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0588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顼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图中虚线用箭头表示,则可逆箭头一般应有3处

B.血浆蛋白、抗体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C.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系统只有循环、消化、呼吸和泌尿系统

D.血浆与组织液间可以相互转換,两者的成分及各组分的含量基本相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化学成分和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分析体液之间的关系与对内环境成分的准确判断是解题关键。

A.细胞与外界环境可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进行物质交换,这三者间都是双向箭头,而组织液与淋巴、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箭头,故A正确

B.血浆蛋白分布在红细胞中,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这两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参与的系统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故C错误

D.血浆与组织液间可以相互转換,但两者的成分及各组分的含量不同,如血浆中有血浆蛋白而组织液中没有,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要点:

1.识记人体内的细胞与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如图所示:

2.内环境成分的分析判断:

一看是否是细胞内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解旋酶等;二看是否是细胞膜成分,如载体、受体等;三看是否是外界环境中的成分,如消化液、泪液、尿液、汗液等。

2.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査,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査化验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5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A.表中所测的各种化学物质,都只能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

B.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表中这些化学物质在内环境中的含量处于参考范围内

C.表中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维持的

D.该人甘油三酯的含量略有偏高,且表现为高血糖症状,故平时要控制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

【答案】D

【解析】A.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会含葡萄糖,故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如体温的相对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体现,故B错误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稳态的调节不是只有神经调节,故C错误

D.饮食不当是甘油三酯升高的主要原因。

当进食大量脂肪类,尤其是动物脂肪食物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当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加工精细的粮食进入体内后,会引起血糖升高,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故D正确.答案选D

3.下列关于反射及反射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B.只要反射弧完整,反射活动必然出现

C.反射弧中,反射只通过电信号一种形式即可完成

D.兴奋在生物体内的传导方向不一定是单向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理清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进行需要完整的反射弧,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A正确

B.反射弧完整还需要适宜的刺激,才可以产生反射,B错误

C.反射弧中,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通过突触来完成,兴奋在突触间的信号转换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在体内,多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接受刺激的一定是感受器,,所以兴奋只能由感受器开始到效应器结束,也就是说,反射弧内的兴奋传导一定是单向的.D错误.答案选A

[点睛]:

关于反射和反射弧易错点有:

1.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对感受器的刺激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反射);2.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反射的完成必需反射弧完整);3.误认为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们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下图是人体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可形成不同的反射,这是由于②的不同

B.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全被细胞吸收

C.刺激a处,b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刺激b处,a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D.兴奋在a、b处的传导方向可以是双向的,而在c处只能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反射的概念、兴奋的传导、传递,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反射弧的模式图,综合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及神经元之间传导的形式和特点。

A.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所以不同的刺激下,人体可形成不同的反射,A错误

B.有些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能被神经元再摄取而失活,有些递质被酶降解而失活,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a→b),因此刺激b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点,C错误

D.a、b处都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答案选D

[点睛]:

解答本题要识记: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不同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可以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信号变化形式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易混淆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

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并且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沿反射弧方向单向传导的

5.已知某次实验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如图1所示。

现把两灵敏电流计A1、A2的两极a、c、d、e分别接于神经纤维膜外,在a、c的中点b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灵敏电流计A1、A2指针的偏转情况应是

A.A1不偏转;A2先右偏,后左偏停在0刻度,再左偏到一定程度,再右偏至0刻度

C.A1不偏转;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0刻度,再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0刻度

C.A1先右偏,后左偏停在0刻度;A2先右偏,后左偏停在0刻度,再左偏到一定程度,再右偏至0刻度

D.A1先左偏,后右偏停在0刻度;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0刻度,再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0刻度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若在b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流形式双向传导,由于距离ab=bc,所以兴奋同时到达a点和c点,故指针A1不偏转;

d和e之间兴奋的传递要经过突触,由于A2的两极接于神经纤维膜外,兴奋先到达d点时,d点产生动作电位,即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而此时e点仍为静息电位,即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故指针A2向左偏,当兴奋由d点向下一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小体时,d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A2从左偏回到0刻度,兴奋经过突触传递至e时,e点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指针A2向右偏,兴奋由e继续向下一神经元传递,e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A2回到0刻度。

综上分析,答案选B

C.A1不偏转;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0刻度,再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0刻度

C.A1先右偏,后左偏停在0刻度;A2先右偏,后左偏停在0刻度,再左偏到一定程度,再右偏至0刻度

D.A1先左偏,后右偏停在0刻度;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0刻度,再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0刻度

6.下列对“望梅止渴”与“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没有参与“望梅止渴”的反射活动

B.“望梅止渴”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

C.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人类特有的

D.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

【答案】A

【解析】A.从“望梅止渴”的故事可知“望梅”是指听到了“梅子”这两个字,“止渴”是指分泌唾液.所以“望梅止渴”是听到梅子引起的,有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参与完成的反射活动,故A错误

B.“吃到梅子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故B正确

C.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听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有语言中枢参与的活动,故C正确

D.“望梅止渴”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吃到梅子分泌唾液”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但两者的效应器相同,所以,两者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

故D正确。

答案选A

7.下列对动物激素及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促胰液素,该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B.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甲亢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

C.激素间的作用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二者均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其在内环境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体现

【答案】D

【解析】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故A正确

B.、甲亢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人,通过反馈调节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故B正确

C.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均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生长发育,故C正确

D.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所以激素属于内环境成分,其在内环境中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稳态。

故D错误

答案选D

8.下图是胰液分泌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肠通过分泌激素A可与胰腺细胞进行信息交流

B.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

C.能直接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信号物质有激素A和激素B两种

D.通过神经B和神经A的调节比通过激素A或激素B的调节速度快

【答案】C

【解析】A.据图分析小肠细胞与胰腺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激素A实现的,故A正确

B.据图得知,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有激素A和神经A,所以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故B正确

C.神经细胞将信号传递给胰腺细胞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的,故C错误

D.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反应速度快且准,故D正确

答案选C

9.下列有关人体和动物激素及其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

B.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

C.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D.男运动员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分泌的雄性激素相对减少

【答案】B

【解析】A.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不同是由于R基不同,所以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故A正确

B.垂体受损,其分泌的促激素会减少,导到受其控制的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新陈代谢降低,产热量减少,故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

B错误

C.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要通过体液运输,所以在血浆中含有各种激素,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故C正确

D.根据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如果体内雄性激素含量过多,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激素量减少,从而使性腺分泌的雄激素减少,故D正确

答案选B

10.“甲亢”往往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线粒体的解偶联作用(细胞内有丙酮酸的大量分解,但无ATP形成)导致的。

根据这一事实,“甲亢”患者会出现的症状是

A.吃的食物多,肥胖B.吃的食物少,消瘦

C.吃的食物多,体温高D.吃的食物少,体温低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新陈代谢旺盛,有机物分解多,所以吃的食物多;但由于线粒体的解偶联作用,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不能转移到ATP中,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必然引起体温升高,故答案选C

11.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只存在神经调节一种方式

B.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C.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结果

D.人体发生组织水肿是组织液中水分大量渗入细胞内造成的

【答案】B

【解析】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属于激素调节,故A错误

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B正确

C.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故C错误

答案选B

12.下列关于人从-15℃(产热量m1,散热量n1)到35℃(产热量m2,散热量n2)环境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15℃和35℃的环境中,人体通过调节分别使m1>n1、m1<n2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B.人体在-15℃的环境中存在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而在35℃的坏境中机体不存在反馈调节

C.维持体温恒定时,在-15℃的环境中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35℃的环境中只有神经调节

D.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冷觉和温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要求学生要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过程、,掌握产热和散热的相关途径。

A.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只要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说明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故A错误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15℃和35℃的环境中,反馈调节都存在。

故B错误

C.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所以在35℃的环境中,维持体温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故C错误

D.下丘脑是人的体温调节中枢,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体温调节中易错点有:

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只要体温维持不变,说明产热量=散热量;2.体温调节过程中,改变的是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而不是产热和散热的平衡状态;3.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

13.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淋巴细胞也叫免疫细胞,分布在淋巴液和淋巴结中

B.免疫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C.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免疫系统有防卫功能,且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来源、免疫系统的功能;解题要点是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细胞的来源、准确分析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并能举例说明免疫失调病的特点。

A.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故A错误

B.免疫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故B正确

C.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故C错误

D.免疫系统如果防卫功能过强,会引起免疫失调,如过敏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

免疫调节中易混淆的知识: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对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细胞的监控和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另一功能.2.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均会引起免疫失调病,如图:

14.下图表示病原体侵人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的过程,其中MHC-Ⅱ是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病原体的功能

B.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还可以发生于吞噬细胞中

D.MHC-Ⅱ抗原复合物与T细胞结合后只能启动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A.大多数进入人体的病原体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但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病原体,故A错误

B.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可以吞噬病原体.在特异性免疫中处理抗原的抗原决定簇(这种处理指使抗原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然后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团或沉淀,由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B正确

C.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形成的细胞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故C错误

D.如果病原体是分布于内环境的抗原,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后,T细胞再把抗原呈递给B细胞,从而启动体液免疫,故D错误

答案选B

15.如图表示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变化的曲线。

下列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HIV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

B.可通过注射免疫抑制剂达到治疗艾滋病的目的

C.HIV识别并入侵T细胞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远低于其增殖的速度

【答案】B

【解析】A.HIV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后迁移至胸腺中发育成熟,故A正确

B.免疫抑制剂可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而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故注射免疫抑制剂不能达到治疗艾滋病的目的,B错误

C.细胞膜的识别作用与膜上的糖蛋白密切相关,故C正确

D.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丧失,故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远低于其增殖的速度,D正确

答案选B

16.下列是某位同学对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的总结,其中错误的是

A.无论胚芽鞘离体与否,生长素的产生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

B.无论是否存在光照,生长素的产生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

C.无论胚芽鞘离体与否,感受光刺激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

D.外界刺激的方向总是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的方向相反

【答案】D

【解析】根据达尔文、詹森、拜尔等人的实验内容分析可知:

A.对于胚芽鞘而言,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与是否离体无关,故A正确

B.胚芽鞘尖端能否产生生长素与有无光照无关,故B正确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与是否离体无关,故C正确

D.不同的单一刺激下,生长素横向运输方向不同,故D错误

答案选D

17.某同学想探究生根粉(生长素类似物)对某种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下表是他所做实验的结果,其中插条平均生根数比值是指不同浓度生根粉处理插条的平均生根数与不使用生根粉处理插条的平均生根数的比值。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生根粉浓度(mg/L)

0

1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插条平均生根数比值

1

1.2

3.45

2.95

1

0.45

0

 

A.实验中不同浓度生根粉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B.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一定要注意遮阴和在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C.不使用生根粉处理的插条生根是插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作用的结果

D.由表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生根粉的最适浓度可能在500mg/L左右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着重于实验的注意事项,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A.生根粉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是实验的无关变量,根据单一变量原则,浸泡的时间应该是相同的,故A错误

B.插条离开母体,吸水能力较差,故该实验应在遮阴和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以确保成活率,故B正确

C.插条自身也能产生的生长素,所以不使用生根粉处理的插条也能生根,故C正确

D.由表中插条平均生根数比值可知,促进插条生根的生根粉的最适浓度可能在500mg/L左右,D正确

答案选A

[点睛]:

本实验中需要注意点:

1.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除了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且适宜;2.在实验过程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促进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通过预实验来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浓度范围.

18.如图是对棉花打顶后,测得的某侧芽部位的生长素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未打顶和打顶后第20天,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来源不同

B.未打顶时,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打顶能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持续增高

D.顶端优势现象无法体现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特点中的两重性,理解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解题关键

A.未打顶时,侧芽生长素来自于自身产生和顶芽,打顶后侧芽的生长素只来自于自身,故A正确

B.未打顶时顶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面的侧芽处运输,所以顶端的浓度不是很高,促进顶芽的生长;而下面的侧芽由于浓度过高,生长就被抑制了,所以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故B正确

C.打顶之后,侧芽处没有来自顶端的生长素,相对于打顶之前,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减少,促进了侧芽的生长,故C错误

D.顶端优势现象就是同一器官(芽)对不同生长素浓度敏感度不同的体现,故D正确

答案选C

[点睛]:

本题涉及的知识易混点有:

1.正确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2.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

同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19.下图1是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影响,图2是植物所具有的应激性,即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

下列关于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根的向地性是重力影响的结果,茎的背地性是光刺激影响的结果

B.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图2中c点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1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2中d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1中的A、B之间(不包括A、B两点)

D.图2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1中G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2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1中的G、K之间(不包括G、K两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能够根据生长素作用的特点解释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都是重力影响的结果,A错误

B.茎的背地性是由于重力作用下,生长素由背地侧运输到近地侧,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近地侧的生长,而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茎的背地性没有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

C.图2中d点的生长素浓度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对应在图1中的C点之后的浓度,C错误

D.图2中的a、b两点对应的浓度都是促进生长,且a点的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的生长素浓度,所以图2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若对应图1中G点的生长素浓度,则图2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应在图1中的G、K之间(不包括G、K两点),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本题中的易错点是:

正确理解低浓度和高浓度的相对性,如对根来说,C点之前的浓度就是促进作用的低浓度,C点之后的浓度就是抑制作用的高浓度;对于茎来说,G点是促进生长的低浓度,G-K之间就是促进生长的高浓度.

20.下图1是植物叶片与茎不同部位的名称。

某研究人员在叶片远基端和近基端分别施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得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叶片脱落的影响曲线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叶片脱落是细胞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在离层区水解细胞壁导致的

B.据图2可知,生长素对叶片脱落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