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2676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课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了解列文虎克是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观察、认识微生物。

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

及手段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

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流程

动态

修改

(一)观察采集到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观察、记录、汇报。

3.学生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记录并汇报。

4.谈话:

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5.激趣:

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会有什么?

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

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教师简介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教师强调: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盖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样

1.谈话:

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

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交流:

水滴里到底有什么?

它是什么样子的?

在运动吗?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

 

言进行描述)

4.小结:

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把它们叫做微生物。

(板书:

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1)谈话:

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2)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师做相应补充介绍。

(3)提问:

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假如现在让你用显微镜去观察,你想观察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1)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认识在空气中、土壤里、动植物的体表体内都存在微生物,认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2)谈话:

微生物虽然极小但种类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极广,目前,还有许多微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

希望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那样不断探究,不断发现。

(五)拓展延伸

1.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学生自由发言。

可以提出自己证明的办法。

3.活动:

用消毒牙签在牙缝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签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上划一下,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2、做酸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做酸奶的活动。

难点:

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教学准备

及手段

教师准备:

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

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教学流程

动态

修改

(一)制作酸奶的方法

(第一阶段,在上节课利用15分钟左右时间完成)

1.谈话:

你吃过酸奶吗?

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

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最好不用塑料器皿。

3.布置任务:

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

1.谈话:

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

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

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质疑问难:

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4.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

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a.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b.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c.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

4.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a.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b.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八代以后的数量。

C.预测第21代细菌的个数(上百万个)。

汇报实验后的结论、感受。

5.讨论并交流:

酸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小结:

酸奶中的乳酸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使牛奶发酵成酸

奶。

(四)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1.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课外查找到的资料,谈一谈细菌的有功之处。

2.教师小结细菌的有功之处,并伺机出示有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

3.学生阅读资料,并结合课外查找到的资料,谈一谈细菌的“过”。

4.教师小结细菌的“过”,并伺机出示有关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

5.谈话:

对待细菌,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五)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

1.提问:

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

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每位握过手的同学。

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

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传播?

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3、馒头发霉了

教学课时

2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知道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

5.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

设计有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

教学准备

及手段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教学流程

动态

修改

第一课时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现霉的图片,提问: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交流:

你在哪里见过霉?

是什么物体发霉了?

当时的环境、气候等情况怎么样?

3.讨论:

关于霉,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观察霉的形态

1.讲述:

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霉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显微镜来观察,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霉。

有一点务必请大家注意:

观察完毕,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载玻片和双手。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

(三)提出疑问,引导设计实验

1.激疑:

你认为霉是有生命的吗?

怎么证明?

2.在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霉能够生长,就可以说明它是有生命的。

倡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发霉的条件。

3.引导假设。

(1)提问:

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4.设计实验方案。

(1)讲述:

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并把设计意图写下来。

(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

(4)小结:

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初步设计实验表格。

5.小组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验,避免实验雷同。

6.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

第二课时

(一)汇报探究霉生长条件的结果

1.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食物和其他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

(二)了解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

1.提问:

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和其他物品会发霉?

2.启发谈话:

霉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呢?

请根据我们研究的结论对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解释。

3.看教材上的图,具体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三)阅读资料

1.谈话:

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教材资料——《霉的功与过》,可用自己课前查到的资料补充。

4.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

5.介绍弗莱明和青霉素。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能用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知道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3.知道细胞有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细胞并进行比较。

难点:

理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教学准备

及手段

显微镜、抹布、洋葱切片、人体表皮切片、图片等。

教学流程

动态

修改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谈话:

在小时候,我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学生自由交流。

3.你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哪些东西组成的吗?

4.学生交流。

5.提问:

如果把我们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6.学生思考、推测。

7.指出细胞是生命体的微小结构,它们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二)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特点

1.学生观看教材第ll页的细胞图,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细胞的图片。

2.学生交流、汇报:

这些细胞的形状、结构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并激发学生兴趣:

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大多数细胞都很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三)借助显微镜比较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的差异

1.激发兴趣:

大家想亲眼看到显微镜下的细胞吗?

2.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比较。

3.教师提问: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4.教师小结:

你们做得真好,个个都像小科学家一样,知道了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的,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

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四)进一步了解细胞

1.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知道些什么?

说说吧1

2.学生交流。

3.谈话:

关于细胞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第l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4.提问:

细胞是谁发现的?

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5.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

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7.用多媒体形象展现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

(五)进一步了解细胞有着不同的功能

1.讲解:

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伤口周围会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

这时,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了。

因此,细胞对人体能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

(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

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

3.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表演给全班同学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1、地球的形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

比较观察船体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的差异。

教学准备

及手段

教师搜集一些人们不断认识地球的资料,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融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于一瞬。

由教师准备一些直观教具:

地球仪、黑板、粉笔头,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故事的意义。

学生收集有关人类探究地球的历史资料。

教学流程

动态

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或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

(地球)

2.谈话:

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课题:

地球的形状。

3.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

4.出示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5.小组讨论:

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

6.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

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那么,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补充。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提问:

既然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张衡都在很早以前就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人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学生交流讨论。

3.谈话:

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

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猜测……

实验,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提示:

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4.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5.提问:

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

(三)认识地球的大小

1.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和地球表面积等相关数据。

2.谈话:

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

3.提问:

我们知道中国的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陆地面积吗?

4.学生猜想。

5.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仪上有多大。

(四)拓展活动

算一算:

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2、地球的表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

3.能够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特点。

4.能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难点:

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

及手段

收集各种不同的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地图、地球仪、托盘、撒、沙、泥土、石块、小树枝、苔藓、小亭子、小桥。

教学流程

动态

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很多风景图,让学生说说是哪里,教师简单介绍。

2.提问:

这些美景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这些美丽的山水,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些什么呢?

3.谈话: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4.小结:

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二)制作地表模型

1.谈话:

大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3.分组做地表模型。

(小组之间协调分工,尽可能地呈现多种多样的地表类型)

4.讲述要求:

想好了再做,用多少材料就拿多少,多的送回,允许到各组去参观。

5.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画地形图

1.谈话:

我想请大家把你们制作的地表模型描在这张透明胶片上,你们愿意吗?

2.讲解:

这个透明胶片上一面是有粘性的,大家用手指一摸就知道了。

我们把光滑的一面朝下盖在大家制作的模型上,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小河可以用蓝色。

描的时候要利用这上面的网格把图画得准确些。

3.学生描图,上色。

教师及时提供帮助。

4.谈话:

现在,让我们在画好的图后面放一张白纸,举起来向大家展示,你们看。

我们画的是什么?

(师生讨论)

(四)总体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谈话:

没错,我们画的就是地图啊,当然要完全照地面的大小画,别说没有这么大的纸,就算有也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测绘人员观测了地形以后还需要按照比例缩小才能制成地图或是做成地球仪。

让我们来看一看,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哪些地方是海洋,哪些地方是陆地。

2.学生观察、指出。

(五)看图说地表特征并用平面图记录

1.谈话:

地图和地球仪可以表现地形变化和地形特征,你们不但要学会看图、看地球仪,还要学会看地形照片,并用平面图把它记录下来。

2.指导学生看地表航拍照片,提问:

在这张照片上,地表有什么特征吗?

3.学生观看照片,发言交流。

4.讨论:

怎样把这张照片转化为平面地形图。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画出平面地形图。

(六)认识测绘技术的发展

1.谈话:

为了精确地、全景式地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在飞机上进行

航空拍摄。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利用更先进的卫星在空中拍摄地球,从而获得更清晰、更准确的图片。

2.出示几张航空照片。

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手段各有哪些优点,并与过去的手段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先进性。

3.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现代手段,引导学生预测未来描绘地貌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3、地球的内部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来的。

2.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3.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难点:

猜想暗盒里有什么。

教学准备

及手段

教师准备:

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

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

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

学生准备:

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流程

动态

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探究暗盒:

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着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

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3.谈话:

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4.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的内部。

(二)讨论地球内部构造

1.谈话:

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深处,科学家怎样去了解地球的内部构

造呢?

2.引导学生按书后的活动记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

相互交流。

3.请学生朗读书上的资料(注意“地壳”的读音为diqiao)。

4.补充提问:

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几层?

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各部分的厚度。

5.请学生看图回答三者的厚度是多少,主要由什么构成。

6.请学生用熟鸡蛋作类比,帮助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

(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谈话:

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科学家对地球的了解,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

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制作?

2.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及怎样确定各层厚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各组展示后切开模型相互评价。

制作地球构造模型我得了颗☆

评价项目

☆☆☆

☆☆

1.外形美观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况

(四)总结拓展

1.过渡谈话:

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

2.小结:

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出来的。

地球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

 

教学反思:

教学课题

4、火山和地震

教学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

3.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4.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重点: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

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及手段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4、教师:

构建“火山和地震”网站主页。

5、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教学流程

动态

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地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过渡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的两大自然现象——火山喷发和地震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

3.学生交流:

关于火山和地震知道些什么?

4.视频播放,通过看火山、地震的录像片段,又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

(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1.过渡:

大家去过科学宫,看过模拟的火山喷发。

结合刚才的录像,大家再看看书。

说说火山形成及喷发的原因。

2.学生交流。

3.过渡: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分组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4.师生小结:

(1)火山喷发的原因。

(2)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

(3)从火山爆发的现象中,人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地球内部压力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