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3774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docx

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真题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1-6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修葺(qì)猥琐(suǒ)国殇(shāng)神采奕奕(yì)

B.伫(zhù)立阔绰(chuò)热忱(chén)强聒(guā)不舍

C.冠冕(miǎn)匿(nì)笑亵(xiè)渎饥肠辘辘(lù)

D.窗棂(líng)确凿(záo)恪守(kè)气冲斗牛(dǒu)

【答案】1.B

【解析】B项有误。

“强聒不含”的“聒”应读“guō”,故选B。

强聒不舍,拼音是qiǎngguōbùshě,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没完。

成语出处:

1.《庄子·天下》: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2.我生平受用的有两句话:

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烂漫荣膺拮轻怕重摧枯拉朽B.苍劲旷远随声附合优心忡忡

C.赃物嘹亮语无伦次坦荡如底D.筵席喧嚣浑为一谈诲人不倦

【答案】2.A

【解析】B.“随声附合”改为“随声附和”;C.“坦荡如底”改为“坦荡如砥”;D.“浑为一谈”改为“混为一谈”。

故选A。

随声附和读音为suíshēngfùhè,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

也多用于下级对上级的恐惧而形成的一种不好的行为。

是贬义词。

成语典故: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坦荡如砥拼音tǎndàngrúdǐ,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现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出自《诗经·小雅·大东》: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

意思是说:

西周的大道像砥石那样平整,像箭那样端直。

形容周朝政治清明。

示例: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句中的“坦荡如砥”形容的是高原的宽广平坦)(茅盾《白杨礼赞》)

混为一谈,读音是hùnwéiyītán,意思是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出处:

唐·韩愈《平淮西碑》:

“万口和附,并为一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今天,如果李逵精神尚存,就绝对不会有袖手旁观的现象存在。

B.这些草花长势泼辣,花期一到,就像疯了一样,络绎不绝地开出一朵朵色彩斑斓的花,把乡土气息浓郁的篱笆装扮得美不胜收。

C.在亚洲文明展现场,栩栩如生的印度神像、精美夺目的细甸竖琴、制作考究的中国陶瓷获得了阵阵赞叹。

D.胡老倌来这里买黄烟丝,见半天过去了,来买黄烟丝的仅自己一人,孤独感油然而生。

【答案】3.B

【解析】A.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別人。

使用恰当。

B.络解不绝:

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此处用来形容花草,用错对象,使用不恰当。

C.栩栩如生: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使用恰当。

D.油然而生:

形容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产生。

使用恰当。

故选B。

惧而形成的一种不好的行为。

是贬义词。

成语典故: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崇侯虎不过随声附和,实非本心。

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

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示例:

1、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该极力帮助,而不应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2、荪老三的事就和我自己的事一样,我不能袖手旁观。

(茅盾《子夜》四)

络绎不绝拼音:

luòyìbùjué。

释义: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五回:

如今他二人每日卯正至此,午正方散,凡一应执事的媳妇等来往回话的,络绎不绝。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

“我梦里所到的地方,竟是一片康庄大道,马来车往,络绎不绝。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但善男信女们不远千里朝拜金顶的仍然在老河口、石花街和草店的大道上,络绎不绝。

江口涣《鹤群》:

“一群接一群,络绎不绝。

栩栩如生读音xǔxǔrúshēng,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典故: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忘与!

”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油然而生读音为yóuránérshēng,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出自西汉《礼记·乐记》:

“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例句:

看了这场表演,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点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词语常见的错误有:

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顺应时势、推陈出新,更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B.珙桐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命名为“中国鸽子树”。

C.城市手绘原创作品正在点缀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丰富着城市的文化内酒。

D.全国青少年体育冬令营(四川乐山站)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市青少年体育好美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答案】4.C

【解析】A.语序不当,应改为“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应时势、推陈出新”B.主被动混淆,应在“命名”前加“被”;D.成分残缺,应在“标志着我市青少年体育”后加“水平”。

故选C。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农业强不强?

农村美不美?

农民富不富?

決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B.2019年2月,电影《流浪地球》以疯狂席卷的态势红遍祖国大江南北。

C.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批新产品、新技术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完点。

D.近日,伴随“大佛出关”,乐山夜景休闲游重点项目“夜游三江”全面升级,为游客呈现山水佛城的璀璨夜色。

【答案】5.A

【解析】A项有误。

句子没有疑问语气,所有“问号”均应改为“逗号”。

故选A。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造成这一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白鹿原》对待非情节因未的策略与《静静的顿河》有所不同。

②这与《静静的顿河》译成汉语的一百五十万字相比,就像一着律讨与一首排律相比样。

③《白鹿原》是一部浓缩度极高的长篇作品。

④陈忠实立意要将《白鹿原》写得简短一些,他重显示轻宣抒,重叙述轻描写,重省笔轻渲染。

⑥它包含了悠广时空中丰富的生活内容,塑造看众多的人物形象,而篇幅却不算长,接近五十万字。

A.④③⑤②①B.④②①⑤③C.③④⑤②①D.③⑤②①④

【答案】6.D

【解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语段。

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学作品《白鹿原》,行文顺序应是:

首先指出语段的中心作品《白鹿原》(③句),再介绍作品的内容、人物、篇幅(⑤句),然后与《静静的顿河》比较字数,介绍两部作品给人带来的不同差异(②句),最后解释带来差异的原因(①句)并加以阐述(④句)。

排序为:

③⑤②①④。

故选D。

【排序题解题方法】

所谓排序题,就是给出一组打乱了顺序的句子,要求考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排列,使其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

这类题目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有两种设题方式:

一是直接给出一组顺序错乱的句子,设计若干选项,让考生选出排列最恰当的一项,如下面的例3、例4、例5。

二是先给出引导语,设计一定的语境,然后呈现拟填入的多个句子,要求考生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个选项填入,如下面的例1、例2、例6。

解答排序题,不仅要求考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领悟能力,更要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

从近年来排序题的命题来看,所选的语段材料一般层次都非常清晰。

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以及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多种。

同学们只要能准确判断出各句之间的关系,再运用相应技巧,一般都能找到正确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对如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例/用财如炎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例/用如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射如秀土/

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里之侠皆宗之宗:

宗师

B.过岐亭,适见墙适:

恰好

C.晚乃遁于光、黄间遁:

隐居

D.与公侯等等:

等同

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少时有壮志雄心,晚年却心境悟淡,选文在对比中丰富了人物形象。

B.作者回忆了九、十年前,在歧下石见方山子狩的往事,表现了方山子当年的游侠气概。

C.文章通过对方山子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的赞赏。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心态的一种折射。

10.翻译下列句子。

(1)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答案】

7.C

8.A

9.B

10.

(1)(方山子)住茅屋,吃素食,不过问世事

(2)(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几女、奴仆的神情都怡然自得。

(3)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期友交往是不是真诚?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解析】

7.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文章中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译为: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之士,故可断句为: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则如土/。

故选C

8.A.“闾里之侠皆宗之”的“宗”解择为:

尊奉。

故选A

9.B项“作者回忆了九、十年前”错误,应该是十九年前。

故选B

10.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

査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買、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庵居蔬食”,住茅屋,吃素食:

“萧然”,萧条的样子:

“而”,然而:

“忠”,尽力:

“信”,真诚。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

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土。

他年轻时仰慕西汉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也都都敬重他。

稍长大后,他改变从前的志趣和行为,发愤读书,想以此在当代施展抱负,但是始终没得到重要。

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在茅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再与俗土来往。

他舍奔了原有的车马不坐,毁掉了原来的帽子和礼服不穿戴,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看到他戴的帽子,是方形的又高高耸起,都说:

“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吗?

”于是都称他为“方山子”。

我降职外调到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

“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

”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几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使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姣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在他的眉宇间,仍然能看到那股精悍的神气,这难道会是隐居山中的人吗?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参与政事的话,到现在己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启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但他舍弃这一切,偏要来到穷山僻壤,如果没有什么自得之乐,难道会这样做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归雁(其一)

唐·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薇④。

【注】]①社甫晚年源泊于湖北、湖南一带时,写下此诗。

②瞻:

往前看。

③浪语:

妄说。

④故山:

喻家乡。

1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如今大雁又要从衡阳飞回万里之外的北方了,与范仲淹“衡阳雁去”四字意思相同。

B.领联和颈联描写归雁一双双,一只只往北飞去,很少栖息,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C.尾联说大雁传书原来是一句空话,惶急的大雁不能代我问问家乡薇草采了没有,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农事的关心。

D.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由雁及人,伤感自己年迈力衰,无法像归雁一样自由翱翔,施展抱负。

12.从内容上看,《归雁》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1.B

12.羁旅怀乡诗(咏物诗):

苦于漂泊羁旅的孤独渡凉之情和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愁绪。

【解析】

《归雁》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有两首,写于大历年间杜甫在湖北、湖南漂泊时期。

此诗对衡阳雁北飞寄予无限牵挂。

归是主题,雁是道具,诗人借雁抒发难以排遺的思乡愁绪。

11.A.有误。

“衡阳雁去”意思是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与本诗首联意思不同。

C.有误。

尾联应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D.有误。

“无法像归雁一样自由翱翔,施展抱负”错,应是无法像归雁那样回到故乡。

故选B。

1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作者借雁抒发难以排遺的思乡愁绪,属于咏物诗或羁旅怀乡诗。

结合创作背景“杜甫晚年源泊于湖北、湖南一带时,写下此诗”,再根据“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藏”等诗句可知,诗人抒发的是漂泊羁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文学赏析

【其一】开头说“又北归”,由此可知诗人入潭已经两年。

雁本自来自去,诗人却说雁瞻客而上,背人而飞,好像有心而为。

而雁同侣相呼,未曾独宿,这样看来,人的确不如雁。

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不过是无稽之谈,而又室产俱尽,让人愁寂不堪,若能回归故里,定当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

13.默写: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7)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两句描绘了色彩鲜明的春夏之景。

【解析】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

“圆”“剪”“沧”“露雳”“幽”“繁阴”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小题。

材料一:

鸬鹚(节选)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静,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不多一会儿,就有鸬鹚钻出水面,扑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了出来,又把它甩进水里。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

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让它们停在船舷上。

他从舱里拣些小鱼,一条条抛给鸬鹚吃。

鸬鹚张开长长的嘴巴,接住抛来的鱼,一口吞了下去。

  鸬鹚吃饱了,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

渔人就荡起桨,划着小船回去了。

  材料二:

钩嘴大脚,捕鱼神器(节选)

在分类学上,鸬鹚属于鹈形目,这个家族的脚都为“全蹼足”,四个脚趾之问均有蹼相连,这能给它们水下活动提供更充足的推进力。

左水下,鸬鹚会收紧羽毛,两只大脚在身后划水推进,如鱼雷般快速穿梭,偶尔翅膀也会半张开来,用以帮助急转弯,或者打动几下加速前冲。

鸬鹚嘴尖的事物,让它看起来有些像鹰,因此鸬鹚也常被称为“鱼鹰”。

这个钓对捕鱼至关重要,通常鱼只要被它叨住,就会受伤流血。

即便趁鸬不留神逃脱了,鱼也会因流血受伤而大大影响速度,很难逃脱鸬鷁接下来的二次追捕。

“到大鱼,就算无法单独擒获,鸬鹚们也会通力合作,你啄头、它啄尾,共同把鱼驱赶到渔船附近,等待主人用工具将鱼捕获。

”有文章曾这样描述。

材料三:

西湖渔夫(节选)

西湖是人间天堂,也是鸟类乐园。

每年冬天,大批鸬鹚从北方飞来越冬,西湖成为观赏鸬鹚、拍摄鸬鹚的好去处。

鸬鹚比鸭狭长,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蟀片状。

鸬鹚嘴强而长,雏状,先端具锐钓,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点

鸬鹚捕鱼方法独特。

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城或沙底的水域,就脚蹼和翅膀并用。

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米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难逃脱。

历史上,很平就有人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

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化好的鸬鹚。

它们整齐地站在船头,脖子上都被系上绳子。

当渔民发现水中有鱼时便把鸬鹚赶入。

由于子上系着绳子,鸬鹚捕到鱼也无法吞咽下去,只好叼着返回船边。

主人把鱼取下后,鸬鹚再次下潜去捕鱼。

14.下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段材料都是以鸬鹚为对象,抓住鸬鹚擅长捕鱼的特性来写。

B.材料一是记叙文,通过景物描写和动作描写,给人生动优美之感。

C.材料二和三都是说明文,都运用了打比方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D.三段材料都是从欣赏的角度写鸬鹚,融入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5.下列对文本信息的探究,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三对鸬鹚捕鱼过程的介绍极为相似,可以判断材料一写的内容发生在南方水乡的可能性较大。

B.材料二末尾,从引文中“就算”“也会”“有文章曾”这些词语看,鸬鹚也有合作捕大鱼的情形。

C.从材料三可知,鸬鹚是一种候鸟,野生野长的鸬会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在南北方之间迁徒。

D.从材料三看,在历史上鸬鹚最早被渔民驯养是在南方水多开始的,因为北方缺水少鱼。

16.三段材料分别运用“土兵”“神器”和“渔夫”三个词来写鸬鹚,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1)“土兵”突出了鸬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神器”突出了鸬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渔夫”突出了鸬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4.C

15.D

16.

(1)整齐一致、训练有素

(2)独特的外形有利于捕鱼(3)捕鱼方法独特、经验丰富。

【解析】

14.C项有误。

材料二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材料三没有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两则材料都没有使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故选C

15.D项有误。

材料三没有涉及首先驯养鸬的地区,也没有提到“北方缺水少鱼”。

故选D。

16.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即可。

(1)根据“又像士兵似的,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可知,“士兵”体现了鸬鹚整齐一致、训练有素的特点:

(2)“神器”是说“鸬鹢嘴尖的弯钩”对捕鱼至关重要,说明了鸬鹚独特的外形有利于捕鱼的特点:

(3)“渔夫”是说“在海草从生的水域主要用脚璞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沙底的水域,就脚蹼和翅膀并用。

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难逃脱。

”写出鸬鹚捕鱼手法老道得像渔夫样,突出它捕鱼方法独特、经验丰富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小题。

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小区的门卫老李爱养花。

  人们出入小区路过值班室时,总会被他的花吸引,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或者停车看一看,脸上会渐渐浮上笑来。

抱小孩的年轻母亲、姥姥或奶奶,走到门口,总会指着里面的花,笑着对孩子说,看看爷爷养的花多好看呀!

  这些年,小区里的门卫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

有和小区业主吵架被炒鱿鱼的,有嫌夜间值班辛苦离开的,还有和其他门卫老头儿处不上来离开的。

  只有老李,一直都在,就像小区里的一个标志。

  老李今年六十多岁,瘦高,有点儿驼背,细长的眼睛,整天笑眯眯的①,说话慢条斯理。

不管进出小区的人态度多么蛮横,车辆多么急吼吼的,他都不急不躁,让人如沐春风。

  有一阵,物业公司管理消防通道乱停车现象。

老李他们几个门卫老头儿,轮换着在消防通道附近蹲守。

看见乱停车的,赶紧制止。

遇上胡搅蛮缠的车主,再赶上脾气火爆的门卫老头儿,争吵是避免不了的。

但这样的事,从未在老李身上发生过。

  傍晚,我开车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