3:

  理解诗意。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是说什么?

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自由朗读全诗,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

(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读后,评价

要求读得字音正确,流利。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

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品评诗文:

诗人叶绍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经历用凝炼的诗句描绘出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喜欢之情。

读了这首诗,说说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及原因。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活动4:

拓展学习

师:

刚才,我们一边学习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古诗读得有滋有味。

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嗣中,号清逸。

叶绍翁最擅长七绝,著有《四朝闻见录》。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学习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春江晓景》           《游园不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色满园关不住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一枝红杏出墙来

 

教学反思

 

班别

日期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课题

4*柳笛和榆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学习本课要认的8个字,理解“沐浴”等词语的意思。

重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1: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自读。

   2、纠正错误读音。

   3、在语境中理解新词的意思。

活动2:

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

   1、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按什么顺序写的?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想想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欢乐?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活动3:

介绍阅读方法

   1、如果想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应如何学习呢?

     提示:

回忆前几课学习时,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课文的?

   2、教师帮助学生小结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1)读:

抓住文章主要的内容读。

    

(2)画:

画出文章重点词语。

    (3)思:

思考不懂的问题,思考课文为什么这么写。

    (4)议:

和同学交流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活动4:

作业:

   1、认真读书,认识8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

                   第二课时

活动1:

指名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什么事及本文的写作顺序。

   1、主要写童年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的欢乐。

2、按总分方法记叙的。

活动2:

的收获,提出不懂问题。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的。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3)小组合作读。

(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片

   春天把自己的歌声藏在柳树的枝叶里,每个孩子都有本事把这歌声找出来。

   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

春天无处不在,柳笛吹出的歌声正是那藏在柳树枝叶里春天的歌声。

是孩子们用吹柳笛的办法让人们听到这美妙的歌声。

从中可以看出故乡的柳笛美、故乡的孩子聪明、可爱。

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②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1)摘榆钱

   ①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思考:

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

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4、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

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5、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习组材方法:

先总后分。

  

(2)情感体验: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3)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初读,了解大意——自学生字,提出不懂问题——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不懂问题,感悟重点语句——积累好词佳句。

活动3:

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

 

教学反思

 

教案

年月日总课时数:

班别

日期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课题

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旁和“束”旁的由来和含义,会区分“束”和“”两个部分,会区别这个偏旁组成的字。

2、会用比喻、排比句式说句子。

3、积累成语及名句。

4、通过阅读短文,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5、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重点

1、积累成语及名句。

2、通过阅读短文,学习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难点

围绕“花的世界”写一段话,培养观察能力。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1:

畅游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畅游语海,先看有趣的汉字。

   1、认识“”旁和“束”旁,说说它的由来。

   2、读有“束”旁和“”旁的字。

   3、说一说怎样从字的含义上区分“束”和“”旁的字。

  导语:

我们再看看下面的句子

 1、通过读语句,比较下面句子的区别。

   第二句比第一句形象生动,可以让我们知道声音好听的程度,水花飞舞的具体样子,使人如临其境。

 2、体会比喻、排比句的好处。

 3、用带点词语说一句话。

 4、师生评价说的句子。

活动2:

成多

  1、读读成语,发现这些成语都有什么特点?

  2、这些成语什么意思?

能用来描写春天的哪些特点?

  3、还知道哪些带有“春”字的成语,说一说,再积累下来。

  4、把名诗句读一读,说说意思,再背下来。

  5、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再积累下来。

活动3:

平台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

  2、带着课文问题默读这段话,自己试着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和同学交流看法。

  4、能为这篇短文画插图吗?

请四人上黑板上画,其余人在书上画。

  5、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评价画得怎样,为什么这么画?

 

(1)评价不要脱离课文内容,要边读边体会重点语句,谈自己感悟到什么了?

 

(2)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6、句式练习:

   夏天的风应该是蓝色的,因为夏天天气炎热,浅蓝色看起来很凉爽。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改写这句话。

把“秋天”这句话也改写成“因为……所以”的句式。

  7、品读全文。

可以运用自由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

  8、积累文中好的词语、句子。

活动4:

  1、抄写有“”旁和“束”旁的字。

  2、积累词语名句。

  3、背诵诗句。

                   第二课时

活动1;谈话: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鲜花盛开。

无论走在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小区;无论是在绿色的田野还是小小的花坛,都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我们感到万紫千红的春天正悄然而至,它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活动2:

1、到了什么花,请说说你的观察感受。

   (要求学生介绍花名、花的姿态、形状、颜色、长势等)

  2、还可以把有关花的花期、用途等资料做介绍。

活动3:

图片,指导写文

  1、出示图片:

     迎春花  桃花  月季

     樱花   玉兰花

  2、指导写文。

怎么介绍这些花呢?

    迎春花:

   

(1)出示文字片在“迎春花”图片的下边。

   

(2)读描写迎春的例段。

想想这段话是怎么介绍的?

   (例段要求:

从形、色、姿态几方面介绍的。

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

   桃花:

   

(1)出示文字片在桃花图片下,读例段。

   

(2)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3)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桃花的?

   (例段要求:

花名传说、用途、生长地、生长期、花期)

   月季:

   

(1)出示文字。

读一读例段。

   

(2)这段话与刚才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例段要求:

是从赞美花的精神、作用的角度写的。

   3、小结介绍花的角度:

   

(1)可以从花的颜色、形状、姿态、气味等几方面写。

   

(2)还可以从花的传说、花的学名、花的生长地、生长期、花期、用途等方面介绍。

   (3)还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

   (4)赞美花:

 可以从花的特点谈如耐旱等。

从花的精神、花的用途、它带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赞美。

   4、怎么写

    

(1)有顺序:

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又是从上到下的顺序安排的。

       出示月季花文字片,读一读,研究写得好在哪儿?

       (从运用修辞方法上;从运用好词佳句上;从表达情感上。

    

(2)运用多种写法。

    (3)小结: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使人像看到了花一样,带着喜爱之情写,表达自己对花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教案

年月日总课时数:

班别

日期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月日节

课题

5翠鸟

教学目标

 1 、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特点是为了适应环境而渐渐形成的,教育学生懂得爱鸟、护鸟。

  2 、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4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

  5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 —3 自然段。

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课时

3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1:

感知,导入新课。

    播放关于翠鸟的教学录像,直观形象地认识翠鸟,进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活动2:

课文,自学字词

  1 、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 、学生互相交流难点字词。

  3 、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活动3:

第一自然段

  1 、投影翠鸟,学生自读,思考:

这段写翠鸟的什么?

(外形)

  2 、提示:

课文从三个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

  3 、四人小组自学。

  4 、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 )第一句:

写了翠鸟爱停在苇秆上。

突出外形特点:

“红色的小爪子”。

  (2 )第二——五句:

写翠鸟的颜色。

用一个词概括(“鲜艳”)。

    重点理解:

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

    头上:

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

    背上:

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

赤褐色的衬衫

    联系上文,理解“鲜艳”的意思(形容颜色又鲜明又美丽)。

    思考:

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

(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 )第六句

    学生自读句子,找出能概括本句的词语(小巧玲珑)。

    “小巧玲珑”是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