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3434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

《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docx

广石化毛概复习整理资料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我们党的“五大执政能力”是什么?

“五大执政能力”:

一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是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三是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四是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五是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57121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综合施策,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信贷增速,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从8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

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

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抗灾减灾,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亿元。

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

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639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60万无电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加快。

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

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投资安排150亿元,支持400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3000亿元。

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发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比上年增加3356万千瓦。

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5000多万千瓦新增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

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

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

植树造林9200多万亩。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出台实施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制定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

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胜利完成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积极推进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扎实推进教育公平。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

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

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持,各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

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服务面逐步拓展。

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

大力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

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安全性提高、价格下降。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进行。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农民工总量2.53亿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长3.4%。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连续第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年人均增加1680元,5700多万人受益;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8600多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扩大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降低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

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大幅增加。

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养老金。

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

解决了500多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

将312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向制度全覆盖迈出重大步伐,这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的重要成就。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出台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完善财政投入、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政策,着力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水平,制定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

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做好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置、调查、问责工作。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集中打击、整治非法添加和违法生产加工行为。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进政府预算、决算公开,98个中央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三公经费”。

在全国范围实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出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

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依法开展草原承包经营登记。

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启动实施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以及上网电价和非居民用电价格调整方案。

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开展。

  我们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优化贸易结构。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万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增长20.3%,进口增长24.9%,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比重提高。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

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多边双边经贸关系继续深化。

  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和外交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深化文化改革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第四条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第六条国家采取下列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

(一)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增强互信;

(二)鼓励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互利互惠;

(三)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四)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

(五)鼓励和推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其他活动。

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

第七条国家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

协商和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台湾海峡两岸可以就下列事项进行协商和谈判:

(一)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

(二)发展两岸关系的规划;

(三)和平统一的步骤和安排;

(四)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

(五)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地位相适应的活动空间;

(六)与实现和平统一有关的其他任何问题。

第八条“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依照前款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和组织实施,并及时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九条依照本法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

第十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如何维护国家的市场经济秩序

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必须有政府的外在力量的作用  

(一)市场经济秩序不能自动形成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市场经济秩序的所有规范,都是靠外在力量——主要是国家政府的力量来建立和维护的,即使是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软性约束,也正日益被法律、法规、规章的硬性约束所取代。

那么,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需要运用政府的外在力量来构造市场经济秩序呢?

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因素:

  (1)人们对于自身经济利益的不同追求,必然产生行为方式上差异。

就是说,不同条件下市场经营主体为了实现自身最大经济利益,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手段。

有些方式可能是正当的,是人们所能普遍接受的;有些方式则可能是非正当的,是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

  (2)人们对各种经济行为的认识,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从而导致对行为方式的取向不趋一致。

例如,巨额有奖销售行为,也许有人认为是正当的,是促销的一种手段,因而认为是可取的,但也会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公平的,是一种有损广大消费者利益的,因而认为是不可取的。

这就决定了必须依靠外在力量,将这些市场价值取向不一的认识强制性的统一起来,形成能普遍为大众所接受的市场经济伦理价值观念,从而达到协调统一市场行为方式的目的。

  (3)近代经济社会市场结构的自动调节功能受到损害,自动调节难以实现,因而由“看不见的手”引导的秩序不能形成。

近代社会的市场结构,是一种垄断与竞争并存的结构。

在这样的结构里,垄断支配了市场,竞争屈从于垄断,市场自动调节的竞争条件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

因此,所谓的“秩序”难以自发地形成。

即使形成了秩序,也只能是体现垄断者意志的秩序,如大企业支配约束小企业的行为方式。

这样的秩序是不可能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

  (4)各国、各地区在政治制度、经济条件以及社会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市场经济行为方式的异同,从而不能自动形成国际经济交往中所需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市场经济秩序。

(二)市场经济秩序也不能自动地起作用  即使是建立了一套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它也不可能自动产生对经济运行的约束效力。

因为还存在着影响市场经济秩序有效运行的客观因素。

这些因素,就其本质来说,最终要归于经济利益等因素,即为追求极大经济利益,驱使各市场经济主体从事各种市场行为。

  (1)从市场的供需状况看,市场供需关系的显著不平衡,对于市场经济秩序有较大影响。

实践表明,一般地,如果是充分的买方市场(即供大于求的市场),必然出现商品生产经营者间的过度竞争,因而不正当竞争(如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行为泛滥,经济秩序便发生混乱。

如果是充分的卖方市场(即求大于供的市场),则又必然发生投机倒把、乱涨价、坑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这种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在此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秩序也就不可能自动起约束作用。

  

(2)从市场的竞争方式和手段看,虽然竞争状况最终是由市场的供需矛盾所决定,但在其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上,对市场经济秩序却表现出特殊的影响。

市场竞争的方式和手段是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秩序不可能将其全部纳入到规范约束中,有的甚至是始料不及的。

市场经济越发展,新的竞争方式手段就越多越复杂,市场经济秩序也就不能自动起作用。

这时只有依靠外在力量,参照秩序所确立的基本标准和原则加以动态的规范约束。

  (3)从市场行为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个人因素看,市场行为总是由一定人员作出决策和由一定人员去执行的,这些人员个人的政治法律水平、政治觉悟、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价值标准、文化素养、知识程度等,都会对市场行为的种类和方式产生决定性作用。

如果没有法制观念,所采取的市场行为就会置法律约束于不顾;如果知识水平技术素质低下,就不可能创造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经营的手段,而只能在诸如“假冒”等方式上做文章。

因此,如果离开了外力的强制性约束,市场经济秩序是不可能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自动的起到约束作用的。

大量的案例表明,影响市场秩序的行为往往是由个人因素所造成的。

  (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必须有政府外在力量的作用

  对于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作用外力的选择,不外乎这样几个方面:

社会组织(如消费者)外力,社会舆论外力和政府外力。

然而,社会组织外力和社会舆论外力毕竟是不强大的,因为它们既缺乏合法的广泛的控制权力,也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手段。

因此,对于政府外力的选择,是客观而又历史地决定的。

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不仅要求所有市场经营主体都能同意那些约束他们相互关系的一般条件,而且也同意那些强迫其遵从共同接受的条件而设计的制度和方法,这就是选择政府外力的根本原因。

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作用的具体体现。

公务员热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公务员考试热,当然与“官本位”思想有关。

做官可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可出人头地,高人一等。

现实中,数不清的利益向官员输送,制度规定如此,资源都掌握在官员手中,想给谁给谁,在给的过程中,还可收回租金。

如此好的差事,不抢着要才怪呢?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无钱财,二无居所,趋之若鹜也合情合理。

就业渠道太狭窄是一个原因。

没其它地可去,一个现实的肥差摆在眼前,尽管看得见、难摸着,但也是一种巨大的诱惑,诱惑面前,不得不去做。

按理说,市场经济实施这么多年,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市场很大,就业渠道应该很广才对。

可一是事业单位就业凭关系,二是企业就业正当利益难以保障,两个原因关闭了很多就业渠道。

“公务员”尽管难摸到,还是先够一把再说。

反过来,如果事业、企业就业相对公平公正些,学生们也不至于都跑去抢一个饭碗。

还有一点就是,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让很多大学生失业。

金融危机的刺激让他们看到,在企业上班工作的稳定性存在风险,公务员的工作是非常稳定的,一旦考上公务员,只要不犯大的错误,这个工作是不会有什么失业的风险的。

整体社会保障不够是另一个原因。

学生们不能就业,意味着难以生存。

中国人口这么多,到处是抢饭碗的。

看到一个好的饭碗,按煤矿救人常用的一句话讲,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百的努力。

就业歧视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我国“就业歧视”现象实际中很是普遍并表现得五花八门,如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身高歧视;相貌歧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民族、种族歧视;宗教信仰歧视;残疾的疾患歧视;地域或方言歧视;学历和经验歧视;经历背景歧视;婚姻状况歧视;姓氏歧视;血型歧视;等等。

目前,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两岸交往的特点

目前,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螺旋式”的上升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建立了政治互信。

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

在社会与文化交流交往方面,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人民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向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第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图初步形成,并在两岸交往实践中得到深化。

第二,两岸积累政治与经济互动的新经验。

第三,两岸通过经济合作共创双赢的态势正在形成。

四、两岸经济关系有新进展。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是近年来两岸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

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五、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新突破。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亲缘、文缘相通,地缘相近,文化教育交流乃是克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

003年3月胡锦涛就做好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四点意见: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