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下的转型经济.docx
《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下的转型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下的转型经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下的转型经济
全球金融风暴冲击下的转型经济
林跃勤
一 全球金融风暴及其对发达经济的冲击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及其蔓延
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经济增长陷入“瓶颈”。
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大幅降息,导致流动性过剩。
低利率和信贷机构的纵容,造就了大量购房需求,众多低收入居民(不具备购房条件者)也加入了购房大军。
次级贷款市场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其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3%。
次级房贷占美国整个房贷市场的7%~8%,但其利润大,风险高。
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美国居民甚至可以通过本由贷款购买的住房继续进行抵押获得消费贷款,房地产市场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流动性,大大刺激了投机性需求和金融机构的投机放贷心态。
美国金融机构为了盘活资金,把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MBS(住房抵押债券)进行出售回笼资金。
投资银行购买MBS后,把基础资产的现金流进行重组,设计出风险和收益不同档次的新债券,也就是CDO,然后再设计出能够对冲低质量档次CDO风险的衍生工具CDS,CDO和CDS被出售给来自全球的对冲基金和各大金融机构。
然而金融机构还可以将反复抵押CDO获得的资金继续投入CDO市场,而CDS衍生品又是杠杆交易,这样就将CDO和CDS的虚拟需求放大了几十倍。
这些衍生品反过来刺激了银行继续放贷和房地产泡沫。
次贷导致的金融泡沫扩大,使美国房地产价值不断膨胀,很多人因房发财!
房产繁荣成为拉动美国经济、进而驱动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之一。
同时,也形成了两个泡沫循环:
一是“住房贷款—MBS—CDO—CDS”的金融产品链条内部的循环膨胀;二是房地产市场以及消费信贷市场外部形成的循环膨胀。
这两个循环链条中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全部链条的断裂。
低收入者无法偿还高息贷款,无本买房,导致违约率高,首先发生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宣布倒闭,风波很快就从投资银行蔓延至商业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和瓦乔维亚银行的相继倒闭把这场风波推向高潮,并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
2008年10月,美国制造业大幅度萎缩,降至26年来的最低点。
美国失业率上升到6.1%,并继续升高。
美国经济增长减缓,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已经下降了0.2%,而第四季度降幅在0.8%左右。
连续三个季度的负增长不可避免,而这在美国33年来都未曾发生过。
危机形势的恶化迫使美国政府于2008年10月3日出台7000亿美元的救市措施。
次贷危机真正成为美国经济的“炸弹”,并由美国波及世界。
(二)全球金融海啸对西方经济的冲击
由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及美国金融市场与世界金融和投资体系的紧密挂钩,美国金融危机首先使西方经济感冒发烧,美国金融地震冲击着伦敦、法兰克福等欧洲金融中心。
欧盟经济遭遇严冬,欧盟委员会2008年11月3日的预测报告显示,欧盟27国2008年第三和四季度分别出现-0.1%的增长率,这是自1999年欧元启动以来的首次衰退,欧元区失业率将从2008年3月的7.2%上升到2010年的8.7%。
冰岛、西班牙、土耳其和韩国等被列入“处境危险国家”,英国、日本和欧盟等纷纷宣布政府拨出巨额资金救市。
世界银行2008年11月11日发布预测称,由于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实体经济加速恶化,2008年美、欧、日等“高收入国家”将由2008年6月做出的2%的预测增长率转变为0.1%的负增长,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由2008年6月预测的3%调低为1%。
自2007年以来全球股指下跌一半,市值缩水20万亿美元。
仅2008年10月欧洲23国股市、日本股市和韩国股市指数均下跌20%以上。
国际劳工组织2008年10月20日预测,全球失业人数将从2008年的1.9亿人上升到2009年的2.1亿人。
受此影响,日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贫困劳动者”人数到2009年将增加4000万人,而不足两美元的人群将扩大1亿人。
世界贸易组织最新评估显示,2008年全球贸易增长率比2007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机构损失到2008年10月底已经高达2.83万亿美元,全球纳税人为救助银行,迄今已经花费8万亿美元[1]。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纷纷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
世界银行预测,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4.5%,而日、美、欧等均将出现0.1%的负增长,上次预测的增长率分别为6.4%和2%。
世界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5.1%下降到2008年的3%。
摩根大通公司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0.4%,发达国家为-0.5%。
二 全球金融风暴下的转型经济:
从凯歌高进到步履蹒跚
众所周知,始于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大转型,使近30个转型国家相继摆脱了计划经济下经济的半死不活状态,逐渐走上了加速追赶的发展轨道(见图1)。
图1 1990~2007年世界主要转型国家经济增长及其与世界的比较(%)
资料来源:
IMFOct.2008,WEOBasedata,Statisticalappendix.
中国保持了30年年均9.8%的高增长;越南取得了22年的快速增长,成为世界新兴快速增长阵营VISTA(展望)国家集团之首;中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分别获得了近15年的快速增长;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也在10年前结束了持续低迷和衰退状态,步入高增长行列。
简言之,10多年来,整个转型经济莺歌燕舞,普遍高于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
(一)金融风暴对转型经济的重大威胁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海啸对转型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呢?
冲击是非常广泛而严重的。
1.金融体系遭遇重创。
首先,银行体系受害深重。
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危机,一些私人中小银行已经被国有大银行收购,如“BankGlobex”等中型银行2008年10月由于支付困难一度停止存户提现5天。
乌克兰工业投资银行因外债过重而被政府接管。
同年10月13日,乌克兰央行宣布未来半年内禁止储户提前提取定期存款,并禁止银行扩大贷款规模。
其次,转型国家股指、币值普遍狂跌。
自2007年10月以来,中国股指下跌70%,股票市值损失24万亿元人民币,仅2008年10月,股指就下跌24.6%。
俄罗斯股市灾难也同样严重。
2008年5~10月,俄罗斯交易系统(RTS)指数下跌73.16%,损失市值达1万亿美元。
2008年1~10月,乌克兰第一证券交易所股指下降77.2%。
越南股指下跌也达到2/3以上。
匈牙利股市暴跌,本币不断贬值。
一些转型国家货币出现贬值趋势。
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随俄罗斯经济一路走强,卢布对美元累计升值了143%,但能源跌价和全球金融风暴终结了卢布上升趋势,卢布自2008年7月以来回落15%。
由于贬值,居民开始提取本币转存美元,中央银行为支持银行系统应对居民大量提取卢布转存美元或欧元,已经支出了数百亿美元。
2008年10月17~24日的一周内,俄央行国际储备从5157亿美元降至4847亿美元,减少310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下降水平。
乌克兰原本坚挺的格里夫纳2008年9月一度贬值20%,导致民众挤兑。
为渡过难关,乌克兰和匈牙利分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洲央行请求救援,于2008年10月17日分别获得140亿美元和50亿欧元的贷款。
最后,对外投资、并购活动损失严重。
金融海啸对中国金融企业,特别是外汇金融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凸显中国金融业的不成熟和监管失效。
例如,中国投资公司30亿美元的黑石股份价值暴跌2/3;中信泰富澳元杠杆对冲基金大幅度缩水;中铁股份19.4亿元人民币的外汇存款损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3.2亿元人民币的外汇贬值;50亿美元的大摩可转换债券前景不佳;中国外汇储备由于美元贬值在最近的一年里以人民币计算的外汇储备损失达到7000亿人民币(约合1000亿美元),等等,中国金融、外储软肋暴露无遗。
2.企业经营困难和失业加剧。
在外需降低、汇率升值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下,多数转型国家出口遭遇寒流,出口导向型企业陷入困境。
中国沿海劳动密集出口型企业首当其冲。
仅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上半年中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多达6.5万家,失业人数达上百万。
受能源行业不景气的影响,俄罗斯银行业、建筑业、房地产和钢铁业等也开始受到拖累。
2008年10月,包括远东航空公司在内的多家俄罗斯小航空公司宣告破产。
钢铁巨头——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公司已宣布减产15%,裁员3000人。
大批外来建筑劳工突然失业。
2008年9月,俄失业率达到5.3%,失业人数为403万人,比8月增加了3.3万人。
2009年年底前俄企业必须将其总额5100亿美元外债的近1/3进行贷款展期,一些大企业已经排队等待政府援手。
3.出口和吸引外资下降。
外部需求降低对转型国家的出口和吸引外资造成严重打击。
2008年中国广东3万多家玩具企业已经有3/4歇业,1~9月全国只有3507家企业有出口业务,同比下降53%。
前三季度,剔除汇率、出口价格上涨等因素,中国实际出口增长已下滑至个位数,即比2007年下降近20个百分点,出口顺差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2.5%,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2008年11月初结束的第104届“广交会”成交额下降17.5%,玩具、机电和服装等传统大项的成交量均出现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预计2008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为负,而2007年对11.9%的经济增长中贡献了2.5个百分点。
俄罗斯外贸收入和顺差因油价剧烈下降而出现缩水。
按照测算,石油价格每桶每下降1美元,全年俄罗斯收入将下降30亿美元。
每桶70美元是俄罗斯保持预算平衡的基准价,油价继续下跌,将使俄罗斯经济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
越南、俄罗斯和中东欧等国家均发生外资抽逃,由于金融危机的快速蔓延和俄格争端的影响,自2008年8月开始的资本外流潮,使得到10月初为止,俄银行系统的可自由兑换外汇储备损失了近400亿美元。
仅10月里的三周内就流出资金300多亿美元。
由于国际资本市场危机和俄罗斯环境恶化,2008年俄罗斯流入外资额同比下降一半(2007年达800多亿美元)。
中国资本项目平衡表下的热钱大量减少,出口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率也明显下降。
4.通货膨胀加剧。
2008年以来,转型国家通货膨胀率普遍升高。
中国前三个季度通货膨胀率累计达到6.5%,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高,2008年全年明显超过政府2008年年初提出的4.8%的控制目标。
2008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达到13.5%,超过政府11.8%的预测指标,也超过2007年10.9%的水平。
而越南2008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则高达25%。
5.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减缓。
2008年7月,中国的税收同比增长13.8%,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当月,税收增速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19.3个百分点;比2008年上半年回落了19.7个百分点。
2008年8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1%,增速比2007年同期大幅回落了31.9个百分点;2008年9月,全国税收收入增速也在加速下滑,同比增速只有2.5%。
与2008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增长33.3%相比,第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率仅为10.5%。
6.经济快速发展步伐受阻。
在金融风暴冲击下,外部需求下降导致内部经济减速。
各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率普遍下降。
越南自2007年开始,经济即陷入危机状态,外资抽逃和出口剧减使经济增长率严重下挫,2008年1~9月的经济增长率为6.52%,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
2008年10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声明指出,波罗的海三国经济迅速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廉价外国信贷资本,从而使其金融体系非常脆弱,外资加速流出会推动三国银行的崩溃过程,可能很快会遭受与冰岛银行破产类似的危机。
目前,波罗的海三国经济正陷入衰退,标准普尔降低了对波罗的海三国的评级。
2008年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国经济增长率从前几年连续8%左右的高增长率下降到4%~5%,2009年将继续下降到3%以下。
中国连续5年超过10%的增长率在2008年被打破,2008年第三季度已经下降到9%,同比下降了3个百分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中国经济增长率2008年为9.7%,2009年为8.5%(摩根斯坦利亚洲主席斯蒂芬·罗奇2008年11月13日预测说,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不会高于7%),东欧、俄罗斯及其邻国增速将急剧下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俄罗斯2008年经济增长率预测从7.8%调低到7.1%。
2008年12月12日,俄总理普京指出,2008年俄增长率将为6%,俄罗斯政府预测2009年GDP增长率下调到3.9%。
越南将2008年年初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从8.5%~9%下调到7%。
(二)转型经济缘何成为金融风暴重灾区
原本欣欣向荣的多数新兴转型国家为何没有成为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下的宁静港湾,而是伤痕累累、跌跌撞撞呢?
在英国《独立报》2008年10月19日发表的西蒙·埃文斯等撰写的《谁是下一个滑落下去的国家》的文章中列举的步冰岛后尘的16个国家中,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匈牙利、俄罗斯和中国等均名列其中。
这虽然可能是一家之言,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金融体系脆弱,国际应对经验欠缺。
中东欧国家、俄罗斯等银行体系过度开放,并按照美国的金融模式运作,但因金融机构弱小、债务过重,应对危机水平偏低。
一些中东欧国家效仿美国的高赤字、高举债经济模式,形成对外部的依赖度畸高,如匈牙利的外债高达GDP的60%,而且外债的1/3是以外币形式存在的。
拉脱维亚的经常项目赤字也高达20%以上。
由于过分偏重借助外资加快发展,加上加入欧盟的便利条件,2007年中东欧国家吸引了全球新兴市场流入资金约7800亿美元的近一半(即3650亿美元)。
其中,大部分体现为外资对当地银行债券等金融产品的购买。
而吸引的外资又被大量投入到美国债券等金融产品的购买。
从下半年开始,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外资急剧收缩投资和债务,一度被称为外资天堂的中东欧国家,在西方资金短缺大量抽逃时,其经济因失血而虚脱立现,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十分巨大。
中国、越南等国则由于金融开放度不够,虽然避免了过度卷入危机旋涡而受到严重损失的危险,但外国热钱抽逃,使资本项目平衡状况产生逆转。
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以及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杠杆对冲投资,因经验不足和决策失误遭遇了不小损失。
2004年“中航油事件”、2005年“国储铜事件”、2007年“中投事件”、2008年“中信泰富事件”和中铝140亿美元投资澳大利亚力拓并成为最大单一股东浮亏80亿美元事件等表明,中资或中资控股企业在金融衍生品交易及外购活动中对潜在风险估计不足,加上金融监管缺位而屡屡受挫,损失惨重。
2.经济增长结构不佳,对外部依赖过重。
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是这次金融危机冲击波对转型国家造成较大损失和震荡的基本原因之一(见图2)。
中国、越南、俄罗斯、中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等均存在极大的外国资本、技术和市场依赖症。
如中国、越南等严重依赖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拉动,而国内需求却不足。
罗奇认为,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国内需求比重非常低,而且,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人均收入水平太低。
在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萎缩条件下,由出口收缩进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减少、出口收入减少和增长乏力。
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则严重依赖能源、原料等资源禀赋优势,同样因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对燃料和原料需求减少而导致出口降低、预算收入减少,就业者收入降低,进而导致进口增长放缓和经济活力降低。
中国和越南等严重依赖外商投资型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产品高度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萎缩,必然导致对这些低端加工消费品需求的萎缩,从而使大量低端消费品出口加工型企业运转困难,造成停产、失业加剧和经济增长放缓。
同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资源型转型国家则对资源出口形成了较重的依赖,国际市场对燃料和原料等大宗商品需求的降低和价格下跌,不能不对其出口收入、预算收入、进而整个经济造成打击。
而波罗的海和中东欧转型国家则在资本、市场上严重依赖西方国家。
越南近年吸引外资成效显著,但因多数投资集中于宾馆、饭店、房地产和旅游娱乐等行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热钱出逃很快,使其经济受到严重损害。
可见,转型国家过分倚重外部资金及市场来加快发展而形成依赖度太高,势必增加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图2 中国对外经济依存度与俄罗斯等国的比较(%)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摘要(2008)》、《国际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以及作者依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三 十字路口:
转型经济如何续写追赶篇章
百年不遇的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也给新兴转型经济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打击,并对其经济转型与赶超发展进程形成负面影响。
转型国家如何有效应对这一外部冲击的考验,关系到其金融、市场的稳定及其经济转型,从长期看,则关系到其持续追赶发展的步伐。
(一)推进金融体制创新
近年来,俄罗斯、中国等金融市场化改革成就显著,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治理结构和赢利水平等都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中俄等转型国家还处于金融潜化阶段,金融体系资本利用效率不高,金融机构实力和竞争力均比较弱,金融资产定价体系和机制欠缺,这些是中国、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市场波动、资产价格贬值和货币财富缩水的表面原因,也是金融危机对转型国家金融发展模式和金融结构的冲击。
这次危机肇始于金融体系并波及实体经济的事实表明,金融体制是现代经济的集中体现,金融创新及其监管水平关系到经济的健康运行。
正是由于中俄等转型经济体的银行体系改革不彻底,金融市场和调控机制不完善,给外部金融冲击以可乘之机。
如何处理放宽金融市场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矛盾,变得愈加重要。
美国金融创新遭遇内部崩溃,一方面说明美国金融体制并非至善至美,创新泛滥和缺乏适度监管可能会导致金融灾难,但另一方面并不意味着要停止或放慢中国远未完成作为经济转型有机部分的金融体系的改革。
恰恰相反,应该深刻反思美国金融体系的经验和教训,并作为有效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创新的动力,关键是要控制杠杆率和建立科学的止损机制。
(二)完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金融市场,特别是汇率市场走势,是大国间各种政治、经济、金融力量激烈博弈的中心战场,在对冲基金等投机力量推波助澜下,由于中国等转型国家金融组织参与方难以掌握交易所规则,难以确保获知他人第一信息权及本方信息保密权,贸然涉足不熟悉的领域,难免成为市场投机力量的猎物。
审慎运用衍生工具可能有助于帮助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风险及获取收入。
但金融衍生品具有的杠杆性、价格波动性等特点,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交叉反应、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会加倍放大风险,在使用不当、贸然参与或过度投机条件下,很可能给交易者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和损失。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汇率风险,经杠杆放大后波动得更为剧烈。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既证明了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投机性和凶险性,也反映出其内部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严重问题。
要有效地控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风险,需要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监管体系,帮助企业提高管理者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克服盲目及过度的投机,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加强对衍生工具业务的监督等。
在推进金融体制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强化金融监管,放任自流将会导致金融灾难。
要构建集中统一的跨部门金融监管、调控体系。
中国等一些转型国家尚未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如中国直接的金融职能部门有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管局等,同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和国资委等部委也有部分相关金融监管职能,金融领域多龙治水的局面不利于对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流动性危机和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监督和预警。
因此,可考虑设立跨部门国家金融监管局,将金融机构置于其集中统一领导之下,建立涵盖制度监管、市场监管、全程监管和协同监管等形式的统一监管框架。
(三)注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
现代金融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原有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结构,显示经济虚拟化和货币虚拟化特征。
由此,资产价格波动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供应量具有非稳定性的特点,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传导途径和作用效果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
转型国家的货币政策也应该进行适当结构性优化,使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从以往的主要关注通胀、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等实体经济目标,转向同时关注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目标(金融体系稳定、资产价格稳定)。
拓展货币政策调控政策目标,使货币中介目标逐渐从单一实体经济目标(控制通胀或经济增长)转移到“经济稳定+物价稳定+金融稳定”的三重目标。
这会更有利于统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能够稳定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
(四)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和推进对外投资
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旋涡越来越大,推进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调整,改变以前被动的美元储备和投资美国国债的方式,寻求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和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迫切。
作为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外汇储备国的中国和俄罗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在美元下降周期中已经显示明显的风险和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
为此,必须加强外汇储备结构调整,同时,积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周期调整时机和多元化投资背景,通过兼并收购等渠道实施全球布局,致力于将庞大的外汇储备转变为战略性资产,由债权投资为主转向股权投资为主,通过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进一步融合,推动产业并购和结构升级。
对于中国而言,一方面,通过对外并购促进产业结构和效益重构,减小外部需求萎缩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抓住近期国际资源价格下滑的有利时机,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积累廉价资源的储备。
此外,中国还要积极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以减少美国金融周期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于俄罗斯而言,可以通过对中亚、伊朗、委内瑞拉以及非洲等地能源资源的资产并购和参与,增强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全球配置话语权,维护油气价格稳定和自身战略利益。
(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强化内需主导
全球金融风暴使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给中国、俄罗斯、越南和中东欧转型国家出口造成严重打击,进而威胁到这些国家正常的经济运行节奏。
其内因主要在于这些国家对外部资金、技术和市场的依赖度过高。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内需,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与可以依赖外部市场拉动的小国经济不同,主要需要促进国内市场的繁荣。
而中国经济的显著特点是国内消费不足。
因而,特别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金融风暴冲击的政策主线之一。
中国、俄罗斯和越南等转型国家应进一步开放银行、保险、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进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激发企业活力,改革基础产业和一些准入门槛较高的行业模式,放松准入,以吸引和鼓励私人投资;利用当前的有利时机,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加强市场的投资者基础,尤其是应强化市场的透明度以及加强对内部交易的监管与打击力度;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展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补充养老基金等的入市渠道,为市场发展提供充足的增量资金来源。
(六)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是应对金融风暴冲击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寻求化解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对策方面,中国与俄罗斯在2008年10月举行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框架内,初步达成了贷款换石油协议,同时,改革双边贸易结算手段,由美元转变为卢布与人民币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和汇率风险,加快两国货币国际化步伐等。
这些合作措施的执行无疑有利于帮助两国减轻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2008年12月中国还与韩国达成了互换货币的协定)。
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