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魏书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072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今日之魏书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今日之魏书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今日之魏书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今日之魏书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今日之魏书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今日之魏书生.docx

《今日之魏书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日之魏书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今日之魏书生.docx

今日之魏书生

 

今日之魏书生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有一位人称“长青树”的“奇才”,自上世纪80年初崭露头角后,很快在国内外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时至今日,他的影响仍是与日俱增,并已超出教育界,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他就是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魏书生同志。

魏书生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他最近的工作生活状况如何?

他的思想和人生轨迹对我们普通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者有何启发?

我们该如何向他学习?

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一行前往辽宁省盘锦市,拜访了魏书生先生。

一、魏书生谈管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在某一专业领域的骨干、新星、名人在“优而仕”之后很快归于平淡的个例,因此,对魏书生的“从政”,很早以来,我们心中是有一种担忧:

这位我国基础教育界不多见的“巨星”会不会随之而淡去“光华”,“重复”成一件憾事呢?

当我们在盘锦市魏书生的家中、工作单位看过之后,特别是与他本人1个多小时的交谈,听了他两场5个小时的报告,并与他的家人、他的同事、当地有关部门交流之后,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

昔日这位教坛“奇才”,正在成为当地政界的“奇才”,他没有为“官场”吞没,反而用他在班级管理、学校管理中形成的个性鲜明的“魏书生式管理”给当地政界带来一股强劲的“清新”之风。

1、服务

“领导就是服务”,是魏书生的口头禅,这也是他独具特色的管理风格中尤为引人关注的部分。

用他的话来说,服务体现在:

当教师,为学生服务;当班主任,为“副班主任”服务;当校长为副校长、师生们服务;当局长为副局长、全局干部职工服务。

——在语文教学中,他为学生服务体现在每堂课都是以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教学重点和内容。

因此,他的语文课堂上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

学生临时点题,魏书生马上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这种现象还出现在上公开课时。

因些,他的语文课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魏书生认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应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叫法应该改变。

比如,教室应该改为“学室”,教材应该改为“学材”。

“学生到学校来,走进教室,打开教材,等待教师,教师不来,我就不学”应该改为“学生来到学校,走进学室,打开学材,自己学习,遇到不会,查找资料,资料没有,询问同学,同学不会,集体讨论,讨论不会,再问学室前边的老师。

正因为魏书生在语文教学中彻底贯穿了服务的精神,所以才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

无论他带的班在入学时语文成绩排在第几,毕业时肯定是全校第一。

——在班级的管理中,他说班主任的工作就是为“副班主任”服务。

“副班主任”在哪儿?

魏书生形象的说,就在学生的头脑里。

魏书生认为,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有积极、善良、向上、爱学习的一面,同时也有懒惰、自私、不好的一面。

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去挑动、扶持学生头脑中好的一面,去战胜不好的一面,“让学生自个儿斗自个儿“,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在魏书生的班上,经常是学生能干的事,小组长不干,小组长能干的事,班委成员不干,班委成员能干的事,值周班长不干,值周班长能干的事,大班长不干,大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

因此他的班上留给魏书生干的事几乎没有。

这样,魏书生就从班主任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观察和思考,在宏观上引导班级自治。

——在学校管理中,魏书生把他的服务思想概括为12个字:

“多工作、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

“多工作”体现在工作量上,他当校长兼书记后,要求自己和校领导班子的上课平均节次和教师相等;“少得利”体现在不与教师争利:

他自己十多年没有领过一次加班费、补助费,还规定领导班子成员一律拿学校创收的二等奖金,让骨干教师拿一等。

“勤服务”体现在解决学校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学习环境;“无亲疏”体现在办事公平、公正、公道;他在处理入党、提干、分房、评职称等问题时不谋私利、不许愿、公开谈,加上有效制度的保证,总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他的“服务型”管理,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能力,因此,他管理的学校依然是老师能干的事情,校领导不干;教导主任能干的事情,副校长不干;副校长能干的事情,校长不干。

这样魏书生又从当校长的具体事务中解脱了出来。

——在教育局管理中,他的服务思想继承了学校管理中形成的12字精神。

当记者走到魏书生局长办公室门口时,一个特别的门牌引起记者的注意,不是“局长室”,而是赫然写着“魏书生办公室”。

环顾走廊,每位负责领导的姓名都写在门口的牌子上,服务意识由此可见一斑。

一位副局长深有感触的说:

“局长在不在家,我们都有事做,为啥?

平时的工作局长都安排好了,给你干你所分管工作的主动权,那些地方干不好,他给你指出来,有错误他主动承担责任,所以干工作既顺心,有长能力。

2、规律

在魏书生身上,有一个最大的迷:

他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精力和超人的能力,因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每年都有几十上百天在外开会讲学,在单位也已接待30个省市区和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内外听课、访问者4万多人次,但他无论是教语文课、当班主任、还是当学校校长、书记、教育局长、书记,一项工作也没拉下,而且干得十分出色。

为什么能如此?

这是因为魏书生找到了干这些工作的规律。

魏书生认为,按规律办事,是最科学、最有效的、也是最省时、省力、省心的。

为了寻找规律,魏书生可谓不遗余力。

翻开魏书生写的书籍,他努力探索规律的轨迹清晰可见。

如果用概括的话来表述魏书生探索出的规律是什么?

可以将之概括为四个字“民主”、“科学”。

这可以在他的论著中得到印证:

《教学要民主化科学化》、《班级管理要靠民主和科学》、《学校管理一要民主二要科学》等。

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书生遵循这些规律是如何把师生关系由“对手”变成了“助手”,如何把班级管理、学校管理、教育局管理等诸多问题简单化,举重若轻地高效率开展工作,如何把乱如麻团的工作头绪梳理得井井有条、样样兼顾,总之一句话,可以看到他无穷精力和能力的源头活水。

在盘锦采访时,记者再一次强烈的感受到魏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指导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巨大魅力。

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的领导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各市直学校正在实施一个《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施方案》,这是在魏书生局长的指导下开展的一个活动。

这个活动有一个背景:

魏局长在分析了国内外100多位教育专家对教育一词的定义后,他认为“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1997年,上任伊始,魏书生的“就职演说”就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七个一”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做1分钟家务活,1分钟踏步,1分钟记忆,1分钟日记,1分钟演讲,唱一首军歌,读1分钟名人传记),要求此项活动深入持久的开展。

有人认为,这些要求都是“小儿科”,魏书生上任没有宏大的构思,独到的创意,激情的演说,看来真是不会当局长。

几年之后,正是这些“小儿科”深刻的改变了盘锦市教育的面貌。

在2001年“盘锦市培养良好习惯现场会”总结会上,市教育局又决定用今后一段时间,狠抓以学生学习习惯为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记忆习惯;演讲习惯;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制定计划的习惯;预习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去做的习惯;自己留作业的习惯;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出考试题的习惯;筛选资料、总结的习惯。

3、制度

规律找出来之后,如何让规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呢?

魏书生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手段:

制度。

魏书生认为,在管理中,由“人治”到“法治”的标志就是是否有完善的制度。

他组织制定的制度很周密。

周密到什么程度?

魏书生有一个标准,努力将事情、时间、人三者落实到实处,朝着“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的目标努力。

他管理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有具体负责的事情,学生每个时间段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

周密的制度是如何制定出来的呢?

魏书生采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办法。

他广泛发扬民主,充分调动起学生、老师、干部职工参与制定制度的积极性后,真正体现了“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的”

制度贵在坚持,这是许多人认为魏书生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

魏书生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一再表示制定和建立一系列的计划、规矩、制度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不移地执行。

为了保证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他又有一些相关的手段予以保证。

其一,制度一旦制订,绝不轻易改变,坚持去做,形成习惯。

如他让学生记日记这项制度,自从他带第一个班级起至今20来年,每届学生都是天天记、人人写、没有例外。

自1997年魏书生到教育局当“一把手”后,每天早上8时全体干部职工做早操,已成为全局同志习以为常、风雨不误的“早课”;每年1月15日8时30分,各县、区教育局长、市直学校校长准时到教育局开会,不再另行通知;每次扫雪,每位机关同志的扫雪区是固定的

魏书生强调,只要他干局长一天,这些规定制度就绝不改变。

其二,制度一旦制订,任何人都要遵守,没有例外。

魏书生担任教育局长以后,制订了一项制度,每年教育口进入,都要参加8月16日的岗前考试。

考试的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行政法规和1张中考(或高考)学生模拟试卷。

考试合格,不用找局长也能上岗,考试不合格,找局长也没用。

这一制度的执行,使多年来复杂的人事问题简单化,同时也把老师们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学习上。

其三,落实制度要有保障。

魏书生认为再好的制度要落实到实处绝非一件易事,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

因此魏书生更看重监督检查系统和总结反馈系统的建立。

监督检查系统,魏书生分为5道关口“自检(良心)关、互检关、值周检查关、职能部门检查关、领导检查关。

魏书生说,领导一定不要把自己置于检查的“第一线“去”揭伤疤“。

领导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老师、教育职工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作用,才能真正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这样领导在与不在都是一样。

总结反馈系统主要起及时修改制度、查找漏洞、完善制度的作用,是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

 4、哲学

魏书生在接受香港大学生高玉女士的采访时说,他不喜欢别人叫他“管理派“,更喜欢别人叫他“哲学派“。

魏书生认为,管理首先要在哲学上有一种使人信服的思想,这样的管理才容易通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魏书生以哲学思考为底蕴形成的“魏书生式管理“思想形成了不可抗拒的魅力。

他对人对事的看法,常常直指本质让人叹服,在人的心中产生了一种震撼力。

这从他管理中突出的人本思想和全局观就可见一斑。

当年,初上讲台的魏书生是因为碰钉子,才开始了他教学与管理上“以人为本“的思考与探索。

起初他在模仿别人上课后,发现效果不好,但他认为”反正这节课所有的知识点,应该涉及到的东西我已经讲了,至于你学不进去是因为你的容器口太小了,不是我的责任。

“他甚至埋怨学不好的学生“我都讲了,人家为什么装得进去,你为什么装不进去呢?

结果是越埋怨效果越是不好。

魏书生后来在探索中才慢慢懂得:

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不是把知识背一遍。

于是,他开始用相当大的气力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

可贵的是,魏书生对学生的研究没有只局限在单个的、具体的人身上,而且还放在了一个哲学范畴的“人“的背景上进行研究。

这个哲学意义上的”人“从哪里去找?

从哪里入手呢?

魏书生从”解剖“自己开始,然后推己及人。

魏书生认为,人的主观认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世界上有什么都会倒映在人的心灵之中,这是规律,也是必然。

因此,一个人就是一个宏大的世界,管理一个人同管理一个世界同样的复杂。

所以,在管理别人之前,首先要研究怎么管理自己,自己也有惰性、傲慢、自私、自卑等,所有的活人都是这样。

我们如何来发扬、扶持自己好的一面,如何能守住自我,也就是我们引导学生管理好自己、守住他们心灵的办法,两者都是一样的过程。

就活人而言再过一万年,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所以,不能苛求学生,苛求别人。

正是对人、对人性、对人生等诸多问题的清醒深刻的认识,他的管理思路才是那样的符合人性、人情,才如此有力、有效。

全局观也是魏书生“哲学派“管理风格的重要保证。

魏书生班上的学生学语文一般先要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开端“魏书生先让学生通览初中三年语文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材,画一个知识树。

引导学生将初中全部的语文知识归纳为4部分、19项、118点。

这样,初中语文知识一共多少,学了多少,还剩多少,一目了然。

然后,再让学生对每本教材进行整体解剖。

宏观、整体、全局式的把握,避免了学生混混沌沌、模糊一片、无从下手学语文的困境。

学生每学一步,都知道自己在全局知识图中的位置。

这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一张“作战地图”。

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在盘锦市教育局一层大厅中,挂着一个醒目的全市中小学分布图,这是魏书生全局观在教育管理中的一个侧面体现。

全局观不仅使魏书生和他班上的学生、他学校的老师、他教育局的干部职工成了学习工作的“明白人”,更重要的是这种管理能使大家集中注意力于眼前的学习和工作,抛开许多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妄想和盲动,有条不紊、井井有条的学习和工作。

魏书生进教育局任局长6年来,其管理思想已在实践中体现明显的效果;盘锦市教育局先后获得市文明机关、省文明机关荣誉称号,是辽宁省纪检监察工作、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和控辍保学工作先进地区。

盘锦市标准化普九工作在全省领先,其经验在国际会议上交流。

盘锦市教育局已成为省、市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采访中,盘锦市委宣传部张丹同志告诉记者,盘锦市教育局在魏书生领导下展示的服务型、高效率、廉洁团结的良好机关形象,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盘锦市委在2002年已第四次下文,号召全市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共产党员向魏书生同志学习。

盘锦市目前正在打造特色鲜明的“地域精神”,魏书生的精神成为其中代表之一。

二、魏书生谈创新

当前,人们对“创新”在其重要性上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什么是创新的内涵却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的认识。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活动、行为都在“创新”的名目下出现。

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新?

魏书生对此有精辟的见解。

创新不是“遍地挖坑”

针对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在工作中为追求“轰动”效应,不断地用花样翻新的手段“推动”工作。

魏书生指出,创新绝不是“遍地挖坑”,一年挖“三百多坑”,而是向深处钻井,钻到新的深度,向高处攀登,攀到新的高度。

具体到德育工作上,魏书生认为,实际上,人们对是与非的标准,对与错的观念,在认识上已是十分清楚了。

既然认清了,认准了,就坚持下去,不要再来回折腾。

德育工作最怕的就是追风,今天跟个形势,明天变个花样,把精力都消耗在不停的选择“突破口”上。

魏书生是如何开展德育工作的呢?

《德育报》上曾发表过魏书生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少说多干,形成习惯》。

魏书生认为此标题可代表他对德育工作的整体认识。

魏书生结合自己教语文课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了一些教育手段,持之以恒,不断向深处开掘,向高处攀登,达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其中典型的手段之一是让学生写日记。

魏书生把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他班上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中无一人间断,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他要求同学们写《谈学习是享受》的日记,不是一篇两篇,而是三年中要写一百篇。

魏书生认为,对学习是享受的认识就是要不断的强化,真正让学生认识并体会到这种享受,从而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他班上的学生因此写过《谈写作业是享受》、《谈画“知识树”是享受》、《谈把厚书读薄是享受》、《谈把薄书读厚是享受》、《谈记名人名言是享受》……魏书生班上学习后进的学生三年中也能写到20多万字的日记。

一位学生在千篇日记总结中写到:

“日记是我最好的朋友和老师,是他使我学会分析自己、战胜自己、养成了自我完善的习惯……”。

1、创新离不开量的积累

了解魏书生的人,都认为魏书生是一个“创新大师”,因为他的许多想法常让人耳目一新,付之实践效果往往很好。

他在讲课中,每逢重要的地方不是加重“声音”,而是故意压低“声音”,这样反而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后排同学都把脖子伸直了去听,魏书生用最小的力气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他把学生在犯错误后写检查书,变成了写说明书,让学生写自己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

这一变化有什么好处呢?

魏书生的一位学生说,写检查书,越写越恨老师,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魏书生称班上成绩最后三名为“后三节车厢”,这一改称,既承认了一种客观现实,又不存在歧视的问题,同时引导了同学们从集体的角度理解和帮助那些一时落后的同学,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这些好点子、新主意是从哪里来的呢?

魏书生认为,创新必须建立在量的积累上,必须付出汗水和艰辛的劳动。

以学习为趣的魏书生,博览群书,这些“闪光”的点子都是他厚集而薄发的结果,是他日复一日不断学习,永葆书生本色,辛勤工作的结晶。

毫不夸张的说,魏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的一些别人司空见惯的问题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少有人能与之比肩的高度和深度。

他在对“学习中驱动力问题的研究”、“学生自我教育、自学方法的研究”、“家庭教育的研究”、“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等一系列由小到大的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上,都闪烁着创新和智慧的光芒,吸引着众多崇拜和关注的目光。

三、魏书生谈人生

人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最容易谈空谈滥的问题。

进几年来,不少地方请魏书生讲学,特别是教育界以外的单位、组织请他讲学,希望他讲的是他关于人生的独到理解。

魏书生谈人生已成为教育界内外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1、不要夸大个人的力量

魏书生是名人、专家、学者、更是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那么,由他带出来的学生会不会特别出色、特别出众、非同凡响呢?

当记者在采访中提出这一问题时,魏书生微微一笑,用闪着精光的黑■子直视着记者说:

“不要夸大个人的力量。

如果那样想,不就太藐视社会的巨大教育力量了吗!

“他接着说,我的学生中优秀的还在坚持用我教给他们的方法,有的已经放弃。

作为教师,当然希望学生在接受我三年的教育后,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愿望是美好的,谁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出一个色彩斑斓的果实,那样更好,但可能性不大。

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让学生和自己在一同学习生活的这一段时间里,做一个好人,让他勤奋、向上,对社会有责任心,让他真、善、美的一面得到成长。

认识到这一点,就不至于浮躁,不会耽于空想和不必要的失望,埋下头来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真实位置,用犀利的目光透彻地解剖自己、解剖周围的人与事,解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

魏书生往往能说出震撼人心的“大实话“。

魏书生认为,做人最要紧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只有在大的方向上看清了,想透了,静下心来,才能干得多一些,踏实一些。

就个体而言,只不过是苍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星体表皮上的一个微生物,如此而已!

2、小人物用不着高素质吗

“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观新域极宽。

这是魏书生自己撰写的对联,也是他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他用上联告诫自己不要骄傲,牢记自己只是一个劳动者,是一滴水,是一粒沙。

他用下联告诫自己永不自卑,不管自己面对的工作多么平凡,钻研进去,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里面都有无穷无尽的学问,都有无穷无尽的乐趣。

听过魏书生报告的人反映,魏书生并不因为认识到个人的渺小、个人力量的有限而自卑而消沉,相反,都为他激情满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为他哲人般的思辩能力而叹服!

魏书生在报告中有一则教育学生的事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告诉魏书生,自己提高素质没有用,反正将来又不当什么大领导、大学者。

魏书生告诉这位学生,正因为将来当不了大领导、大学者才需要提高素质。

因为,假如大领导、大学者心理素质不好,遇事爱发脾气,心胸不开阔,但地位高、学识高,别人还可以让着点,担待点;你将来如果是一个学无所长的“捅下水道的工人“,因心理素质不好遇事吵架,不能与人相处,将来如何生活?

3、两个人生价值等式

对“人“字,魏书生有独到的见解:

人字由一长一短两笔组成,代表着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与人相处要多看别人的长处,让其长处更长。

同时”人“字的两笔是互相支撑的,表明人生在世需要互相帮助,如果一个人有困难时,另一个人不但不帮,反而拆台走开,让有困难的人不能成为“人”而倒下,那么,走开的那人还是“人“吗?

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多做好事,做个好人。

只要人类不灭亡,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管用的道德法则。

对于人生的价值,魏书生给记者开列了两个等式:

一个人的物质价值=一个人干的活—吃的饭

一个人的精神价值=给别人的快乐—给别人的痛苦

正是在这样的人生价值等式的指导下,魏书生真正做到了多干活,少讲究吃穿;平等待人,有求必应,奔赴各地讲学,给别人带去快乐和享受,却不肯给别人带来一点麻烦。

4、享受人生

记者在魏书生的家中看到,不大的客厅变成了魏书生的书房,桌子上、茶几上、沙发背上都层层叠叠的摞满了书,他的书房已成了他放书的“库房“。

家中所有的家具都是过时的,摆放也不太讲究。

等到魏书生局长回家,记者看到他依然是那一身深蓝色西服,烫得很平整,因穿的时间长,西服有点发亮。

这一切是否说明了魏书生是一个不知享受,只知工作的“苦行僧“。

经过了解,记者认为绝不是这样,他只不过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读书、教学和工作上,并从中获得了一些人很少体现过的快乐,甚至可以说,魏书生是一个十分注重享受人生的人。

魏书生常常告诉教育局的干部职工:

“学习、工作、尽责、助人是享受“。

在他每年教育局的计划和总结的最后,总有这样一段话:

全市教育系统的干部、教师力争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在新的一年里享受到为国家为人民尽到责任的快乐。

魏书生告诉记者他从来不去做很费劲的事。

比如写书,至今他已出版了35本专著,但几乎都不是在家中写的,都是在上班时写。

那本印刷8次,发行量为28。

8万册的班主任工作专著是他在当班主任时,爬在教室后面自己的办公桌上完成的。

因此,养成了没有嘈杂声,反而不容易入定写书的习惯。

在学校时,他天天和学生一起锻炼身体,到教育局后,他天天8点准时和全局的干部职工做早操。

他风趣的说:

“我是用上班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很上算!

“他到教育局后,要求大家都高效率的工作,每天下午5时全局就下班,他说,赶快干完活就回家,犯不着老在单位耗着。

魏书生享受人生已达到了分秒必争的程度。

在他看来,迎来送往的应酬,酒桌杯盏间的周旋是对生命的浪费,甚至是一种折磨。

他经常是谢绝了已经热腾腾摆上桌子的酒席,驱车乘机百里千里,赶回家喝上一碗大米粥,把时间省出来看书、学习、工作,享受他乐不可支的人生之旅……

魏书生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育专家,再到出色的教育管理人才,延伸的魅力与时俱进。

魏书生独特的人生轨迹和精辟的思想,将吸引着更多的人去阐释,去学习。

福清市硋灶中心小学德育学习材料

 

今日之魏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