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1195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11邓稼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科学成就。

     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

能力目标:

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情感目标:

体会科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执着和坚韧。

     感受科学家之间深厚而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难点:

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

三、课型:

讲读型

四、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并查阅资料,了解两位科学家的相关情况。

教师:

两位科学家的人物像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导入

一位名人曾说过: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挂出邓稼先、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人物画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站在科学峰顶的两位科学家。

(二)检查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截然不同  妇孺皆知  风悲日曛  

兽铤亡群......

2、解释下列成语

  燕然勒功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作者和文中表现的人物都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他们又是有五十年交情挚友。

谁能简要介绍他们的情况?

(师作总结)

2、课文的六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四)综合探究

1、文中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文章中第二部分写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他被称为“‘两弹’元勋”,文中为什么没有详写他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呢?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他俩对比着写?

4、你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句话?

(五)小结

   作者为了表现一位科学家卓越的一生,在近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接着简单介绍其生平经历和贡献。

然后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对比着写,以突出邓稼先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

(六)作业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你觉得朝着心中的目标向前时,现在自己有什么优势?

还需要在哪方面多努力?

用一段话客观地分析一下,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是位影响巨大的历史性人物

是具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杰出科学家

 

 

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综合探究

1、听说中国的原子弹是自力更生搞出来时,作者为什么会热泪盈眶?

2、朗读第五部分的《吊古战场文》,说说这首诗的现代文意思。

这里引用《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一首歌,有何用意?

3、如何理解: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4、第六部分为什么引用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

5、课文六个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6、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试举例说明。

三、小结

  作者以平实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

表现了他身上所特有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

全文设置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小引”,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

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进行补充延伸,第四、五部分又从不同的角度阐明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四、实践活动

从网上检索或上图书馆查找有关“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合作出一期手抄报。

五、作业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

板书:

邓稼先

引子(1)                   与奥本海默对比(3)

       生平和贡献(2)  另一侧写贡献大(4)                     

总结(6)            中国“男儿”(5)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双音节词和成语的读音与用法。

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

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

关键词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

(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

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烁赶为,言行一致。

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资料交流,资源共享。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引导: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1、教师播放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指导。

3、学生齐读课文,而后思考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把这两个方面结合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各写了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五、问题研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设计的问题)

1.研读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

<1>文章哪句话是对闻先生做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

<3>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术的目的是什么?

哪些词句十分深刻的刻画闻先生学习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略>

2.研读第二部分

<1>文章哪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

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几件事?

反映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明确

3.文中两个部分之间怎样过渡?

把过渡语言找出来,说说过渡的作用?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第二课时

 

一、品读句子,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

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

(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二)探究学习,研讨课文的一些写法上的特点。

(问题设计的方面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有些问题可不必过细,点到即可。

1.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细节描写: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

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2.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

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

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3.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

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

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

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三.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___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你认为哪个标题好?

说说你的理由

2.学习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

受到哪些启迪?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领略了闻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匪浅,让我们沿着闻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

<2>闻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者方面:

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革命家方面:

说了就做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

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

(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

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

“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

二 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

”应如何理解?

d.“请看一看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

”应如何理解?

e.“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f.“听我心里的音乐!

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

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

对不幸命运的抗挣。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三 小结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

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亡。

整个世界死亡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创那已经死亡的世界,重创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

这样一种超生的创造力,只要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进入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初步了解了贝多芬,却仍对他“对面不相识”,他的相貌如何?

文中怎样刻画的?

二 研读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导学生朗读。

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

讨论明确: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

三 体验与反思

1.学生朗读6、7、8、9段

2.教师点拨:

描写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3.学以致用:

用学到的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作15分钟人物速写,所刻画的人物均是同班同学,不说出姓名。

然后,全班交流,由大家根据所写的外貌来判断是谁,最后学生互评,论其写法的得失。

4.小组讨论:

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这次访问的收获。

5.拓展作业

a.听贝多芬其他名曲,提高艺术修养。

b.将外貌速写整理出来,写在作文本上。

c.课外阅读《约翰.克利斯多夫》。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绘,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3、学会从人物性格中体会到高尚的人格  

教学难点:

  

1、前面学生学到的是一个人物的描写,对于群体人物的描写较为陌生,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群体人物的分析。

2、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设计;  

要体现新课标的理论,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思考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物的描写,知道可以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今天我们来结识四位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被著名的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精彩逼真地记录在散文《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作业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这四位大作家都是谁呢?

  

生:

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

  

2、(出示有关几位作家简介的投影片)几位作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谁呀?

为什么?

你能给大家介绍这位作家吗?

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屠格涅夫(181-1883),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父与子》等。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最后一课》。

  

左拉(1840-1902),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小酒店》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指点投影片,简介莫泊桑)莫泊桑(1850-1893),法国文学家,他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成就以短篇小说最突出。

他在创作上受福楼拜、左拉和屠格涅夫的影响较大。

莫泊桑与福楼拜交往甚密,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

1、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生:

(齐答)形散而神不散。

  

教师:

在这篇文章中,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写星期天在福楼拜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没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但是四位大作家的形象却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刻画这四位大作家的形象的。

我们这节课重点解决两个问题。

2、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这几位作家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1)我们先来看主人--福楼拜(板书:

福楼拜)"每到星期天,

从中午一点到七点他一直都有客人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回答:

可见福楼拜朋友特别多,与他的交往都很密切。

这也可以

看出他在欧洲文坛上的地位很高。

(意思对即可)

(2)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往往是通过对人物进行哪些描

写表现出来的呢?

  

回答: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

  

(3)找一下描写福楼拜肖像、语言、行动的语句。

  

回答:

肖像描写是"蓝色的大眼睛""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语言描写有"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着一把军号"。

"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一次思想的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

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4)从对福楼拜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呢?

  

博学善辩。

(板书:

博学善辩)  

(5)找有关福楼拜动作描写的语句。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

这时只见福楼拜作着大方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内裙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再单独和每个人讲一小会儿,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6)福楼拜朋友这么多,可他是"分别送"、"单独和每个人讲"、

"紧紧握握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这些短语说明什么呢?

把关键词语通过重读表现出来。

可见福楼拜是一个热情好客、开朗豪放的人。

(板书:

热情豪放)  

(7)"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

"可见屠格涅夫与

福楼拜的关系怎么样?

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