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1025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docx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

吴江沈氏世系事略考

吴国良

吴江沈氏,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世家。

自沈奎以文鸣世,开吴江沈氏一门文学之先以后,历十一传而不衰,这在我国文学史上甚为罕见。

尤其是以沈璟,沈自晋为代表者在戏曲创作和研究方面的成就,更是在我国文坛上占有显要的地位和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自明清以来,专家、学者纷纷著书撰文,探究沈氏一门的文学渊源,论述沈璟等人的声律研究成果和戏曲理论主张,评价“吴江派”在曲坛上的作用和影响……。

然而,在一些文章书刊中,凡涉及沈氏世系的,多隶属不明,甚或出现讹误。

有感于此,近年来笔者在翻检地方志、诗文集时,注意搜集有关沈氏家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就本文,试图对沈氏世系进行梳理,并对其中的一百四十余人,视其资料多寡,各系以事略,希冀对研究吴江沈氏世家,特别是对研究沈璟与“吴江派”的工作有所裨益。

但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故文中遗漏、错误之处,势所难免,企盼方家不吝指正。

沈子文,字文之,国祥次子,吴江沈氏始祖。

据清嘉庆十年(1805)抄本《沈氏老宗谱》载,其始祖为周文王第十子聘季(季载)。

二世祖伯桓,承父食采于汝南,袭子爵,国号曰沈。

至十九世祖嘉,蔡灭沈。

自是而后,子孙因国为氏。

二十八世祖郢,时秦变法,避居江南。

三十九世祖戎,徙居乌程(民国时与归安并为吴兴县,今浙江湖州)余不乡,卒葬金鹅山。

此为沈氏吴兴支派之端。

五十一世祖约、七十世祖括,均以文学名世。

七十三世祖长卿徙居归安千金镇。

八十传至子文时,正值元末战乱,张士诚据三吴之地,发民为兵。

子文遂隐居吴江县城。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征戍广西南丹卫。

沈浩,号清心,子文子。

袭戍南丹卫,调改真定府茂山卫,后选为殿中力士多年,因误以锥伤人,坐法免归。

沈敬,浩次子。

以勤俭理家致富,城中构楼三楹,署曰“览胜楼”,距城六、七里有田产。

沈箎,敬长子。

性善忍,不治生产,家业逐渐衰落。

有弟二人。

沈簨,字廷仪,敬次子。

业儒学,明成化四年(1468)岁贡生。

自此,吴江沈氏始为诗书礼让之族。

沈奎(1455—1511),字天祥,箎长子。

为人笃诚好施,事亲至孝,昆弟四人同居,有无相通。

少而知学,为文词不失矩度,“风格淳古,直逼汉魏”[1],开吴江沈氏一门文学之先。

然不能事产业,家用中衰。

治别业“樊圃”于县郊三里之外柳胥村,自号半闲,日与宾客行酒歌咏为乐。

明正德六年(1511)卒,享年五十七岁。

八年(1513)葬柳胥村西原无圩,吏部尚书周用撰墓志。

嘉靖初以子汉贵赠刑科给事中。

清雍正九年(1731)崇祀吴江忠义孝弟祠。

沈汉(1480—1547),字宗海,号水西,奎子。

少贫力学,倜傥有志略,为诸生有名,然逡巡庠序二十年,至正德十一年(1516)始举于乡,十六年(1521)成进士,官刑科给事中,年已四十二岁。

以谏争为己任,因灾异陈时政缺乏,指斥甚切。

嘉靖二年(1523)以疾告归。

五年(1526)复原官,转右给事中。

六年(1527)迁户科左给事中。

然脾性亢直,不肯事权贵,“直言谏争,颠跌不悔”[2],执奏武定侯郭勋营庇李福达死罪,而理官持法者皆下狱一事,忤旨,被廷杖诏狱,削籍为民。

后荐起力辞,家居二十年而卒,年六十八。

葬柳胥村西原无圩,吏部尚书张治撰墓志。

隆庆三年(1569)赠太常寺少卿。

崇祯十五年(1642)追录谏臣,在县城立专祠编入例祭。

所著有谏疏十三篇和制义杂文四篇行世。

沈嘉猷,汉长子。

性廉约,为人疏达,慷慨任事。

父死,郁郁不乐,岁余病卒。

沈嘉谟,字惟承,汉次子。

国子监生。

为人孝谨仁厚,好读宋儒书,诗作稳秀流逸。

以孙珣贵赠通奉大夫。

沈嘉谋(1509—1580),字惟询,汉三子。

敦庞沉毅,不妄言笑,善相。

文学虽逊伯仲两兄,而质行过之。

其父被逮下狱时,衣食住行皆一人任之,故以孝义见称。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以南京国子监生选授上林苑嘉蔬署署丞,四十五年(1566)离京返乡。

万历八年(1580)卒,年七十二。

妻吴县金氏,万历三年(1575)卒,年六十三。

沈嘉绩(1515—1563),字惟熙,号枫山,汉四子。

性格豪宕,襟度豁如,好客,能周人之急,宗党姻友赖以存济者颇众。

与诸兄同游县庠,但不守时文绳墨,及援例入国子监,而弃举子业。

贻其父殁,伯仲两兄相继谢世,才谒选鸿胪寺序班,迁河南都指挥使司经历。

然不乐居官,日夜思乡,上司察其意,乃假公务放归。

未几患病不起,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卒,年仅四十九岁。

四十五年(1566)葬本县东北里字圩,徐师曾撰墓志。

妻周氏。

生子二女三。

沈嘉禾(1528—1582),字惟瑞,汉幼子,嘉绩同母弟。

明万历十年(1582)例监生,选授光禄寺监事,是年卒,五十五岁。

沈仕,嘉猷长子。

早慧,有才名,然七上京师屡试不中。

后与豪家构讼累年,资产益落,家道中衰。

沈化,嘉猷次子。

性端重,不妄言笑。

博览群书,文名籍甚,曾汇集古今诸名家文,手披口诵不辍。

后兄一月卒,年七十四岁。

有《古文汇抄》、《儒家正脉》、《藏家蒙训编》刻行于世。

沈位(1529—1572),字道立,号虹台,嘉谟长子。

自少力学强识,及长,从唐顺之(荆川)、茅坤(鹿门)二先生游,得其指授,古诗文皆见重于时。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乡试第一。

隆庆二年(1568)成进士,选庶吉士。

四年(1570)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纂《世宗实录》。

五年(1571)以副使册封肃王入秦,次年(1572)返京途中,在邳州为漕卒所伤而亡,时年四十四岁。

著有《尚书笔记》、《都邑便览》、《柔生斋集》、《柔生斋历代文选》、《名文品汇》、《论文二十六则》、《沈氏族谱》等。

子一,名瑶。

沈倬(1540—1570),字道章,号涵台,嘉谟次子。

性至孝,与异母之兄位极相友爱。

少而颖异,读书过目成诵,学文于归安茅坤,学诗于金坛张祥鸢,每作诗文,操笔立就。

为诸生连试第一,然终不得举。

乃寄情诗酒,游览山川,所到之处辄为咏歌,时皆传诵,有《纪志稿》三卷,朱彝尊称其诗“清远秀逸,品格甚高”[3]。

隆庆四年(1570)赴都试,疾大作,未试而归,两月后卒,年三十一岁。

葬吴江县城之西南卯圩,浙江按察使冯时可撰墓志。

以子琦、珫、珣贵累赠通奉大夫。

妻陈氏,万历二十五年(1517)卒,年六十。

沈侃(1533—1582),字道古,号瀛山,嘉谋长子。

疏眉朗目,性机警。

好义任事,凡族中婚丧宾享等事,一切倚办于侃。

弱冠始知力学,至忘寝食。

先以府庠生,再以太学生五次应南北都试,长子璟成进士数年后,还率次子瓒赴试一博,而竟不中。

日常以古训督诸子甚严,不遗余力。

急人之难,轻财好施。

万历十年(1582)卒,年五十。

以子璟贵赠奉直大夫。

妻秀水县(今嘉兴)卜氏,万历二十八年(1600)卒,年六十九。

沈佐,嘉谋媵出之子,出赘于吴县甪直马氏。

沈象道(1539—1586),号春洲,嘉绩次子。

生而面黑,寡言笑,诵习之外,独善奕,吴中推为国手。

以应天府庠生入国学,应数举不中。

体肥硕,于万历十四年(1586)患背疽卒,年四十八岁,姻族子弟私谥曰“敦易先生”。

妻吴氏,万历二十四年(1596)卒,年六十。

沈修(1575—?

),字耒之,嘉禾长子。

八岁而孤。

性明敏,选为鸿胪寺序班。

子珏,万历二十三年(1595)生。

沈僖(1580—1596),字道凝,嘉禾次子。

年十七娶同邑望族吴承烈次女为妻,因有痼疾,婚不半载大病,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卒。

无子,吴氏受命立嗣。

时僖兄修止一子珏,无次子,大宗应嗣者玑,时年已五十,倍于吴氏,故只得择小宗抚之,为璟次子自铨,年才十二岁。

未几,自铨归宗,乃改嗣珫子自南。

沈瑾,字忍之,化长子。

性警敏,善记悟,十岁能文,十二能赋。

为古文词,倏忽千里,汪洋凌厉,不属草而立。

年逾三十始占籍浙江归安,为诸生。

与同母弟瑛、珑自相师友,又率之受业于杜静台、娄江周用斋两先生之门。

诵习之暇,以杯酌自娱,满引高吟,白眼一世,不与流俗为伍,不与声势相依,不斤斤细务而识量过人,自号“客庵”。

所著诗文有《元览斋》、《借一斋》、《天香馆》、《坎蛙吟》诸稿藏于家。

沈琦(1558—1606),字仲玉,号韫所,倬长子。

父卒时年才十三岁,即能挺然自立,有成人之度。

受业之师所得于杜静台、毛仁山两先生者为多。

万历十九年(1591)与仲弟珫同举于乡,越四年(1595)又同成进士,授山东淄川知县,为政宽厚,英敏廉洁,民有讼者,片言立决。

丁母忧归,起服补陕西高陵县,未满月即调三原,其治一如淄川。

三十二年(1604)以礼部主事取入京待选,三十四年(1606)发背疽卒,年四十九岁,与父同葬县城之西南卯圩。

三原、淄川并祀之学宫。

长于简札,尤工案牍,以制义名世。

所著有《家塾私语》一卷、《珠树轩稿》,俱未刻。

沈珫(1562—1622),字季玉,号懋所,倬次子。

少孤,从其兄琦学,奉若严师。

万历十九年(1591)与兄同举于乡,二十三年(1595)又同榜登第,成进士。

以母老乞归终养。

母卒,服阙,万历二十五年(1597)补凤阳府教授,三十年(1602)升南京国子监学正。

三十四年(1606)进南京刑部陕西清吏司主事,三十六年(1608)转本司员外郎,三十八年(1610)升本部浙江司郎中。

四十年(1612)出知山东东昌府,绝贿赂,为政清廉。

四十三年(1615)以治行第一擢兖东道按察司副使。

时值旱蝗大饥,巨盗刘好问等聚众作乱,珫则赈荒、擒盗,招抚流亡,置常平仓,立义塜。

四十五年(1617)致仕,兖州士民攀车悲泣,罢市不舍,珫改衣易舆,始得离去。

少即好禅理,归里后便隐居吴山,益潜心内典。

天启二年(1622)卒,享年六十一,葬柳胥村西原无圩,大学士朱延禧撰墓志。

珫居官二十余年,布袍蔬食,清节可嘉。

崇祯三年(1630)东昌将其祀之学宫。

十二年(1639)崇祀吴江乡贤祠。

沈珣(1565—1634),字幼玉,号宏所,倬三子。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三十二年(1604)成进士,授中书舍人。

四十七年(1619)以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不久因病免去,后起为福建右参政,转湖广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

崇祯三年(1630)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增兵设防,治理乱军,均具方略。

半年后被劾,引疾归里,居吴江县城“柳塘别业”,中有绮云斋、翠娱堂、藤花阁、梅园、荷池假山诸胜。

善诗文,周永年为其诗稿作序,称其诗“体惟任质,语必率真”,“不徇人,不附时,而始终自成其一家之言”[4]。

又工分隶。

多藻思,善清谈,而内行甚修,与兄琦、珫,时称“三凤”。

崇祯七年(1634)卒,年七十,葬吴江县南弁圩。

著有《按黔抚齐二疏稿》及《净华庵诗稿》二卷行世。

沈璟(1553—1610),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又自号词隐生,世称词隐先生。

侃长子。

明嘉靖三十二年农历二月十四日(1553年2月26日)生,韶秀玉立,颖悟绝人。

数岁属对,应声如响,授之章句,日诵千余言,有“神童”之称。

及长,颀晢靓俊,眉目如画。

隆庆二年(1568),年十六即补邑弟子员,两年后补廪膳生员。

万历元年(1573)举人,次年(1574)成进士,授兵部职方司主事。

四年(1576)告疾。

七年(1579)出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升本司员外郎。

九年(1581)调吏部稽勋司员外郎。

十年(1582)调考功清吏司员外郎,旋补验封司员外郎。

十月以父丧归。

十三年(1585)起复,仍补验封司员外郎。

十四年(1586)二月,上疏请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并为皇长子生母王恭妃封号,触犯受专宠的郑贵妃,忤旨,降为行人司司正,奉使归里。

十六年(1588)还朝,改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八月,迁光禄寺丞。

十七年(1589)以病告归,居吴江县城垂虹桥南“小潇湘”(此乃元淮南中书行省管勾宁伯让旧居,璟加以修葺为八精舍,曰涤元斋、净因楼、篆月廊、半榻庵、琴居、修然阁、峭蒨间、延暾阁。

后属大学士周道登,增构亭阁景物,为东城之胜,今不存)。

精通六书,工行草书。

能诗,善歌,有词曲癖。

家居二十余年,寄情乐府,与同邑顾大典并蓄声伎,为香山、洛社之游,并编写传奇剧本,潜心戏曲声律研究。

万历三十四年(1606)秋后病发,三年余不起,于三十八年(1610)农历正月十六日(2月9日)卒,年五十八,葬本县二十九都(今芦墟镇)城思村肥字圩。

天启五年(1625)追录谏臣,恤赠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

妻闵氏,浙江乌程县人,万历十年(1582)封宜人,四十八年(1620)卒,年六十八。

侧室唐氏,同年卒,年五十七。

侧室李氏,生卒不详。

璟所著甚富。

传奇有《红蕖记》、《埋剑记》、《十孝记》、《分钱记》、《双鱼记》、《合衫记》、《义侠记》、《鸳衾记》、《桃符记》、《分柑记》、《四异记》、《凿井记》、《珠串记》、《奇节记》、《结发记》、《坠钗记》、《博笑记》等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

其中《义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等,风格奇巧浅俗,传演一时。

又改编汤显祖《牡丹亭》为《同梦记》。

评点吴江沈义甫《乐府指迷》一卷和王骥德《校注古本西厢记》六卷。

修正增补蒋孝旧辑《南九宫谱》为《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即《南词全谱》二十一卷。

撰有《情痴寱语》一卷、《词隐新词》一卷、《曲海青冰》二卷、《南词韵选》十九卷等散曲集,以及《古今词谱》二十卷、《论词六则》、《遵制正吴编》一卷、《唱曲当知》等多种词谱和曲论。

诗文则有《属玉堂稿》二卷。

其中《南词全谱》“完整地建构了以昆曲为主体的新传奇的格律体系”[5],“为审音者所宗”[6]。

沈璟作为一代曲坛“盟主”[7],在其周围聚集了王骥德、吕天成、叶宪祖、卜世臣、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沈自晋、沈自徵等众多戏曲家,后世论者称其为“吴江派”,而与江西汤显祖“临川派”齐名。

沈瓒(1558—1612),字孝通,一字子勺,号定庵。

侃次子。

明万历十年(1582)举人,十四年(1586)进士,授南京刑部江西司主事,进本部山西司郎中,断狱平恕。

十九年(1591)出为江西按察司佥事,整饬南端兵备。

二十二年(1594)致政归,居吴江城西“小清凉”别业。

笃以伦理,事兄如父。

虑兄从事音律,二子自鋐、自铨未免失学,乃亲自为其课读。

为人醇古淡泊,自奉节俭,而急人之难,立义庄以赡族人。

万历四十年(1612)特起,补广东按察司佥事,是年卒于任所,年五十五。

祀吴江乡贤祠。

工诗,格调苍古,亦能词曲。

著有《定庵尚书大义》、《节演世范敷言》一卷、《沈氏义庄条约》一卷、《近事丛残》等。

另有《静晖堂集》诗稿六卷行世,嘉兴李应征在序中称其“诗格苍以古致,冲以远高”。

沈璨(1563—1622),字季英,号宜庵,侃三子。

明万历十六年(1588)浙江武试解元,选台头营标下中军把总,授墨峪关守备,复调崔黄口。

三十年(1602)升保定骑营游击将军。

三十四年(1606)升广东潮州府参将,不久升总兵,未任,以疾告归。

天启二年(1622)卒,年六十。

沈瑄(1564—1642),字轶清,号容襟,象道子。

好学笃行,崇祯十五年(1642)卒,年七十九。

著有《阅古笔记》数十卷。

妻长洲(今苏州)钱氏,崇祯十一年(1638)卒,年七十七。

侧室陆氏,崇祯十三年(1640)卒,年五十五。

沈琎,字进玉,号恒庵,汉曾孙。

能诗。

沈珂(1565—1630),字祥止,号巢逸,又号虚室,璟从弟。

邑庠生。

明崇祯三年(1630)卒,年六十六。

所著散曲收入《南词新谱》。

沈伯范(1571—?

),号神宇,瑾子。

清顺治七年(1650)八十岁,从弟自晋与诸昆弟相约为其捧觞祝寿。

沈士哲,字若生,一字若宇,瑾三子。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举人(《吴江沈氏诗集录》为万历四十三年,此从乾隆《震泽县志》),授浙江永嘉教谕,时以登临觞咏自娱。

丁继母忧归,起补昌化,迁江西南康知县,有善政。

著有《燕游草》、《泼翠轩稿》、《百忍堂集》、《南野公余祥刑小记》等。

沈自昌,字君克,琦长子。

国子监生。

沈自籍,字君嗣,号啸阮,琦三子(《吴江沈氏诗集录》为第四子,此从徐崧《百城烟水》)。

清顺治五年(1648)岁贡生(《吴江沈氏诗集录》为顺治七年,此从乾隆《吴江县志》),授无为洲教谕,调武进教谕。

性情恬淡,诗词皆能为之,十七岁时即谱《栽桃曲》一阕。

生卒年不详,五十四岁时尚在世。

著有《啸阮集》若干卷。

沈自曾(1582—1642),字君可,珫长子,生母孙氏。

邑庠生。

崇祯十五年(1642)卒,年六十一。

沈自继(1585—1651),字君善,号宝威,别号碍影居士,珫次子,生母孙氏。

国子监生。

曾从其父谒见高僧紫柏(真可)、莲池(袾宏),心悦意诚,欲弃家学佛,年三十即为《祝发图》见志。

清顺治二年(1645)弃家作浮图,隐居吴江吴家港“沈氏南庄”东北之“平坵”。

因紫柏、莲池皆俗姓沈,遂镌私印曰“江东沈姓第三僧”。

性耿介,好读书,有辩才,喜为骈体文,作诗词喜集唐句,一如己出。

亦善音律,族兄自晋辑《南词新谱》,颇资分刌,为作《重辑南九宫十三调谱述》上下二篇。

清顺治八年(1651)卒,年六十七。

著有《平坵集》四卷行世。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珫长女,自徵同母姐。

十六岁嫁于叶绍袁,孝顺俭勤,事事克尽妇道。

夙通经史,尤娴风雅。

三女纨纨、小纨、小鸾,皆有文藻,更相唱和以自娱,“中庭之咏,不逊谢家娇女之篇”[8]。

明崇祯五年(1632),小鸾、纨纨相继殁,宜修神伤心死,悲哀过度,越三年于崇祯八年农历九月四日(1635年10月14日)卒,年四十六。

所著诗赋杂文曰《鹂吹集》,辑入《午梦堂集》。

沈自徵(1591—1641),字君庸,世称渔阳先生,珫三子,生母顾氏。

国子监生。

颖悟绝人,幼即自负,好大言,长则淹通今古,熟知兵法。

天启四年(1624)冬入京师,历游西北边塞,窥其形势,为诸大臣筹划兵事,皆中机宜。

意欲有所建树,然所谋不遂,于崇祯四年(1631)挈继室南归。

先居苏州,营屋置田。

后又将其新构及千金田产,悉归禅院,返吴江故里隐居。

预料天下将乱,吴江襟带江浙,西滨太湖,正是用兵之地,便托名捕鱼之用,造战船千艘,后为其弟自炳、自駉抗清斗争所用。

崇祯十三年(1640)国子监祭酒荐以贤良方正,不就。

十四年农历十月二十日(1641年11月22日)卒,年五十一,葬长洲(今苏州)华字圩。

为诗文立就,但无定体。

尤长乐府,作有杂剧《鞭歌妓》、《簪花髻》、《霸亭秋》,合称《渔阳三弄》,明剧中最为上乘,《词苑丛谈》称其“与徐(文长)文并传”[9]。

其他著作有《脍残篇》及《冬青树》,今佚。

其诗文词、散曲等,后人辑为《沈君庸先生集》。

张倩倩(1594—1627),字无为,自徵元配。

姿性颖慧,风度潇洒,善谈笑,能饮酒。

年十七嫁自徵,生三子一女俱早亡。

遂以沈宜修季女小鸾为女。

小鸾生才六月,即抚于家,直至十岁归母,倩倩教读《毛诗》、《楚词》。

自徵自负纵横捭阖之才,遍游京师塞外,倩倩幽居食贫,抑郁不堪,于天启七年(1627)病卒,年三十四,葬柳胥村西原无圩。

工诗词,作即弃去,宜修以小鸾幼时所忆数首附入传中,钱谦益悉编入《列朝诗集》。

所作《忆秦娥》一词,被选入1983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

李玉照(1617—1679),浙江会稽(今绍兴)人,自徵继室。

明崇祯四年(1631)在京师嫁于自徵,即随夫南归,卜居苏州。

年二十五夫亡后守节三十八年,抚其二子成名,清康熙十八年(1679)卒,年六十三,与自徵合葬。

为诗词秀整,可与张倩倩嗣美。

沈自凤(1602—1678),字君仪,珫四子,生母钱氏,入赘本县周庄(今属昆山)陈氏。

清康熙十七年(1678)卒,年七十七。

沈自炳(1602—1645),字君晦,号闻华,珫五子,生母李氏,博学而属词富丽,于复社号为眉目。

家居吴江县城梅里村,临近太湖,社中名士造访,辄置酒赋诗。

明崇祯十七年(1644)福王立南都,自炳以恩贡生授中书舍人。

复与弟自駉渡江往扬州参史可法幕下,月余返归吴江,与吴昜、孙兆奎等人造箭艘,募水兵,创建义军“白头军”,在太湖地区抗击清军。

次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农历八月兵败,不屈,赴水而卒,年四十四。

著有《丹棘堂集》,其诗深得叶燮、朱彝尊称誉。

妻周媛,字挹芬,出吴江烂溪望族。

聪颖倩丽,善画,工诗词。

沈自龙(1604—?

),字君光,号云纪,珫六子,生母钱氏。

明天启四年(1624)武举人。

崇祯四年(1631)任山东总镇标下参谋都司,六年(1633)克服登州,加游击衔。

沈自然(1605—1642),字君服,珫七子,生母李氏。

县诸生。

性孤峭绝俗,家贫,虽蔬食时绝,仍闭门讽咏不辍。

诗卓然成家,与潘一桂(木公)、史元(弱翁)、徐白(介白)、俞南史(无殊)齐名,号“松陵五才子。

”明崇祯十七年(1644),居母丧,以哀毁卒,年三十八,友人私谥为“孝介先生”。

著有《耒思》、《闲情》二集。

沈自駉(1606—1645),字君牧,珫八子,生母钱氏。

仁和(今浙江杭州)诸生。

读书数十万言,为文章立就,诸兄弟多作徐庚体。

而自駉独好司马子长,故其文有奇气。

貌虽枯羸,而性跌宕有才略。

明崇祯十七年(1644)随兄自炳参史可法幕,月余归里,与兄辅吴昜起兵抗清。

次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农历八月兵败,亦赴水而卒,年四十,葬吴江舍月甲圩。

著有《亡友五君传》,《贺铁庵传》、《兄君庸传》共七篇行世,论者比之于李太白《溧阳贞义女碑》及陈同甫《中兴遗传》。

沈自晓(1609—1673),字君初,号天膑,珫九子,生母李氏。

县诸生。

能诗。

清康熙十二年(1673)卒,年六十五。

沈自南(1612—1667),字留侯,号恒斋,珫十子,生母钱氏。

性恬静,寡言笑,不闻外事,唯好著书,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

清初隐居吴江同里,顺治十二年(1655)成进士,又家居十余年,始选山东蓬莱知县,清介自矢,以恩抚民。

康熙六年(1667)卒于官邸,年五十六。

所著有《艺林汇考》一百七十一卷、《历代纪事考异》四十卷、《明五朝纪事本末》十八卷、《乐府笺题》二十四卷、《恒斋诗稿》四卷、《妇人名字录》四卷、《集陶》(亦名《律陶》)一卷、《酬赠草》一卷,另与蒋自远合作《吴江竹枝词》一卷。

妻顾氏,有孝之姐,有才思,为诗词致逸情闲。

曾咏《墨绣锦缠道》一阕,深为徐

称之。

沈自东(1612—1688),字君山,自号恬静公子,珫十一子,生母钱氏。

浙江喜善县诸生,为人孝弟醇谨,好读儒家书。

乙酉(1645)后杜门赋诗著述不辍,有《丹扆箴》、《譔美篇》(一名《千姓类编》)、《七晋》(一名《贞志赋》)、《文赋》、《墨绣赞》、《孤山竹阁集》、《湖滨步月集》、《戊已新篇》、《群书备问》、《群书辨讹》、《医学博议》,合称《小斋杂制》十一种。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年七十七。

沈智瑶,字少君,珫六女,生母钱氏。

嫁本县陈国珽。

才思俊赡,工诗,与宜修有姐妹连珠之目。

沈自友(1594—1654),字君张,珣子。

承荫为国子监生。

能诗,宗大历,尺牍古雅,具魏晋人风度。

善书,居苏(轼)、米(芾)间。

清顺治十一年(1654)卒,年六十一。

著有《绮云斋稿》,曾为从兄自晋作《鞠通生小传》。

沈自鋐(1583—1615),字穉声,号南荣、璟长子,生母唐氏。

治书,补县庠廪膳生。

与周宗建友善。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卒,年三十三,宗建为作祭文,推重其文章品行。

沈自铨(1585—1629),字穉衡,号云东,璟次子,生母闵氏。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乡试中举。

崇祯二年(1629)卒,年四十五。

沈大荣,璟长女,生母闵氏。

太仓王世懋之子、举人王士騄妻。

工诗文,善草书。

晚年学佛,自号一行道人。

沈倩君,璟次女,生母闵氏。

浙江乌程监生范信臣妻。

能诗。

沈静專,字曼君,璟三女,生母李氏。

浙江喜兴诸生吴昌逢妻。

工诗,能词曲。

遭家坎坷,为诗词多凄激之音。

其夫字适适,故所著名《适适草》。

另有散曲作品收入族兄自晋所辑《南词新谱》中。

亦好学佛,自号上慰道人,撰《颂古》一卷。

沈肇开,瓒子。

国子监生。

著有《语石斋集》。

沈媛,字文姝,瓒长女,诸生周邦鼎妻。

工诗,著有《声香奁》。

其女周兰秀,字弱英,亦工诗,著有《粲花遗稿》。

沈自铤,字公捍,一字闻将,又作文将。

璨三子,与徐崧(臞庵)、沈永寅同为萧孟延之婿。

随族兄自炳、自駉参与吴昜抗清义军,荐授鲁王行人司行人。

清顺治二年(1645)兵败后隐居吴江县城之西吴家港沈氏南庄,与诸高士为诗社以终。

著有《南庄杂咏》、《钓闲集》。

沈自晋(1583—1665),字伯明,又号长康。

初生时,其祖父梦金山一僧来投寄,故自号西来,晚号鞠通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