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878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docx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黄河象》教案

篇一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

1、师:

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

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

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

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

(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

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检查预习

1、学习课文之前先来检查一下我们对本课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随机认读,随机抽查个别词语的理解。

)在预习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打开书在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有没有小组里解决不了的?

2、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

打开写字课本。

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

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

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的呢?

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

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

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3、字如其人,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去写就一定能把字写好看。

看我们不都是进步了吗?

4、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

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指名读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

(随生回答板书:

化石样子、假想来历、发现挖掘)请你根据这些内容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在文中用双竖线标出来。

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

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

(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

(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

有多高?

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

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

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

(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

你怎样理解甚至?

(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

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

(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

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5、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为什么能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呢?

(死后没有被移动过)你怎么知道的?

6、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

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

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

课件出示:

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

但是不是随便瞎想。

而是有理有据。

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

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

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

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2、科学家根据发现时黄河象的样子为我们假想乐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

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

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

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课外延伸

1、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2、为黄河象设计解说词,写一写。

四、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篇二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复习:

上接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回忆一下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黄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

(高大、完整)

质疑:

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

谁?

在哪?

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

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

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

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

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

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

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

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

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

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

板书:

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

陷、喝、渴、热

4、过渡:

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

(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

(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

(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

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

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

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

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

老象想的多好啊!

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

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

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

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

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

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26黄河象

斜插脚踩

热喝

篇三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列出简要提纲。

3.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

4.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部分,发掘时人们看到的和想到的。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

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那么这具象化石到底什么样?

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6课“黄河象”。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自读生字新词,从音形义三方面说说应该注意的问题。

2.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字音易错的:

蒿草末端椭圆砾石扑踏扑踏折磨

(2)说说怎样记住下面的字:

炙(上面是“月”的变形,用火烤肉就是“炙”)

蒿(与草有关系,是草字头。

椭(不要把三部分的顺序搞错。

(3)区分字义:

“趾”和“指”。

“鸵”和“驼”。

3.检查读书情况。

(1)两人一组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然后互评。

(2)指名读课文,学生从正确、流利两方面评议。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2.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

默读标画。

第一部分

(1):

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或特点。

第二部分(2-8):

写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9):

简要地写出地壳的变化。

第四部分(10):

写发现和发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看到的情景以及科学家的想象和推想。

3.课文分成了这四部分,这四部分又组成了这样一篇结构完整的课文。

这几部分;也就形成了文章的框架。

如果将每部分内容再精简一下,就可以列出课文的提纲了。

4.学生尝试自列提纲。

5.互相修改。

6.集体交流。

第一部分:

陈列化石

第二部分:

假想来历

第三部分:

地壳变化

第四部分:

发掘化石

列提纲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我们的理解概括能力。

四、学习第一段。

1.课文的第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

想看看吗?

2.投影出示:

请看图,站在面前的这个黄河象化石给你怎么样的印象?

(高大)仅仅是高大吗?

(完整)

3.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怎样高大完整呢?

读读书。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结合生活实际想象。

可与教室的长、高进行比较。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理解之后对照书中插图,找一找,指一指。

4.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呢?

再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学生很容易发现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但运用逐层递进的关联词语来介绍特点这种方法不容易发现。

可以出示投影:

读下面的句子,想想括号中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100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5.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如此高大、完整,请你们有语气地读一读。

6.(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7.学生自由提问。

师引导提出:

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

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的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之后)

第二课时

一、回顾质疑,导入新课:

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

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二、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生回答怎样发掘的。

2.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3.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

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4.师提问:

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5.生答: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板书:

假想来历。

三、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

什么是假想?

(假设、想象)

2.师:

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

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们是依据什么假想的?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找出科学家假想的依据并画出来。

(从它站立的姿势……保存得这样完整。

4.再读读这些句子,想象科学家依据发掘场地及黄河象骨架站立姿势,是怎样假想的?

为什么这样假想?

A.有沙土和砾石,假想到什么?

(此处曾经是河;脚踩砾石说明是失足落水。

B.大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陷进淤泥里呢?

科学家们又是怎样假想的?

(大象干渴,到此处找水喝。

C.大象是耐渴的动物。

由大象干渴又推想到什么?

(天气极为炎热。

5.科学家是这样假想的,文章又是怎样写的呢?

(天热——干渴——喝水——失足落水)

6.指导细读:

科学家们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热”、“渴”、“陷”的呢?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第二段。

重点点拨:

(1)热:

投影: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由这句话大家想到了什么?

(水流缓,有淤泥沉积)

(2)渴:

从老象走路的样子、神态动作看出大象极其干渴。

(3)陷:

看看这一部分用了几个“陷”字?

石头往下陷(大象体重,承受不住)

淤泥陷(重心前倾,淤泥承受不住)

挣扎陷(疲劳干渴,没有力气挣扎。

为什么写它脚踩砾石,抬头呼救,结合上文理解。

四、引导推想、创新:

科学家们依据这具高大、完整的化石姿态以及出土时看到的样子,进行了科学的推测。

大家同意这种推想吗?

对这种推想的每一个情节你有不同意见吗?

如果有,说说看,说出这样推测的依据。

五、了解文章记叙顺序:

1.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还可以怎样连段成篇?

(发掘——样子——假想——变化)(按事情发展顺序)

3.本文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连段成篇?

(引人入胜、激发读者兴趣)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16黄河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脚踩石头

陷进

化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