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价值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4041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化价值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进化价值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进化价值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进化价值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进化价值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进化价值论.docx

《进化价值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化价值论.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进化价值论.docx

进化价值论

进化价值论

人类的价值形式复杂多样、动态多变,从逻辑结构上来看,价值可分为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价值等五个不同层次;从社会领域来看,价值可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等三个不同类型;从作用对象来看,价值可分为真假价值、善恶价值、美丑价值等三个不同类型。

那么这些价值是如何起源和进化的?

在价值的初始形成问题上,存在着两大理论阵营:

人本价值论与进化价值论。

一、什么是人本价值论

人本价值论(Humanistic Value Theory)是价值研究的方法论的一种。

人本价值论认为,价值必须具有人类的性质,随人类主体意识的形成而形成,是纯主观性质的东西,是由人性中最深处的需要、意识或理性来决定的,并按照人的理性尺度来度量的,它是人本主义在价值论领域的延伸,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人本价值论认为,人类的价值现象可以看作是在精神现象出现以后才随之出现的东西,把人类主体的出现当作是价值存在和发展的原始起点,价值“必然具有人类的性质”,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进化观念进行解释,否则便会导致“自然上帝”出现。

这种观点认为主体是以精神的出现为标志而区别于客体的,由精神现象所决定的价值现象与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完全不相干,因而与生物的进化过程无关。

有些学者认为价值是由人的需要来决定的,而人的需要又是由人的理性意识来决定的。

由于人本价值论绝对地割裂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必然联系,把人类的价值现象看作是一种脱离物质运动的某种神秘东西,是一种由绝对精神和绝对理性来确定的另一种精神现象,其本质与绝对精神或绝对理性的唯心主义是一致的。

由于人类意识也是逐步进化而来,那么与人类相伴的价值现象也应该是逐步进化而来,不可能在某一发展阶段突然出现,因此拒绝从自组织理论——进化论角度来研究价值,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人本价值论是唯心主义在社会科学的价值理论领域的具体表现,广泛存在于各种人文社会科学之中。

二、什么是进化价值论

人类的进化大致经历了从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高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低等动物、高等动物等具体过程。

价值现象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而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价值,消除价值理论界存在的诸多争议,就必须了解价值的起源。

人类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过来的,价值现象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它有自己的起源,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进化。

 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应用于价值领域,就形成了价值进化论。

进化价值论(Evolutionary Value Theory)是价值研究方法的一种,它认为,价值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人类独有的,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它是唯物主义还原论在价值论领域的延伸。

进化价值论认为,既然人类主体是从非人类的客体进化而来,那么具有人类性质的价值现象必然是从非人类的其他物质现象进化而来,即价值的前身或胚胎必然是某种物理量或化学量,价值现象的出现也必然经历一个逐渐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价值的原始形式(称为潜价值)与价值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价值事物与价值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发展,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性的、绝对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准。

为了深入探索人类价值的进化根源,进化价值论把价值概念延伸到自然科学中的负熵概念上,因为负熵的内涵与价值的内涵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其根本作用在于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规模,而人类社会可以看作是一种高等耗散结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序化规模的增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负熵并消费负熵的过程。

同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规模的增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价值和消费价值的过程。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系统哲学家拉滋洛以及生物学家米勒等人,均从自组织理论的不同层面,把价值视作“负熵”或系统的“目的环”,视作系统保持自身自在发展的“应变张力”,等等。

但是,他们既无法区分也无法沟通负熵与价值这两个概念。

三、进化价值论中的两大基本派别

  在进化价值论的阵营里,又有两大基本派别:

一个是“辩证进化价值论”,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还原论在价值领域的表现形式;另一个是“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它是形而上学还原论在价值论领域的表现形式。

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把一般耗散结构的负熵与人类的价值完全等同起来,无视其内涵上的巨大差异,生硬地拉扯在一起,但又找不到两者相互衔接的理论依据。

他们把人类高度发展的价值现象与低等生物的生命现象简单地等同起来,使复杂多变的人类价值现象简单化、低级化了,无法圆满地解释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维现象。

其结果为人本价值论提供了大量攻击的借口,大大削弱了进化价值论的说服力。

例如,有人认为:

“同宇宙演化总趋势相反的局部发展过程形成价值。

熵减少,负熵即价值。

广义地讲,能量物质,信息的结合,聚集,消除不定性和绝对均衡就是价值,即正价值”(《价值和价值观念》第186页)。

这种观点从热力学的角度来机械地、笼统地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任何可操作性,既不能说明人类心智水平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更不能对任何社会历史现象做出准确解释。

另一种观点虽然发现了负熵与价值之间确实存在着内涵差异,但并不知道这种内涵差异到底是什么,而且也无法找到这些内涵差异产生的理论依据。

他们虽然认为,社会意义的价值远比物理意义上的负熵复杂得多,但并不知道后者是怎样进化为前者的。

普利高津看到了价值与负熵的巨大差异:

“熵这种隐喻已经吸引了不少作者用它去论述社会或经济问题。

显然,在这里我们必须十分小心。

”由此看来,正确认识负熵与价值的内涵差异,是价值理论中的关键性难题。

正因为形而上学进化价值论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击败人本价值论。

由于价值现象比事实现象具有更大的运动变化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的复杂性和主观反映上的随意性,因而更容易被罩上神秘的外衣,人们对它的认识更容易犯唯心主义错误,这就是人本价值论长期存在的客观原因。

以“统一价值论”为代表的辩证进化价值论看到了负熵与价值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用科学的方法扩展了负熵的内涵,并转换成能量形式,使之与价值的内涵衔接起来。

辩证进化价值论的形成与发展,彻底击败了人本价值论,从而把唯心主义赶出了价值论领域。

四、关于价值起源的争论

价值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大家都知道,人类起源于低等动物,而低等动物又起源于有机物,有机物又起源于无机物,那么价值又如何起源什么呢?

价值的原始形式是什么呢?

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价值,消除价值理论界存在的诸多争议,就必须首先了解价值的起源。

关于价值的起源存在许多理论观点,归纳如下:

1、价值是人性的规定,没有起源。

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为进行定义的,规定的,不说自明的东西,是天生的。

例如,马斯洛坚持,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2、价值是虚无的,没有起源。

有人认为,价值本身是一种虚拟的东西,主观感觉的东西,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它包含想法(thinking)、情感(feeling)和意愿(willing)等。

还有人认为,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

洛伦斯说,评价(to value)某一事物——对它抱有兴趣(或对轻视它有兴趣、或对避免它有兴趣)、赞成它、需求它、倾向于它、宁愿选择它——被认为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价值。

也有人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难以领悟。

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心理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

3、价值起源于情感。

菲舍尔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

当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

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

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

一位日本学人就持有这样的观点:

“价值是客体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它意味着在客体和评价它的主体之间产生的量的合宜。

”“价值是权衡主客体关系的结果,是根据客体影响主体的作用范围和程度进行判断的结果。

”。

然而,情感又起源于什么?

价值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情感是一种主观事物,任何客观的事物不可能起源于某种主观事物,相反,任何主观事物都是对某一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任何主观事物都是起源于客观事物。

4、价值起源于劳动。

普罗克特指出价值源于劳动。

他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也发现新的自然概念和价值的源泉——什么是事物中的善。

上帝之善在人的劳动果实中被复制。

自然中或上帝眼中的价值变成人眼中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正是通过人的劳动,羊毛变成衣服,或草皮变成房子。

 在当今,社会生物学家则宣称,价值根植于为生存而进行的长期进化的斗争之中。

然而,劳动是人类的特殊行为,人类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那么,劳动又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即人类劳动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五、价值起源于能量

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

例如:

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引力属性是物质在运动过程由于质量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体现;电磁属性是带电粒子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等等。

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例如:

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动能;与分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热能;与原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与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电能;与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

当运动形式相同时,两个物体的运动特性可以采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来描述和比较。

例如,两个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两股作定向运动的电流可以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

但是,当运动形式不相同时,两个物质的运动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运动形式的通用尺度。

因此,可以对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学定义。

能量:

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的客观尺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人类的大脑及机体也是物质进化的结果,也是物质的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运动是一般物质运动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类一切社会运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也必然是能量。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科研开发能力、综合国力、战争能力、权力等)最终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

人类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人类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价值运动必然是一种特殊的能量运动。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对于人类的作用就像阳光对于植物的作用,食物对于动物的作用,汽油对于汽车的作用。

不难发现,阳光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包含的光能,食物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含的化学能,汽油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含的化学能。

由此可见,价值必然起源于能量。

人类所目前利用的能量的主要形式有太阳光、植物、动物、煤、天然气、石油等。

由于植物(本体与果实)所含有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光,食草动物又是通过食用植物来积累能量,食肉动物又是通过食用食草动物来积累能量,煤与天然气等是由远古时期的植物遗骸转化而来,石油又是由远古时期的动物遗骸转化而来,因此地球上的几乎所有能量最初都是来源于太阳能。

几十亿年以来,太阳不停地以光和热的形式向空间倾泻出能量,数十亿吨计的氢原子核在太阳的核心碰撞并且聚变生成氦,将储存于原子核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价值起源于能量,而能量又起源于太阳能,那么价值就起源于太阳能。

六、植物的价值起源于太阳能

植物作为一种初级的耗散结构,已经具备了自繁殖、自组织的生命能力,那么它就有了“价值”。

植物的“价值”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太阳能而形成的。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植物、藻类利用叶绿素和某些细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

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

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因此必须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

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它们将利用阳光的能量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

光合作用的关键参与者是植物叶子上的叶绿体,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把经有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淀粉,同时释放氧气,这个过程可分解为两个反应:

一是光反应,通过叶绿素把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并储存在ATP中;二是碳反应,通过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实质:

一是物质变化,即把CO₂和H₂O转变为有机物;二是能量变化,即把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变成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光能—→化学能(ATP)—→化学能(有机物)

                    CO₂+H₂O—→有机物(碳水化合物)

植物的生命过程:

就是植物通过吸收太阳的光能,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并吸收新的光能,为下一个生命过程提供能量,即植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

↓  生命过程        ↑ 

光能――—→新的光能

植物的生命过程

这里,植物的生命过程同时包括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两个方面,也就是消费光能和获取光能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对于植物来说,并不是所有振动频率的光都可以被它所吸收和利用,只有在一定振动频率范围内的光才能被它所吸收和利用,而且不同的植物对于不同振动频率的光往往又有不同的吸收率,因此只哪些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光能,才是它的“有序化能量”,才是它的“价值”。

植物的价值将会以糖、淀粉、植物蛋白、植物纤维、植物油等有机物的形式稳定地储藏于植物体内(叶、根、干、种子等),植物的这些稳定的能量形式将为自身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为自身或动物的价值提供来源。

七、动物的价值起源于植物:

食物能量

通过食用,动物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20%左右。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CO₂和H₂O转变为糖、脂肪、蛋白质等稳定的有机物,动物通过消费系统将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转变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而被吸收入血。

在细胞中,这些营养物质经过同化作用(合成代谢),构筑机体的组成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同时经过异化(分解代谢)分解为代谢产物,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是物质代谢过程中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动物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淀粉、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些能源物质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键蕴藏着化学能,在氧化过程中碳氢键断裂,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出蕴藏的能。

这些能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并向体外散发。

其余不足50%则以高能磷酸键的形式贮存于体内,供机体利用。

体内最主要的高能磷酸键化学物是三磷酸腺苷(ATP),机体利用ATP去合成各种细胞组成分子、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细胞利用ATP去进行各种离子和其它一些物质的主动转运,维持细胞两侧离子浓度差所形成的势能;肌肉还可利用ATP所载荷的自由能进行收缩和舒张,完成多种机械功。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物质代谢:

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

可细分为:

一是同化作用,即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转变为自身物质;二是异化作用,即自身的部分物质被氧化分解并排出代谢废物。

  能量代谢:

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可细分为:

一是同化作用,即储存能量;二是异化作用,即释放能量。

动物的生命过程:

食草动物通过食用植物来吸收和利用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中所含有的化学能,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并获取新的植物,为下一个生命过程提供能量;食肉动物通过食用动物来吸收和利用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中所含有的化学能,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并获取新的动物,为下一个生命过程提供能量。

因此,极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

↓     生命过程            ↑ 

食物能量――—→新的食物能量

极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

这里,极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同时包括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两个方面,也就是消费食物能量和获取食物能量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

对于任何种类的动物来说,并不是所有种类的食物能量都可以被它所吸收和利用,只有一定范围内的食物才能被它所吸收和利用,而且不同的动物对于不同形式的食物能量往往又有不同的吸收率,因此只哪些可以被动物吸收利用的食物能量,才是它的“有序化能量”,才是它的“价值”。

动物的价值将会以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的形式稳定地储藏于动物体内,动物的这些稳定的能量形式将为自身或其它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为自身或其它动物的价值提供来源。

八、食物能量的高级形式:

温饱类价值

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动物机体的内部系统不断复杂化,以不断提高应对生存环境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空间,具体表现在:

提高识别食物的能力(由单因素识别向多因素识别的进化),提高消化食物的能力(由单一类型有机物消化向多样类型有机物消化的进化),提高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由无条件反射向条件反射进化,由单级条件反射向多级条件反射进化),提高获得食物的能力(力度的增长、速度的提升、方式的变化,由直接获取食物方式向间接获取食物方式的进化)。

动物要想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己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要在较大跨度范围内适应环境要素的变化,具体要求就是,能够在较大的温度跨度、水分跨度、氧气跨度等方面生存下来。

由此,给出温饱类价值的定义。

温饱类价值:

就是那些用以应对环境要素变化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

温饱类价值的主要形式:

保温用的衣服与皮毛、解渴用的水、呼吸用的空气、御寒用的洞穴等。

“食物能量”与“温饱类价值”的关系:

1、动物可以适应环境要素的变化。

当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出现失常(如温差的失常、水分的缺失、氧气的缺乏等),动物就会通过某种生理机制的调整和行为机制的变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当温度相对较低时,动物可以通过改变生理机制(冬眠方式、生长出具有较强抗寒冷的皮毛),调节行为方式(挖掘洞穴、拥挤而居)等来逐步地适应环境。

又例如,当水分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来进行调节,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发,增大水分的获取机会,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骆驼的血液有很强的储水能力,同时以体温变化、肾小管再吸收、粪中含水少等多种途经节水,骆驼的鼻子能闻到两公里以外的水味,如果在沙漠中断水了,只要放开骆驼,它一定向有水的方向走,它停下来,用嘴啃地,附近一定有水源。

还例如,当空气相对稀少(氧气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改变体内的能量释放方式来逐渐适应环境。

2、环境要素的变化可以为食物能量所替代。

然而,动物提高对于环境的应变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足够的食物能量,即食物能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那些环境要素的变化。

也就是说,生理机制的调整需要消耗食物能量,皮毛的形成与维持需要消耗食物能量,挖掘洞穴也需要消耗食物能量,制作和获取用于御寒的衣服也需要消耗食物能量,即食物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应对环境要素变化的生活资料,即温饱类价值。

反过来可以说,阳光、空气和水分等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的根本作用在于替代、补偿和节约食物能量。

3、食物能量对于温饱类价值的替代作用是相对的。

不过,这里需要指出:

“食物能量”对于其它生命要素或环境要素的替代和补偿作用并不是绝对意义的,而是相对意义的,具体表现在:

一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有限度,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同样,当空气稀少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当水分缺乏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

二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不是从眼前角度来看的,食物能量的替代和补偿也是需要相应的过渡时期,对于具体的个体,水分的缺乏,个体的调节往往是来不及,从而导致死亡。

三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整体角度来看的,不是从具体的个体角度或局部角度来看的。

虽然,阳光、空气和水分等生命要素都可以对动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的短时期内和局部的生存情况下可能会对某个动物个体或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和动物整体的角度来看,它们都不是最关键性的生命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食物能量所替代、所补偿。

总之,所有温饱类价值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对于较低等的动物,如果没有安全与健康类以上价值层次的需要,它们的生命过程是在获取生活资料的同时,也在消费生活资料。

也就是说,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同时包含着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即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因此,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

↓     生命过程                   ↑ 

温饱类使用价值———→新的温饱类使用价值↑

较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

九、温饱类价值的高级形式:

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随着生物的进一步进化,人的机体器官越来越复杂,适当外部环境的能力技巧也不断增强。

低等生物往往不需要太多地积累劳动能力,就能够立即获取生活资料,即使有这方面的积累,也是非常短暂、非常微弱。

然而,较高等的动物则需要漫长的劳动能力积累过程,而且动物越高等,劳动能力的积累过程就越漫长、越强烈。

一方面是因为较高等动物的机体结构较为复杂,其生长发育过程就会较为缓慢;二方面是因为较高等动物的劳动技巧性与生活技巧性越来越高,其熟悉过程与知识传授过程较为缓慢;三方面是因为较高等动物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更为动态多变,其适应过程就会较为缓慢。

较高等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劳动技巧性与生活技巧性的熟悉过程与知识传授过程、生存环境的适应过程,实际上就是劳动能力的积累与贮存过程。

在这一阶段,这种劳动能力是潜在的,没有实现的劳动能力,因而就是劳动潜能。

也就是说,对于较高等的动物,其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在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分,在发生时间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在作用对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而且,动物的进化越完善,其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就越强,其休息时间(即消费过程)所占全部时间的比例就越多,其劳动时间(即劳动过程)所占全部时间的比例就越少。

由此给劳动潜能的定义。

劳动潜能:

较高等动物在通过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以后,在其体内形成了一种过渡的价值形态,这种价值形态使人潜在地具备了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获取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能力。

由于较高等动物在劳动能力上出现了大量的“积累与贮存”,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

劳动潜能的失效概率。

也就是说,劳动潜能在进行一定的积累与贮存以后,能够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有多大概率转化为实在的劳动能力。

由于较高等动物存在内部的健康因素和外部的安全因素,动物的生命和劳动能力随时会遇到各种危险因素,从而存在一定的疾病概率或死亡概率,这样一来,许多已经积累和贮存下来的劳动潜能,会因为动物的疾病与死亡而白白地浪费掉。

由此,较高等动物就形成了一种较高级的需要,以追求较高的健康水平和安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