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3715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0 大小:2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0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0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0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0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2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2]谈话揭题:

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

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

(板书: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课题。

(引导学生理解: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

[出示课件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

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板书: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出示课件6]

(1)小组交流: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板书:

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

(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

(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板书:

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

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

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

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

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板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

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

(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

天真可爱)

(3)教师引读:

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

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

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

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

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

喜爱)

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

(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

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对劳动人民的(),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赞美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

[出示课件13]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学准备】课件:

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

[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

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

[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

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

《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

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

(板书:

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读课题。

(“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

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

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

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5]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

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出示课件8]

①心态上:

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

“金”盆“彩”丝串“银”冰。

(板书:

色泽上——金盆彩丝银钲)

③形态上:

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

(板书:

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

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板书: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

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板书: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4)[出示课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

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

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板书:

村晚宋代雷震)

3.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

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

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

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

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出示课件8]

(1)交流学习: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板书: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

(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

(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

(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

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

(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

(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

)⑩“浸”是什么意思?

(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

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

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板书:

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

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

“牧童”是指什么人?

(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

(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

(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

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

(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

(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

(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板书:

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

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出示课件13]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出示课件14]

1.《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对比阅读。

[出示课件15]

所见

作者: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教学后记】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园子里有什么,“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3.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4.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蚱、晃”等11个会认字,会写“蝴、蚂”等14个会写字;会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

【教学准备】课件:

萧红及其作品《呼兰河传》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代表作:

《生死场》《呼兰河传》

2.简介《呼兰河传》[出示课件3]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

3.[出示课件4]谈话导入:

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

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

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一起走近萧红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感受她的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5]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祖父的园子的?

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课件6]:

(1)1—3自然段,写记忆中的园子。

(2)4—15自然段,写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3)16—17自然段,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4)18—20自然段,写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

(板书:

记忆中的园子——在院子里干活、玩耍——园子里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玩累入梦)

四、细读课文,初感园子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了解“我”对园子的印象。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

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①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我”说起花园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给你显示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

当然,拥有这样的花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值得炫耀的,因为这是多么富有童话般色彩的一切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小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表现了昆虫非常可爱;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②“明晃晃”一词,这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

“红的红”“绿的绿”这些词语富有感情色彩,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我”对眼中事物的满心喜爱。

③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老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④我对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作者描写这么细致,说明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让“我”对那里的一切都难以忘怀。

2.有感情地读这几段话,要求通过适当的语气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五、图片展示,欣赏园子

[出示课件7]多媒体出示“祖父的园子图片”,学生用感官来感受园子的热闹和生机勃勃。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出示课件10]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作家萧红一道欣赏了祖父园子里的美丽风景。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圆滚滚”“明晃晃”这类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在园子里做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

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2.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感受到祖父的园子的热闹、生机勃勃,以及作者对园子的满心喜爱之情。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家萧红走进祖父的园子,去感受一下“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板书:

热闹生机勃勃满心喜爱)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趣。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4—15自然段,标出她做了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做好记录。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价,相机引导。

(1)讲解“我”和祖父种小白菜。

[出示课件3]

①“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这些描写准确地表现了种小白菜给“我”带来的乐趣。

②指导朗读,读出“我”的调皮。

(2)讲解“我”帮祖父铲地[出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