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98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docx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结题论文《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

商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的实验与实施方案》

结题论文

 

题目:

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

 

柘城县皇集乡第二初级中学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的实验与实施方案》课题组

《农村初级中学提高文言诵读水平的实验与实施方案》

结题论文

题目:

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本课题以提高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水平为目的,从创设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夯实基础知识;掌握诵读方法,强化诵读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对农村中学文言文的诵读教学进行研究,获得了预期的成果。

关键词:

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

正文: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

初中语文课本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它们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而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

在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差,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也不愿意深入研究这个领域,所以农村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在诵读能力、诵读方法、基础知识、诵读实践方面比较欠缺。

为了改变农村文言文教学的这一现状、更为了寻求提高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水平的有效方法,我们课题组立足实际,开展研究,就提高农村初中的文言文诵读水平做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

针对文言文诵读教学中存在的缺失,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培养学生文言文诵读的能力。

一、创设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农村中学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

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面对众多晦涩的字词,学生一看见就会头昏脑胀,早已厌倦。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者。

”告诉我们快乐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感兴趣,那么就会感到学习的快乐。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可以从学校、教师、学生这三个角度入手。

1、学校角度

(1)开设文言文诵读课,讲授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和方法。

在《新课程课标》的“诗歌与散文”这一选修板块之下开设文言文诵读技巧与方法,通过专业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诵读技巧的同时体验作品的意境,得到审美愉悦和精神陶冶。

诵读课的开设,唤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自觉地诵读古代优秀诗文,丰富自己的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

(2)定期开办文言文诵读比赛,提高学生诵读兴趣。

动力源于竞争,成功滋养兴趣。

在中华民族迅速复兴的今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国学的真正价值,全国上下掀起了国学热潮。

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文言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诵读的兴趣。

比如学校组织学生以团队或者个人的形式参加文言文诵读比赛。

在团队中,学生可以分读,也可以齐读,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篇目和爱好来确定。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一类气势磅礴、激情高昂的作品,学生可采用齐读的方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这一类个人感伤、沉郁顿挫的作品,学生可采用分读的形式。

以个人的形式参加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诵读的信心。

至于参赛篇目,可以是荀子《劝学》、韩愈《师说》、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这些蕴含着深刻地教育意义和丰富的人生哲理之作。

学生在深情并茂的诵读中感染着每一位听众。

(3)开展有关文言文诵读的其它活动,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如开展经典文言文手抄报比赛,我爱古诗词演讲比赛,主题黑板报等活动。

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让文言渗透每一位学生心中,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创新、写作等综合能力,让他们领略到中华古文的博大精深,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2、教师角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必须代替“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思想观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上的聚焦点,教师是课堂上的引路者。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可以采取分小组诵读,触及学生的竞争意识来提高诵读兴趣。

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试着采用不同形式诵读文言文。

比如:

先用方言来诵读,然后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诵读,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通过这些方法创造各种各样的情境,激发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比如在诵读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可试着用如下两种方式带领学生去诵读,营造出不同的情境。

第一种:

采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读文言文,虽然《新课标》要求:

“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但是教师可以试着打破常规,让学生用自己的擅长的方式来诵读曹操的《观沧海》。

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较好地保留自己的特色。

在课堂上营造出一派熟悉又亲切的读书声,并用自己的语言体会了诗词的韵味。

第二种:

采用标准的普通话诵读文言文。

这种诵读方式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在课堂上能营造出《观沧海》中宏大、雄壮的气势。

(2)教师范读、视频范读。

教师的示范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最愿意接受,也最容易接受。

在耳濡目染的学习中,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方式、方法都打上了教师的烙印。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优秀的诵读方法,较强的语言感悟能为和表达能力,较强的文字审美能力。

教师在诵读示范方面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读出不同的风格。

对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文言文,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要轻柔、舒缓;对欢快舒畅,积极出世的文言文,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要语调欢快;对遭遇苦难、国家危难的文言文,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应低沉、悲痛。

只有这样,教师的示范诵读才具有感染力,教师的示范诵读传达出来的感情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激发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3)积极正面地评价学生的诵读。

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

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对学生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

因此,学生诵读之后,教师应多给与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

中学的教师很少注意到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拨评价,即使做出了评价,总是不停地指责学生这里没有读准,那里又读错了,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诵读给予正面地、积极地评价。

面对生僻的长篇文言文,教师更应该注意积极正面地评价,如学生初次诵读王勃《滕王阁序》,一定会认为自己诵读得非常差,但教师可以给予他们类似于这样地评价:

“初次诵读这篇生硬的文言文就能达到如此好的效果,我相信你最后一次的诵读一定会感染每一位听众。

”如果学生在熟练地掌握了诵读的方法以及文言基础知识后再诵读《滕王阁序》,教师仍需要做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你读的真是字正腔圆、饱满激情,就像音乐家在弹奏美妙的歌曲,如果在以后的诵读当中还注意一下某些细节,就非常完美了。

”在那些得到积极评价的班级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着更浓厚的兴趣。

3、学生角度

(1)自主、合作、探究地诵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以及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作有利于学生在互助中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探究是在自己专研的基础上,和同学共同讨论,共同合作,共同探究,互相指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吸纳他人的意见。

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这篇长篇叙事诗时,学生选择合作、探究式地诵读为最佳方法。

因为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生僻字较少,人物较多且各具特色,文章以对话形式为主。

学生分成小组,分角色的诵读,一人读旁白,一人读焦仲卿,一人读刘兰芝,一人读焦母,一人读阿兄,一人读刘母,读完后每位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想法。

大家再调换角色继续诵读,读完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前一位同学读出的感受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直到每位学生都扮演过每一个角色后,把人物分类讨论、探究,相信学生一定会找到诵读的乐趣。

(2)学生诵读、点评。

教师可抽选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诵读课文,也可适当地要求诵读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诵读。

读完之后,由学生点评,既要指出读得好的地方,又要指出还需改进的地方,最后可由教师对诵读者和点评者给予恰当的评定。

如在学习李密的《陈情表》时,教师首先选一位诵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诵读第一段、第二段,读完之后,教师就把点评权给学生,让学生来点评,学生点评完后最后由教师点评。

第一轮诵读加点评结束了,接下来教师再抽一位诵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诵读第三段、第四段,仍然按照上面的方法进行操作,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诵读过程中的缺点和优点。

诵读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另一方面同学之间还可相互指正诵读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诵读中的困难。

诵读让每一位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方法,夯实基础知识

(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

它包括:

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

只有理解深入透彻,才能灵活掌握,举一反三。

否则,便成了“一路捡,一路丢”,最终一无所获。

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这就需要我们丢掉以前讲授文言文时“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课堂上的理解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理解。

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

第二步,质疑提问,点拨明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

教师在这一步只是在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给以适当的点拨,而后明确。

第三步,方式灵活,巩固理解。

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

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

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

教师要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第四步,以全班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所接收来的文字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无误。

(二)、夯实基础知识。

牢固的基础是兴趣的前提,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去诵读,这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第一步。

1、读准字音,诵读文言文的前提。

要想读懂读好一篇文言文,第一任务就是要解决字的读音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后面的一切就无法继续。

《新课标》在文言文教学建议中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一篇文言文,可先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勾、圏、点、标注出不认识的和模棱两可的字,通过查阅工具书弄懂字的读音,以便加深印象。

如学生在诵读苏轼的《石钟山记》时,勾圏出“蠡(lí)、磬(qìng)、铿(kēng)、罅(xìà)、窾坎镗鞳(kuǎnkǎntāngtà)”等这些生僻字词。

文言文诵读中遇到的读音问题主要是对生僻字、破读字、古音异读字、通假字以及古代的姓名、地名、官名的读音。

虽然学生在预习当中借助字典或注释解决了大部分字的读音问题,但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强调破读、古音异读字、通假字的特殊读音。

遇见常见字的特殊读音时,教师需要对这个字刨根解牛,探究字的渊源,让学生一次性吃透,减轻以后的教学任务。

如苏轼的《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中的“冯”应读“píng”,而不读“冯”。

因为此处为古音通假,“冯”通假“凭”,为“凭借”的意义。

又如国名“月氏”中的“氏”应读“zhī”不读“shì”;族名“吐谷浑”中的“谷”应读“yù”不读“gǔ”;姓氏“万俟”应读“mòqí”不读“wànshì”。

2、读清句读,诵读句子的基础。

句读就是文言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韩愈在《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或之不解。

”不知句读,就无法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诵读自然就不能进行。

字是记录文字的符号,词是音义结合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字是主题,以字为中心,训诂、句读等都是以字为基础,从不讲词。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今齐地方千里”,其中的“地方”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但在本句中“地”是名词,作主语,“方”与后面的“千里”一起作谓语。

因而诵读时地方中间必须稍作停顿。

正因如此,才造成了学生在诵读文言文时,无法正确的断句。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易断句的句子。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许多学生错误的断句为“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学生没有弄懂“尚”的意义,正确的断句为“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又如蒲松林的《狼》“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咋一看,这一句断句非常简单,就是“其一犬/坐于前。

”这就是用理解白话文的方式来理解文言文,这样断句是错的,正确的为“其一/犬/坐于前。

”这里在其一后省略了主语狼,而犬是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因此需要在其一和犬之间断句。

学生没有分清字和词,把两者混为一谈,造成了在诵读过程中断句的错误。

学生除了注意字以外,还需要注意成语、句首的虚词以及连绵词,在断句时不要破读。

面对句读问题,教师可以找一些浅显的,但又容易出错的古文提供给学生作为练习,训练学生的断句能力。

3、读懂句意,诵读文言文的桥梁。

句子是由字按照一定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

要读懂句子的意义,首先要掌握字的意义或用法。

如《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左传》)想读懂这个句子,必须知道“以为”、“东道主”、“行李”、“共”、“乏困”这些字词的意义或用法。

“以为”在古代文言当中是“以之为”,翻译成“把(郑国)当作,并非今天的认为之意;“东道主”在此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并非今天的主人之意;“行李”古意为“出使的人”,今天为出门带的行李物品;“共”此处为通假字,通“供”为“供给”非共同之意;“乏困”此处乏和困意义相同,乏就是困,困也就是乏。

乏和困本身为缺乏的、缺少的,作形容词,但在此为缺乏的东西,作名词。

因此乏困为形容词作名词的用法。

弄懂文言句子的意思,也就是辨清句子的语意和结构,让诵读的停顿与语意、句子结构一致。

读懂句意的根源在于文言词语的理解。

4、读出语感,诵读文言文的动力。

语气是指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分别的语法范畴。

人们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优秀的文章非常讲究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并籍此来表情达意。

语气和感情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因为用语言表达某种感情色彩,都是带着语气的。

在文言文里,词的感情色彩、句子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

感情靠语气来传达,语气随感情而变化。

如韩愈的《马说》一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当权者不能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概之情。

朗读此文,教师要启发学生充分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并抓住文中而、故、只、且、安、邪、呜呼等虚词把这种强烈愤慨的感情读出来。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带有深厚抒情色彩的美文,作者的感情贯穿始终,既有对后主的勉励,也有对先帝的感激;既抒发了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也表达了感恩图报的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准确把握感情线索,用不同的语气,把不同的感情表达出来。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作者目击的事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蒋氏自陈心曲的悲戚,作者借此议论的愤慨以及迫切希望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心情。

另外象《岳阳楼记》中表达的旷达胸襟;《醉翁亭记》中作者娱情山水以排遣政治上不得志所带来的抑郁的复杂心情,都要认真体味。

否则,文章的感情、气势和节奏就无从体现,文章的妙处也就体会不到了。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朗诵录音,或者由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向学生作出示范,创设情景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去揣摩怎样使语气和思想感情相适硭、相协调。

三、掌握诵读的方法,强化诵读实践。

(一)、掌握诵读的方法。

有了浓厚的兴趣,若没有正确的诵读方法,就像站在游泳池旁想游泳却不知道怎样游的人一样。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诵读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下面的几种方法在理解文意、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既快又牢地将文章背诵出来。

1、图画记忆法。

一些语言优美的文言文就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如《三峡》、《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背诵时可边记忆边结合课文内容在脑海中勾画美丽的图画,信笔点染,涉笔成趣,用形象思维取代机械记忆的抽象思维,加深记忆效果。

如果能画出美丽的图画,文章也就记得差不多。

2、分节记忆法。

对于《出师表》这样的较长的文言文,记忆起来确实难度较大。

背诵时只有化长为短,进行“分割围歼,各个击破”,搞清每一节的内容,一节一节地单独背诵,然后再连节成篇。

这样可以减轻整体记忆的难度和压力,提高记忆效率。

3、问答记忆法。

对有些对话性很强的文言文,如《〈论语〉十则》、《曹刿论战》等文,背诵时可把内容设计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加以记忆,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回答,如果能做到对答如流,课文自然而然地就会背诵了。

4、诵读记忆法。

像《陋室铭》这样短小精悍的韵文,句式整齐,通篇押韵,朗朗上口,只要同学们多加诵读,找准“感觉”,如能脱口而出,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5、分类记忆法。

对头绪多的文言文,采用“分类记忆法”,即按同类相属、异类相别的原则,对课文进行分门别类,然后诵读。

如背诵《〈论语〉十则》时,可以按内容把这十则语录分为学习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等类别,然后把同一性质的内容放在一起背诵,这样便于记忆。

6、情节记忆法。

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背诵时首先要在熟知情节的基础上加以记忆。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要记住邹忌三次问妻、妾及客人的经过,每次问话和回答的内容都基本相同,只需对其中不同的个别地方稍加调整和改动即可;《曹刿论战》是按战前准备、抓住战机、胜利追击的情节发展来写的。

同学们在背诵这一类文章时,要先记住情节的“骨干”,再添加上其他的“血肉”内容,记忆起来自然是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7、比照记忆法。

对于一些文章内容可比性强的篇目,背诵时可采用比照法。

如《爱莲说》中菊、莲、牡丹三种花的不同品格以及世人对它们不同的态度均构成对比;《岳阳楼记》中两种不同的天气状况及登上岳阳楼后产生的两种不同心情,一阴一晴,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对比极其鲜明;《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的对比处更多。

如果同学们记忆时能注意到这些可比较参照的地方,背诵时自然能够心中有数,由此及彼,提高记忆效果。

8、强化记忆法。

对于一些不是很长的议论性的文言文,可在记住其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实施强化记忆,找论证,抓论据,功到自然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说》等。

9、线索记忆法。

文章的写作线索有写人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等。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从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按照这一线索就比较容易记忆。

背诵《陋室铭》,可按题眼“陋”这一线索来记忆,文章先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的“陋”,再用作者的陋室与古代名室相比,写得层次分明。

10、入境记忆法。

有的文章内容写得很精彩,入情入理,引人入胜。

记忆者不妨将自身置于其中,获取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时,自己仿佛置身于“承天寺”和“小石潭”的实地,倾听各种声音,观察如画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时自然水到渠成,声情并茂。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割裂开来的,有的一篇文章可以综合运用好几种方法,记忆效果会更好。

例如《岳阳楼记》除了运用对照法,还可运用入境法、图画法、分节法,这样才能取得最佳记忆效果。

文言文本身在语言文字上就有一种因语言隔阂所带来的想象美、再创造美,不管是背诵哪一篇文章,运用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诵读,反复诵读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功能,目看、口诵、耳听、脑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们记忆的前提。

(二)、强化诵读实践。

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需安排许多诵读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学生可以采取如下形式来进行诵读实践:

1、点名诵读。

有利于检查诵读效果,了解诵读质量。

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用此法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以及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操。

点名诵读,可以采用多对一的方式纠正学生的补足之处。

2、重点选择诵读。

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种状物文章,教师可选择“石、水、竹、树”和“鱼”等字段重点诵读,从而掌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3、分角色诵读。

为增强学生诵读的兴趣,可分角色朗读。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妻、妾、客人,邹忌和齐王等人,可抽五名学生充当不同角色诵读。

诵读时仔细体会说话人的不同心理及表情,从而熟悉课文内容。

4、集体诵读。

此法多用于第一次或最后一次诵读文言文。

第一次诵读有利于解决古诗词中难认的字、难读的音、难理解的内容。

最后一次诵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加强文章的理解。

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适用于此法。

一年的课题实验就要结束了,虽然我们在这一年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有一些不足:

农村中学文言文诵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程,虽然我们总结了一系列的方法,但工作在农村的我们仅仅停留在意识上,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

今后我们在进一步的课改实践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继续建设有利于文言文诵读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加大文言文诵读实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方法和技巧,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文言文诵读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为柘城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

[3]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4]王凤英:

《诵读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常熟高专学报》

[5]王尚文:

《为“语感中心说”申辩》,《语文学习》1995年第9期。

诵读篇目的说明

为了诵读水平的提高,我们课题组老师研究了初中三个年级的文言文教材,选出了着重进行诵读教学的篇目,由于初中文言文篇目有限,又从高中三年的文言文教材里选择了十篇经典的文言文作为学生课外诵读的篇目,供学生参加诵读活动时有更多的选择,也说明提高文言文诵读水平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计划。

 

 

初中年级文言文诵读篇目:

1、《童趣》沈复

2、《论语》十则

3、《木兰诗》

4、《狼》蒲松龄

5、《桃花源记》陶渊明

6、《陋室铭》刘禹锡

7、《爱莲说》周敦颐

8、《三峡》郦道元

9、《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0、《与朱元思书》吴均

11、《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2、《马说》韩愈

13、《小石潭记》柳宗元)

14、《岳阳楼记》范仲淹

15、《醉翁亭记》欧阳修

16、《出师表》诸葛亮

17、《曹刿论战》 《左传》

18、《邹忌讽齐王纳谏》 

19、《诗经》两首

20、《孟子》两章

 

 

高中文言文诵读篇目:

1、《劝学》荀子

2、《师说》韩愈

3、《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4、《滕王阁序》王勃

5、《孔雀东南飞》

6、《陈情表》李密

7、《石钟山记》苏轼

8、《赤壁赋》苏轼

9、《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0、《捕蛇者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