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037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8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麻醉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麻醉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麻醉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麻醉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学总结.docx

《麻醉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学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醉学总结.docx

麻醉学总结

外科学——麻醉学

第6章麻醉

第1节绪论

第2节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1、※※ASA病情分级※※

分级

标准

Ⅰ级

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

Ⅱ级

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

Ⅲ级

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低下,尚在病变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稍差

Ⅳ级

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实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

Ⅴ级

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2、麻醉前准备事项

(一)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1)贫血:

血红蛋白达80g/L以上

血浆白蛋白达30g/L以上

(2)心衰、房颤者:

洋地黄类药物治疗至术前

(3)高血压:

降压药物至术前

高血压:

SBP<180mmHg;DBP<100mmHg

(4)糖尿病:

空腹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

(5)肺部感染:

术前停止吸烟至少两周;抗生素治疗3~5天

(二)心理准备:

交流,解释,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必要时药物治疗或请心理专家协助

(三)胃肠道准备→避免出现反流、误吸

(1)成人择期手术:

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

(2)小儿择期手术:

禁食4~8小时,禁水2~3小时

(3)饱胃急诊手术:

采取措施减少误吸发生。

(四)麻醉设备、用品及药物准备

(五)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3、麻醉前用药

(1)※※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1)镇静:

消除紧张焦虑,产生必要的遗忘,增强全麻药效果;

(2)镇痛:

提高痛阈,减少不适;

(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以防误吸;

(4)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

(二)药物选择

(3)※常用药物

药物类型

药名

作用

用量(成人)

安定镇静药

地西泮

咪达唑仑

安定、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

口服2.5-5mg

肌注0.04-0.09mg/kg

催眠药

苯巴比妥

镇静、催眠、抗惊厥

肌注0.1-0.2g

镇痛药

吗啡

哌替啶

镇痛、镇静

肌注0.1mg/kg肌注1mg/kg

抗胆碱药

阿托品

东莨菪碱

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和迷走神经兴奋

肌注0.01-0.02mg/kg肌注0.2-0.6mg

第3节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定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入人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可逆性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全身麻醉药】

一、※吸入全麻药:

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并产生麻醉作用的药物。

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

1、理化性质与药理性能

※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

某种吸入全麻药在1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使50%的病人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活动等反应的最低肺泡浓度。

MAC→是反应吸入麻醉药麻醉强度的指标。

2、影响肺泡药物浓度的因素:

通气效应(吸入药的输送)、浓度效应(FI与FA)、心排出量(CO)、血/气分配系数(可控性)、麻醉药在肺泡和静脉中的浓度差(FA-V)

3、代谢和毒性:

绝大部分以原形由呼吸道排除;小部分在体内由肝脏代谢,由肾脏排除;代谢产生的无机氟(F-)有肾毒性

4、常用吸入全麻药

药物

分子量

MAC%

应用

吸入浓度

N2O

44

105

复合、维持

50-70%

安氟烷

184

1.7

维持

0.5-2%

异氟烷

184

1.15

维持

0.5-2%

七氟烷

200

2.0

诱导、维持

1.5-2.5%

地氟烷

168

6.0

维持

6-9%

七氟烷(七氟醚):

适用于小儿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与钠石灰接触时可发生分解

2、静脉全麻药:

1、优点:

诱导快、对呼吸道无刺激、无环境污染、无需特殊设备

2、常用静脉麻醉药

3、肌肉松弛药

1、※去极化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区别

2、常用肌松药:

琥珀胆碱(司可林)、维库溴铵(万可松)、罗库溴铵(爱可松)、顺阿曲库铵

3、应用肌松药注意事项

(1)应建立人工气道、辅助呼吸

(2)不能单独使用

(3)琥珀胆碱可升血钾、眼压、颅内压

(4)低温可延长肌松作用

(5)吸入全麻药可增强其作用

(6)重症肌无力者禁用非去极化肌松药

(7)哮喘、过敏体质者慎用有组胺释放的肌松药

四、麻醉性镇痛药

【全身麻醉的实施】

(1)全身麻醉诱导:

1、全身麻醉诱导是指患者接受全麻后,由清醒状态到神智消失,并进入全麻状态后进行气管内插管,这一阶段成为全麻诱导期。

2、吸入诱导法:

开房点滴法、面罩吸入诱导法

3、静脉诱导法:

诱导迅速、患者舒适、无环境污染

(2)全身麻醉维持

(3)通用临床麻醉深度的判断标准

(4)麻醉苏醒

1、吸入麻醉的苏醒:

①药物血/气分配系数:

血/气分配系数越小,清醒快。

②麻醉时间:

时间越短者,清醒越快。

③肺泡通气量:

一定范围内肺泡通气量越大,清醒越快。

2、静脉麻醉的苏醒:

①药物的半衰期;

②麻醉时间和药物用量;

③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的原因

【呼吸道的管理】

(一)气管内插管术

1、目的:

麻醉期间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进行有效的人工或机械通气;便于吸入性全身麻醉药的应用

2、※※气管内插管的并发症

①牙齿损伤脱落;口鼻黏膜损伤出血;颞下颌关节脱位

②呛咳、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心律失常、心搏骤停

③呼吸阻力增加;呼吸道黏膜损伤;呼吸道梗阻

④插入过深→误入一侧主支气管

插入过浅→意外脱出

(二)喉罩通气道:

20余年的历史

声门上气道装置;通气罩呈椭圆形包绕会厌和声门

优点:

操作简单;置入成功率高;无需喉镜和肌松药辅助

(3)食管-气管联合导管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反流误吸

1、原因;意识消失;咽喉及咳嗽反射消失或未完全恢复;贲门松驰

2、表现:

急性呼吸道梗阻;肺损伤

3、治疗:

预防为主;解除气道梗阻;支气管内冲洗;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

(二)呼吸道梗阻

以声门为界分为上呼吸道梗阻和下呼吸道梗阻

1、※上呼吸道梗阻

常见原因:

异物、咽喉部分泌物、舌后缀、喉头水肿、喉痉挛

2、※下呼吸道梗阻

常见原因:

导管扭折、导管贴壁、分泌物堵塞导管、异物堵塞导管、支气管痉挛

(1)机械性梗阻:

气管导管的位置不当;导管扭折;气管、支气管内分泌物。

(2)支气管痉挛:

多发生在有哮喘史或慢支病人。

在浅麻醉时支气管内异物或炎症刺激,肌松药的组胺释放作用均可诱发支气管痉挛。

必要时静注氨茶碱或氢化可的松,解痉平喘。

3、最常见原因:

舌后坠、咽喉部积存分泌物、异物、喉头水肿;另一常见原因为喉痉挛。

4、临床表现

(1)不全梗阻:

吸气困难并伴有鼾声。

(2)完全梗阻:

鼻翼扇动和三凹征。

有呼吸动作,无气体交换。

5、※治疗措施

(1)舌后坠→头后仰,托下颌,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咽喉部积存分泌物、异物—清除

(2)喉头水肿—静注皮质激素或雾化吸入肾上腺素,严重者紧急气管切开

(3)喉痉挛--加压给氧,严重者环甲膜穿刺给氧

※(三)通气量不足

1、原因:

麻醉药残留、肌松药残留、颅脑损伤、刀口疼痛、过度肥胖

2、表现:

CO2潴留、低氧血症

3、治疗:

辅助呼吸、给予拮抗药、充分镇痛

※(四)低氧血症

※(五)低血压

常见原因及处理:

①麻醉过深:

减浅麻醉

②术中出血:

应补充血容量

③过敏反应:

补充血容量、恢复血管张力

④反射性血压下降:

停止手术,阿托品

※(六)高血压

※(七)心律失常

※(八)高热、抽搐、惊厥

常见于小儿麻醉

处理:

吸氧,镇静药,降温。

恶性高热:

表现为持续性肌肉收缩,PaCO2迅速升高,体温急剧上升,可超过42℃

第4节局部麻醉

【※定义和分类】

1、局部麻醉药:

能暂时地、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与传递,引起相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感觉或(和)运动丧失的药物。

2、局部麻醉:

在患者神智清醒的状态下,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包括:

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神经阻滞;广义的局麻包括椎管内麻醉。

【适应症】适合表浅局限的中、小型手术。

【优点】病人清醒、对重要器官干扰少、并发症少、价格低廉、简便易行

【局麻药的药理】

1、※常用局麻药的比较

2、※※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

局麻药吸收入血液后,当血药浓度超过一定的阈值就发生局麻药全身毒性的反应,严重可致死。

①※常见原因:

一次用药量超过病人的耐受量;

 意外误注入血管;

 注药部位血供丰富,吸收增快,

 病人体质衰弱等原因耐受力减低。

高敏反应:

病人用少量局麻药后即出现毒性反应症状。

②※临床表现

③※预防:

一次用药量不超过限量

 注药前先回吸有无血液

 根据不同用药部位及具体情况酌情减量

 如无禁忌,局麻药中加入适量肾上腺素

 用地西泮或巴比妥类作为麻醉前用药

④※治疗

A及时发现、停止用药、吸入氧气;

B轻度毒性反应→地西泮0.1-0.2mg/kg或咪唑安定0.05-0.1mg/kg静注,预防和控制抽搐。

C如发生抽搐、惊厥→静注硫喷妥钠1~2mg/kg或静注琥珀胆碱1mg/kg,并进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D低血压→用升压药

心率减慢→静注阿托品

呼吸心跳停止→进行心肺复苏(CPR)。

(2)※过敏反应

①酯类较多,酰胺类罕见。

②临床表现:

少量局麻药后出现荨麻疹、咽喉水肿、支气管痉挛、低血压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③治疗:

中止用药,吸氧,呼吸通畅,循环稳定

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

④预防:

有酯类过敏史的选用酰胺类

【局麻方法】

1、表面麻醉

1、定义:

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于粘膜表面,使其透过粘膜,阻滞粘膜下的神经末梢,使粘膜产生麻醉现象,为表面麻醉。

2、常用药物:

1~2%丁卡因、2~4%利多卡因

3、适应症:

眼、鼻、咽喉、气管、尿道粘膜处的表浅手术或内镜检查。

2、局部浸润麻醉

(1)定义:

将局麻药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而达到麻醉作用。

(2)常用药物:

0.5%普鲁卡因、0.25~0.5%利多卡因

(3)注意事项、操作要点

①要有一定的容积;

②用药量较大时,应降低麻醉药浓度;

③边注边回抽,以免入血;

④实质脏器无痛觉,不必注药;

⑤加入1:

20万~40万的肾上腺素可减缓吸收,延长作用时间。

3、区域阻滞

1、定义:

包围手术区,在其四周及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通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达到麻醉作用。

4、神经阻滞

1、定义:

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的传导,使受它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2、常用神经阻滞:

肋间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眶下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

3、臂丛神经阻滞:

由C5-8和T1脊N前支从椎间孔穿出,经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形成臂神经丛,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

(1)※※臂丛神经阻滞径路主要有三种:

肌间沟入路法、锁骨上入路法、腋入路法

(2)※肌间沟入路法

A适应症:

适用于肩部、上臂和前臂手术。

B优点:

①易于掌握;②上臂、肩部及桡侧阻滞效果好;

③不易引起气胸

C缺点:

①尺神经阻滞起效慢;

②有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隙的危险;

③有损伤椎动脉的危险;

④不宜同时双侧阻滞,以免阻滞双侧膈N或喉返N

(3)※锁骨上入路法

A适应症:

适用于上臂、前臂和手部手术。

B优点:

①用较小药量可得到较满意的阻滞效果

②穿刺中不需要移动上肢,对上肢外伤疼痛者较适宜

③不易发生误入硬脊膜外隙或蛛网膜下隙的危险

C缺点:

①气胸发生率较高(0.5~6%)且气胸症状可延迟出现

②星状神经节及膈神经阻滞的发生率较高

(4)※腋入路法

A适应症:

适用于肘部至手部手术。

B优点:

①位置表浅,动脉搏动明显,易于阻滞

②不会引起气胸

③不会阻滞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

④无误入硬脊膜外隙或蛛网膜下隙的危险

⑤可放入留置针或导管行连续阻滞

C缺点:

①上肢不能外展或腋窝部有感染、肿瘤的患者不能应用

②因局麻药用量较大,其毒性反应发生率较其他方法高

4、※颈神经丛阻滞:

由C1-C4脊神经组成。

(1)浅丛阻滞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

(2)深丛阻滞:

①颈前阻滞法:

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叉点

②肌间沟阻滞法

(3)适应证:

用于颈部手术、气管切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4)并发症:

局麻药中毒、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

第5节椎管内麻醉

【定义和分类】

1、定义:

将局麻药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脊神经根受到阻滞,使神经支配区产生麻醉作用。

2、分为:

蛛网膜下腔间隙阻滞(腰麻)(SA)、硬膜外间隙阻滞(EA)、腰麻-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CSEA)

【椎管内麻醉解剖】

1、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再过硬膜、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腔

2、椎管内有脊髓和包裹脊髓的三层被膜。

被膜自内向外分别为:

软膜、蛛网膜、硬脊膜。

3、蛛网膜下腔:

软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腔隙,内有脑脊液,上与脑蛛网膜下腔沟通,下端止于S2水平。

4、硬膜外腔:

硬脊膜与椎管内壁之间的腔隙,内有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管。

5、硬膜下腔:

硬脊膜和蛛网膜相贴,但容易分开,两层之间的潜在腔隙。

【椎管内麻醉生理】

(一)脑脊液:

成人总容积120-150ml,脊蛛网膜下腔仅25-30ml;pH7.35;比重1.003-1.009

(二)局麻药药物作用部位:

椎管内麻醉主要阻滞对象是脊神经根

1、蛛网膜下腔阻滞(SA)→直接作用于脊神根和脊髓表面

2、硬膜外腔阻滞(EA):

①通过蛛网膜绒毛进入根蛛网膜下腔→脊神经根

②药液渗出椎间孔、在椎旁阻滞脊神经

③直接透过硬脊膜和蛛网膜→蛛网膜下腔

(三)麻醉平面和阻滞作用

1、麻醉平面:

用针刺法测定的皮肤痛觉消失范围。

2、最先交感神经被阻滞,能减轻内脏的牵拉反应;其次是感觉神经,阻断皮肤和肌肉的痛觉传导;最后是运动神经,产生肌松作用。

3、交感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神经高2-4个节段,

运动神经阻滞平面比感觉神经约低1-4个节段。

(四)椎管内麻醉对机体的影响

1.对呼吸的影响:

取决于平面高、低,尤其运动N是否被阻滞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交感N阻滞→外周血管扩张→Bp↓,与麻醉平面和病人全身情况密切相关。

迷走N兴奋→心率减慢

3.对其它系统的影响:

迷走N兴奋→胃肠蠕动↑→恶心、呕吐。

骶N阻滞后,术后易发生尿潴留。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SA)】

1、※适应证:

下腹及盆腔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下肢手术、分娩镇痛

2、※禁忌症: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休克;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脓毒症;脊柱外伤、结核以及脊柱严重畸形;急性心力衰竭获冠心病发作

3、分类

①根据局麻药比重分:

轻、等、重比重液腰麻

②根据麻醉平面分:

低、中、高平面麻醉

③根据给药方式:

单次法、连续法

4、腰麻穿刺术

A穿刺径路

皮肤→皮下脂肪→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硬膜→硬膜下腔→蛛网膜→蛛网膜下腔

B选择穿刺点:

(穿刺间隙)L2~3和L3~4、L4~5

5、腰麻常用药:

1%丁卡因+3%麻黄碱+10%葡萄糖各1ml

0.75%布比卡因2ml+10%葡萄糖1ml

1%罗哌卡因2ml+10%葡萄糖1ml

6、常用剂量:

布比卡因→8~15mg;丁卡因→10mg

维持→2~2.5h

7、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

局麻药剂量;药液比重、容积;穿刺间隙;病人体位;注药速度

8、※术中并发症①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②呼吸抑制

③恶心呕吐

9、※术后并发症

①腰麻后头痛

②尿潴留

③神经并发症:

脑神经受累、假性脑膜炎、粘连性蛛网、马尾神经综合征

【硬膜外阻滞※※※(EA)】

1、※适应证①腹部、颈部、上肢及胸部手术

②适用于腰麻的下腹部、下肢的手术

③术后镇痛

④分娩镇痛

2、※禁忌证

①严重贫血,高血压及心脏代偿功能不良者慎用

②严重休克患者禁用

③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病灶者禁用

④呼吸困难的患者,不宜选用颈、胸段硬膜外麻醉

3、硬膜外穿刺术

A穿刺径路:

皮肤→皮下脂肪→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

B※硬膜外腔测试方法:

阻力消失法、毛细管负压法、气泡压缩实验

4、常用药:

利多卡因、丁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

5、注药方法:

试验剂量、首次总量、追加剂量

6、※硬膜外阻滞穿刺间隙的选择

7、影响麻醉平面的因素:

局麻药容积、穿刺间隙、导管方向、注药方式、病人情况、药液浓度、注药速度、病人体位

8、※术中并发症:

全脊髓麻醉、局麻药毒性反应、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9、※术后并发症:

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硬膜外脓肿、导管拔出困难或折断

§§补:

全脊髓麻醉

(1)概述:

硬膜外麻醉所用局麻药全部或大部分注入蛛网膜下腔,使全部脊N被阻滞的现象。

病人注药后几分钟即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消失→呼吸、心跳停止。

(2)处理:

加压吸氧,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加速输液,升压药,复苏。

(3)预防:

遵守操作规程,必须给试验剂量

【骶管阻滞】经骶裂孔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内,阻滞

骶脊N,称骶管阻滞。

1、穿刺径路:

皮肤→皮下脂肪→骶尾韧带→骶管

2、并发症:

局麻药毒性反应、全脊髓麻醉、术后尿潴留。

3、适应症:

直肠、肛门、会阴部手术。

4、禁忌症:

穿刺点感染、骶骨畸形。

第6节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1、※※控制性降压

(1)※定义:

利用麻醉药物和(或)麻醉技术使动脉血压降低并控制在一定水平,以降低血管张力、利于手术操作、减少手术出血及防止心血管并发症的方法

(2)基本原则

①维持生命器官的组织灌注和氧供,必须维持正常的血容量

参数

正常值

血压(BP)

90-140/60-90mmHg

心率(HR)

60-100bpm

心排出量(CO)

5-6L/min

中心静脉压(CVP)

6-12cmH2O

肺动脉楔压(PAWP)

6-12mmHg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

70-75%

②降压标准以术野渗血减少,但仍有微量渗血或大血管张力减低为宜:

SBP不低于80mmHg或MAP在50-65mmHg,或以降低基础血压30%为标准。

降压时间越短越好

③注意体位,尽量使手术部位位于最高位。

④降压期间加强监测:

如ECG、SpO2、尿量等

⑤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降压较为安全

(3)※方法

①吸入麻醉药降压:

起效快,停药后恢复迅速,无反跳作用。

适合于短时间内降压。

②血管扩张药降压:

硝普钠、硝酸甘油、三磷酸腺苷

(4)※禁忌症

①有严重器官疾病:

心脏病、高血压病、脑供血不足、肝肾功能障碍

②酸碱平衡失调③低血容量④休克严重贫血

(5)※适应证

①动脉导管未闭、动脉瘤、血管瘤→降低血管张力;

②脊柱、髋关节手术、后颅凹显微外科→减少术野渗血。

(6)※并发症:

苏醒延迟,反应性出血;肾衰;血栓。

2、※※全身低温

(1)※定义:

将机体体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以求达到降低机体代谢、保持或延缓机体细胞活动,以适应手术和治疗需要。

(2)※分类

①浅低温→32-35℃(CPCR神经外科阻断时间)

②中低温→26-31℃(短小心内、大血管手术)

③深低温→25℃以下(配合体外循环复杂手术)

3、麻醉后苏醒室(PACU)

(1)监测:

吸氧、ECG、BP、SpO2、RR、BT、神志

(2)全麻后苏醒延迟处理:

全麻药、肌松药、镇痛药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氧、通气道、气管内插管

(4)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①低血压:

低血容量、静脉回流障碍、血管张力低、心源性

②高血压:

疼痛、躁动、尿潴留、呕吐

③心律失常:

缺氧、高碳酸血症、酸碱失衡、离子紊乱、心肌缺血

④心肌缺血:

血压、低氧血症、贫血、心动过速

(5)恶心呕吐的防治:

手术、吸入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

第7章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1、※重症监测内容

(1)循环系统

①ECG监测

②血液动力学监测:

③组织灌注的监测

A传统监测指标

B血乳酸浓度:

<2mmHg(>4mmol/L48h)

C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O270-75%

DPgCO2:

<45mmHg(Pg-a<9mmHg)

(2)呼吸系统

①呼吸功能监测:

通气功能、换气功能

参数

正常值范围

潮气量(VT,ml/kg)

5~7

呼吸频率(RR, Bpm)

12~20

血氧饱和度(SpO2,%)

96~100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mmHg)

35~45

氧分压(PaO2,mmHg)

80~100

氧合指数(PaO2/FiO2)

﹥300

②呼吸治疗

A※氧疗:

通过不同的供氧装置或技术,使病人的吸入氧浓度(FiO2)高于大气的氧浓度,以达到纠正低氧血症的目的

B机械通气

临床应用:

预防性机械通气

治疗性机械通气

1.长时间休克患者

2.术后恢复期病人:

过度肥胖者,严重感染着,慢性阻塞行肺疾病患者行胸腹部手术,明显代谢紊乱者

3.酸性物质误吸综合

4.恶病质

1.心肺复苏后期治疗

2.通气功能不全或衰竭

3.换气功能衰竭

4.呼吸机械功能失调或丧失

5.非特异性衰弱者,不能代偿呼吸做功的增加

2、※心肺脑复苏

(1)心肺复苏(CPR):

即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2)心肺脑复苏(CPCR):

是针对心跳骤停所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并使患者脑功能得以恢复的所有手段。

3、※呼吸心跳骤停的诊断

(1)院外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启动EMSs→非专业人员

①清醒的病人突然神志消失,晕厥

②轻拍、呼叫无反应

③没有呼吸或有不正常呼吸:

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

④立即呼叫启动EMSs系统

⑤切忌:

反复测听血压、心音、或等待心电图检查而延误抢救时机

(2)术中

①手术创面血色变紫、渗血或出血停止

②心电示波呈一直线;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

③血氧饱和度测不出

④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骤降

4、CPCR的阶段和步骤(分3个阶段)

(1)基本生命支持(BLS)

(2)高级生命支持(ALS)

(3)复苏后治疗(PRT)

5、心脏按压的方法

病人必须平卧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

部位:

胸骨下1/2处或剑突以上4-5cm

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

以掌跟按压

6、※初期复苏的任务和步骤

 

第8章疼痛治疗

1、疼痛的定义:

由机体组织损伤或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是许多疾病常见或主要症状,可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

2、※疼痛程度的评估

3、疼痛对生理的影响

(1)精神情绪变化:

急性→精神兴奋、焦虑烦躁

慢性→表情淡漠、精神抑郁、绝望

(2)内分泌系统:

应激反应→释放多种激素,高血糖、负氮平衡

(3)循环系统:

①交感N兴奋→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心律失常

②钠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