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1051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

《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安市生态规划.docx

北安市生态规划

黑龙江省北安市大小兴安岭林区

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

 

第一章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规划编制的目的

为使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恢复和有效保护,促进北安林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强化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功能,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现代农业建设构建良好的生态屏障,特制定此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意义

充分发挥北安市重要的生态区位作用,保护、恢复区域内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增加森林面积,发挥碳纳碳贮作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变林区落后状况;增加收入,繁荣经济,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林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

北安市行政辖区内9个乡镇,北安市林业局所属林场。

总规划面积7194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2010-2020年,共11年。

其中,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第二章林区发展现状

一、林区基本状况

(一)地理位置。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中心地带,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浅山丘陵地带,是松嫩平原的生态屏障。

北安市毗邻五大连池市,东部与地处小兴安岭山脊的逊克县、绥棱县接壤,西部与拜泉县和克东县毗邻,南部与海伦市隔通肯河相望。

滨北、齐北、北黑三条铁路干线和黑大、碾北、绥北、前嫩四条公路干线在北安交汇,是我国最北部的交通枢纽和由黑河通往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旅贸大通道的必经中转站,是黑龙江省北部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二)自然状况。

境内河网密布,水源丰富,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三条主要河流,均属松花江水系。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南麓,是嫩江的一级支流,全长576公里,总流域面积23.11万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流程98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624平方公里。

乌裕尔河自东向西从我市中部流过,经克东、克山、依安、富裕进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扎龙保护区的主要补水河流,是我省唯一的内流河。

南北河是讷谟尔河的上游河段,流经北安市长度102.8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661平方公里,由南至北贯穿东部山区。

通肯河发源于海伦市井家店林场,北安境内河长104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

北安市地处中高纬度地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年降水量500-600毫米。

土壤共分五个土类,主要是暗棕壤、黑土、草甸土和部分沼泽土。

北安地处温带针阔混交林的边缘和山前森林向松嫩草甸平原的过渡地带,植被属小兴安岭植物分区的一部分,原始林木为红松阔叶混交林。

主要的乔灌木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水曲柳、黄菠萝、胡桃楸、山杨、白桦、黑桦、柞树、榆树、赤杨、刺五加、胡枝子、毛榛子、胡榛子等近百种。

森林覆盖率为34.8%。

藤本植物有山葡萄、五味子等。

草本植物有地榆、桔梗、百合、白勺、赤勺、一轮贝母、铃兰、玉竹等。

山野菜有黄花菜、蕨菜、薇菜等。

菌类有木耳、猴头、榛蘑、元蘑、草蘑等二十余种。

全市有野生动物49种,主要有黑熊、猞猁、麝鼠、马鹿、野兔、狐狸、狍子、野猪、貂、獾子、驼鹿等。

北安市矿产资源极其贫乏,仅有陶粒页岩和苏打水具有一定开采价值。

(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北安市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使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2.5亿元,同比增长13.2%;三次产业比例为40.2:

19.9:

39.9;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实现22060万元,同比增长166%;利税实现3443万元,同比增长95.6%;粮豆薯总产实现3.75亿公斤,同比增长6.1%;农业总收入实现140585万元,同比增长14.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122万元,同比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8982万元,同比增长20.8%;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64582万美元,同比增长24.3%;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8943万元,同比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1208万元,同比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509元,同比增长23.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801元,同比增长19.7%。

城市化进程加快。

北安建城较早,历史上两度作为省会城市,城区规模较大,规划区面积为33.28平方公里,近年来城市楼房开发速度加快,每年都超过30万平方米。

城区道路形成“五纵十三横”网状格局。

实施了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全市城镇中小学校已发展到29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2所,教育布局得到优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市域医疗机构发展到32家,医疗卫生水平较高。

在全省县级城市中率先开通了交通广播电台,率先实现了农村有线电视“屯屯通”。

“平安北安”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二、林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保护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北安市林业资源未大规模开发前,森林茂盛,草原广阔,湿地遍布,河流纵横,生物多样性得到完整保护。

1958年,随着北安市林业局的成立,北安市林业资源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

在开发过程中,近万人涌入林区从事农林畜牧等产业,新增村屯150个,建设林场及作业点300个。

经过几十年来的过度开发,同时由于采育失衡,到上世纪90年代末,北安市林业资源已基本枯竭,造成了林业“两危”状况,森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严重下降。

同时,草原、湿地总量大幅减少,区域内草原面积及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由上世纪50年代的14.3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近6万公顷。

土壤侵蚀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上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层平均减少30厘米,最高超过50厘米;目前有水打沟2000余条,水土流失面积18万公顷,而且水土流失面积仍在继续扩大。

径流时间缩短,个别河流日渐干涸。

动物物种减少到317种,植物物种减少到771种。

区域内温度升高,旱涝、火灾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水环境质量:

除北安市区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外,各乡镇、林区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后散排,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

大气环境质量:

全年API(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超过了60天。

垃圾污染严重:

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未经处理,随意堆存、排放,严重污染大气和地下水。

(二)森林资源问题。

长期以来,在林业生产经营上重采伐、轻抚育、轻造林,导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更新抚育跟不上采伐步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蓄积量也有较大程度下降。

目前,我市森林面积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7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4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620万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358万立方米,原始林已开发殆尽,一些珍贵树种面临绝迹,现有林木基本上都是次生林和中幼林,森林资源急需得到保护和恢复。

(三)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林业及林木加工业成为北安市的支柱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征收林业特产税500万元左右,最高可达近千万元,林木加工业每年上缴税金200万元左右,林业及林木加工业对市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最高近20%。

但后期由于林业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市域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压力,林业自身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从全市产业发展来看,第一产业方面,该产业虽占有较大比重,但大而不强,特别是由于生态环境破坏后,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作物单产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近年来每年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高达4亿元左右;第二产业方面,该产业比重偏低,由于林产品加工业不景气,市域内林木加工企业已由鼎盛时期的26家减少到8家。

此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少,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对市域经济的整体支撑作用不强等也是第二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产业方面,由于市属林业和其它系统职工及家属生活水平低,消费大幅降低,对北安第三产业形成较大负面影响,导致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不高,延缓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发展进程。

从林业自身产业发展来看,过去主要以木材采伐为主,在林木资源枯竭以后,林业接续替代产业发育缓慢,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无法支撑林业经济发展。

具体表现在木材加工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加工粗放,缺少名牌产品。

林业养殖业近年来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商贸物流业发展尚属空白。

林业经济虽度过了艰难时期,但面临的发展压力仍然较大。

(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问题。

从全市来看,由于建城较早,城市规模较大,导致棚户区面积过大,在全省县级城市中棚户区改造规模最大、任务最重。

同时道路、供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教育办学条件和医疗诊治水平以及其它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此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也是当前北安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林业自身来看,各林场大都始建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林区防火公路全部是土路,供水设施严重老化,无排水、供热和垃圾处理设施,职工住房尚有50%是泥草房。

过去职工有工可做,有收入保障,现在林木资源枯竭以后,林业职工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生活水平较低,生活没有保证。

市属林业职工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也未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管理范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尚未实施。

(五)管理体制的问题。

北安市林业局实行事企合一体制。

国家只给少量林业建设投资,林场防火、生产、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不列编制、不给经费,由林场自收自支解决;林场在承担繁重的生产经营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繁杂的行政社会职能,维持工作运转难度较大;职工身份类似于国有农场工人,但不享受国家企业工人或事业单位员工待遇,加之资源危机和经济危困,使林业职工面临生存困境,形成了特殊社会困难群体。

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前提,以推进经济转型和生态主导产业为方向,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社会事业,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力推进我省北部经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电力配送中心、信息通讯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实现我市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原则。

立足北安实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注重机制创新,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

(二)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

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严格保护和恢复、培育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

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进行适度科学的资源开发。

(三)坚持改革先行,增强活力的原则。

以改革创新为前提,强化经营管理,将营林护林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不断增强林业经济活力。

(四)坚持合理布局,集聚发展的原则。

充分考虑生态区位、地理环境、人口等因素,形成布局合理、有利集聚发展的小城镇布局。

努力争取实施生态移民,将不利于森林防火、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的村屯、地营子、放牧点和其它作业点进行迁移,采取置换等方式,对深山区耕地实行退耕还林,对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

(五)坚持立足优势,培育产业的原则。

按照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摆脱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多样化发展模式。

(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高度关注群众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七)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统筹推进本区域生态保护工作,形成齐抓共管、联动推进、整体提高的格局,形成全社会共谋生态保护、共促生态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5年):

全市森林总面积在2008年4.0131万公顷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4.7131万公顷,年均增长2.9%;森林覆盖率在2008年16.76%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19.7%;林木蓄积量在2008年359万立方米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45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5%;水土流失面积在2008年14.3万公顷的基础上,2015年下降到9.295万公顷,年均下降5%。

远期目标(2020年):

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5.5131万公顷,年均增长2.7%;森林覆盖率达到23%;林木蓄积量达到57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5%;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4.29万公顷,年均下降5%。

(二)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5年):

全市GDP达到944000万元,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08年8849元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19667元,年均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在2008年40:

20:

40的基础上2015年调整为23:

41:

36。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20000万元,年均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84000万元,年均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40000万元,年均增长11%。

远期目标(2020年):

全市GDP达到1900000万元,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583元,年均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

53:

32。

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80000万元,年均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10000万元,年均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10000万元,年均增长13%。

(三)社会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5年):

全市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在2008年8509元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1450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4801元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8300元,年均增长8%;林业职工就业率在2008年25%的基础上,2015年达到65%。

远期目标(2020年):

全市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00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增长10%;林业职工就业率达到85%以上。

(四)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2015年):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60%以上,道路硬化率达到60%以上,林区道路密度达到21米/公顷。

远期目标(2020年):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镇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林区道路密度达到44米/公顷。

第四章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调减森林采伐量

通过对森林采伐数量和措施控制,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在森林经营过程中只进行抚育、卫生伐和更新性采伐,禁止商业性采伐。

北安市属林业“十一五”期间采伐量为1.77万立方米,自2006年已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规划在2010年-2020年继续停止商业性采伐,全面实施封山育林。

2、森林管护和保护

(一)森林管护。

北安市属林业于2001年纳入中央生态补偿基金制度,补偿面积为1.3万公顷。

建立管护站14个,配有管护人员70人。

以职工联合管护及专业队管护为主,采取站点及巡护管护方式并与管护人员签定管护合同。

(二)森林保护。

北安市现有森林防火指挥部1个,成员单位涉及公、检、法、民政、气象等21个部门,成员36人;林场、乡镇森林防火指挥所14个,成员153人。

全市有专业森林消防队1支,50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7支,210人;群众义务森林消防队16支,1110人;总兵力1370人;了望、巡护、检查人员524人,全市森林防火从业人员共计2000余人。

我市有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1个,专职森林病虫害防治人员4人;国有林场森林病虫害监测、测报点6个,兼职测报员6人,无专业及社会化防治队伍。

三、森林资源培育

森林资源培育以植树造林、中幼林抚育为主。

国有林场全部恢复苗圃,并扩大面积,使育苗面积达200公顷,年出圃苗木达3000万株以上。

完善林木种子园良种基地,使优良种子繁育面积达200公顷。

近期目标(2015年):

规划造林0.5万公顷,抚育1万公顷。

远期目标(2020年):

规划造林0.5万公顷,抚育1万公顷。

森林资源培育措施:

1、更新造林。

选择适宜的采伐迹地、荒山荒地及其它宜林地造林。

造林树种以红松、云杉、落叶松、水曲柳、黄菠萝为主。

实行天然更新,辅以人工措施,促进林木生长。

2、中幼龄林抚育改造。

以红松、云杉、水曲柳、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为优势树种,采取重新造林、清林、透光抚育、生长抚育等措施。

四、退耕还林

北安市林业现有耕地数量为1.8万公顷,在规划内采取承包造林形式将坡度15度以上、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程度高、处在保护区以内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到2015年退耕还林0.2万公顷。

2020年退耕还林0.3万公顷。

五、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与恢复

(一)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快推进黑龙江北安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把乌裕尔河北安段全部纳入保护区范围,保护区面积由3.6万公顷增加到8万公顷,加大对乌裕尔河流域内还草、还湿力度,建设一座控制性水库,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生态系统。

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规划保护区建设总投资40000万元。

近期目标:

(2015年):

投资21000万元。

建设内容:

1、生物资源保护工程投资714万元,占投资额的3.4%。

2、科研工程投资1322万元,占投资额的6.3%。

3、湿地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投资5271万元,占投资额的25.1%。

4、宣传教育投资1911万元,占投资额的9.1%。

5、生态恢复工程投资1575万元,占投资额的7.5%。

6、基础设施工程投资10206万元,占投资额的48.6%。

远期目标(2020年):

投资19000万元,在保护区北安城区段开发建设乌裕尔河湿地生态游园,打造集观光、娱乐、度假等功能为一体旅游景区。

从保护区内迁出安置村屯12个,迁出安置人口9600人。

通过保护和建设,使自然保护区形成比较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基地设施建设工程投资8664万元,占投资额的45.6%。

2、公园植被恢复建设工程投资1558万元,占投资额的8.2%。

3、景观景点建设工程投资2907万元,占投资额的15.3%。

4、附属工程(供电、给水、排水、供热、园址道路、道路等)投资3857万元,占投资额的20.3%。

5、娱乐设施投资2014万元,占投资额的10.6%。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

近期目标(2015年):

投资8870万元,在乌裕尔河沿岸北河桥至折铁河桥区域恢复湿地面积2.5万公顷。

建设限制性标牌、了望塔、公示牌、界桩、围栏拉线等。

远期目标(2020年):

投资6130万元,在乌裕尔河主要支流闹龙河、东西轱辘滚河区域恢复湿地面积1.6万公顷。

建设保护站、监测保护设备、限制性标牌、界桩等。

使北安湿地面积达到9.8万公顷。

六、林区替代能源建设

北安市林区生活能源主要以煤炭、农作物秸秆、林内废弃物、少量电力为主。

今后林区生活能源将以发展清洁能源为主,加快开发开发风电项目、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项目,改变职工群众依靠燃煤、烧柴取暖做饭的现状,使新能源得到广泛应用。

七、森林管护和保护设施建设

(一)森林管护设施。

北安市现有管护站点14个,分布在农林交错地带,管护难度大。

现有管护站点陈旧破损严重,缺少必要的基础设施。

近期目标(2015年):

对原有10个管护站点进行改造,增设管护站点20个。

由于林区面积较大且分散,冬季寒冷,需配备必要的管护交通工具。

远期目标(2020年):

将北安市所有林地全部纳入管护范围,普及GPS远程卫星定位通讯系统和管护站风力发电系统。

(二)森林防火设施。

北安市森林防火设施简陋,缺少必要的防火装备,现有了望塔7座,通讯塔2座,防火检查站24处,指挥运兵车22辆,风力灭火机259台及其它相关防火设备。

总体上看我市森林防火管理方式和工作手段落后,正规化、专业化程度低,森林火灾的预防、控制和扑救能力不强。

为保障森林资源安全,适应现代防火形势需要。

规划到2020年,投资20692.5万元将在我市森防体系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科学防火体系。

建设内容为:

1、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建设。

到2015年,预计投入78万元在各林场建设6个野外气象站及相关的信息处理系统。

2、火情了望监测系统建设。

预计投入700万元,建设自立式无人值守综合塔28座。

到2015年,建设14座自立式无人值守综合塔,建设位置:

四0四林场1座、建华林场1座、胜利林场1座、自治林场1座、缸窑林场1座、三0三林场1座、幸福林场1座、二井镇1座、城郊乡1座、东胜乡1座、杨家乡1座、赵光镇1座、石泉镇1座、海星镇1座。

到2020年,预计投入350万元。

在原基础上每单位再建设1座无人值守综合塔计14座。

3、防火阻隔系统建设。

预计投入4320万余元,建设29条616公里生物防火林带。

到2015年,预计投入2520万元,建设16生物防火林带条360公里。

建设位置:

三0三林场3条总计70公里,其中共青团至通北林业局红星林场1条15公里、东工段2条55公里;胜利林场2条总计46公里,其中场部至东风种畜场1条24公里、沈司农业副食基地至长水河四分场1条22公里;建华林场2条总计41公里,其中场部至庆华农场1条25公里、九公里至庆华农场1条16公里;缸窑林场3条总计63公里,其中七道沟至西沟边1条20公里、东山沟沟南至沟北1条20公里、黑瞎沟沟东至沟西1条23公里;自治林场1条场部至克东边界线1条20公里;幸福林场2条总计45公里,其中四三部队至建设农场1条25公里、三0五至十四连1条20公里;四0四林场3条总计75公里,其中勇进部队至长水河十七队1条27公里、木沟河林场南至红星经营所与林场交界1条25公里、原九分场检查站至四道岗南头1条23公里。

到2020年,预计投入1800万元,建设13条256公里生物防火林带。

建设位置:

三0三林场3条总计59公里,其中西工段1条16公里、南河至红星农场1条15公里、红星农场至建设农场1条28公里;胜利林场1条红旗岗至长水河十二队1条18公里;建华林场1条1口门子村至二十二公里1条17公里;缸窑林场3条总计41公里,其中场部至前锋村1条20公里、跃进泡南至北1条15公里、跃进泡至四道岗1条6公里;自治林场1条场部至六井子1条34公里;幸福林场1条摩天岭至三十连1条24公里;四0四林场3条总计63公里,其中、四道岗南头至通北林业局与林场交界处1条21公里、四0四林场大架子至林场南站1条20公里、林场经北工地至炮台山1条22公里。

4、林火信息及指挥系统建设。

建设林火信息及指挥系统,预计总投入2969.1万元。

到2015年,预计投入1502.2万元,新增卫星电话13部、基地对讲机38部、车载对讲机30部、手持对讲机70部等通信设备151台套、指挥通信车4台,新增指挥车10台、运兵车28台。

到2020年,预计投入1466.9万元年,新增卫星电话12部、基地对讲机37部、车载对讲机30部、手持对讲机70部等通信设备149台套、指挥通信车4台,新增指挥车9台、运兵车28台。

5、扑火机具装备的建设。

更新原有扑火机具,预计投入6627万元。

到2015年,预计投入3336万元,新购医疗救护车4辆、工程车7辆、消防水车26辆、野炊车7辆、挖掘机7台、推土机7辆,共计58辆。

到2020年,预计投入3291万元,新购医疗救护车3辆、工程车7辆、消防水车26辆、野炊车7辆、挖掘机7台、推土机7辆,共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