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910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docx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1引言2

1.1选题背景与意义3

1.2文献综述4

1.3研究思路与方法5

1.4创新与不足6

2主导产业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6

2.1主导产业的内涵6

2.2主导产业的理论与选择基准7

2.3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类型8

2.4主导产业变迁理论与经济发展模式9

3中国主导产业变迁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10

3.11978年以前中国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10

3.21978-1992年中国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11

3.31992-2001年中国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13

3.42001-2008年中国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14

4“两型”社会下主导产业选择和经济发展模式17

4.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两型社会”17

4.2“两型社会”下的经济发展模式18

4.3“两型社会”下的主导产业选择18

5结论19

谢辞22

参考文献23

 

主导产业变迁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导产业变迁的历程,探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的选择、发展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联,并得出科学发展观是可以作为评价一定时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程度的标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它独特的特征,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如今,中国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实体,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这说明,历经曲折的探索,“中国模式”是成功的。

关键词:

主导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Abstract:

thisarticleresearchesontheconnectionsbetweenthestageofeconomicdevelopment,choiceofleadingindustryandeconomicdevelopmentmodelofcertainstageofdifferentperiod,byintroducingthehistoryofthechangesofourcountry’sleadingindustry.Itcomestotheresultthat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canbethestandardofchoosingleadingindustryofcertainperiodandjudgingthestageofdevelopment.EconomicdevelopmentmodelofChinahasitsuniquecharactersanditisdeterminedbyChineseconditiones.Atprecent,Chinahasbecomeoneofthemostofimportanteconomy,andallofachievementssincethereformandopenning-uparecalledChinesemiracle,thisindicatesthatChinesemodelissuccessfulafterexploring.

Keywords:

leadingindustry;economicdevelopment;model

 

1引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到2008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

在经济总量以及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而且在于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重属性这一基点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特点的发展模式。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仍然将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作为转型国家,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和谐与公平。

中国模式正是这三者的结合。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相悖,按照科学发展观向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当前以及将来的必然。

而从我国主导产业的更替过程,以及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这种转变的必要。

1.1.2选题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也被冠上“世界工厂”的名称。

但是,中国用自身廉价劳动力以及国内市场换取国际资本和技术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我国的市场经济要融入世界,必须依靠自主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自身经济体内存在的矛盾和缺陷也需要在发展中解决,选择怎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我国已经具备了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靠产业之间的互相促进,合理的主导产业更是推动经济总量和质量得到提高的助推器。

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我国各方面的制度和体制都持续地进行改革、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的经验其实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要求发展思路的创新,而在这样的情势下孕育出来的“新型工业化”,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就体现了中国的转变和特色。

自重新认定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之后,我国的发展患上了“现代化焦虑症”,致使一些地方做出了极端的经济促进政策,如为了扶持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盲目追求GDP,造成了重复建设投资,或在吸引外资与接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脱离本地的实际,导致经济发展与自然或社会的矛盾加剧。

中国要成为工业化强国,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既不能绕过工业化阶段,又要避免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根本出路就是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从GDP增长至上战略转变为可持续、可循环、两个和谐的融合式、跨越式发展战略,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到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既促进当前实际实施的“粗放非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通过研究主导产业的变迁过程,以及特定阶段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是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个动态的存在之中有哪些相对稳定的特点,事实证明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历史必然性,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看待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变迁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

1.2文献综述

当前的学术文献中中,对主导产业与经济发展模式之间关系作出全面研究的尚不多见。

多是对中国的主导产业的变迁,主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政策的研究,或者集中于从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来概括中国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如郑霞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探讨中“中国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史言信、熊旭航从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政策着手,探究了产业政策对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共性,而个性更加明显。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界对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演进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其分析往往散见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之中,少见系统的专论。

相比之下,对于1949一1878年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研究较少,主要研究集中于1979年以后。

这也与中国的具体国情有很大关联。

周良民回顾了1949一1978年中国的主导产业演变,认为市场没有发挥出引导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和激励作用,主导产业选择政策的失误是这一阶段失败的根源,肯定了1979年以后的成功经验在于正确的主导产业政策。

于刃刚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主导产业,并对中国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简要地回顾了中国主导产业的发展历程,将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与产业政策分别描述为“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错误的主导产业政策”和“从比较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到初步的市场经济框架,正确的主导产业政策”

史忠良、何维达从产业兴衰和转化的角度,对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化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实证分析,并对未来主导产业的选择、支持政策以及主导产业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提出了意见。

刘伟考察了经济发展史上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演进规律,认为“重化工业与非耐用消费品构成的产业群比较适合于选择为下一阶段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主导产业的更替将会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研究主导产业的变迁,对于研究中国近五十多年来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增长趋势,分析国民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变动、国家发展战略走势,都将会有借鉴意义。

但是,根据笔者的统计,系统研究1949年以来中国主导产业变迁的成果并不多见,大多数的研究都回避了1949一1979年中国主导产业演变这一过程(或提法),或者采用大而化之的手法一笔带过。

大量研究侧重于回顾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转轨时期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以期对未来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作前瞻性的预测。

这些研究大多认为,1979年以来,中国的主导产业变迁经历了从轻工业向耐用消费品工业,再到重化工业的转变,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果基本持肯定态度。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指出选题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关联,即该选题进行的意义;通过手机的资料和信息,了解中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情况,总结和概括一定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揭示“模式”当中蕴含的相对稳定的内涵与“模式”发展的趋势,同时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被实践证明了的认识将成为评价以往的以及现在的主导产业发展状况的一个标准体系。

整个研究过程中,将要用到源自各种媒介的真实的数据资料信息,通过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得出结论:

发展历程当中所呈现的合理或不合理。

1.4创新与不足

在对我国主导产业变迁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将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选取一些指标作为描述二者关系的桥梁。

并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主导产业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以时间为界,论述不同时期主导产业更替,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如在介绍家电纺织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国在从“计划”向“市场”开放的历史时期,这些主导产业的确定以及他们从衰弱到繁荣所说明当时经济发展走的是怎样的道路;在随后的论述中,也有针对性的找到产业变迁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量的提高与质的提高与中国模式的内在关联。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则是,由于国内外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比较少见,因此,本文的研究缺少相关的引证,研究方法上仍需要更加完善和深入,疏漏之处希望师者包涵。

2主导产业与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2.1主导产业的内涵

主导产业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所提出的,他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认为一国或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往往有一个带头增长的部门,在这个带头的部门内可能实现创新,或是开发出新的资源而引致其他部门的全面增长。

此处带头增长部门所指的就是主导产业。

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郝希曼认为,发展的目标不仅仅是在各方面同时推进,而应当挑选和集中力量发展那些在技术上互相依赖的,连锁影响表现的较为强烈的具体的战略部门即主导产业。

综合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主导产业概念的界定主导产业就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能通过其前后向关联与旁侧关联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产业部门。

由于主导产业的存在及其作用会受特定的资源、制度和历史文化的约束,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也是不一样的,它会受所依赖的资源、体制、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演替,因此,特定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具体条件下选择的结果,也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旦条件(涵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社会条件等)变化,原有的主导产业群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就会弱化,被新一代的主导产业所替代。

2.2主导产业的理论与选择基准

主导部门理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他运用创新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分析。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指企业家将新的生产函数引人生产过程。

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是一系列创新活动的更替历史,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也是由创新浪潮的起落所引起的。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库兹涅茨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动态考察以及研究经济周期时,指出各产业的发展具有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生命周期,特定产业的产量增长先是加快,后是放慢,主导产业部门不断地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构成不同主导部门依次更替的动态序列。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认为:

资本品的工业净产值在整个工业净产值中所占份额稳定提高。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总有一个最先进的产业,它作为主导产业,在净产值上超过所有其他产业并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又会出现新的主导产业走到前列,并代替原来的优势产业的位置。

对主导部门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提出了以经济史为背景的主导产业分析理论,并以此来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和本质。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启动、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

主导部门理论成为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

选择主导产业应当根据一国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吸收消化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本国国情,其次根据一些制定产业政策的国家的经验,参考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基准、关联度基准、过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以及短替代弹性基准、增长后劲基准和瓶颈效应基准等。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罗斯托将回顾、旁侧、前瞻这三种扩散效应视为判断主导部门的关键。

但是,这些效应本身难以用精确的统计数据来说明,尤其是旁侧效应和前瞻效应。

所以,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对于如何选择主导部门,局限于定性的说明,还缺乏可供操作的选择依据。

首次明确提出主导部门选择基准(依据)的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规划日本产业结构,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两条重要基准:

即“收人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差不多与罗斯托、筱原三代平提出主导产业理论的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也提出了“产业关联度基准”,即各产业在投人产出上的相关程度。

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为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一般认为,需求收入弹性与技术密集程度是选取主导产业的基本前提条件,产业的带动效应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标准。

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所具有回顾、旁侧、前瞻三重效应通过产业关联实现,因此主导产业的波及效果用“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来表示。

影响力系数相当于产业的后向联系,它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感应度系数相当于产业的前向联系,它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提供的全部投入量。

基于产业关联选取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这一选择方法是选取主导产业的基本基准。

2.3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类型

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课题,它的含义是:

各种经济成份的构成形式和调节经济运行机制的一定式样,是撇开经济活动中的次要因素和细节,对现实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框架和原则所作的抽象;也可以是对国民经济基本运行规则、增长类型以及主要经济政策在理论上的一种设计和构造,经济发展模式就亦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不同的标准,经济发展模式有不同的分类。

按经济制度进行划分: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按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和亚洲模式;按制度差别进行划分:

银行体制和信用体制、个人主义和共产主义、劳动市场调节的联合方式和非联合方式等;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地区)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和转轨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法国人阿尔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

美国模式和莱茵模式(包括法国、荷兰甚至日本在内);根据“新制度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的模式划分为:

市场导向资本主义、政府导向资本主义和谈判或协商资本主义。

还有划分为国家需求管理型、福利国家型、社会市场型、强调公共管理的指示性计划型和国家发展导向型等等。

 

经济发展是指经济由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转变,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就是从这个角度分以下两种: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即是“以物为本”的模式。

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总是倾向于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生产要素,如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2)“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不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

如果从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来看,这种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生产的低效益,使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高成本和低效益的特征。

(3)“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常伴随着总供给、总需求的波动和产业结构的失衡。

“以物为本”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利用、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和污染的基础上。

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理论和思想被称作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所以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模式。

这种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为:

发展应是多重目标的发展,不是仅将重点放在经济方面,还应考察和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其他方面,诸如安全、健康、教育、收入和财富分配、就业水平和环境质量等社会评价方面,即要强调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注重知识科学技术一记人力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强调宏观经济的平衡与经济结构的稳定性,经济结构是指经济系统内要素间联结关系及要素数量间的比例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投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换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3)把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对接,把经济目标与环境目标相统一。

2.4主导产业变迁理论与经济发展模式

主导部门理论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以及他运用创新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分析。

熊彼特所、库兹涅茨都认为创新是推动主导部门依次更替的重要原因。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发现各国资本品的工业净产值在整个工业净产值中所占份额稳定提高。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主导产业在净产值上超过所有其他产业并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增长过程。

对主导部门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他提出了以经济史为背景的主导产业分析理论,并以此来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和本质。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启动、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都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

主导产业的更替是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也暗含着:

主导产业的发展从依靠传统要素数量增长,到依靠技术和人力资本的质量的增长;主导产业的更替与人的需求和发展相关联,人类的需求从基本的吃穿的方面的需求,到住行以及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需求的改变将引致产业的变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维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各个行业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效率高的企业和行业将取得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基于理论体系所要达到的产业经济发展的途径和目标,将导致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监管体系等对产业发展形成外部制约,促进主导产业的更替,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外部制约将向产业或企业内部机制逼近,促进企业机制改革,促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完善产业链,扩大主导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通过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多元化的实现,包括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中国主导产业变迁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

3.11978年以前中国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

1978年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建国后我国的社会经济遭到战争等的破环,主导产业应当选择农业、纺织业以及钢铁工业部门,这样选择才能体现农轻重顺序发展;同时,为了振兴经济,也应建立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以提供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建设工业化合现代化积累资金,开拓市场。

表3.11956年中国产业关联程度表

向前联系效果

向后联系效果

部门名称

感应度系数

部门名称

影响力系数

食用农产物

2.1327

纤维制品

1.3590

钢铁

1.9325

其他生产材料

1.3149

分类不明

1.7296

分类不明

1.2848

纤维制品

1.2025

其他消费产品

1.2304

其他消费产品

1.0645

钢铁

1.2270

运输通讯

1.0261

建设资财

1.2249

其他矿业及非铁金屑

0.9985

加工食品

1.2165

煤炭及制品

0.9801

建设业

1.2005

资料来源:

高梓泽《中国钢铁工业之研究》载于《中国大陆经济研究论丛》,第二辑(工业卷)-(台)中华经济研究院1987.5

由表1可见,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有农业、钢铁工业、纺织工业等,而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部门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等.由此可作出推论,我国当时的主导产业应该集中于农业、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

从另一方面来看,只有进行这样的主导产业选择,也才能够充分体现农轻重顺序发展的思想。

然而,1958年以后在全国范围出现的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大办工业”的热潮,使得主导产业选择在政策走向上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在这种自上而下以群众运动形式执行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行政命令与领导意图得到了始终如一的贯彻,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中国产业政策中重工业轻农业,重重工业轻轻工业的状态。

在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和集中建设由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的同时,我国也形成了如同苏联一样的以纵向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集中计划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企业间正常的横向联系被切断,资源配置的重心由基层不断上移,经济决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被大大拉伸,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由企业上升至政府。

3.21978-1992年中国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为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所采取的产业政策,开始扭转计划体制之下“重重、轻轻”的局面。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开始了大的调整,产业发展重点有已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战略转变为大力发展生产消费品的轻工业。

家用电器产业和纺织工业迅速成长成为这一时期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的主导产业。

同时,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电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业等,以及基础设施产业也是这一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

而我国各地重点扶持了彩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