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528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docx

高三历史必修三主观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主观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时当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

《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三新哲学的创立者必须建立一套包含宇宙论、伦理学和知识论的体系,以宇宙论解释宇宙的诞生,以伦理学讨论整个人类问题以及确立人生行事的价值,以知识论确定实然和应然知识的基础。

这个新哲学叫做理学。

——摘自张君励《新儒家思想史》

材料四: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

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

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

”随后自杀身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五: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

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

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

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

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

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

“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

——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4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材料二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2分)?

并谈谈你对这股新思想的认识(4分)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

(4分)

1.

(1)西汉:

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分)

宋朝:

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2分)

经济上: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2分)

政治上:

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2分)

文化上:

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2分)

(2)进步之处:

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任意2点即可)

(3)因素:

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2分)

认识: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色彩,对近代反专制斗争有积极推动作用;(2分)吸取了儒学的积极因素,批判其不合理的成分,使传统儒学在新时期焕发了生机;未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未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2分)

相同原因:

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2分)相似之处:

誓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2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

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

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

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

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

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

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

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

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

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晓燕《西方文明:

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3.

(1)唐宋文化复兴:

中外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经济繁荣;文化政策开明;科举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西方文艺复兴:

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宗教神学价值观,解放思想。

(2)相似:

传统文化的基础;外来文化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要求。

启示:

文明发展需要开放、交流:

文明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支持;文明发展需要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

(3)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

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因而提出了“西学中源”说。

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者。

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

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

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

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

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

”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

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

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

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

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

“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等人倡导“西学中源”说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4.

(1)观点:

西方的科技成就是源于中国的,地球五带理论、地圆说、几何学都是从中国引入的。

背景:

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引进;接触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传统文化束缚;既认识到西学的先进又不敢大胆承认;迎合统治者的旨意。

(2)观点:

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早已存在,反对学习西方;洋务派改造为“中体西用”说;维新派认为西方式议会等在中国古代已存在;章太炎等认为均田制有社会主义成分。

原因:

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击;华夏文明优越感;“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满足传统文化心理,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一种策略;各派都以此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简单类比的思维方法。

(3)原因:

近代“西学中源”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其不科学性日益明显;中国甲午战争的惨败,更证明了其荒谬;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学习西方的阻力减弱;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加理性。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数学和政治事务。

不过,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到文章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上。

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

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

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也正是这一制度(科举制),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的科举制在西方传播,可以追溯到元明时期。

马可·波罗和利玛窦,这两位意大利人均向西方介绍过中国的科举制。

1569年和1583年欧洲出版了介绍中国科举制的书籍。

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思想家都对中国的科举制有过研究。

1846年,东印度公司在一封发给英国政府和议会的公函中,建议吸收中国的科举制度来完善英国的行政制度。

由于东印度公司的特殊地位,该信在英国引起巨大震动,此后,英国的报纸开始不断刊登介绍中国科举制的文章。

出版有关中国科举制的书籍多种。

……1854年,英国提出了关于建立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借鉴中国的科举制,设立英国的常任文官制度。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枢密法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制度原则做了进一步完善。

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

――摘自高连奎《中国大时局2014》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科举制在西方传播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从东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5.

(1)特点:

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考生来源广泛。

影响:

中国:

打破了士人的身份限制,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后期日益僵化,大大限制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人们的创造力、独立性。

(2)特点:

传入西方的时间早;形式多样,有民间的也有官方的、有传教士也有思想家;传播媒介主要是书籍、报刊;逐渐形成热潮;被英国政府借鉴建立文官制度。

(3)通过考试方式选拔人才,能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推动教育文化带来的发展;东西方文明相互借鉴,是人类历史的共同精神财富。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1904年)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愚弱的国民,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材料二“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妹子恰恰死了,大哥也可能在饭菜中和了妹子的肉,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在无意之中,不吃了妹子的几片肉。

现在轮到了我自己┅┅有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鲁迅《狂人日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留学日本时中国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狂人日记》发表的背景、意义。

6.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西学传入、新式学堂建立、留学风气日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民主革命渐成潮流。

(任答4点即可)

(2)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与民主,提倡新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对尊孔复古。

(任答2点即可)意义:

《狂人日记》是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的典范;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向腐朽的封建制度发起猛烈的进攻,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

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以为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一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年1月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1)材料一中陈独秀是如何评价孔学的?

(2分)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2分)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陈独秀的观点?

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4分)

材料二“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于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取”。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4分)

7.

(1)评价:

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缺点更多。

(1分)

理由:

孔学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2分)

a.赞成。

(1分)

陈独秀反对独尊儒学,因为儒学被利用给中国带来了黑暗。

他是站在反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维护封建专制的立场上,是站在倡导思想文化自由、宣传民主科学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是近代中国进步的声音。

(3分)

b.反对。

(1分)

陈独秀把近代中国的黑暗归结为尊儒学有失偏颇,把儒学与近代文明对立起来值得斟酌。

这种割裂传统的观点,不利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倡导思想文化自由的主张也容易导致政治和社会的混乱。

(3分)

(2)向西方学习,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

(4分)

认识:

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4分)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

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

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

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

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

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材料四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以上均摘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简要说明理由。

(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因素最主要有哪些?

(4分)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

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5分)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趋势?

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5分)

8.

(1)根源:

自然经济或者小农经济。

(1分)观点一:

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

观点二:

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

(3分。

(2)演进过程:

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

(2分)两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思想认识的进步(或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2分)

(3)经济: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开始卷入整个世界市场;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等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2分)政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

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分)思想文化:

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想和维新变法思想等。

(1分)

(4)趋势:

政治多极化趋势,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趋势。

(2分)措施:

加快科技进步与新技术发展,促进文明的进步;开发新能源,建立新的资源配置体系;改革教育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加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和谐发展等。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

“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又说:

“是书何以作?

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

“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他提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他指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

(2分)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4分)。

(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2分)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2分)?

(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4分)?

材料三较之材料一、材料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2分)?

(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分)?

9.

(1)共同点: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

(2分)不同点:

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4分)

(2)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

洋务派的观点。

(4分)

(3)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

(6分)

(4)不足之处在于否定一切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

(4分)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1)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思想、科技、政治制度角度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6分)

材料二: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期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2)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各有何特点。

(6分)

10.

(1)表现:

思想:

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科技:

四大发明的发展传播。

政治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6分)

(2)变化:

由领先世界到落后。

(2分)

特点:

①中国重经验,西方重实验②中国重实用,西方重理论(规律)③中国重综合,西方重分析。

(任意两点6分)

11.(12分)中外教育的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卢梭谈到教育时指出:

“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纯洁的,人生来爱自由,……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

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卢梭著《爱弥儿》1762年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1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2分)

材料二福州船政学堂的主要课程为算数、几何、代数、直线与球面三角、天文气象学、航海测算、地理、蒸汽机结构原理、仪表使用和英语。

船政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在各地也普遍受到欢迎。

……(魏翰)长期充任福州船政局恶工程师,后来又担任广丸铁路总理。

留学生李荣芳、郑成分别在驻法、驻美使馆担任翻译。

……

仅北洋海军参加中日甲午黄海海战的12艘战舰中,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就占有10舰管带之职……

——孙占元《左宗棠评传》

材料三蔡元培曾说:

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19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