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教育文档.docx
《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教育文档.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教育文档
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对于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的中国来讲,意识形态所面临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但总体上是安全的,这是主流〔2〕。
问题的出现源于多方面,影响因素趋于多元化,群体表现差异略显。
少数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一向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受地区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聚居区如新疆、西藏等地区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需进一步关注和提升。
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是一项十分重要且艰巨的工作,对民族团结,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对于如何提升,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目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部分青年人走出聚居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外出上学的大学生,随着国家政策的倾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已分布在全国各大高校。
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回到原地工作,甚至有相当数量的人会进入当地的政府机构和一些重要组织、单位中工作,因此,他们对当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当前少数民族聚居区主流思想和价值观研究和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我国当前主基此,念的宣传工作。
.
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工作,尤其是分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需要亟待深入研究。
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一个群体的相互依存、同质性、自我约束决定了认同变化的方向。
认同是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认可、内化的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承认、接受、融入表明了认同的不同层面。
“政治认同是指政治认同发生和变化的原理和规律,涉及政治认同的动力、条件、影响因素以及政治认同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3〕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阶段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代表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以核心思想和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多数人公认和接受的实践理论、战略和行为取向,是以科学和先进的思想为主导的,具有引领社会的功能。
本文所指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主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理解、认可和内化的状态或过程,而理解、认可、内化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三个维度。
理解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认识,是学习过程的的初始阶段,是对内容、观点的初步认知,而未能判断事物的真实意义、观点等内容。
认可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评价、选择、认可,并通过对现实内容的感知判断,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周围环境,将理解与内化联系起来。
内化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
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4〕它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主动的选择、吸收和消化,将其纳入自身意识系统的过程,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的过程,是通向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它是将自身所认可的观点进一步内化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亦或是生活中的一种行动意愿、倾向等表现出来的过程。
理解维度可以在自身的内因主导作用下,通过教育的方式较为容易达到;认可和内化要通过内因和外部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因此,认可和内化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方向。
理解的过程需要将原有晦涩难懂的文本内容通俗化、社会化、大众化,转化为与中国国情和实际相适应的内容。
例如,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理解到认可的过程中还需要经过认知和情感认同的过程,认知是在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对所理解内容的判断和评价,进而形成一定的辨识能力。
情感认同则是对认知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
在经过了认知和情感认同后的认可,则更加牢固一些。
如果需要进一步将理解的内容内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还需要意志的作用,意志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个体将具体内容内化为外在行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过个体意志的而意志的表现可以通过教化来决定了内化表现的深度。
作用后,
实现,例如培养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即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作用。
而教化灌输的过程又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如社会传播的有利性,文化传承与整合的适用性,社会环境的助推性等。
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需要将意识形态内容大众化,而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属于政治社会化范畴。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事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
〔5〕其中,认同的影响因素诸多,本文将重点分析在政治社会化路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几大因素,即“政治学习与内化、社会传播、文化传承与整合、社会环境”。
〔6〕
(一)政治学习与内化
思想的生产和分配,是政治社会化的两个必备要素,其中,思想的分配是在生产基础上的进一步塑造与巩固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政治学习和内化在思想分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意识形态是需要通过教化才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他们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
〔7〕因此,政治学习与内化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路径,本文以政治教育、个体学习和学习内化作为其维度。
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知识、价值观念等的灌输过程,通过对公民及精英们的政治态度、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仰的影响而传输一定的政治技能。
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为提高民众政治忠诚度,进而形成有凝聚力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强理政治教育的直接性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抽象性、有力的工具。
.
论性、立场性较强,因而其在与实际联系的过程中凸显出一些问题,如实践性不够,说服力不足,接受者对灌输内容感到空虚无味等现象。
个体学习是主体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政治学习,包括直接的政治学习以及影响主体政治行为的间接的非政治学习。
由于学习内容、环境和认知能力的差异,常导致个体出现问题,如误解或理解不到位。
学习内化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通过筛选、验证,将感知与实践到的内容将进行思维加工,将其融入原有认知体系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学习内化是对政治教育与个体学习之后的成果进一步加工、升华,最终的理想的状态是要对所学内容的充分内化,达到学习之后的“知行合一”,做到知识“为我所用、为我服务”。
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由于实践经验有限,内容与实践相脱节,使得内化的外部环境受限;缺乏原有的知识体系及其长期的局限性,内化的效果往往不能充分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而影响个人的长远发展。
(二)社会传播
社会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是个体和组织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与思想传递工具。
媒体文化是传达意识形态最好的载体。
意识形态的传播性决定了社会传播成为更多的人认识和认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公众舆论、大众传媒和网络信息是社会成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把三者作为社会传播的维度。
媒体发当前,社会舆论对个体的意识和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展的多样性使得更多舆论领袖能够主导某一时期某一事件的舆论导向。
互联网及名人效应更是给了舆论领袖主导意见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如何让就有核心影响力的舆论媒体和舆论领袖站在当前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中来,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项课题。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众传媒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逐渐变弱,但作为意识形态宣传载体之一的大众传媒,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窗口,因此,其内容的进一步通俗化和大众化需加强。
在相对偏远落后地区,大众传媒依旧是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网络信息在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既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创造了条件,但也给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8〕。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
学习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网络,尤其是手机网络的使用。
在高校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
因此,网络信息内容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影响不可估量,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载体,网络信息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以及规范性需要进一步斟酌。
(三)文化传承与整合
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6〕当前,要实现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
文化是思想的源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因此,政治文化的代际传承和不同群在多元文化冲突不断显现的今天,
体文化的整合值得高度重视。
本文以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作为文化传承与整合的维度。
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讲,民族文化的记忆深深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念。
随着与主流文化的接触,加上西方多元价值观念的不断引入,在他们身上出现了部分“水土不服”的反映,现代文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异于甚至部分地颠覆了他们的传统民族文化。
这些观念和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识里“共生”,造成了他们选择上的“?
o助性”,他们渴望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打开,但始终遵循自己的“文化直觉”前进。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外出读书的大学生自身的文化也在不断提高,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信仰。
他们既坚守着原有的传统价值、人伦价值和道德观念,又有着对现代主流价值与生活的向往。
因此,在由民族文化环境向大众文化氛围转变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心理方面产生了不适感,影响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交往。
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弱,不能很好的适应并融入到学校环境和氛围,这使得他们囿于习惯性的同本民族学生交往而不愿主动的突破这一交往圈,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文化隔离。
(四)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起着一定的形塑作用。
本文以人际交往考虑到聚居区环境差异及民族习惯的多重影响,
和阶层分化作为社会环境的维度。
人际交往上的适应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外在条件。
人际交往对于走出聚居地的大学生来讲也是一个促进认同进度的重要的外部力量,因为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减轻融入压力。
刚入大学的新生人际交往主要限于本民族、本地区之间,心理支持上缺乏一定的多元性,使得交往类型的大众趋向性不足。
因此,造成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隔阂,以至对校园没有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学生主流意识的生成与进一步发展。
地区差异体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较为明显。
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会在学校学习、生活以及日常对自己学校所在城市环境的对比中不断改变自己对社会的认知。
地区差异的范围很广,包括历史文化、区域资源、国家政策等导致的差异和对比。
很多从聚居区来的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虽然进入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民族地区原有的根深蒂固的一些思想影响着他们对现有事物的看法,有些学生甚至排斥老师所讲的一些关于国家如何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只有父母讲的、家乡传统认知的东西是对的。
一些学生由于语言上的不畅,导致和周围人的交流很少,有些学生只限于与本民族的学生交流。
在学校,来自不同地区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同,有些由于本身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在平时的生活中就进一步引发对现有生活这种自卑感的存在,会有自卑感的出现,
的不满而导致对社会和政策的不满,从而很难认同现有的一些主流价值观念。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几点建议
政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价值认同的核心,而政治价值认同又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的关键,因此,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关键在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少数民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亦属于其对国家认同的一部分。
民族地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容忽视。
有学者通过定量研究发现:
社会主导价值观与信仰多样化选择共存;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认同度高于对制度优越的认同;总体爱国热情高,对爱国主义的认知明确,但也存在部分对中华文化情感淡漠、付诸行动不足的情况;对“荣”与“耻”的认知与实践有一定反差等问题。
〔9〕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样化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带来诸多挑战。
〔10〕因此,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或多或少存在此类问题。
因此,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角度出发,提升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大学期间,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平台,需课堂内容应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课堂内容的时效性,
与学生所学专业和其原有的知识结构与背景适应,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耳、入脑、入心”。
第二,加强新媒体的宣传和舆论引导。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微信平台、网络论坛等媒体平台,一些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都有自己的微信和网络平台,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来更多的宣传一些生动活泼、喜闻乐道、语言通俗的主流意识形态(或主流价值观表达)内容,使其更加社会化、通俗化、大众化。
第三,意识形态教育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少数民族学生受当地民族文化影响颇深,根深蒂固的文化使得他们在衡量事物时的价值尺度带有地区民族文化的底色。
高校或相关机构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需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通过与其文化适应的话语转化和具体环境进行实践分析,做到尊重和融合。
第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融入校园生活,接纳现实社会。
“外在环境能够给人们带来真实的现实感受,当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理念契合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感悟时,社会心态就会比较平稳和良性,主流意识形态也更能获得人们的认同;反之,人们的社会心态就会较为复杂和负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也会有更多的怀疑甚至是否定。
”〔11〕因此,要创设交流平台,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往圈子,提升社会交往给他们带来的心里支撑和归属感;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建设,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有进一步的“获得感”,从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