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3829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docx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

人生的意义及价值

〔美〕P·爱德华兹

许多宗教思想家对于“人生究竟值得度过吗?

”和“人生有(或能有)任何意义吗?

”这些问题,在以下前提下作了肯定的回答。

这些前提是:

除非大多数西方宗教的两个基本命题一一一人的生命是神圣注定的宇宙计划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死后至少有一些人会得到永恒的天堂幸福是正确的,这些回答才能得到证实。

这样,C•H•D克拉克(Clark)通过评论罗素关于不仅每一个体的生命定会终止,而且一般的生命最终也将死亡的观点,用基督教体系的完美性反对这种“绝望学说”。

“如果要求我们相信我们的一切努力没有最终的结果,”那么,“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并且,如果一切都将以死亡的灰烬结束,我们无论怎样生活都毫无关系。

"另一方面,克拉克依据基督教的说法,“一个行动都有重要的意义”,使我们相信“上帝的宏大计划是给那些追随基督耶稣的人以永恒的生命。

这也是对善的生活的一个重大鼓励。

···当人看到生活有目的和意义时,他就能从死亡的恐惧和绝望中获得解脱。

”(《基督教与贝特兰·罗素》,第30页)同样,犹太人的存在主义者E•法肯海姆(Fackenheim)声称“无论人生获得什么意义”,都来自于人和上帝的偶然相遇““按照某种有限的人类目的,想象它比相遇本身更根本”,那么,由此所赋予的人生的意义“就不可能理解。

因为还有什么能比上帝的存在更根本呢产上帝并不总在“近处”是果然不错,但是“神圣远处的时期”决不是没有意义。

“神圣远处的时期不单单照亮它们自己,它们的意义扩大到所有的生命”。

“在神圣近处和神圣远处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并且这种对立指向“它被克服的末世的未来。

”@犹太教与人生的意义》)。

在那些非基督徒中间,不少人主张即使拒绝宗教世界观,从某种人的重要意义上看,人生可能是值得度过的并且具有意义。

然而,另一些人同意宗教理论家的观点,认为如果没有上帝,如果死亡意味着个体的消灭,我们的两个问题就一定会得到否定的回答。

他们拒绝宗教的主张,从而断言人生不值得度过,也没有意义。

这些作家(我们在这里称之为“悲观主义者”)提出他们的判断,不仅仅是表达一定的情绪或感情,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客观地证明为合理的结论。

他们对其结论提出理由并指出,任何得出与此不同结论的人都是错误的或是非理性的。

大多数悲观主义者在人生不值得度过和人生没有意义的陈述之间没有作出任何明确的区分。

他们总是说到人生的“无益”或者“空虚”,并且可以推测,他们所说的这两点是指人生不值得度过以及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暂且也把这些陈述当作是等值的。

然而,往后我们

作者P·爱德华兹(Edwar凼)是美国著名哲学专家》主编过许多哲学丛书。

本文是作者为目己主编的《美国哲学百科仝书》所写的一个条目·后来又被选人《人生的意义》〔《TheMeaningofLife》DE.D.克莱姆克编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一者

将看到在一定的关系上区分两者的差别是很重要的。

本文中,我们主要的兴趣将是评价刚才解释过的悲观主义。

我们既不讨论有关生命是否是神圣注定的计划的一部分的问题,也不讨论有关我们是否幸免于肉体死亡的问题。

我们的

问题将是,如果排斥对上帝的信仰和不朽性,悲观主义者的结论是否可证明为合理。

、叔本华的论点

让我们从研究悲观主义者提出的论点开始,请注意其中许多论点间接地得到宗教辩护者们的赞同。

最系统并且可能最有影响的(虽然事实上不是最悲观的)悲观主义者是叔本华。

他写道,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不该存在;真理是:

华我们对世界的存在不该高兴,倒应该態痛;世界的非存在比它的存在更好,世界是某种不该存在的东西。

”就象很多哲学家和无思想的人曾经说的一样,把人生说成是天赋机会,那显然是荒谬的。

”很明显,如果每个人事先已看到并检验这种天赋机会,他就会拒绝这样一种机会。

”对那些使我们相信人生只是一种日课的人来说,我们有权答复:

“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我愿意我留在充分自足的虚无静地,在那里我将不需要日课或者任何别的东西。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英文版卷111第390页)

叔本华对他的结论提出了许多论点。

其中一些论点纯粹是形而上学的,是以他的特殊体系为基础的。

然而,其他论点具有更多的经验特征,在逻辑上与他那种形而上学的唯意志主义毫无关联。

依照叔本华的说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达不到幸福的。

“人生中的一切已表明,尘世幸福注定遭受挫折并被认作幻觉。

”人们或者不能达到他们一直在争取的目的,或者他们达到了目的,不料却发现这些目的总体上令人失望。

但是,一个人一发现一个特殊目标确实不值得追求,他的目光就会放在新的目标上,同样带有幻觉的寻求重又开始。

因此,幸福总是存在于未来或者过去,并且“现在可以比作被风吹到晴朗平原上的一小块乌云:

在它的前面和后面,一切都是明亮的,只是它自身总是投射出一道阴影。

所以,现在总是不足的;而将来是不确定的,过去是不可挽回的。

”(同上书第383页)除了那些充分理性地成为完全无所求的人以外,一般的人经常蒙受欺骗一一“现在已经有希望了,现在已经有所希望的东西了。

”他们被“距离的妖术”向他们展现的“天堂”所欺骗。

然而,“当我们让自己被这些天堂欺骗的时候,这些天堂就象“光幻觉”一样消失无踪。

某些人真正是幸福的,这种思想激起了大多数人的“可怕的妒忌”,这表明大多数人确实是多么不幸,不管他们对别人或是对自己自命为什么。

正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不幸,他们看到他们认为是幸福的人才不能忍受。

有时,叔本华准备承认很少一些人确实获得了“比较的幸福”,但是,这不具有任何重要意义。

因为除了罕见的例外,这些幸福的人确实象“诱人圈套的鸟”一他们表示一种必定存在的可能性,以便把其余的人引诱到希望的虚假感觉中去。

而且,就其毕竟还存在而言,幸福纯粹也是个“消极的”现实。

我们直到失去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即健康、青春和自由时,才意识到它们。

所谓快乐或满意仅仅是没有渴望或痛苦。

但是,渴望和痛苦是积极的。

就我们生活的少数幸福日子(假如有的话)而言,我们也只是“在不幸日子代替了幸福日子以后才注意到它们。

叔本华常常从他关于幸福和快乐的“消极”本质的学说滑到更为普通的观点,即认为幸

福和快乐的情况跟不幸和痛苦的情况一样“积极”。

但是,山外还有一些观点,无论如何同

他关于幸福和快乐是消极的理论是无关的。

也许其中最重要的论点是根据:

一切美好事物会“消失",我们一切希望会灭绝,以及所有成就都会灭亡。

我们所有的快乐和高兴“都在我们手中消失,之后我们又惊讶地问这些快乐和高兴到哪里去了”。

而且,一个不再存在的高兴是没有价值的,它几乎没有一点价值,就好象人们根本没有经历过一样:

“已经存在的东西不再存在;它就象从未存在的东西一样不存在。

但是,你可能说任何存在的东西在下一时刻它已经存在了。

所以,我们过去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不如我们现在一些不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因为后者是一个现实,并且和作为虚无的东西的前者有联系。

气《存在的虚无》,见《生存意志》第229页)某些人从这段话中已经推断出现在的享乐应该是“生活的最高目标”。

这个推断是荒谬的;因为“在下一时刻都不存在、并且象梦一样完全消失的东西,决不值得去认真争取。

最后的“自然的判决”就是以死亡毁灭。

这是“最后的证据”:

人生是一条“虚假的小路”;人的一切愿望是“一种邪恶”·“一切都不值得我们去争取、努力和斗争。

”结论必定是:

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空虚的,世事所有结局都要破灭,并且人生是得不偿失。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卷111第383页)

、所有一切都无意义

叔本华的一些论点很可能被当作一种孤独而痛苦的人的幻想而抛弃,这种人对人类极为藐视,并且奇特得又不能爱人或友爱。

似乎有理由可以说,叔本华自己的悲惨境遇使他过度估计了人类的不幸。

时常的但并非普遍的情形是:

当得到所希望的东西时,却又发现它令人失望,并且,因别人的成功而产生“可怕的妒忌”虽属常见,但真正的同情和慷慨也并不象叔本华所说的那样罕见。

而且,他关于快乐是消极的而痛苦是积极的学说,就一个人对之能给出的任何清晰意义来说,似乎明显是虚假的。

然而,对这点应该补充说,叔本华的一些论点决不是他特有的风格,事实上同样的结论也已受到那些既不孤独又不痛苦并且也不缺乏爱人或友爱天賦的人的认同。

(一)、达*(Darrow)

c.达罗,这个世上最富同情心人之一,也断言人生是一个“可怕的玩笑”。

象叔本华一样,他提出的前提之一是:

一切所发生的事情显然都毫无目的。

他在为男凶手罗普和利奥波的感人的抗辩中写道:

“这个使人厌倦的旧世界伴随着诞生、生活和死亡而继续着、产生着,所有一切自始至终都是盲目的。

气《克莱伦斯·达罗一一一为打人地狱者抗辩的律师》,1957年英文版),他在别处也写道:

“人生象大海上的一只船,在阵阵风浪中颠簸;这只船没有船舵,没有方向盘,没有领航员,朝着无码头和无港口的方向驶去;这只船漂浮一阵后就在浪涛中消失。

气《人生值得度过吗?

》,第43页)除了人生和宇宙的无目的性外,还存在着死亡的事实。

达罗写道:

“我爱我的朋友,但是他们都必然走向悲惨的结局。

”一个人越是依恋世上的东西,死亡越是可怕。

他断言,人生是“不值得的”,并且还补充说(与他此前所说的稍不一致)“人生是虚无的不愉快的中断,而你可能说到的人生最好的东西就是:

人生瞬息即逝。

”(《人类正走向何处?

》,第53页)

27

(2)托尔斯泰

与达罗不同,托尔斯泰最终信仰了基督教,或者至少信仰了他自己对基督教所作的独特的看法但是,许多年中他唯一的立场(为此他能提出任何合理的证明)却是极端的悲观主义形式。

在那段时期内(有理由相信,不管后来他的相反的主张,他对这个问题的感情基本上从未改变〗托尔斯泰完仝被关于他的死亡及他所关心的人的死亡的思想所压倒,并且一般被一切人类成就的昙花一现的本质所淹没。

他在《一个忏悔中写道:

“今天或明天,疾病和死亡将会来到我所热爱的人身上或者我本人身上;除了蛆虫和恶臭外,一切都会消失。

迟早我的事务(不管它们可能是什么)都将忘却,我也将不存在。

那么,还忙忙碌碌干什么呢?

"托尔斯泰把人的命运比作东方人传说中的游客的命运,他受到凶暴野兽的追赶,在干涸的井里避难。

在井底他看到一只龙张口要吞食他。

为了逃避上面凶暴的野兽和下面的龙,他爬到长在井缝的一根细枝上。

当他环顾周围时,他看到两只老鼠正咬啮着细枝。

他意识到这细枝很快被咬断而遭到厄运,但同时他又看到枝杆的叶子上有几滴峰蜜,于是就伸出舌头去舔食蜂蜜。

“由于知道绝望的龙不可避免地等待着我并准备把我撕得粉碎,因此我就抓住这根有生命的细枝·“···我设法舔食此前给我慰藉的峰蜜,但是蜂蜜不再给我快乐一···我只是注视着不可回避的龙和鼠,我不能不凝视着它们。

这不是一个寓言而是一个真正的无法回答的事实。

依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这些思考必然导致以下结论:

人生是“愚蠢的骗局”,并且,无论对个别活动或者整个生活,都不可能给予任何“合理的意义”。

对于这些问题,如“这是为什么?

”“那么又是什么?

”“我为什么应该活着?

”,其回答是:

“不可能从中得出什么东西”,

切都不值得做”,“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对一个发现自己处在这种“可怕的境况”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方法得以自拔呢?

托尔斯泰通过对他所观察到的人的行为的评判,谈到他仅有的四种可能“解决方法”。

其一是愚昧无知的方法。

采取这种解决方法的人(主要是妇女和很年轻又很迟钝的人)仅仅是那些没有或者还没有面临折磨他使他痛苦的问题。

一旦一个人充分认识到死亡意味着什么时,.这种解决方法对他就不适用了。

其二是“享乐主义”的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承认“人生的无望”,但在他们可能达到的范围内尽情攫取人生的快乐。

这种方法还在于“不顾龙和鼠,以最好的方法(特别是蜜多的地方)去舔食蜂蜜。

”托尔斯泰又补充说,这种方法被他的“圈子”里的绝大多数人所采用。

他所说的“圈子”大概是指他那个时代生活富裕的知识分子。

他拒绝接受这种方法,因为绝大多数人还不富裕,几乎无蜜或根本没蜜供其享用,还因为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属于有蜜的人还是无蜜的人的偶然事件的问题。

而且,托尔斯泰评论道,当看到绝大多数人的死亡和被剥夺时,一个人却去享用蜂蜜,这真是需要一种特别的“道德昏愦",而他本人却缺乏这种“道德昏愦”。

其三是自杀的方法。

托尔斯泰称之为“力量和能量”的方法。

一些格外烈而坚定的人选择这种方法。

他们在意识到“死比活更好,不存在最好”后,便迅速地结束整个“愚蠢的玩笑”。

结束生命的手段对每个人来说都轻而易举,然而多数人太懦弱或太非理性,以致不能利用这些手段。

最后是“软弱”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于看到了可怕的真实,然而却执着于生活。

这种人缺乏理性活动的力量,托尔斯泰又说他属于这最后一种人。

(3)悲观主义者见解的力量

对某些和悲观主义者一样排斥宗教的人来说,有可能不抱彻底的非理性态度,却可能有各种不同结论吗?

不论可能是什么回答,任何有理智而现实的人不得不承认,在悲观主义者的主张中有许多真理,即:

极少数人得到真正而持久的幸福;人生的快乐(不管在哪里)稍纵即逝;完仝不能预见的事件常常扰乱最好的打算和破坏最宏伟的计划一一这些事实以及更多的类似事实,确是不可否认的。

尽管人们不该武断地说未来根本不存在任何有意义的进步,但是,往日革命的结局(进行革命使人摆脱一些显然可避免的痛苦)却没有鼓起更大的希望。

甚至在那些并不象托尔斯泰一样被死亡思想所压倒的人当中,死亡的思想也可能是相当难以忍受的。

此外,对许多思考过物理学理论含义的人来说,似乎道理很简单,由于宇宙间不断增长的熵,任何地方的一切生命将最终灭绝。

对这种情形的预知推动了罗素写了著名的《一个自由人的崇拜》一文,其结论是:

“所有时代的一切劳动,一切奉献,一切神灵的启示,

切人的天才的午日光明,都注定以太阳系的无限的死亡而灭绝,并且,整个人类成就的殿堂也一定不可避免地埋葬在毁灭的字宙废墟之中。

”同样,w.奥斯特瓦尔德(Ostwald)也评论道:

“从最长远的观点看,人类一切努力的总和根本没有任何可承认的意义。

”虽然物理学理论是否确实具有如此悲观的含义尚有争论,但是,这样的假定是最明智的,即由罗素和奥斯特瓦尔德所赞同的见解,是有充足根据的。

、关于生和死的比较价值判断

假定悲观主义者主张中有强有力的论点,但在他们的论点中仍可能发现一些混乱的和可怀疑的推理。

首先,在象达罗和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得出死比生好的结论这方面,就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一致性。

他们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死亡是某种可怕的东西,因为死亡埋葬了我们所珍视的任何经验的可能性。

从而,他们推断出,什么事情都不真正值得做,死比生更好。

暂且不考虑这种主张:

鉴于我们不可避免的死亡,什么都不“值得做”。

在一开始就判定死亡是一种恐怖的灾难和后来判定死比生更好,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一致性。

为什么一开始就判定死亡为罪恶和灾难呢?

当然,因为它是生命的终止。

如果某物Y因是某物x的结束而是坏的,那么,只有当x是好的或有肯定价值时,y才可能是好的或有价值。

如果x不是好的)那么x的结束就不是坏的。

人们两方面都占着,就是不一致,矛盾的。

对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死亡时,人生具有肯定的价值;一旦一个人开始意识到他自身毁灭的不可避免性时,人生就变得不可忍受了;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个观点在莎士比亚戏剧《裘力斯·凯撒》中的凯歇斯和勃鲁托斯的对话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凯歇斯:

嘿,切断了二十年的生命,等于切断了二十年在忧生畏死中过去的时间。

勃鲁托斯:

照这样说来,死还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们都是凯撒的朋友,帮助他结束了这一段忧生畏死的生命。

对这个论点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回答。

假定某些人一旦认识到他们的厄运之后,很难从他们的头脑中消除这种思想,以至于这种思想干扰他们其他一切活动,其实这种情况既非不可避免,也不很普遍。

相反,除了某些存在主义者外,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不健康的,是病态的。

意识到人将死,就多数人来说,不会妨碍他们从事自认为有价值的活动,或者他们经常享用的东西。

若有人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不日夜沉思死亡,他就不是在“真正地”生活,这简直是受无理的侮辱。

一个人,当他知道他的才能不象他所希望的那样大,或者知道自己不象自

莎士比亚仝集》,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8卷第253页。

一校者

己所喜欢的那样漂亮时,人们一般并不断定他是“非真正地”生活,而是相反,认为他是明智

的,如果他不经常沉思他的局限和缺点,而是用他自己的才能取得最大利益。

对死比生好的主张还有另一个更为基本的异议。

这种异议同样可运用于驳斥死比生好,即:

第一,不出生将更好;再者,生比死好。

应该记住,当这些主张不只是打算表现一定的情绪,而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真正的和客观上证明是正当的陈述时,我们这里所关心的是这种看法。

也许可争辩的是,一个价值比较(任何判断大意是说A好于或坏于B,或者与B同样好)只有当A和B在有关的方面原则上能公开地检验时才有意义。

例如,如果某人说伊丽莎白·泰ü(ElizabethTaylor)比贝蒂·格拉布尔(BettyGrable)是一个更好的女演员,这似乎是完仝可理解的。

或者又如,如果人们说,在美国的犹太人的生活要比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犹太人的生活更好些,这似乎也容易理解。

在这些情形中比较的词是可观察的或者至少是可描述的。

当对生与死作价值比较时,在某种情况下是满足这些条件的,然而,在与托尔斯泰和悲观主义者有关的那种情况下,就不满足这些条件了。

如果来世的概念是可理解的,那么·这将对信徒,或者对某些还未决心说这种话的人,才有意义,例如说“死不能比这种生更坏",或“我不知道是否我死后会更好”。

在《伊利亚特》(TheIliad)中,当阿基里斯(Achilles)大声呼喊他宁愿做个农奴时,他不是在作无意义的比较:

宁愿做另一个农奴!

一个几乎一无所有,只有勉强糊口手段的人,

而不愿做魔鬼般的君主,统治着所有死者的鬼魂。

而且,生存者对一个已死去的个人可能意味深长地说“他死了(对世界来说)会更好"者相反。

然而,就这个人自身而言,如果根本不存在来世,那么死亡就不是一个可观察或可体验的可能对象,并且,他提出的关于他自己的生命好于、相同于或坏于他自己的死的陈述(如果不只是当作一定的愿望或情绪的表达),就必然被当作无意义的东西而摒弃。

一看就可明白,那种关于在这种情况下讨论生与死之间的价值比较是毫无意义的主张,似乎是合理的,因为普遍的倾向是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阴影,即看作睡眠、休息或者某种回老家。

这样的“描述”作为诗歌或者安慰也许是极好的,但是从字义上来理解简直就是虚假的。

四、毫不相关的遥远未来

然而,这些思考不会把我们带到很远。

他们没有证明人生是值得过的或者人生疋们

义”的。

在直接解决这些问题以前,也许对稀奇古怪的和完全任意的偏爱未来而不要现在这种情况,应该说几句话(对这些偏好,象托尔斯泰和达罗那样的作家没有了解它就表示赞成)。

达罗指出,如果人生不是一个同种活动的无限循环,而相反,人生是象走向一个目的地的旅游,那么人生将不是“无益的”。

托尔斯泰明确指出,如果现在的生活继以永恒的快乐,那么人生将是值得的,我们的一些行动至少将有“合理的意义”。

可以推测,就达罗而言,使人生不再无益的东西是目的地的某些特征,而不只是目的地这个事实;而在托尔斯泰看来,人生之值得过不仅仅只是来世的永恒性,而是来世会给予的永恒的“快乐”一一一永恒的苦难和永恒的折磨几乎是不会使人生是值得过的。

关于来世的天堂(如果有这样一个来世的话),托尔斯泰并没有任何倾向要问,“为什么目的?

”或者“那便怎么样?

”但是,如果来世的天堂不需要任何进一步的证明,那么,为什么在现在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任何快乐,竟然需要证明呢。

(1)价值判断的逻辑

许多悲观主义者对价值判断的逻辑似乎是混乱不清的。

假如一个人不把生活当作内在的介值,或者假如一个人正在比较可能与生活相冲突的另一种利益,那么,他询问有关“生活真的值得度过吗?

”或者“生活真的值得辛劳吗?

”这些问题就有意义了。

而一个人凭某物本身就把某物当作很有价值,并且在那里不存在与取得其他利益的冲突,对这种情况提出上述问题就没有意义了。

(应该注意,这种说法完全不依赖于人们对内在价值判断的逻辑状况所采取的观点。

)一个人在拥挤的星期天驾车到海滨,他最终到达那里时,可能思考这次旅行是否真正直得。

或许,某人在接受了一系列医疗后,可能会提出这是否值得花费时间和花费钱财。

这样的问题有意义,因为驾驶汽车的不舒服和花在医疗上的时间和钱财,通常并不由于它们本身的缘故,被判定为有价值的。

还有,一个为了抚养家庭而放弃内科医生职业的妇女,也许问自己这是否值得,在这种情形下,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不是因为她把抚养家庭只是当作手段,而是因为她在把这个利益与另一个利益进行比较。

然而,如果某人因为任何原因(因为他在恋爱,因为他获得诺贝尔奖金,因为他的孩子重病后恢复健康)而感到非常幸福;并且如果这种幸福不妨碍他从事或体验任何在他看来是有价值的其他事情,那么,这就不会使他想到提问“这是值得的吗?

”的确,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将是不可理解的,就好象如果对来世的天堂提出问题,托尔斯泰本人大概就不知道怎样解释这个问题。

这里值得提醒,我们不是生活在遥远的未来,而是生活在现在,并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也是生活在比较近的未来。

为了使这个题目回到现实,让我们考虑一些日常现象:

一个患有牙痛病的人去看牙科医生,牙科医生帮助他,结果牙痛消失了.一个人被错误地指控为犯罪,并面临重判的可能和名誉的丧失;在一个热心的律师帮助下,确定他无罪,得以获释·确实,一百年后所有参与这些事件的人将死去,他们中没有人在那时能够享受任何曾付努力的果实。

但是,这些情况最显著地表明,牙科医生的努力并非不值得,律师的工作并非不值得做。

考虑在遥远的未来,在这样或许多别的情境中(虽然肯定不是在一切人类的情境中),什么将发生或什么不将发生,是完仝不相干的。

不仅死亡的终结性在这里是不相千的,而且这些事实(如果是事实的话),例如人生是同一种活动的无限循环,宇宙史并非是一出以幸福结局的戏剧,同样也是不相千的。

顺便提一句,这也是对像H,D.克拉克那样为宗教辩护者的回答。

因为这些人主张,一切奋斗如果“没有最终结果”,那将是无意义的,并主张“如果一切埋葬于亡灰烬之中,我们怎样生活也无关紧要。

”如果奋斗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即使没有最终的效果,那也不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如果我们有确定的标准和目标,虽然我们不能避免“死亡灰烬”,那么,我靛怎样生活就有很大的关系了。

(2)消失的过去

叔本华在断言人生毫无价值问题上,评论道:

“已存在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向未存在的东西,”“刚刚过去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某物,不如此刻的、现在不具有重要意义的某物。

”今按次序评论如下。

首先,如果叔本华是对的,那么他须从两方面都解释通:

如果只有现在重要,有价值,那么过去的痛苦(不亚于过去的快乐)就并不“重要”。

另外,叔本华所假定的“刚刚过去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某物,不如此刻的、现在不具有重要意义的某物”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明确的事实问题,而是一个评价问题;并且不同的人将依据他们的境况和利益作出不同的回答,其中没有什么回答能说是错误的。

“词语疗法”(logotry)的奠基人v.弗兰克尔

(Fran)把悲观主义者比作这样一个人:

他带着恐惧、悲伤的心情注意到,当他每天把卦在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时,墙上的日历是怎样变得越来越薄。

另一方面,弗兰克尔钦佩这样一种人,他把撕下的日历一张一张地编订保存起来”,并“自豪而高兴地”思考着撕下的一张张日历所代表的一切财富。

这样的人在老年时并不羡墓青年。

他会想,“不,谢谢。

在我的过去,我有的是现实而不是可能性”。

(《人类对意义的探求》,第192一193页)引用这段话不是因为它包含任何伟大的智慧,而是因为它说明了我们这里关心的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并且叔本华的观点不是唯一的可能的一个。

不过,他的评论也许对低级的慰藉和企图掩盖深深的和不可避免的痛苦(许多大众心理学的惯用伎俩),是一服健康的解毒药。

虽然叔本华有关过去的低劣价值的判断不能看作是客观上正确的主张,但它们完全表达了许多人在特定场合下一定会感受到的情绪。

对于一个快要死于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