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344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docx

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日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遮住了太阳,在地球上处于月影区域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太阳的现象称为“日食”。

2、月食——在日月会合运动中,当月球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几乎在一直线上时,月球进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处于夜半球地区的观察者,看不见或看不全月球的现象称为“月食”。

3、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4、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5、太阳常数:

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6、科里奥利力:

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

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7、恒星日是以天球上的某恒星(或春分点)作参考点,时间为23h56m4s,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平均日长为24h,是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阴日以月球中心作参考点测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平均值为24h50m,这是潮汐日变化的理论周期。

8、天球是以观测者为中心,任意远为半径的假想球面。

由于天球半径是任意的,于是球心可根据观4R455测需要而选定,通常以地面观测者所在位置作为球心。

9、地球内圈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其中上地幔70-350Km为软流圈。

10、恒星质量巨大,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内部不断进行热核反应,外部不断抛射物质,它是宇宙中数量最多和最重要的天体。

其成分中氢约占70%,氦约占28%,其余为碳、氮、氧、铁等元素。

每颗恒星,通过对流和辐射,向宇宙空间输送着巨大的辐射能。

11、天体互相吸引、彼此绕质心旋转而构成了天体系统。

一般情况下,次一级天体系统又围绕高一级天体系统旋转。

目前认识到的天体系统层次是: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星系群→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

12、简述行星的运动特征

近圆性、同向性和共面性是九大行星和规则卫星运动的重要特征。

1、近圆性:

九大行星偏心率均在1>e>0,且接近0,说明行星轨道形状是近圆的椭圆形。

2、同向性:

指九大行星无一例外地都按逆时针方向(顺行)绕日公转。

同时,太阳和大多数行星(金星、天王星除外)绕轴自转也是顺向。

同向性被认为太阳和行星是起源于同一块顺向旋转的原始星云。

至于金星的逆向自转和天王星的侧向自转,很可能是它们运行过程中,曾被一较大星子碰撞所致。

3、共面性:

九大行星公转轨道接近于一个平面,即它们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的倾角i大多数不超过3°,它们公转轨道面在黄道面附近。

13、简述地球表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1)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都集结成对,如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大陆,每对组成大陆辨,大陆瓣都向北极区汇合,组成大陆星。

(2)除南极大陆外,每个大陆都像底边朝北的三角形,即每个大陆都是北宽南尖的。

(3)某些大陆的东部边缘被一连串花彩状的岛屿所环绕,形成向东突出的岛弧。

而在大陆西缘没有这这种岛弧。

(4)南半球除南极大陆外,每个大陆的西部有凹曲,而在东部有突出。

(5)每对大陆之间被所谓“地壳断裂带”分开,断裂带有很深的海洋和众多岛屿。

如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地中海,以及亚洲和大洋洲之间的海洋和群岛。

(6)大陆表面中央部分比大陆边缘低,反之,海洋中的中央部分都是高于边缘的高地。

因此,整个岩石因由南北向的高地带和低地带交替组成。

门)北极地区的海域(北冰洋)恰好与南极大陆的面积相抵消。

造成上述特征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索。

14、简述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只能靠间接的方法来推测,主要采用地震波分析法。

在地震学里把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称为不连续面。

根据地内不连续面,就可把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

是指地表至第一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它是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24.4km,但厚度的变化很大,各地不同。

地幔:

是指莫霍面至2900km深处的第二个不连续面之间的圈层。

这个不连续面是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的,故取名古登堡面。

根据地幔物质组成的差异,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莫霍面到1000km深处的范围为上地幔,主要物质是橄榄岩,所以上地幔又称为橄榄岩带。

其中70-350km范围的岩石温度可能接近熔点,或者有局部物质呈熔融态,这—层次称为软流圈。

由1000。

2900km的范围,为下地幔,组成物质为镁、铁及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增多,所以下地幔又称为金属矿带。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圆层。

地核又分为两层:

内地核和外地核。

因为在约5150km深处存在一个不连续面,这个不连续面是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在1996年发现的,叫做莱曼面,因此2900-5150km范围叫外地核,据推测可能是液态的。

由5150km直到地心则为内地核,内核物质可能是固态的。

组成地核的主要物质是铁、镍为主的金属。

第二章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3、水平运动——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称水平运动。

常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

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挤压力,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构造。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造山运动”。

4地震震级——是表示震源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通常采用里克特(C.F.Richter)所提出的标准,即以里氏震级来划分。

5、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为走向线,走向线两端的指向即为走向。

走向表示岩层的水平延伸方向,用方位角表示。

走向有两个方向,彼此相差180°。

6、倾向——在岩层层面上,垂直于岩层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投影所指的方向即是岩层倾向。

倾向表示岩层层面的倾斜方向。

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与走向的交角恒为90°。

7、倾角——岩层层面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倾角表示岩层层面的倾斜程度。

8、谈谈岩浆岩构造及其特点

岩浆岩构造是指矿物集合体及其之间的各种特征,包括矿物的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

结构和构造可以判别岩石形成条件和环境,而且是岩浆岩分类的一种重要依据。

岩浆岩构造及其特点主要有:

(1)气孔构造——岩浆在压力减小和温度骤然降低条件下,随挥发性成分不断散失和熔岩迅速冷却凝固在岩石中所留下来的许多圆形、椭圆形或长管形等孔洞。

(2)杏仁构造——岩浆岩气孔被后来的物质充填所形成的一种形似杏仁状的构造。

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如黑曜岩、玄武岩等。

(3)流纹构造——熔岩流动时由不同颜色条纹和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构造,仅出现于喷出岩中,以流纹岩最为典型。

(4)流线构造——熔岩流动使长条状、柱状矿物呈定向排列所成的构造。

(5)斑杂构造——岩浆岩矿物成分和结构上呈不均匀状,如暗色矿物聚集成团等。

(6)块状构造——岩石中矿物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者称块状构造,常为深成岩所具有。

9、简述沉积岩的构造及其特征。

沉积岩构造复杂多样,其中最突出出的是层理和层面构造。

(1)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的成层特征称为层理构造。

按形态及成因可以将层理进一步划分为水平的,倾斜的和交错的几种类型:

A、水平层理——一个岩层单位内水平和近水平相互平行的微细的成层物质称为水平层理。

这种构造主要形成于广阔的浅海、湖底等沉积环境比较稳定的条件下。

B、斜层理——一个岩层单位内与层而斜交的微细层称为斜层理。

河流和风力作用均可形成这种层理。

如河流搬运过程中水底沙垅的前移和风沙流导致的沙丘的移动等。

C、交错层理——如果不同方向的斜层理相互交织则称为交错层理,其原因往往是由水成风的运动方向发生明显改变所致。

(2)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称为层面构造。

简述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矿物组成差别。

鉴定矿物的方法。

论述地壳的物质组成。

褶皱和断层的几何要素。

火山的类型及地理意义。

地震的分布概况。

根据你所学到的地质知识,分析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11、指出图中按轴面及两翼产状而分的各褶皱类型名称。

12、按岩浆岩矿物结晶程度,岩浆岩的结构划分为:

全晶质结构、非晶质(玻璃质)结构、半晶质结构,下图中出A、B、C分别代表什么结构?

13、简述三大类岩石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

(1)沉积岩分布在地壳的表层,呈厚薄不均地不连续分布;

(2)岩浆岩分布在地表与地下深处;

(3)变质岩则分布在地壳强烈变动区域或者岩浆岩周围。

(4)就地表分布面积而言,沉积岩占陆地面积的75%,岩浆岩和变质岩合占25%。

(5)就重量而言,沉积岩仅占地壳重量的5%,变质岩占6%,岩浆岩占89%。

14、简述野外肉眼鉴定矿物的方法。

矿物的形态:

单体、集合体;

光学性质:

光泽、颜色及条痕;

力学性质:

硬度、节理、断口、弹性

第三章

1、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2、水是大气中唯一能发生相变的成分。

3、飞机起飞拔高后一般都要进入平流层,因为这个高度空气能见度好。

4、暖气团温度高于所经过地区温度,暖气团使所经过地区变暖,气团底部失热、冷却、气温直减率减小,气层趋于不稳定。

5、气团的地理分类是按气团的气团的源地和下垫面的性质进行分类。

6、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气候系统的能源。

7、在一定时期内,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之差值,称为地面净辐射。

8、行星风系:

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形式称为行星风系。

9、经向三圈环流:

假设地球不自转,且表面均匀,由于赤道和两极受热不均,赤道上空的空气流向极地,而低层气流自极地流向赤道,这样在赤道和极地之间会形成一个南北闭合的环流。

大气逆辐射

10、相对湿度:

大气的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f),用百分数表示。

f=e/E×100%。

由于E随温度而变,所以相对湿度取决于e和T,其中T往往起主导作用。

当e一定时,温度降低则相对湿度增大;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

11、简述降水的类型及成因。

1)对流雨暖季空气湿度较大,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引起对流而形成的降水称为对流雨。

赤道全年以对流雨为主。

我国西南夏季多对流雨。

2)地形雨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较高山地阻挡被迫抬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降水。

因此,山的迎风坡常成为多雨中心;背风坡因水汽早已凝结降落,且下沉增温,将发生焚风效应,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3)锋面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暖湿空气沿交界面上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便产生云雨。

温带地区锋面雨占主要地位。

4)台风雨台风是产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空气漩涡。

台风中有大量暖空气上升,可产生强度极大的降水。

12、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哪些方式进行热量交换?

参考:

地面和大气之间通过下列方式进行热量交换:

传导;辐射;对流;湍流;蒸发(升华)和凝结(凝华)

13、为什么在对流层顶,低纬的温度低于高纬的?

参考:

对流层顶,低纬的温度低天于高纬,是因为

(1)在对流层顶,温度的平均分布取决于辐射、湍流对流交换过程,对流层顶附近的温度与对流层顶的高度有密切的关系;

(2)对流层顶愈高,温度随高递减的层次就愈厚,对流层顶的温度也就愈低;2分

(3)低纬地区对流旺盛,对流层顶高度为18-19KM,而高纬地区对流层顶只有9-10KM,故对流顶,低纬温度低于高纬。

14、绘图说明山谷风的形成。

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因子形成的,白天因坡地上空气比同高度上的自由大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谷地上面较冷的自由大气,由于补偿作用从相反方向流向谷地,称为谷风。

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坡面的空气迅速变冷,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成为山风,谷底的空气因辐合而上升,并在谷地上面向山顶上空分流,称为反山风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15、简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参考:

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分布在40-60度大陆西岸,终年下雨均衡,气温温和。

16、高山气候有何特点?

参考:

(1)山地垂直气候带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

(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带条件的垂直差异为决定因素,而干旱、半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的关系;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杨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17、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有何异同?

海洋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年气温相时

最热月:

8月;最冷月:

2月

最热月:

7月;最冷月:

1月

春秋温度差

气温变化和缓,春来的迟,夏去得亦迟;春温低于秋温

气温变化急剧;春来快,夏去得亦快;春温高于秋温

降水变率

降水均匀,变率小

降水集中夏季,变率大

大陆度

K小于100%

K大于100%

18、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雾?

(1)地面强烈辐射冷却,降温迅速;

(2)当近地面的薄层空气与冷地面接触后,空气将逐渐冷却并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就凝结在所接触的地表面上或地表面的物体上;2分

(3)如果露点温度在00C以下,则水汽直接在接触面上凝华为白色的冰晶称为霜,

(4)当空气中水汽较多时,由于强烈辐射降温后供销惨痛空气中会形成许多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这种现象便称为雾。

19、为什么地中海式气候在地中海地区最典型?

(1)地中海地区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有利于西行气流自西向东运行;

(2)地中海的存在,冬季形成局部低压,加剧了气流的上升,夏季形成局部高压,使下沉气流加剧;

(3)地中海西部有一股强大原北大西洋暖流;

20、饱和水汽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参考:

饱和水汽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蒸发面温度升高时,水不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单位时间内脱出水面的分子增多,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高温时的饱和水汽压比低温时要大。

21、海陆风是如形成的?

参考:

海陆风形成的原因如图:

22、海洋在大气形成中起什么作用?

(1)海洋是大气运动的直接能源:

海洋吸收了进入地表的太阳辐射的80%,且其中的85%贮存在海洋表层,这部分能量以长波有效辐射、潜热、和显热交换形式输送给大气。

(2)既是大气巨大的热量贮存库。

又是大气温度的调节器;

(3)是地球上CO2的贮存库:

以缓解人类活动排放CO2产生的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

(4)洋流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传输上起重要作用。

23、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1)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

(2)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3)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4)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5)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

(6)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24、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

(2)地球自转的存在;

(3)地球下垫面的不均。

25、大陆东西两岸都频临海洋,为何气候却截然不同?

参考:

(1)大陆东西两岸虽然都面临着海洋,但不同纬度带大陆东西两岸所面临的风向和气团来源,洋流性质是不同的;

(2)如冬季,地处300纬度以北大陆西岸为西风或西南风,风来自海洋,且面临暖流所以雨量丰富,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此时却吹西北风或北风,故气温干冷;

(3)在300纬度以南大陆东西两岸都受信风影响,但在东岸风来自海洋,水汽充足,而在西岸风却来自大陆内部,气流异常干旱;

(4)在大气环流和洋流的综合作用下,尽管东西两岸都靠近海洋,气候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26、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参考:

(1)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

(2)地球自转的存在,形成三圈环流;

(3)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得,带状的气压带分隔成一个个孤立的高低气压中心;

(4)暖、寒洋流的作用使得气候更加复杂。

27、气候变暖将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

(1)全球气温长高使海水温度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长高;

(2)由于极地增暖剧烈,造成极地冰川融化而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3)气温升高使高纬度降水增加而中纬度则因变暖后副热带干旱带北移而变干旱,副热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低纬度因变暖而对流加强,因此降水增加;

(4)就生态系统而言由于高纬度冰冻的苔原部分解冻,磊大北界会更向极地方向发展,中纬度将由于变干,某些喜湿润温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将逐渐被目前在副热带所见的生物群落所代替。

(5)全球沙漠化将扩大3%,林区将减少11%,草地扩大11%,

(6)全球的热带病将增多。

28、一天中,下午太阳辐射最强,为什么最高气温却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参考:

(1)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

(2)而地温的高低并不是直接决定于地面对当时吸收太阳辐射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

(3)正午,太阳辐射最强,地温不断升高,午后,尽管太阳的辐射开始减弱,但是地面得到的热量比失去的热量还是多些,地面长波辐射继续加强,气温也随着不断升高;

(4)到午后一定时间,地面得到的热量因为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获得的热量少于失去的,这时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由储存转为损失,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个时刻通常在午后1点钟左右,

(5)由于地面的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29、人类活动对气候有何影响?

参考:

(1)使气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

(2)导致空气污染;

(3)产生酸雨;

(4)人为地往大气中排放氟里昂,使空气中的臭氧层受破坏。

30、为什么海水获热升温慢,失去热量后,降温也慢,而陆地获热升温快,失去热后,降温也快?

参考答案:

(1)因为海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吸收的太阳辐射比陆地多;

(2)水体对太阳辐射基本上是透明的,此外水体的流动性,有利于表面与下层水体间的热量传输,使太阳辐射分散到较厚的水层中,而陆地只集中在陆地表面上;

(3)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岩石的大;

31、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现象上有何差异?

它们的气候特征如何?

参考:

东亚季风:

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亚洲东部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居于世界最大的海洋和大陆之间,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的季节变化经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前缘的偏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夏季,亚洲大陆为热低压所控制,同时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进,因此高低压之间的偏南风就成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东亚季风对我国,朝鲜、日本等地区的天气,气候影响大,冬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和少雨,夏季风盛行时,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为高温,湿润和多雨。

南亚季风:

南亚季风主要是由行星风带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但也有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冬季,亚洲大陆为冷高压盘踞,高压南部的东北风就成为亚洲南的冬季风,但由于亚洲南部远离高压中心,并且有青藏高原阴挡,加上印度半岛面积小,陆海间热力差异小,气压梯度力,故冬季风尽管干燥,但势力比东亚的冬季风弱;夏季,南亚位于赤道低压内,从南半球越过赤道的东南信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转向为西南季风,再加上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使南亚夏季风来得急,势力比东亚夏季风强,气候特征炎潮湿多雨。

简述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在成因和特征上有何差异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

既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受东南信风转向成西南季风的影响

特征

由于温度梯度及气压梯度都很大,故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势力都比较强盛。

冬季由于北部有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冬季风比较弱,而夏季由于叠加了转向的西南季风,故风的势力很强

 

32、请从长江流域两岸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1998年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参考:

(1)气候因素:

1998年,西太平洋副高第一次北跳偏早,6月下旬,副高脊线明显北移到24°~28°N,并向西伸,雨区移向长江上游和三峡区间,长江上游岷江、嘉陵江、乌江和金沙江先后降大至暴雨,6月28日,三峡区间出现大暴雨,雨量超过100mm的降水面积达2.18km2。

7月上旬副高本应继续北跳,但却突然南撤东移,一条东西向的强降水带,笼罩整个长江干流及江南地区,使该区相继连降暴雨和特大暴雨,由于雨带在长江南北拉踞,上下游摆动,以致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的特大洪水。

(2)水文因素:

长江流域两岸植被近年来遭受严重破坏,导致河堤两岸的水土大量流失,河流下流泥沙淤积过多,河床抬高,遇特大降水时,下游排水不畅,易出现河水泛滥现象,1998年的特大降水量并不比1954年的降水量大,但所造成的损失却远远大过1654年。

33、阐述青藏高原对气候有何影响?

参考:

青藏高原的存在对对周围气候有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相对周围大气而是一个冷源,使大陆上蒙古高压势力得于加强,夏季,青藏高原相对周围大气是热源,使得印度低压势力得于加强,即对西南季风有加强作用。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青藏高原对下部流场的机械屏障和分支作用十分明显。

屏障作用:

冬季,从西伯利亚入侵我国的寒潮,使我国热带、副热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青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为低;夏季,阻挡西南气流北上,使位于高原以北的我国新疆、青海气候干旱,而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河流域湿润多雨。

分流作用:

冬季,西风气流受到高原的阻挡被迫分流,分别沿高原绕行,于是,在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而在西南侧为冷平流。

绕过高原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34、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征(以青藏高原区为例)。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

总之由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