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284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docx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

对联入门——学对联三十六忌

   着重声明的是,本文秉着“对联学基本原理”出发。

因为学艺的原则是先严而后在娴熟的基础上变通,不宜先离开“规范”这个前提。

(一)——动机 

   1、忌无决心、无恒心。

对联是文学,不是“笔墨游戏”,而是“做学问”,社会功能极广极大。

三日打鱼两天晒网不行,须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并非要放弃或削弱本职工作(指在岗和寻觅生活者),意指经常妙巧地抓紧安排“读、想、练”。

想学不想学,不想学又想学的动机难以成功。

 

   2、忌贪快。

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世间哪有那么“便宜事”。

从小学到大学,要十多年;从懂得做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短得要两三载,此亦“恒”也。

别被吓住,朝夕能出精品,这就在于个人基础。

   3、忌贪长厌短。

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

因为长联易犯“重字”,内部结构对应关系等复杂较难匹配。

   4、忌贪奇贪异。

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

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就年产对联几百甚至千余副,欲以“高产”称著,或者赶时间,急于出集子,操之过急。

准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

发表几副或一些作品,或得过一两次小奖(一指地区不广,二指含金量不足),便不想钻读报刊上的好作品(包括理论等),守株待兔无益。

“功夫到家”这个话实难结论,在甲次征联获甲等奖,乙次不一定获奖,总有间破的。

   7、忌句子长短不一。

古传有这种例子,如“红颜配老翁,妙;知己成佳偶,堪欢。

”这不是“对联”。

有的联书收入它,贻误初学知多少?

   8、忌节奏不相称(注意“假对”例外)。

如某书中:

“掌握/科学/创/大业;黄土/育出/金和玉”,除了缺乏对联味,上句是二二一二式,下句是二二三式,属对不成。

 

   9、忌把律诗对偶句式与非律诗对偶混谈。

律诗对偶句式是固定的,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两种节奏(音步)。

非律诗句式,每个节奏的字数不能固定,以词、词组语意而定。

总来说之,音步必在同一“点”上,如周恩来一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于/无字句处/读书。

(三)——音韵

   10、忌音步平仄不协。

对联基本原理——音韵(或叫声律)方面,是要讲平仄对仗的:

   本句之中,第一音步用平,第二音步必仄,第三音步又要回复用平……叫平仄相间(或交替)。

   对句之间,第一音步必仄,第二音步必平,第三音步必须用仄声……叫平仄相对(或相反)。

 

   此说既适合律诗对偶句式,也适合非律诗对偶句式。

例如我的“祖国颂”百佳联:

   日出(●)东方(○)九万里(●)就无(○)哪个(●)重谈(○)冷

   斗悬(○)北国(●)两半球(○)难得(●)有人(○)不道(●)明

   不过律诗对偶型,句子的平仄要求严谨些,仄起句子(指上联)要避拗句,平收句子(指下联)要避孤平。

犯了“拗、孤”要补救,因而要准确理解古传的“一三五不论”。

如果你听某些人“不要提拗句、孤平”的说法,那就对于律诗对偶格律型和非律诗对偶格律型混淆不清,你上当了。

例如:

“金盾杯”全国征联赛有个出句:

   金盾耀金辉,题词五载千军奋

   五、七句子都是律诗句式,平仄严谨。

获奖的对句中有:

   警威凭警德,造福一方百姓安。

(一等奖) 

   从句脚“德对辉”来看,是古声,因“德”在今声中为“平”,那么七言句的“一”古乃仄声,便犯了孤平。

如以今声论,不是孤平,但“德、辉”乃平对平,亦失律。

终于留下遗憾,不能忽视。

   11、忌同声(同调)落脚。

上下联尾不能平对平、仄对仄。

应“仄起平收”。

古有个别例子,不能视为合理的平仄格式。

 

   12、忌三平尾。

这是专指律诗对偶型来说的,三连平影响音韵铿锵;三仄尾在遣词无法解决时可不避,因为仄调有上去入,(今声有上去两种),它们本身有高低升降之别,不可能同为去声(或上声)。

   13、忌长联句脚平仄乱阵。

通常是保持“马蹄格”形式,也可同字连脚(这是押韵式的一种),如“看我非我,我看我,我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以及某些排偶自对等有规律的形式。

不宜把句脚搞得时而平对平、时而平对仄、时而仄对仄。

米汤煮芋子,糊糊呷呷乏味。

   14、忌邻音字安排不当。

并非禁止使用,安排不当念起来拗口,有些像绕口令,则欠韵味。

   15、忌不突出读音重点。

对联虽与诗词不同体裁,但同属音韵文学这个范畴。

虚词宜少用,音节上恰到好处时,选择音节响亮的词(开口呼的词),配合平仄安排,一念朗朗上口,更臻协调风趣和色彩。

   所以,只保持“上仄下平收尾”的宽对,而不讲究以上音韵常识的作品,除少数意境出奇者外,大多过不了美学关。

只能说“大多”,因为对联“美”是多方面的。

   16、忌同位重字。

例如:

“国对国,天对天”,一来同义同音,二来用楷隶书写不美观,三是缺“对象”。

但有少数情形,如明代高贲亨题白鹿书院联:

   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

   环溪作泮,遥通泗水之真源。

   没有这个“之”,文句照样流利,实际是仿骈体形式,最好不用。

   17、忌异位重字。

如当代某君一联:

   九州创空前伟业;

   万马图无量前程。

   又如郭沫若题四川风物联,异位重“风”字,亦未能幸免。

   杏花春雨杨柳轻风,酒兴汹浓春色绝;

   沫水澄波峨嵋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据孙髯大观楼长联下幅,有两个“尽”字,排版都有说明,因简体关系,第二个“尽”有“亻”旁。

不要盲目接受“重字无妨”的说法。

   18、忌把字词机械分类。

字,不一定都是词,要字与字或字与词结合才能成为词,如“垃”与“圾”合成,才变为“垃圾”一词。

能否独立表达语意,是字与词的分水岭。

除了少数字,绝绝大部分字的含义不是孤立的,能够活用,一字多义,以造语的表达意义来定“词类”,遣词如果机械化,便会出现“细羽家禽砖后死”对“粗毛野兽石先生”。

   19、忌“字眼”模糊。

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

一副对联,如果讲究“字眼”(联珠),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

舍此,谈不上“字眼”。

例如我的“百杰”联:

   最最亲,惟共产党摧三山建国治国

   真真好,乃红太阳泽万物裕民强民

   “最惟真乃”四个字,是显示整个境象轮廓的画笔。

删掉,既不真又无情,能够说“不成对联”。

   20、忌“不明语法成分的用词”。

老是强调“汉字分类”,欠科学性。

在这个前提下,我曾提出“做对联要以语法(句法)开路”的观点。

明确“主谓宾定补状”六种成分各用哪些词,“主、谓、宾”对仗严一点,“定、补、状”乃附加品,对仗能够延伸(并非说它不起决定优劣的功能)。

例如:

   一日/无心/出;

   群峰/不敢/高。

(泰山绝顶联)

   定主状谓 

   做到“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主语对主语……”就是词语上的“工对”。

曾有人说“心是名词,敢是动词,词类对仗不当”,谬之千里矣!

   21、忌“把词和词组混淆”。

一个字的“词”称单音词,两个字(或多个)的词称复音词(合成词)。

在某些情形下,常有把合成词与“词组”混淆的,例如:

“繁荣、富贵、福寿、世界和平……”你说是名词还是词组?

辨别的标准是:

凡词,结构整密,无法加进别的语法成分,而词组能够拆开或加进相关成分。

如“繁荣”能够组成“繁繁荣荣”,“世界和平”可分为“世界”、“和平”。

有人说“名词不能与词组属对”,这种限制没有必要。

凡具有名词性质(即既抽象又具体的词)的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可视为“名词”,这也是由造语意义去权衡,不可一意孤行。

   22、忌“不学语法”。

曾遇到这么一回事:

某友寄来一联,征求意见。

我认为上了水平线,但要求他实行句法分析,终于没有达到目的。

句子的正常结构是:

     定+主│状十谓(定+宾)补语

   ────┼────────────

   主语部分│谓语部分

   定语、状语在句中有时省略,有时能够超越一个。

当然,有些句子对“主、谓、宾”也常分别使用省略方式。

   有时也可使用倒装句,有全联倒装对仗的,也有半联倒装对仗的(这属假对范畴)。

   掌握了语法及其六种成分的用词,创作的路子自然拓宽了。

   23、忌“事物结构随便”。

例如某水库联:

   四面山青花鸟俏;(花鸟乃一植一动)

   一湖水碧鸭鹅欣。

(鸭鹅乃二家禽) 

   以匹配对仗的镜子一亮,不成“对象”,不宜疏忽呀!

不过杜甫诗有偶句: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鼓角”是平行二物,又何以对得“星河(银河)一物?

二比一也不成对象。

这是因为“鼓角”在句意中并非指两种军用品,而是“战事(或烽火)”的指代词。

事物在对联中的变幻融通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红黄姹紫”有时能够对“龙凤山川”,前者为同一范畴的色彩,后者为“动物、地理”两个方面的事物,虽未体现对仗的彻底性,延伸来说,上下相对同为自现物体。

不过,难谈上“工整”二字呀。

   24、忌“主次颠倒”。

古代有如下一联:

   子能登父业;

   臣未报君恩。

   乍看,没有弊病,实际在组句结构上,“尊卑倒置”,所以当场有人改成“君恩臣未报;父业子能登”,把“君父”摆到首位。

此例可提醒我们一下,比如有些内容,或按时间、或按水准、或按轻重远近,要有结构次序。

近见新作:

“三代恩如尧舜禹;九州景胜画诗书”,“尧舜禹”顺序不可颠倒,“画诗书”是平行的,能够随意布局。

   25、忌“长联结构呆板”。

这要注意两点:

   ①长短句搭配要得当,通常是长句在后,短句在前,如果用三、两字收尾,要有分量,不然“前重后轻”。

特别是双句联,不搭短句前后都是同样的字数,弄不好最显呆板(八言四四式例外)。

联中短句较多,可增加内容拱张画面。

   ②段落层次结构要有序,亦防个别意义重复。

   26、忌上强下弱。

例如有副获奖的环保联:

   改造环境,更须保护环境;

   征服自然,还要珍惜自然。

   把“更还”对换位置,下联才略胜上联语气。

又如:

“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理应避免。

当然,下句如擂之过盛,也欠妥。

   27、忌前后重复。

例如:

   一方灾难人人助,万户门迎千禧日;

   全国风流处处同,八方歌颂九州春。

   其中的“全国、处处”和“八方、九州”在句中雷同,内涵自然就单薄无力了。

 

   28、忌“合掌”。

对联合掌,常谓“同边对”,即上下两方意义雷同,炒现饭,熬现菜。

如我的一联:

   墙高不塌根基正;

   室陋无奇墨迹香。

   某君建议将“墨迹香”改为“骨架刚”,这样便成了合掌对。

   合掌,主要是内容单调围着“现意思”打圈圈,不善于借题就相关方面去发挥,并不是“同义词”决定的,在尚未理解“合掌”之前,少用同义也有好处。

 

   29、忌风马牛不相及。

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这是最重要的一忌。

因为它无法使上下联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思想。

   另一种情形,看似写同一事物,各个都不知所云,如某君的“地名巧对”:

   黄石黄冈黄果树;

   黑河黑水黑龙江。

 

   两两对峙,说明什么?

但有人会提出,“无情对果然一点不相干怎么承认是对联?

”所谓“果然不相干、越是风马牛不相及越好”,是指上下支取题(题材),不是指题旨,成功的无情对都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

思想内涵不相关,只“对”不“联”非对联。

   30、忌奢华浮躁。

例如一婚联:

   缔良缘两户英雄儿女;

   成佳偶一双模范夫妻。

   作为普通婚联,形容过火,过度夸张。

还有堆砌词藻不讲事实(指高度概括),人谓华而不实。

(七)——其它

   31、忌“典庆联用字色素”。

凡婚寿联及重大典庆联,要注意色彩用字,“黑、白”或相关贬义词,宜禁用。

说来似乎带迷信色彩,然中华传统民俗风气,逢“喜”总要讲究一个吉祥的兆头,给人们欢欣鼓舞,奋发向前。

   至于其他对联,如春联“红梅白雪”,格言联中的“黑白分明”,不在上述之列。

   32、忌“无创意”撰作。

动笔做联,先要根据题目(自拟或他拟),设计一个或几个方案。

所谓方案,包含创意及方式等等。

然后据此寻找相关资料(如典故、史实)。

   创意豁达则作品脱俗,才可避免“似曾相识”而持续提升到精品。

除了应征外的创作,做好联还要立足“移植”,不是眼前凑热闹。

   脱化式的作品,多数不开拓,少数因为创意豁达,也惊人。

   创意的过程,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结合的逻辑思维过程。

   33、忌“口号式”。

对联是文学,也属应用领域,不能无文学味而写成干巴巴的口号式。

如“发展就是硬道理;廉洁堪称好作风”。

要通过冶炼把思想政治的时效性融合在字里行间,以文学手段来体现。

   34、忌创作不注入情感。

有情感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无情感则作品苍白。

情感是思想性的结晶,作品既要代表大多人的心思,也有“我在其中”,联中无我是空白一片。

写什么内容是客观物体,借写这种物体来告诉人们一些什么,这是“发射”情感时刻的去处。

 

   情感当然有深浅水准,这个不能要求一律。

所谓“情境意义”,是作品的深层意义。

   35、忌“错用标点”。

标点(不指书法)用妥当了,轻可变重,浅可变深。

如我的一副格言联:

   日暮应先将胆放;

   峰高未必碍人攀!

   收入某书时,下联用的是句号,从而“点评”末尾说“有弱于上联之嫌”。

更重要的是,有人提出“除了问号、叹号外,每联字数不多,中间无停顿的,上联尾打逗号,下联尾打句号;若中间停顿的地方有打了分号或句号的,上下联尾都打句号”。

如果真的照这样做,不分两行而连着排版或插在文中,连对联的意识形象都被抹煞了。

如古胜迹联:

   疏烟流水自千古;

   山色湖光共一楼。

   除了“问、叹”号收尾之外,长短联上尾必用分号,下尾必用句号。

   36、忌“古今”声调混用。

首先看两副实例:

   ①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联中均无入声字,但不能说“古代有今声对联了”。

   ②

   花满九州香四海;

   雨滋万木绿千山。

(当代·标明今声) 

   出句无入声字,对句中有“木、绿”两个入声字,并非“入转平”,古今皆仄。

一说是今声,一说是古声,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以上二例,实质都是古声。

另一种情形,出句亦古亦今,要求对句“古今皆宜,但忌混用”。

如:

   邪教害人,弟子自焚师冷笑;(出句)

   科学驱昧,瘟神名裂众群攻。

(对·今声) 

   种类型,我把它叫“半古半今”。

准确而无争议的“今声”作品是什么呢?

上下联都应使用“入转平”(含少数古平转今仄)的字。

例如:

   税费改革,农村气象春风柳;(出句)

   职责明确,公仆情怀夏日莲。

(对句) 

   “入转今平”的字,用到上下联音步(或联尾)而对仗,这才是“今声对联的正统”。

前面的情形,应该说是混用。

使用古声或今声,应由爱好者自择。

尾声

   当前情况,对课尚未正式进入学校,普及与提升仍是楹联书籍、报刊的当务之急。

但出个人诗联专集者大大超过“知识理论”的册子,固然是好事,留心授业则更臻完善。

   本文所谓“忌”,实则是指有了一定的对联知识后而做对联要“注意哪些”,从而把对联做上路子、做得准一些的提示。

至于“怎样提升”,将打算从理论和技巧等方面,另作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