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0651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

《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与人生教案.docx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1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第一节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

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

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

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入水中。

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

说吧,单脚起跳,一跃而过。

秀才看了埋怨道:

“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说该跃,不该说跳。

”看,他还咬文嚼字呢。

听到秀才的话,我们觉得他迂腐了,拘泥于书本。

从哲学上看,秀才犯的是教条主义错误。

教条主义的出发点是书本上的语句和结论,领导人的讲话,上级的指示等等,不考虑实际情况,往往表现为不重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

我们的实际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

一、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

1、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多样的。

2、世界具有多样性的结构层次。

3、事物具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思,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无论从自然地规律来看,还是从自然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自然界都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宇宙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上帝,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自然界是奇妙的

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倾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在太阳系中,行星的自转轴大多与公转的平面接近垂直,但天王星的自转轴的倾斜度竟为98°C。

躺着围绕太阳转。

它的公转周期为84年,太阳轮流照它的北极、赤道、南极、赤道,其昼夜要42年才变换一次。

月亮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月亮对地球的山脉和海洋的形成、乃至生物体内的韵律都有重要作用。

奇妙的是,月球自转与公转同步,即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恰好等于公转一周的时间!

所以,月亮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冰为什么不会往下沉?

地球大气层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如果地球的直径比现在小,大气层中的氮气、氧气就不能被地球的引力吸住;如果地球的直径过大,地球的引力又将太大而使人体无法承受。

水的重要性不须赘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么,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下到上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现象既不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界先于意识而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例题:

关于意识的正确说法是(D)

A、意识是人脑的生理基础,是人脑的特有功能

B、人脑会思考,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

C、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脑形成的,思维的内容则是人脑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解析:

本题仍是在考查意识的含义,但却是从起源、生理基础、内容三个方面!

分别设置选项。

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A项表述正好相反,故不选。

要形成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B项表述忽视了实践和客观事物这两个要件,“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脑只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要产生意识,除了要有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故不选。

意识包括感觉和思维两种形式,感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思维则是对本质和规律的反映,二者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故c项表述错误。

只有D项准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应入选。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例1、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

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

这说明(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2、青藏铁路要经过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我国政府在规划和建设青藏铁路的过程中,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克服了重重困难,把青藏铁路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等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分析说明国家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是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的。

答案:

(1)根据青藏高原生态脆弱的现状,坚持正确的建设原则并科学制定措施,体现了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2)修建铁路过程中,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并注重与生态保护的结合,坚持了全面、联系的观点,体现了辩证地把握实际,主观与客观做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修建铁路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体现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与人生选择的条件性

要想出人头地,必需找一个强有力的靠山。

然后在靠山面前显示相互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得到靠山的重用。

以毛泽东的学识水平,找一个工作是没有问题的。

师范学校毕业,可以当老师啊。

除此之外,还以投靠孙中山、可以投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可以投靠帝国列强、不能投靠清政府。

(1912年2月12号已经灭亡了)不存在投靠蒋介石的可能,蒋介石是在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起家的。

做洋奴这不是一个有志向的热血青年所能够选择的。

当教师要出人头地太难了。

所以毛泽东只能在孙中山和陈独秀之间进行选择。

毛泽东的老丈人杨昌济,1918年6月,应蔡元培先生之聘,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

和李大钊、陈独秀都是哥们,把女婿引荐给他们是很轻松的一点小事。

谁的忙都可以不帮,女婿的忙能不帮吗?

杨昌济和孙中山不熟,要把女婿引荐给孙中山肯定是一件大事。

所以毛泽东选择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

得到陈独秀的接见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资本。

就像现在得到胡锦涛接见是同样的道理。

这正是毛泽东的过人之处。

1918年8月,毛泽东来到北京,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陈独秀,虚心向其请教。

1919年12月,又到北京拜见靠山陈独秀。

实际的情况正是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发展的。

陈独秀对毛泽东很有好感,认为他的确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青年。

1920年,毛泽东来到上海再次见到陈独秀,向他谈了发起“湖南改造促成会”的计划。

陈独秀让毛泽东回长沙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在建党工作中,陈独秀越来越赏识毛泽东的实干才能。

1923年1月,在国共合作的重要时期,陈独秀考虑到毛泽东一直主张实现民众的大联合,便决定调他到广东,协助中共中央工作,同时派李维汉到湖南接替毛泽东。

1923年,毛泽东离开长沙到达广州,他认真向陈独秀请教。

他的观点符合陈独秀的思想,从而深得陈独秀的信赖。

于是,在陈独秀的领导下,毛泽东和李大钊、张国焘、谭平山、蔡和森、陈潭秋、罗章龙等,一道为中共三大做准备工作。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党内合作”的主张,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但仍保持共产党组织的独立性。

大会选出九名正式委员、五名候补委员组成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陈独秀、毛泽东还当选为中央局成员。

陈独秀为中央局委员长,毛泽东为中央局秘书。

实际上毛泽东直接对陈独秀负责,第一次进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陈独秀对他委以重任,所以,这个秘书不同于一般的秘书,“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

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

有文章说: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毛泽东对他十分钦仰。

毛泽东在陈独秀死后第三年,还说:

“他是五四时期的总司令”,“我们那个时候,……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

我们是那一代的学生。

”建国后,毛泽东再次指出,“陈独秀是当时有很大影响的社会主义宣传者和党的发起者。

”说得太好了,就是有病不帮助治疗。

老子有病儿子不闻不问。

二、人生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三、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2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导入新课

刮风下雨河流奔腾地震海啸斗转星移海陆变迁春夏秋冬春华秋实人的成长历程

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不知不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

归纳: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万物的新陈代谢,生生不已,这也就是《易》所讲的“变易”,世界是一个生生不已的过程。

一、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即:

运动是绝对的。

想一想:

这则广告是用什么观点来进行狡辩的?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

“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有个人按照广告刊登的地址寄去了25生丁。

不久,他收到一封回信:

“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

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

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

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

 

2、物质和运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课堂探究: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提示:

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因为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而不是意识,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则会成为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2)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此观点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大雁塔和故宫处于相对静止之中。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

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

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

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

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

县官听了觉得很有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

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

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张三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物质在运动中发展

(二)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1、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行动成就人生

 三个旅行者徒步穿越喜马拉雅山,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一堂励志课上讲到的凡事必须付诸实践的重要性。

他们谈得津津有味,以至于没有意识到天太晚了,等到饥饿时,才发现仅有的一点食品就是一块面包。

这几位虔诚的教徒,决定不讨论谁该吃这块面包,他们要把这个题目交给老天来决定。

这个晚上,他们在祈祷声中进睡,希看老天能发一个信号过来,指示谁能享用这份食品。

第二天早晨,三个人在太阳升起时醒来,又在一起谈开了——

“我做了一个梦,”第一个旅行者说,“梦中我到了一个从未往过的地方,享受了有生以来我一直孜孜以求而从未得到的难得的平静与和谐。

在那个乐园里面,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智者对我说:

‘你是我选择的人,你从不追求快乐,总是否定一切,为了证实我对你的支持,我想让你往品尝这块面包。

’”

“真希奇,”第二个旅行者说,“在我的梦里,我看到了自己神圣的过往和光辉的未来。

当我注视这即将到来的美好时,一个智者出现在我眼前,说:

‘你比你的朋友更需要食品,由于你要领导很多人,需要气力和能量。

’”

然后,第三个旅行者说:

“在我的梦里,我什么都没有看见,哪儿也没有往,也没有看见智者。

但是,在夜晚的某个时候,我忽然醒来,吃掉了这块面包。

其他两位听后非常愤怒:

“为什么你在做出这项自私的决定时不叫醒我们呢?

“我怎么能做到?

你们俩都走得那么远,找到了大师,又发现了如此神圣的东西。

昨天我们还在讨论励志课上学到的要采取行动的重要性呢。

只是对我来说,老天的行动太快了,在我饿得要死时及时叫醒了我!

二、人生行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作为事物发展规律的联系,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事物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

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东西。

有的唯心主义者宣称,规律是“客观精神”外加给事物的。

他们所说的“规律”其实不过是“天命”和“神意”的代名词而已。

还有的唯心主义者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他们说自然界原本是一团乱麻,毫无规律,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样自然界才有了规律。

这些观点显然都是不对的。

引力规律既不是“客观精神”的产物,也不是牛顿为自然界立的“法”,在牛顿发现它以前,它就一直在自然界客观地存在着,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起着作用。

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也是无限多样的,有现象之间的联系,也有本质之间的联系。

并非一切联系都是规律,作为规律的联系,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本质联系是相对于非本质联系而言的,它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性作用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而区别于事物外部的、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再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联系,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规律是本质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

但规律和它的现象是密切相关的。

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

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最后,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2、规律的种类

(1)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2)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人的思维活动的规律

(二)规律具有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

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2)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

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规律的不可违抗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课堂练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矛盾具有普遍性

解析:

B、c、D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A。

(三)敢于行动与善于行动(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人能够认识规律

如:

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发现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化学元素是有规律的,从而发现了它们变化的周期律;人们还从眼花缭乱的商品交换中,运用抽象思维发现了价值规律;马克思更是对大量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历史上有“草船借箭”“庖丁解牛”的典故,也有古人修筑都江堰的创举,更有今人“飞船上天”“三峡工程”的奇迹。

这些都是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典范。

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课堂练习:

  2003年8月29日凌晨,火星与地球进行了6万年一次的最亲密接触,许多文爱好者有幸目睹了这一天文奇观。

据科学家推算,火星和地球下一次如此亲接触,估计要在2287年,也就是284年后的8月。

上述事实说明( )

A、火星大冲的出现是一种偶然现象

B、火星大冲的出现并无规律可循

C、人类终于完全认识了火星大冲现象

D、人们对火星大冲及其规律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答案:

D解析:

A、B、C项错误,故选D。

根据火星运行规律,“火星大冲”约15年到17年发生一次。

1766年8月、1845年8月、1924年8月、2003年8月和2082年8月的火星大冲,火星的亮度都达到负2.9星等(magnitude是衡量天体光度的量。

在不明确说明的情况下,星等一般指目视星等。

为了衡量星星的明暗程度,天文学家创造出了星等这个概念。

星等值越小,星星就越亮;星等的数值越大,它的光就越暗。

)。

2008年8月27日的火星大冲前夕,火星与地球的距离成为6万年来的最短距离,约5575.8万公里。

火星大冲的时候,火星,地球和太阳会在一条直线上,因为火星在地球在外侧(以太阳为坐标),所以,当成一线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被太阳光照射的火星的一面,这不是像处于内侧的星球,当这样的星球和地球,太阳处在一个直线上的时候,那个星球就把太阳的光线遮盖住了,使我们很难观测到它的面貌。

 

本课小结

本课先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第3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一、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

(一)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自觉能动性就是指人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特点:

1、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的条件。

3、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辨证统一的。

(三)在发挥自觉主观能动性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1、人的自我发展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2、实现自我发展从根本上说需要能动地改造世界。

3、实现自我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自强不息与成功人生

(一)自尊与关注自我的存在

1、尊重自己,肯定自己

2、纳悦自己,完善自己

3、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4、坚持自己,尊重他人

(二)自信与发掘自我的潜能

(三)自强与迎接人生的挑战

 

第5课变化发展与顺境逆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