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0186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7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docx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岳麓版

文科基础——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案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试大纲】

●西周时期的政治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梳理】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1、目的:

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

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权利和义务,“土地和人民”、“义务”是联系周天子和诸侯的纽带;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④层层分封。

4、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

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所取代。

●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

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

①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对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占有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过程

1、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权力高度集中。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政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后,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

影响

1、对秦朝: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②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代

措施:

设“中朝”、设刺史;推行“推恩令”。

影响:

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

特点:

三省指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尚书(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作用:

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使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3、北宋

措施:

削实权 (“权”)①削弱藩镇;②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设二府削弱宰相权力。

制钱谷(“钱”)①地方各路设转运使,各州郡赋税均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设三司,三司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收精兵(“兵”)①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影响:

①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

①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②在地主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主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

1、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

①明太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 ②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立内阁,此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票拟”。

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影响:

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

①背景:

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到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②影响: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③特点:

“简、速、密”。

【教学反思】

本单元内容较多,特别是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较乱,学生感觉较难,以后要通过多做题来巩固这方面的知识。

单元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大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点梳理】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

2、铁犁牛耕

    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

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夏商周):

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

开始(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②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③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种所有制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

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2)土地私有制:

(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的危害:

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

春秋战国。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评价:

积极:

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地位(影响):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夏商周三朝:

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

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主要部门及成就 ①冶金业。

冶铜技术:

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冶铁技术:

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

②制瓷业。

 地位:

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丝织业:

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丝国”;丝绸之路;棉纺业:

明代:

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

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1、历程:

    商朝:

“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

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

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

秦统一货帛、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

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宋朝: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

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2、特点:

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出现部门:

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③出现标志:

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④关系: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⑤目的:

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进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二)“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原因:

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

3、目的:

直接:

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

巩固封建统治。

4、内容:

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给予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是进行抑制。

5、特点:

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衙税;④禁止对外贸易。

6、评价:

①积极:

封建社会初期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②消极: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③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2、内容: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危害: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内容大多都属于记忆性的知识,从涉及的内容看,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等。

讲课时通过设计表格,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单元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试大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原因:

①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法家:

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法儒结合,

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家。

新儒学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

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②儒家思想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3、影响:

对当时: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对后世:

①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三、宋明理学

1、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了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心学:

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背景

①政治: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②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③思想:

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

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④主张男女平等。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议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4、影响:

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复习中应重在梳理线索,突出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主张及价值,与上个专题有相似之处,讲课时通过表格教学法,受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单元四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试大纲]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的发展

【考点梳理】

一、科技成就

1、古代中国重大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造纸术: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印刷的《金刚经》;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药:

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②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①战国时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天文学:

①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最早的星表(石申在世界上最早用赤道坐标表示恒星位置);②唐代僧一行主持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次;③元代郭守敬制成的观测天体坐标的工具,“简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他编定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

①春秋战国——出现筹算算法;②东汉——数学菱《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为计算工具、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制记数系统来计算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③西汉——《周髀算经》在世界上最先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定理的特例;④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割圆术,圆周率为3.1416;南朝祖冲之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

★农学

①《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②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③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达到传统农学顶峰,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医药学

●中医学

①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独创了针灸疗法;②战国时期的扁鹊提出四诊法(望、闻、问、切)。

③《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④东流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⑤东汉华佗除创制五禽戏外,还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先河。

●中药学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草本药物之大成,创立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分类法。

2、贡献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①起源: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②成熟:

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商周出现“金文”;③统一:

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后出现“隶书”;④理论:

东汉许慎之总结出“六书”理论。

2、书法艺术的发展:

①魏晋以前的自发阶段:

秦小篆、汉隶书;②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条件:

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

“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他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③隋唐达到新高峰:

背景:

隋唐一统,盛世气象。

成就:

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④宋代书法艺术市民化:

背景:

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特点:

他们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⑤明代书法艺术市民化加强:

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

①起源:

新石器时代

材质:

地面、岩壁、陶器上(彩陶画是杰出代表);题材:

原始集体生活

②战国时期发展:

工具:

毛笔:

题材:

人物肖像;材质:

绢帛; 代表作:

《人物龙凤图》;地位:

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

题材:

珍禽异兽、神仙魔怪   代表作: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④魏晋南北朝:

背景:

崇尚气节的文人兴起;绘画理论: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代表: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⑤隋唐:

背景: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代表作: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人物故事画)、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⑥从宋代到明清:

●文人画的发展

宋代:

①时代背景:

“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的修养;②题材:

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③特色:

更加注重意境。

明清:

特点:

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

●民俗画的发展

宋代:

①时代背景: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②题材:

市井生活;③特点:

写实;④代表作: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明清:

①时代背景:

小说、戏剧迅速发展;②题材:

故事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

4、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①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也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文学成就

●诗词

1、先秦:

《诗经》——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反映贵族、平民的状况。

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

2、汉赋

背景: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兴盛,赋应运而生。

特点:

文采华丽,讲究排比,是一种带韵散文。

3、唐诗

原因:

①统一、强盛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科举制的确立

成就:

①盛唐——诗歌豪迈奔放、刚健清新,成就最大,代表人物有“诗仙”李白;②中唐——诗歌沉郁凝重,代表人物有杜甫(诗圣)、白居易。

4、宋词(长短句)

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②山河的破碎、民众的苦难使人们的感情更加丰富;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代表: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5、元曲

社会背景:

①元朝,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②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代表:

关汉卿《窦娥冤》

●世俗文学

背景:

工商业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适合市民阶层口味的娱乐活动活跃。

1、宋代话本:

话本是说书人所用的底本,塑造小市民角色,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明清小说:

背景:

①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②社会识字率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成就:

①明朝的“三言”、“二拍”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对象写入文学作品;②揭露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的力作有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③四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