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2731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远古时期留下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

对神话传说的历史价值理解正确的是

A.基本没有历史价值可言

B.远古先民生活真实写照

C.对历史研究有参考价值

D.口耳相传的第一手资料

『答案』C

『解析』神话是远古居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物的虚构。

但神话的内容决不是先民纯意识的心理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存实践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为素材,并非完全虚构。

神话传说与史实不是截然分立的,而是有一定联系的。

一方面,神话传说经过人民耳闻口传,时间越久越容易失真。

另一方面,神话传说中有含有真实的历史,考古的成果为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

故ABD错误,C正确。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是

A.周朝B.商朝C.夏朝D.秦朝

『答案』B

『解析』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时期,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从商朝开始,B正确;周朝和秦朝都晚于商朝,A和D项错误。

夏朝时期尚未有成熟的文字,C错误。

3.下列有关生产工具的图片,按照其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1)

(2)(3)B.

(1)(3)

(2)C.

(2)

(1)(3)D.(3)

(2)

(1)

『答案』A

『解析』

(1)是原始社会的旧石器,

(2)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磨制工具,(3)是春秋时期出现的铁制工具,依据时间先后顺序,A正确;B、C和D项顺序错误,排除。

4.1976年发掘的妇好(殷商王后)墓,是殷墟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卜甲、玉蚕、各类兵器等千余件随葬器物。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B.金属兵器反映出当时冶铁业达到较高水平

C.玉蚕等遗物反映了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D.随葬品的豪华可以证明当时女性地位很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玉蚕”可知与早期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有关,C项正确。

刻辞卜甲上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但不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商周时期,女性地位较低,排除D。

5.《左传》载: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周)王卒大败。

祝聃(郑庄公臣下)射(周)王中肩……”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郡县制

『答案』B

『解析』根据“(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可知,周王因郑伯不朝而征伐郑国,反映了周朝的分封制,故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嫡长子继承制指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材料信息与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C;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

6.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因社会发展较周边各部先进而自称为华夏。

进入战国之后,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

这一变化

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认同D.推动了战国变法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内迁的各部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而不再被视为蛮夷”中可以看出,从“蛮夷”到“逐渐与华夏各部融合”的变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民族融合,故C项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转型和贵族政治的瓦解,故AB项排除;战国变法推动了材料中的变化,故D项排除。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段材料最有可能选自

A.《老子》B.《论语》C.《诗经》D.《韩非子》

『答案』A

『解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指的是:

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出自《老子》,故A正确;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思想,《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作品,《诗经》相传是由孔子编订的诗歌总集,《韩非子》记载了法家韩非子的思想,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应该参阅

A.《论语》B.《庄子》C.《法经》D.《道德经》

『答案』A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故C正确;《庄子》是道家学派庄子的作品,《道德经》B项是道家学派老子的作品,不符合题意,排除BD;《法经》是战国时期改革家李悝制定的成文法典,不符合“儒家思想”,排除C。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

A.创立皇帝制B.建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D.颁行“推恩令”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新皇帝废除分封制度,设立郡县制度,故C正确。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不是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排除AB;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削藩而颁布的,但并没有废除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排除D。

10.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设立内阁D.设立六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故选B。

A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

内阁是明成祖设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

六部从隋唐三省六部制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

11.以下被称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抟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的时期是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国版图,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国格局,奠定了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基础,B正确;A、C和D不符合题意,排除。

12.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著作是

A.《史记》B.《资治通鉴》C.《史通》D.《汉书》

『答案』A

『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A正确;B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B错误;《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不符合题意,C错误;《汉书》只是记载汉代的历史,属于断代史,不符合题意,D错误。

13.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

其统治期间属于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70年左右,故A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130年到公元前101年左右,故B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99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故C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01年左右,故D项正确。

14.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制度形成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

『答案』B

『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时期是分封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汉朝和唐朝时中央集权早已形成,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

15.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得益于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

孔孟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A、B选项排除。

朱熹与理学有关,不符合题意,D选项排除。

16.“严格说来,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因为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

这段对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解释采用的分析方法是

A.动机与后果B.目的与手段C.背景与条件D.联系与区别

『答案』A

『解析』“他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是张骞通西域的动机,“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是张骞通西域的后果,故A项正确;材料和目的与手段、背景与条件、联系与区别无关,故BCD错误。

17.“曹魏”政权位于上下图中的哪一区域

A.AB.BC.CD.D

『答案』A

『解析』

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知,A区域是“曹魏”政权,B区域是羌族统治区域,C区域是“蜀汉”政权,D区域是“孙吴”政权。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颁布“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此诏令的皇帝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光武帝D.孝文帝

『答案』D

『解析』

根据“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诏令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发布的诏令,即孝文帝为了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求臣民采用汉语,废除鲜卑语。

所以与此诏令有关的皇帝应该是北魏孝文帝,与秦始皇、汉武帝和光武帝无关,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某同学对公元3~10世纪中国历史朝代更替进行整理,图中空白处应填的是

A.春秋战国B.五代十国C.北朝、南朝D.辽、夏、金、北宋、南宋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远在三国之前,故A项错误;五代十国是在唐代以后,故B项错误;辽、夏、金、北宋、南宋是在五代十国之后,故D项错误。

20.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

“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

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官吏的依据,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促进民间重学风气的形成,故D正确;世官制即世卿世禄制,以血缘亲疏为选官依据,与材料不符,排除A;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注重官员的品德与才能,不会出现读书风气盛行的情况,与材料不符,排除B;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最初注重德行与才能,后主要依据家势门第,与材料不符,排除C。

21.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

”这一思想的是

A.虚心纳谏

B.善于用人

C.唐蕃联姻

D.完善科举

『答案』C

『解析』根据“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体现了唐太宗平等对待各民族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能够体现他这一思想的是与吐蕃的联姻,故选C项;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和完善科举没有体现唐太宗的民族思想,故排除A、B、D项。

22.下列古代历史名人与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顾恺之——画圣B.毕昇——雕版印刷

C.祖冲之——《九章算术》D.郭守敬——《授时历》

『答案』D

『解析』元朝郭守敬编订《授时历》,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历法,D搭配正确,故选D;画圣是吴道子,A搭配错误,排除;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B搭配错误,排除;祖冲之著《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九章算术》是东汉的数学著作,C搭配错误,排除。

23.《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这一变化说明了

A.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表明秦朝征收重赋导致百姓生活困苦而非生产力破坏,故A项错误;汉景帝的做法体现汉朝初年黄老治国思想,不能表明取代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秦汉赋税与百姓生活状况,未提及经济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同理汉初轻徭薄赋、百姓生活富足,反映了赋税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关系,故D项正确。

24.“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

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

”“政事堂”设在门下省,主要是因为门下省

A.具有审核诏令及封驳权

B.负责草拟及颁发诏令

C.有权召集三省长官议事

D.秉承政令并贯彻执行

『答案』A

『解析』A选项的职责是唐朝门下省的职责即:

审议和封驳,故在门下省方便决策提升效率,故正确;B选项,是中书省的职责,不符合门下职责故错误;C选项,是皇帝的职责而非门下省的职责,故错误;D选项是尚书省的职责,而非门下省职责,故错误。

25.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个王朝是

A.汉朝B.明朝C.唐朝D.北宋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实行“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设置通判”的朝代是北宋,故D项正确;汉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故A项排除;明朝不符合“设置通判”,故B项排除;唐朝后期出现了藩镇割据,故C项排除。

26.“该制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材料中的制度是

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中书省制度D.行省制度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其统治者在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在地方上推行行省制,故D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A;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中书省制度早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不属于蒙古族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排除C。

27.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

元史载: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

A.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答案』A

『解析』元朝时期设立行省管理地方,中书省负责“腹里”管辖,主要包括的河北、山西、山东以及大都附近,故A项正确;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主要是岭北行省管辖,故B项错误;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主要是辽阳行省管辖,故C项错误;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主要是江浙行省管辖,故D项错误。

28.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于

A.春秋B.秦朝C.魏晋D.宋朝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宋朝,即“交子”出现在宋朝,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宋朝,而不是春秋、秦朝、魏晋,故A、B、C选项错误。

29.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建立理学体系。

其代表人物是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答案』D

『解析』AB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时间不符,排除;C是汉代时期的思想家,时间不符,排除C;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选D。

30.下列概念中命名方式不同的是

A.西周、东周B.北宋、南宋C.前汉、后汉D.西晋、东晋

『答案』C

『解析』东西、南北之分是以国都而论的,比如西汉都于长安,东汉都于洛阳。

两个国都一东一西。

两汉也叫前汉和后汉。

王莽的新朝将汉分开。

刘秀是汉宗室出身,他建立的王朝被视为刘邦汉朝的延续,故为后汉。

命名方式显然不同,C正确。

31.北宋时期,随着北方民族兴盛,形成多政权并立局面。

其中,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

A.辽B.西夏C.金D.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北方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金是女真人建立的;元是蒙古人建立的,故『答案』为A项。

BCD项,综上分析可知,西夏、金、元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32.《宋史》记载: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答案』D

『解析』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且赋税比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故B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33.唐代宰相之女大多嫁入王室。

北宋宰相的女婿,则不乏有出身商家的状元、也有刚出科场入仕的八品小官。

择婿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制度的消亡

B.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C.重文轻武的影响

D.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唐宋宰相之女的择婿标准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变化,即科举制发展导致社会阶层流动加快,选项B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排除;重文轻武政策实行于北宋,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唐宋之际宰相之女择婿标准变化,因为唐代王室并不都是武将出身,选项C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34.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继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中兴局面的是

A.秦始皇B.汉宣帝C.光武帝D.明太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光武帝凭借宗室身份,招揽地方豪强,重建汉政权,史称“光武中兴”,故C正确;秦始皇是秦朝的开创者,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汉宣帝是汉武帝曾孙,并未开中兴局面,故B错误;明太祖是明朝开创者,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35.下图是山东滕州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集体耕种D.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东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已经使用,故选D;ABC项不能从图示中得出,排除。

二、综合题

36.从“时空”透视古代中国

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的两个重要要素。

从历史地图展现的时间和空间中,可以追寻到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踪迹。

(1)观察上面反映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朝代)的四幅示意图。

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

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2)综合四幅示意图,概括古代中国疆域发展的趋势。

『答案』

(1)图一:

唐朝,理由:

都城在长安,设安西都护府,有吐蕃。

图二:

元朝,理由:

都城在大都,地方设行省,周边有各汗国,疆域空前辽阔。

图三:

战国,理由:

都城在洛阳,应是东周,又有赵魏韩楚燕齐七国。

图四:

秦朝,理由:

都城在咸阳,北部有匈奴,有长城。

(2)疆域面积不断扩大,由分裂走向统一,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

『解析』

(1)依据图一中安西都护府可以判断出是唐朝,因为唐朝时期设置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

依据图二中的大都和行省可知是元朝,因为元朝的都城是大都以及管理地方的制度是行省制度。

依据图三中的“韩、赵、魏”等国可知是战国时期,从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可以判断出。

依据图四中咸阳和长城可知是秦朝时期,因为秦朝的都城是咸阳。

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

(2)依据材料中四幅图变化从疆域的扩大以及中央对于地方管理的加强回答。

37.边疆治理

为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中典型举措之一是设立管辖机构。

将下列史实的字母编号正确填入表格对应的空格中。

A.北庭都元帅府B.西域都护府C.安北都护府D.台湾行省E.澎湖巡检司F.宣政院G.宣慰司

地区

朝代

管辖机构

新疆(西域)

汉朝

唐朝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元朝

清朝

伊犁将军

西藏

元朝

清朝

驻藏大臣

台湾

元朝

清朝

台湾府

『答案』①B②A③G④F⑤E(2、3可互换)

『解析』依据西汉时期设立安西都护府管理新疆地区可知是西汉时期;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管理此地;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

在台湾和琉球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进行管辖。

38.诗中见史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材料中的二首诗分别与唐朝的哪些历史事件相关?

(2)杜甫的诗对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有什么价值?

(3)若要对这些历史事件作进一步研究,还可寻找那些途径或方法?

『答案』

(1)材料一:

开元盛世,材料二:

安史之乱

(2)杜甫的诗是文学艺术作品,不能作为研究这些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但一定程度上透露出这些事件的表现、影响等,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事件的认识。

(3)寻找反映这些事件的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相互印证。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唐朝的开元盛世。

依据材料二“烽火连三月”的信息可知是安史之乱。

(2)依据所学可知诗歌属于文学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因此作为研究历史的价值要慎重使用。

(3)结合所学二手史料要和一手史料相互印证使用可知『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