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答技巧.docx
《小说答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说答技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答技巧
(一)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小说标题的一般作用由标题类型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作用:
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3、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4、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5、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
(指向情节结构)
6、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洗澡》、《子夜》、《红与黑》等。
(指向主题)
7、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二)记叙(叙述)人称(视角)
1、第一人称:
(1)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2)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一人称属于有限视角,受时空的限制性很强。
2、第二人称:
(1)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2)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3)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4)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
(1)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灵活自由;
(2)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3)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第三人称属于全能视角,不受时空的限制。
(三)、情节作用题
(1)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答题思路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突出
(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
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塑造了……
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
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揭示(表
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
丰富主题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
设置悬念,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情节安排的技巧
1、就全文看:
一波三折。
作用: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
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看:
首尾呼应。
作用:
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看:
A、倒叙式。
作用: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B、设疑式。
作用:
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
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C、写景式。
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
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
4、就结尾看:
A、出人意料式结局(突转式结局/欧·亨利式结尾)。
作用:
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
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B、令人伤感的悲剧式结局。
作用:
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
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
人思考;
C、令人喜悦的大团圆式结局。
作用: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
象空间,耐人寻味;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
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这样的结局凸
显出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D、留白式结局。
作用:
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
想象空间,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5、其他技巧特点,如误会、巧合、伏笔、照应、悬念、铺垫、
对比、衬托、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
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人物命运。
3、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
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
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3)揭示社会关系;
(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
(1)突出季节特征;
(2)表现地域风光;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
(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
(6)奠定感情基调;
(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
(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
(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
(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
(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
(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
(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
(18)丰富、深化主旨;
(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环境描写技巧(手法)题
环境描写的常见技巧主要有: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
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明暗对比,色彩搭配,渲染、衬托、烘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④选取某某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描写等等。
2、从写景角度看,有: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
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仰视、俯视、平视;
③写景顺序——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及低,
技巧类题型
艺术技巧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语言技巧等。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一)记叙(叙述)方式
1、顺叙:
按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顺序来写。
作用是使记叙有头有尾,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叙叙述下去。
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内容作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使得文章留下了悬念,能够吸引读者;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故事情节波浪起伏;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
5、平叙: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①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②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③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有不同: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有情节,前后衔接处要有过渡句提示。
④插叙是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而另作安排的;补叙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是对原来的情节起必要的补充作用。
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
动静描写,虚实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工笔),色彩渲染描写,观察角度变化描写,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侧面描写: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3、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4、场面描写:
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
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
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场面描写的几种作用:
(1)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但在具体运用中来看,作用又各所侧重。
(2)渲染气氛,烘托事物。
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
(3)明示或者暗点主题。
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5、细节描写:
有环境细节、语言细节、动作细节、心理细
节、神态细节、外貌细节等。
基本作用:
绘制场景、勾勒环境、营造意境、渲染氛围、烘托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推动情节、刻画人物、深化主题。
人物形象技巧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
(一)刻画技巧
1、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
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2、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3、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
4、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
5、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
6、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氛围,渲染时代气氛,深化主题;
7、其他术语:
工笔、白描、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白描、工笔)、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对比、衬托、烘托)、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二)提问形式
1、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
请简要分析。
或:
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或:
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
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这种提问形式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刻画技巧的辨别,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
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
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
“□□□□□□□□□□(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可列车长说:
“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
“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
”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
“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
”乘客们说:
“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
”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
“摘掉第9车厢!
”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
深夜,他起来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
“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
”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
“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
(本文有删改)
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
(不超过50字)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
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2.补写第二段中“极度读者”来信的内容。
(不超过50字)
答:
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
直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故事的
主体部分叙述了这位读者向作者反映的他与他的妻子的
乘车经历,用的是第三人称。
这种人称的叙述,使故事的
讲述更具有客观性。
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
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
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
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
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
和伤害。
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
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
问题。
②判断问题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
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
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
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