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895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2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

《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docx

安徽省宿州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文

宿州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文科)

第I卷

一、本卷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根据国务院批复,我国将规划发展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经济区,及澳门横琴地区、中部崛起地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区、黄河三角洲开发区等经济区域。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A.整体性B..开放性C差异性D.阶段性

2.图中各大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构

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3.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区域内的发展还必须

A.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B.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C.保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D.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

【答案】1.C2.D3.B

【解析】

1.根据材料分析,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差异性,故C项正确。

2.考查区域主要的特征。

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故A项错误;区域划分都有一定的规则和依据,故B项错误;区域界线有些是明确的,有些是模糊的,故C项错误;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区域之间特征不同,故D项正确。

3.区域之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都不同,不宜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不宜保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不宜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应该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故D项正确。

【点睛】区域的概念与特点

1、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2、区域的特点:

区域的特点与区域的性质、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有关。

(1)层次性,即区域之间是有等级差异的

(2)差异性,指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

一般来说,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区域内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性越小。

(3)整体性,即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4)可变性,即区域范围、区域界线具有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①界线的模糊性:

有的区域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

②区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地表空间。

③区划的角度、指标、目的不同,同一地表空间,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下表是四川省某山区县1961年和2005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961年

2005年

耕地面积(km2)

400

521

森林面积(%)

36.79

20.46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年降水量(mm)

1369

1087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m2)

61

10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人)

41.5

60.1

 

4.下列数据中,呈上升趋势的是

A.人均耕地面积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粮食产量D.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5.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降水减少

森林减少

气温年较差增大

B.开垦耕地

粮食产量增加

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

开垦耕地

森林面积减少

D.森林减少

气温年较差增大

水土流失面积加大

6.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因水土流失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高的原因是

①降水变率大 ②土质疏松 ③土层较薄 ④人口密度大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答案】4.D5.C6.C

【解析】试题分析:

4.根据表格数据,把耕地总面积、森林总面积、粮食总量和水土流失面积依次除以人口总量即可,人均水土流失面积呈上升趋势的是,所以C正确。

........................

6.山区土层较薄、人口密度大是造成该县单位面积经济损失大的原因,所以B正确。

考点: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在决定建设三峡工程之前,专家曾对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过研究:

阿斯旺大坝在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多方面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主要是河口渔获量减少,下游农田因失去淤泥肥源而变得贫瘠,土地盐碱化,海水侵蚀加重等。

结合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7.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B.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下游供水

C.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D.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8.从年径流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正确的是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C.三峡工程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D.阿斯旺工程上游人口稠密,取水量较大

【答案】7.A8.B

【解析】

7.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养殖等方向的效益,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故A项正确;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故B项错误;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灌溉,故C项错误;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地区,故D项错误。

8.河流的径流量主要与补给量有关,三峡工程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的补给量大,但阿斯旺工程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故B项正确。

下图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示意图”。

图中M地是水草丰美的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20世纪初期以前是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其显著的特点是西部土地的不断开发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门化,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历史上开发M地区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③夏季土壤盐渍化严重 ④土壤板结与酸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胡佛水坝是美国综合开发科罗拉多河水资源的一项关键性工程。

有关胡佛水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施工困难

B.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时易破坏生态环境

C.水坝只有发电功能,防洪、航运、供水功能不明显

D.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

【答案】9.C10.C

【解析】

9.据材料分析,M地是水草丰美的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故夏季不会出现严重的土壤盐渍化现象,故③错误;西部土地的不断开发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长,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专门化,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土壤板结与酸化等问题,故C项正确。

10.据当地地理特征可知,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施工困难,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时易破坏生态环境,交通不便,施工难度大,水坝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功能,故C项符合题意。

“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1.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酸雨危害C.水土流失D.大气污染

12.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主要用作饲料,综合利用率高D.主要用作生活燃料,使用效率低

【答案】11.C12.D

【解析】

11.据图可知,该县农村生活用能以秸秆和薪柴为主;秸秆燃烧会导致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破坏植被会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故C项正确。

12.据图可知该县农村秸秆主要做为燃料,故A项错误;而用做肥料还田的只占3%,故B项错误;用作饲料的比重为13%,利用效率不高,故C项错误;用作生活燃料的占50%,但使用效率较低,故D项正确。

C主要用作饲料,综合利用率高D主要用作生活燃料,使用效率低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3.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C.经济腹地较小 企业间过度竞争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14.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B.用地紧张C.经济发展水平D.人口数量

【答案】13.C14.B

【解析】

13.据图可知,B地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该地区受地形影响,经济腹地较小,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C地位于珠三角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同类企业之间竞争剧烈,过度竞争,故C项正确。

14.A地位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不足,用地紧张等问题凸显,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故B项正确。

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5.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①劳动力价格较低②土地价格较低③长江“黄金水道”④经济基础雄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6.产业转移对“长三角”的影响是

①利于产业升级换代②利于环境质量改善

③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④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答案】15.A16.A

【解析】

15.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劳动力价格较低,土地价格较低,故A项正确;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没有优势,故③④错误。

16.考查产业转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对迁出地来讲,可以利于产业升级换代,将污染企业迁出利于环境质量改善,故A项正确;增加就业机会是对迁入地的影响,故③错误;资源短缺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能是缓解,故④错误。

【知识拓展】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1.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

区域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目的:

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利润。

 

(2)其他因素:

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5、产业转移规律:

产业转移就地域来看,在国内由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在国际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就产业类型来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

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湖区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7.下列不属于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是

A.平垸行洪B.围湖造田

C.宋朝以来的围垦D.泥沙淤积

18.下列关于洞庭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洞庭湖区属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充沛

B.洞庭湖区地处我国江南丘陵,平地少,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必须围湖造田

C.洞庭湖区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农业产量较高

D.由于人口多,土地压力大,所以该区域不能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19.下列洞庭湖区的治理措施,不正确的是

A.湖区围垦B.退田还湖C.移民建镇D.疏浚河道

【答案】17.A18.D19.A

【解析】

17.洞庭湖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导致的,平垸行洪是治理措施,故A项错误。

18.洞庭湖区属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故A项错误;围湖造田会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故B项错误;洞庭湖区劳动力丰富,精耕细作,农业产量较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9.湖区围垦会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湖泊的调蓄能力下降,故A项符合题意;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疏浚河道都是湖区的治理措施。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图中反映出

A.同一植被覆盖度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

21.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合理利用水资源B.设置沙障固沙.

C.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D.小流域综合治理

【答案】20.D21.C

【解析】

20.据图中曲线的关系可知,同一植被覆盖度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正相关,故A项错误;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风速有一定的相关性,故B项错误;在植被覆盖度大于6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故C项错误;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故D项正确。

21.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说法在图中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故可排除A、B、D项。

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2.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A.管道运输B.高压输电

C.水陆联运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23.②③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共同意义是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答案】22.B23.C

【解析】箭头①和③指的是资源跨区域调配中的西电东送,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高压输电。

图中②是西气东输,③是西电东送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共同意义是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22.读图,箭头①和③指的是资源跨区域调配中的西电东送,①是山西能源基地的火电东送。

③是珠江水电东送。

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高压输电,B对。

管道运输主要是天然气,A错。

水陆联运、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不是电力输送方式,C、D错。

23.图中②是西气东输,③是西电东送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共同意义是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C对。

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A错。

不能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B错。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D错。

下图表示利用GIS信息技术绘制耕地农作物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

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曲线,通过描述一年23个时相表现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反映作物从播种、出苗、抽穗到成熟收割时NDVI的变化过程。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4.以上四图为某省耕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四种类型,则该省可能位于

A.辽宁省B.宁夏回族自治区

C.浙江省D.河北省

25.图中农业复种指数最高的可能为

A.a图B.b图

C.c图D.d图

【答案】24.C25.C

【解析】

24.根据题意,NDVI曲线波峰即植被茂盛成熟期;a有一个波峰,为一年一熟;b有两个波峰,为一年两熟;c有三个波峰,为一年三熟;结合选项可知,四省中以浙江省的水热条件最优,故C项正确。

25.根据题意,NDVI曲线波峰即植被茂盛成熟期;a有一个波峰,为一年一熟;b有两个波峰,为一年两熟;c有三个波峰,为一年三熟,故C项正确。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下列问题。

26.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初期阶段B.后期阶段

C.中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

27.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28.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答案】26.C27.B28.D

【解析】

26.根据安微省城市人口比重关系来分析,2005年安徽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5%,说明安徽省城市化处于中期阶段,故C项正确。

27.据图可知,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没有持续快速提升,故A项错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说明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故B项正确;从图中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小于第三产业,故D项错误。

28.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故D项正确;发展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无法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故A、B、C项错误。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9.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技术水平高.B.市场规模大

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

30.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答案】29.B30.B

【解析】

30.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转移,我国家电产业应该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故B项正确。

二、综合题。

31.31.读“西北地区荒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体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东西差异的地理事物

地区

A盆地南缘的绿洲

B地

C地

D地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

不合理开矿

治理对策

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多途径解决生活能源问题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生态退耕

①      ;②     。

(2)写出图示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治理对策。

(3)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答案】

(1)①降水量;②植被(草场载畜量)

(2)①过度樵采②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保护天然草场

③过度开垦④土地复垦

(3)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②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④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解析】本题以西北地区荒漠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查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考查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及治理对策,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

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区从东到西减水量逐渐减小;植被自东到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景观。

(2)考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憔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治理措施主要是规定合理的载畜量,保护天然草场,进行土地复垦。

(3)考查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主要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

气候方面,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大;地形方面,高原面积大,高山环绕盆地,沙漠、戈壁广布;河流方面,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植被方面以草原和荒漠为主要自然景观。

【点睛】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与防治 

(1)荒漠化的成因 

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

 

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

 

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

人与自然的协调。

 

内容:

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32.分析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改变。

材料一 1980年和200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A)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种值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

(2)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原因。

(3)你对东北地区停止开垦湿地持什么看法?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水稻 小麦 

(2)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等。

(3)支持继续开垦湿地会产生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不支持我国的耕地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多,人地矛盾突出,将湿地适量开垦为耕地,增大耕地面积,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解析】本题以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湿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农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考查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

据材料信息可知,种值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水稻,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小麦。

(2)考查三江平原地区农业产品品质优良的原因。

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该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环境质量优良,空气污染小;病虫害较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人均耕地多,地广人稀,商品率高。

(3)考查湿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地为开放性试题,既可以支持,也可以不支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若支持,主要从生态环境破坏等角度分析;若反对,主要从可以增加产量,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