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13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docx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生产与发展

一、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一词最早由来《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孟子是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第一人。

(二)教育的概念

广义:

泛指一增进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影响人思想品德。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狭义:

学校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就有教育,与人类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社会教育目的不同。

同一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3、相对独立性(!

教育质的规定性!

历史继承性!

不平衡性)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中介包括:

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之间的纽带。

2、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

3、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功能含义

(一)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1按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

个体发展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称为本体功能。

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

社会发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称为派生功能)

2按教育的性质划分

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积极功能)

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消极功能)

3按呈现形式划分

划分显性功能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相对隐性功能没有目的,非预期结果(隐性潜在的功能被有意识的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呈显性教育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发展

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起源动物界,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特征:

1无阶级、公平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3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奴隶教学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封建社会教育内容: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中秋)

西方: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

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

1古代产生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统治阶级的工具。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学校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刻板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现代社会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1目的在于培养为资产阶级服务的2课程内容注入科学知识3在教学方法上实验法、演示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受到重视。

4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德国提出的)5班级授课取代个别教学制

社会主义教育特点:

1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

3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十世纪以后教育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时间)2.教育的全民化(范围)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自由的)

4.教育的多元化(不单一)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手段、理念){全、民、多、现、身}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著作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孔子《论语》最早提启发教学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启发1讥讽2助产术3归纳4定义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三杰亚里士多德提出: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

分阶段教学!

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

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法的著作)

(二)教育学创立阶段代表人物

培根: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实验调查法,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夸父大班泛)教学原则:

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

首次论述班级授课制(奠定基础)

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教学内容:

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康德:

《教育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卢梭:

《爱妮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归于自然”

洛克:

《教育漫话》1提出白板说(人生来就是快白板);2提倡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林哈德与葛笃得》1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2最早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3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4西方教育史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培根首提出,夸美来实现,巴特来规范)。

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

2传统教育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3提出四阶段教学:

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4教育性教学原则:

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要始终伴随着知识传递。

“我不承认无教育的教学,无教学的教育”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1新三中心:

儿童(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教育的本质:

教育及生活,教育及生长,教育及经验的改组改造(其思想的基础核心)。

3学校即社会4从做中学。

5五部教学法:

创设情境,确定疑难,提出解决假设,推断假设,验证假设

斯宾塞《教育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科学知识为核心课程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教育理论为核心思想。

2克鲁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3凯洛夫的《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著有《新教育大纲》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教育与发展》发展新教育理论,使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教学过程》强敌学科结构,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举一反三。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所有教育思想称为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学习时间的重要性)

巴班斯基提出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姆有掌握、纳来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巴班最优化,全面和谐斯基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的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的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的在生产的手段(再生产劳动力,把简单的劳动力变为复杂)

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在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造成舆论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三、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机构

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第四,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事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指个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发展过程,不能跨越、不可逆)

具体表现:

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教学启示:

按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二)隔日深吸发展的阶段性(发展任务)

具体表现:

不同年龄段特征不同。

教学启示:

分阶段教学、不能搞一刀切。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速度)

具体表现:

1同一方面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均衡(同一方面不同速)

2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不同方面不同步)《学记:

时过然后教,虽勤苦而难成》

教学启示:

适时而教,抓关键期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具体表现:

生理机能—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心理机能

教学启示:

扬长避短。

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发展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具体表现:

个体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存在自己的独特之处。

(个体间、群体间)

教学其实: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规律

特点

教学启示

顺序性

不可逆、不可跨越

循序渐进

阶段性

年龄特征

分阶段教学,不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

速度、高峰期AND关键期

抓关键期

互补性

相互补偿

扬长避短

差异性

个体间差异,群体间差异

因材施教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

1主要观点:

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强调身心成熟机制,强调遗传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

孟子:

“性本善”;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

“基因复制”

格赛尔:

“成熟势力说”(做了双生子爬梯。

机体成熟)霍尔:

“一亮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高尔等:

“优生学”的代表人。

{内人德了四个尔子}

(二)外铄论

1主要观点:

韧带发函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人、环境、教育)

代表人物:

荀子:

“性恶论”;洛克:

“白板说”;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外出寻找落花生}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个体内在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