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044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

《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docx

苏教版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

苏教版(2017秋)科学六年级上册13冲出地球教案

1.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人类探索脱离地球束缚的历程。

人类对于冲出地球去探索太空一直充满想象,勇于实践,如今人类已经实现了梦想。

2013年6月20日,我国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与水球等实验并作了讲解,让地球上的人们直观感受到了太空失重环境的神奇。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主要介绍了伽利略望远镜、哈勃空间望远镜、射电望远镜。

特别是中国贵州的FAST,需要向学生做详细介绍。

第二部分是人类冲出地球梦想的实现历程。

从中国古代的万户到中国古代的火箭,再到现代火箭,人类终于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冲出地球,实现在太空自由翱翔的梦想。

这部分还让学生思考冲出地球的困难有哪些。

第三部分是体验地球引力实验。

一是将沙袋、小球、羽毛抛向空中,观察三者运动路程的共同特征;二是观察纸火箭飞行高度与橡皮筋弹力大小的关系,并引出炮弹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就会绕地球飞行的知识。

2.教学目标

了解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体验技术对航天工程的重要性。

知道人类冲出地球的探索历程,简单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

通过体验地球引力的活动,认识物体冲出地球需要一定的速度。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

难点:

了解物体冲出地球需要足够大的速度。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分组材料:

沙袋、小球、羽毛;纸火箭、橡皮筋、纸筒。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两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系和银河系的一些知识。

2.我们人类要想冲出地球,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又该怎么做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板书课题:

13.冲出地球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1.教师引导:

人类一直尝试把眼睛看向太空,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能用肉眼观察太空,后来望远镜的出现让我们能看得更远。

那么望远镜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呢?

2.出示课本42页下面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解望远镜的发展历史。

3.全班交流,预设:

图片1,伽利略望远镜是指物镜是凸透镜(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凹透镜(发散透镜)的望远镜,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1609年发明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伽利略利用它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此外还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

图片2,射电望远镜是接收和测量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的望远镜,由天线和接收机组成。

射电望远镜使天文观测突破了可见光的界限,摆脱了地球大气及气候的影响,帮助人类获取更多的宇宙信息。

图片3,哈勃空间望远镜是安装在人造地球卫星上的一台望远镜,由于其避开了大气层的干扰,对太空的观测效果更好。

图片4,中国天眼的正式名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为FAST,它是利用中国贵州南部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造的。

4.望远镜的不断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有哪些作用?

预设:

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技术不断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宇宙深处了。

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动着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进程。

5.教师小结:

通过对望远镜历史的了解,我们懂得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对于人类探索宇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活动二:

人类冲出地球的实践

1.教师引导:

人们不仅把目光投向了宇宙,不断改进技术,使用天文望远镜不断观察宇宙的深处。

并且还进行了一系列冲出地球的实践活动。

2.出示课本43页万户和他的飞行器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我国明朝的万户以及他的光辉事迹。

预设:

我国明朝的万户是第1个尝试利用火箭克服地球引力飞天的人,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第一幅图描述的就是明朝的万户把多枚火箭绑在自己坐的椅子上作为动力装置,双手各拿一只大风筝控制方向,结果点燃火箭后,他和飞行器灰飞烟灭。

为了纪念万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命名为万户山。

虽然明朝的万户为了冲出地球的实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于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

3.出示课本43页中国古代火箭模型和现代火箭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懂得人类利用火箭实现了冲出地球的梦想。

预设:

第二幅图介绍的是后来的火龙出水火箭,它是一种二级火箭,第一级火箭是绑在火龙身下的四支火箭,点燃后可推动火龙飞行,待第一级火箭燃烧完毕,藏在火龙腹内的火箭自动引燃,这是第二级火箭,此时从火龙口里射出数支火箭,直达目标。

第三幅图介绍现代火箭,它依靠发动机喷射工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自身携带全部推进剂,不依赖外界工质产生推力。

4.出示各种火箭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些火箭图片,懂得火箭在人类实现冲出地球的梦想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5.讨论交流:

明朝的万户尝试冲出地球,结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今人们只有利用运载火箭才能实现冲出地球的梦想。

请同学们想一想,冲出地球主要有哪些困难呢?

预设:

冲出地球的主要困难是使物体获得足够大的速度,目前是靠多级火箭实现的。

火箭需要携带足够的推进剂,火箭在大气层内高速上升时与大气摩擦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都对火箭的选材、设计、制造等提出了挑战。

活动三:

体验地球的引力

1.教师引导:

地球的引力是什么?

它有什么作用?

下面我们来体验一下地球的引力。

全班交流

2.什么是地球的引力?

地球本身有相当大的质量,所以会对地球周围的任何物体表现出引力,所有接近地球的物体无一例外的会被地球吸引,朝向地球质量的中心。

拿一个杯子举例,地球随时会对杯子表现出引力,杯子也对地球表现出引力,不过地球的质量太大了,对杯子的引力相对自身质量来说也就非常大,加速度也就比较大,所以就把杯子吸引过去了,方向就是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这个力就是地球引力。

3.体验方法一

(1)出示课本43页小朋友扔沙袋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体验地球引力的第1种方法以及所需的材料。

全班交流

(2)所需材料:

沙袋、小球、羽毛等等。

(3)体验方法:

将沙袋、小球、羽毛等等抛向天空,观察这些物品运动路径的共同点。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活动方法进行体验,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运动路径。

全班交流

(5)指生说一说,当我们将沙袋、小球、羽毛等一些物品抛向天空的时候,这些物品会怎样运动呢?

这些物品先向上运动,当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就会向下运动。

有时是直线下落,有时是呈弧线下落。

(6)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什么?

这个活动说明了地球存在的引力。

(7)教师小结:

当我们将沙袋、小球、羽毛等物品抛向天空的时候,会发现最后这些物体都会落到地球上来。

4.体验方法二

(1)出示课本43页的纸火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纸火箭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纸火箭的结构、制作方法以及使用方法。

全班交流

(2)纸火箭的结构:

纸筒、橡皮筋、纸火箭下拉的绳索。

(3)制作方法:

将一张纸卷成圆筒状,用胶水粘好。

在纸筒口固定一根橡皮筋,橡皮筋上竖直固定一个小三角架,三脚架下方连着一根细线。

(4)使用方法:

用不同的拉力将三脚架下方连着的一根细线往下拉,然后松手。

(5)活动要求:

用不同的拉力将纸火箭射向天空,观察纸火箭飞行高度与橡皮筋弹力大小的关系。

(6)学生分小组制作纸火箭,并且利用纸火箭体验地球引力。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加以适当的指导。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使用不同的拉力拉动三脚架下方的一根细绳时,纸火箭射向天空的高度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

拉力越大,纸火箭射向天空越高;拉力越小,纸火箭射向天空越低。

(8)纸火箭飞行高度与橡皮筋弹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预设:

拉力越大,橡皮筋弹力越大,纸火箭飞行高度越高;拉力越小,橡皮筋弹力越小,纸火箭飞行高度越低。

(9)无论纸火箭射向天空的高度是高还是低,最终的结果都是怎样的?

预设:

纸火箭飞向空中无论是高还是低,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来。

(10)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什么?

预设:

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地球存在引力。

5.我们怎样克服地球的引力呢?

出示课本43页炮弹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且读一读“炮弹的速度”这段文字资料,初步了解我们怎样克服地球的引力?

预设:

炮弹速度越快,飞行距离越远,假如速度达到7.9千米每秒,炮弹就会绕地球飞行,这时候就脱离了地球的引力。

因此我们要想脱离地球的引力,就要提高物体的速度,把物体的速度提高到7.9千米每秒以上。

要达到这个速度,需要很大的能量,因此每次火箭发射时都需要大量的热量。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望远镜的发展历史,知道了望远镜的发展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了解到人类冲出地球的实践活动,知道我们要想实现冲出地球的梦想,首先要克服地球的引力。

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引力方面的知识,以及人类冲突地球的实践活动。

一、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说明植物有()。

A.遗传现象B.生殖现象C.进化现象

2.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而培育成的。

A.变异B.遗传C.变态

3.“先驱者10号”宇宙飞船成为第()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

A.1B.2C.3D.4

4.汽水中含有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5.下列变化过程可逆的是()。

A.做汽水B.醋中加入小苏打C.水泥中加入少量水

6.下列做法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是()。

A.陶土烧成瓷碗B.用煤来取暖

C.给车胎充气D.点燃火柴

7.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

A.蜡烛融化B.玻璃打碎C.鸡蛋煮熟D.易拉罐压扁

8.铁钉生锈属于()。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没有变化D.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下面做法中,()不能防止铁生锈。

A.覆盖搪瓷B.喷漆C.铁制成不锈钢D.铁钉放入盐水中

10.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A.

B.

C.

11.下面关于铁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B.铁锈易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颜色是红褐色

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

D.铁生锈没有生成新物质

12.关于铁锈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铁锈叫氧化铁。

B.铁锈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铁锈的颜色是红褐色。

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

13.如图所示,两根相同的铁钉,一根放在空气中,一根放置在潮湿的纸巾上,这两根铁钉生锈的速度相比,()。

A.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更快

B.放置在潮湿的纸巾上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更快

C.一样快

14.在中国民间被称为天河的是()。

A.太阳系B.银河系C.水星

15.下列品种中,属于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来的是()。

A.无籽西瓜B.四叶草C.鲫鱼

16.金星的公转周期是()。

A.27.3天B.365天C.224.65天D.84.3年

17.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特征,不仅包括形态结构,还包括()等方面。

A.思维方式、行为方式B.生理特点、行为方式C.生理特点、交际圈

18.下列人体特征属于可遗传的是()。

A.双眼皮、胖瘦、身高B.血型运动习惯C.食物喜好、色盲

19.子代高产抗倒伏小麦是由高产倒伏和低产抗倒伏两种小麦()产生的。

A.水培B.真空育种C.杂交

20.花猫妈妈生了一只黑猫和三只花猫,则猫爸爸最可能是()。

A.灰猫B.黑猫C.白猫

21.下列品种中不属于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来的是()。

A.无籽西瓜B.太空椒C.鲫鱼

22.下列关于转基因食品陈述的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转基因食品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B.转基因食品对人体都是有益的。

C.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23.橘生淮南则为橘(甜果),橘生淮北则为枳(苦果),这是()现象。

A.变异B.遗传C.杂交

24.三叶草通常都有三片叶子,但也有极少数是四片叶子的。

四叶草的出现说明生物体具有()性。

A.遗传B.变异C.进化D.适应

25.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

A.袁隆平B.孔繁森C.邓稼先D.王进喜

26.袁隆平爷爷培育水稻运用了生物()的原理。

A.遗传B.变异C.既有遗传又有变异

27.现代遗传学之父是()。

A.达尔文B.袁隆平C.孟德尔

28.下列项目中,()不能被遗传。

A.相貌B.身高C.知识

29.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遗传的是()。

A.头脑中的知识B.眼皮的单双C.先天性近视D.耳垂的有无

30.大概10万株三叶草中,会有一株长出四片叶子,这是由于()的缘故。

A.变异B.遗传C.克隆

31.古代生物的脚印化石属于以下化石种类中的()。

A.铸模化石B.遗迹化石C.实体化石

32.下列对恐龙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恐龙的体型都是极其庞大的。

B.恐龙时代也有人类的活动。

C.发掘、清理恐龙化石需要科学家们辛勤和不懈的努力。

33.“科普”小组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生物科学知识抢答比赛,以下选项应抢答“错”的是()。

A.达尔文认为:

生物是通过遗传、变异、人工选择一步一步地发展着、进化者

B.用人工的方法也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

C.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34.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挖掘恐龙化石到复原化石的过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科学家在实验室仔细清理恐龙化石②包装好化石,以免运输过程,防止磨损

③科学家利用刷子除去恐龙化石上的沙子④化石被还原成一具完整的骨架

A.④③②①B.①④③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①④

35.由于狼在夜间捕食时,经常捕捉到显眼的白色绵羊,很快,森林中绵羊都是黑色的了。

这就是()。

A.白色B.黑色C.自然选择D.人工选择

36.由于白色的羊毛好卖,牧民多选择白羊饲养,而少选择黑羊饲养,从而导致白羊数量增多,黑羊数量减少,这属于()。

A.自然选择B.人工选择C.优胜劣汰D.适者生存

37.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被发现的。

A.1822年B.1859年C.1884年D.1852年

3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先驱者10号是太空探测器

B.神舟7号是宇宙飞船

C.长征2号是运载火箭

D.嫦娥一号是极地卫星。

39.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有关恐龙的一切是从()得来的。

A.资料查阅B.恐龙化石C.照片、电影

40.___________提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达尔文B.哥白尼C.法布尔

41.被称为地球历史“万卷书”的是()。

A.化石B.岩浆岩C.卵石

42.有关恐龙的知识都来源于对()的研究。

A.传说B.实物C.化石

43.下列不属于人工选择的动物的是()。

A.信鸽B.狼C.警犬

44.第一位在太空给地球照相的宇航员是()。

A.加加林B.杨利伟C.阿姆斯特朗

45.被称为地球历史“万卷书”的是()

A.化石B.沉积岩C.卵石

46.最早的鱼类、最早的哺乳类、最早的两栖类、最早的爬行类按在地层中出现年代由早到晚的次序,依次是()。

A.最早的鱼类→最早的两栖类→最早的爬行类→最早的哺乳类

B.最早的鱼类→最早的爬行类→最早的两栖类→最早的哺乳类

C.最早的哺乳类→最早的爬行类→最早的两栖类→最早的鱼类

47.为了更好地(),北极熊的耳和尾都变得很小。

A.抵御寒冷B.在冰面上跳C.在海水中游泳

48.对于恐龙化石的修整,科学家在室外的工作是()。

A.清理B.把化石还原成骨架C.除去化石上的沙土

49.由于白色的羊毛好卖,牧民多选择白羊饲养,而少选择黑羊饲养,从而导致白羊数量增多,黑羊数量减少。

这属于()。

A.人工选择B.自然选择C.遗传

50.鱼龙生活在()。

A.森林里B.陆地上C.海洋里D.天空中

51.被现代科学家称为生物界的活化石是有()。

A.大熊猫B.现代马C.银杏树D.A和C

52.关于月球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月球上有空气,但没有液态的水

B.月球表面日夜温差很大

C.月球上的引力比地球上的引力大

D.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小都是一样的

53.中国古代,人们在观察星空时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不同的方向。

现在的季节北斗七星是()。

A.

B.

C.

D.

54.观星最适宜的地点是在()。

A.自家阳台上B.热闹的街道上C.空旷的地方

55.银河系里每一个小亮点就是一颗()。

A.行星B.彗星C.恒星

56.1609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A.牛顿B.列文虎克C.伽利略

57.四季变化是在地球()过程中形成的。

A.自转B.公转

58.太阳系中由内向外第五颗行星是(),它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

A.金星B.土星C.木星D.天王星

59.目前,我们已知太阳系中有()大行星。

A.七B.八C.九

60.由于白色的羊毛好卖,牧民多选择白羊饲养,而少选择黑羊饲养,从而导致白羊数量增多,黑羊数量减少。

这属于______。

A.自然选择B.人工选择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

1.A

【详解】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体现了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性状,因此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2.A

【详解】

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成为遗传。

子代与父代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3.A

【详解】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历程,从古到今,没有间断。

“先驱者10号”行星探测器于1972年3月2日由美国发射升空。

它是第一个成功穿越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的飞行器,是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太空探测器。

4.C

【详解】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5.A

【详解】

像沙、锯末、铁粉、盐等与水混合后又能从水中分离出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种变化过程是可逆的,例如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可以从汽水中分离出来恢复原来的样子。

醋中加入小苏打、水泥中加入少量水后没有办法恢复原来的状态,属于不可逆变化。

【点睛】

本题考查对可逆变化的认识。

6.C

【详解】

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如折纸、水结冰、加热水;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陶土烧成瓷碗、用煤来取暖,点燃火柴等,变化过程中都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给车胎充气只是改变材料的形状,没有新物质产生。

7.C

【详解】

物质的变化有两种:

一是物理变化,也就是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二是化学变化,也就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鸡蛋煮熟后,一是从液态变成了固态,发生了物理变化;二是蛋白质受热变性,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点睛】

“新物质”就是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8.B

【详解】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9.D

【详解】

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盐和酸时会加快生锈。

隔绝空气和水能有效防止铁生锈,如刷上油漆、覆盖搪瓷、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都可以。

【点睛】

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0.C

【详解】

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

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的速度最快,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铁生锈的速度,要求学生掌握控制铁生锈速度。

11.C

【详解】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不容易生锈,错误;B.铁锈颜色是红褐色,不易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错误;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正确;D.铁生锈会生成新物质,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错误;所以C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铁锈,要求学生掌握铁锈的特征。

12.C

【详解】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A错误;铁锈不能导电,B错误;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C正确。

故选:

C

13.B

【详解】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放置在潮湿的纸巾上的铁钉生锈的条件更加充分,所以生锈的速度更快。

14.B

【详解】

银河,我国民间又称“天河”。

它看起来像一条条白茫茫的的亮带,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划开整个天空。

根据对银河的认识,银河,我国民间又称“天河”。

它看起来像一条条白茫茫的的亮带,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划开整个天空。

15.A

【详解】

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比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

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

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16.C

【详解】

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金星的外围由厚厚的二氧化碳构成的大气层,极易吸收太阳热量,并且阻止它散发到宇宙中,是最热的行星,金星的公转周期是224.65天。

17.B

【详解】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形态结构,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18.A

【详解】

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给出的人体特征中属于能够遗传的是双眼皮、胖瘦、身高。

A选项符合题意。

19.C

【详解】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高产、抗倒伏为显性)杂交产生了高产抗倒伏小麦。

20.B

【详解】

花猫妈妈生了一只黑毛和三只花猫,花猫遗传了猫妈妈的特性,则黑猫可能是遗传自猫爸爸,所以猫爸爸可能是黑猫。

21.C

【详解】

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比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

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如:

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鲫鱼不是人工变异培育出的。

22.C

【详解】

转基因食物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是人们所关心的;目前以欧洲为主的许多发达国家正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着激烈的辩论。

这场争论在中国消费者中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投放市场,人们将会更加关注。

目前的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