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654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四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docx

《四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docx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学情分析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

对亿以内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态度还是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但这部分知识并不容易掌握的。

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能力目标: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数位顺序与数级;

情感目标:

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

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体会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是:

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比较、归纳,鼓励学生概况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

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我采用让学生实践操作的学习方法,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动手感知。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四)、反思课堂,总结升华。

下面,我来具体说说每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动手感知。

师:

(利用多媒体出示夜晚星空图片)你们晚上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晴朗的夜空,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3000颗,(让学生写在纸上)如果用望远镜大约可以看到5万颗,而用天文望远镜大约可以观察到10亿颗。

学生听到后,会哇声一片,师顺势利导,问:

呵呵,你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引入一个学生身边的场景,通过有趣的情境,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大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

看一看,回顾万以内数的认识

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几十的数、几百的数、有几千的数让学生看图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设计意图:

使学生回顾万以内数的认识,同时复习引出“个”“十”“百”“千”的计数单位。

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二:

拨一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问题:

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

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

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

千位满“十”怎么办?

(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然后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

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

(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板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于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体会到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也是计数单位。

活动三:

读一读,体会到十进制计数法

用多媒体出示课本第2页第一幅图试读六大城市的人口数,并联系活动二讨论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

你发现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之间有什么关系?

有学生会说我发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也有学生会说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我对学生们的发现表示肯定,并鼓励他们认真观察,勇敢发言。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大数的适读,进一步感受计数单位之间关系,从而发现了它们的规律是: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个数一数:

一万一万的数,从96万数到100万;第二个找一找: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举例说明;第三个读一读:

出示图片天安门广场的面积440000平方米,长城全长6700000米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数。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加深和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做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四)、反思课堂,总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再次回顾新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我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游戏引入、动手操作、交流感受、互动合作和课外延伸等手段最大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亿以内数的读法认识。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个内容有利于学生合理的使用面积单位,为后面学习做好准备。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面积概念。

认识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体会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

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难点:

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

 三、说教法、学法理念

    为突破重点,分化难点,我将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通过积极的 “引导”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方法。

努力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让学生说一说。

(平方厘米c㎡平方分米d㎡平方米㎡)

让学生说一说1c㎡1d㎡和1㎡分别有多大?

课前导入练习:

看一看,想一想。

填写什么单位合适?

一张身份证的面积大约45()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大约4()出示主题图和老师收集的资料

老师引入:

同学们刚才看了这么多的图片,你们会不会有书中小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呢?

请学生读一读。

图片中的同学猜到了可能要用更大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想到了吗?

体育场、林场、首都北京面积都很大,测量这种较大的土地面积时,我们常常用到比平方米更大的单位,那就是公顷和平方千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公顷、平方千米。

老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活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的知识背景,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把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公顷的含义。

思考:

让学生回忆边长是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师生活动:

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

(1)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

(2)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

(3)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师强调: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

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板书:

1公顷=10000平方米。

3、单位换算

投影出示或小黑板出示:

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这块菜地有多少平方米?

合多少公顷?

师启发:

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

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鼓励创新)

师生共同小结:

把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乘10000,或者直接加上四个0;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去掉四个0。

应用:

一个足球场,长110米,宽75米。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个足球场的面积有1公顷吗?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在操场上亲自站一站、看一看、估一估、测一测、围一围、想一想等活动,实际感受、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并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有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4、认识平方千米

(1)师导入: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大不大?

有没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呢?

在生活中,如果人们要进行更大面积的计算或是测量时还会用到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板书)。

师:

我们刚才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

揭示:

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表示。

板书:

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k㎡

(2)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

又等于多少公顷呢?

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

(学生独立计算)

(3)交流反馈。

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

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板书: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4)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猜想和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老师做简单总结)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

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

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

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

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师准备好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二、教法与学法:

量角器的认识、用量角器度量角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掌握起来也很困难。

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自主探索法,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

3、动手操作法,通过画一画、比一比等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

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顶点

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请学生来说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进一步推进说说哪个角大多少。

一方面让学生回顾第一段所学的知识——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另一方面由于角的度数对于多数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准确的度数来。

此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到底是大多少呢?

之后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学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了。

(板书:

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

1.认识量角器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P37页,给予提示:

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

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观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器哪些名称。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知识框架。

之后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介绍量角器,再请学生汇报,与此同时,教师出示PPT演示,并加以辅助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知道量角器是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

2.观察量角器,找出常见角的大小

在第一段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因此先让学生观察90°的大小,并体会到与直角相联系,得出直角就是90°。

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找一找30°45°60°120°有多大。

3.学生自主探索角的测量方法。

先小组间进行讨论,如何测量角1与角2的度数,并动手尝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之后再组内交流,得出测量角的方法。

最后小组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小结测量方法,并板书。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价,学生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

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第三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和三角板的度数。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小组活动,动手,动脑,用一副三角板制作各种各样的角。

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角并测一测,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零线对一边,中心对顶点,对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

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为背景,通过探索卡通人物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

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

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说重点难点  ;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1、 复习乘法口诀表。

目的是为了这节课的顺利进行。

   

  2、小黑板出示口算题:

 23×20=         42×30= 

 3、两位数乘两位数。

23×19=          42×29=  23×21=          42×31=  

 4、总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新授。

  

1、课件出示: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

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3、列式:

145×12=  

4、计算过程。

  

(1)笔算。

  

①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反馈计算结果,要求学生回答:

  

先算什么?

(先算145×2)  再算什么?

(再算145×10)  

最后算什么?

(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注意什么。

(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步骤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我们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它们都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总结:

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这一环节,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先是先是让学生估算,再让他们笔算,最后用计算器检验,这样,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  

(三)、巩固练习  。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2、改错题。

  

(四)当堂检测。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学会了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其方法就是: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六)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

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出发,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使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类、观察、讨论等方法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1吕杰教师适时给予鼓励,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3、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技能目标:

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

难点: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晚上,吃过晚饭小明在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了,如果用两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猜测一下:

两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设计意图: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2)引导探索,感知特征21、展示各种情况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学生会出现如下情况。

2、进行分类:

(1)相交与否。

师: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给他们分分类吗?

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分为两类:

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第二种,分为三类:

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

第三种,分为四类:

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师:

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2)引导学生分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

这里学生可能对两幅图有疑问: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把两幅图中的直线分别延长。

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