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0166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二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一二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一二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一二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一二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二章重点.docx

《第一二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二章重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二章重点.docx

第一二章重点

第一二章重点

1、关于文化的内涵

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

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

科学的提法是:

“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一般认为,“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

广义:

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通常情况下,提到“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狭义方面,即文化的精神形态方面。

2、关于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后天习得的,也是可以代代相传的,习得性是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2)文化是以符号为基础的(文化的符号性)。

---皇帝和官员的服装颜色。

(3)文化有观念的整合性。

--天人合一

(4)文化易于变化(动态的可变性)。

(5)文化具有民族的选择性。

(6)文化是个非常完整的系统。

3.文化定势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整体文化形象。

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

 

4、亚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对文化分类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是把文化分成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亚文化产生于亚群体,亚群体是某个民族内部的群体分化,他们在亚群体中享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准则、交往规范以及认知模式。

5.符号

“符号”就是用某种能感知的形式来代表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结合体。

由形式和意义两个要素构成。

人类语言用声音形式来表示意义,通过听觉途径来感知和理解话语。

6.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仅次于有声语言的交际工具。

文字的创制使语言由凭听觉感知的口头形式转化成为凭视觉感知的书面形式,从而克服了语言在交际中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强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发挥。

同语言比较起来,文字属于辅助性的。

首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离开了语言,文字就没有了依托。

其次,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字出现之前,语言早已存在几十万年了,文字在语言基础上产生。

(2)盲文和手语

盲文和手语属于特殊群体使用的交际工具。

盲人通过触觉触摸硬纸版上凸出的圆点符号来进行“阅读”。

手语的使用对象是聋哑人,它不是一般正常人交际时伴随的手势,而是一种视觉符号。

(3)旗语、灯语和号语

这些符号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能传递的信息也是很有限的。

7.“思维”和“思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不完全相同:

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

换句话说就是,用什么方法想问题,想得多想得少,想得到想不到等等,这种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就是思维;而用不同的方法去想因而得到了不同的认识,想得多或想得少、想得到或想不到也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认识,这些动脑筋想出来的就是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并不是一回事。

但思维和思想又有联系:

因为不管怎么去想,总会想出来一些结果(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反过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结果,总是经过想的过程得出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思维和思想事实上又分不开。

所以广义的“思维”,就既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过程,也包括不同程度或不同阶段想的结果

9.交际的本质属性

(1)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过程。

(2)交际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

(3)交际活动有语用规则和语法规则的。

为什么说任何交际都是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两者是相通的。

没有交际难以形成文化,而文化就是在交际中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文化是冻结了的交际,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只有同一文化的人们在行为规范方面具有共性,或交际双方共享某一文化规范,才能进行有效的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主流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只有双方互相理解或遵循对方的文化,才能保证交际达到预期的目标。

 

10.交际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具有交际需要和愿望的具体的人)

2.编码(传播者依据社会、文化和交往规则,运用某种语言的词法、句法等规则对语码进行选择、组合和创造信息的过程)

3.信息(传播者编码的结果)

4.通道(把信息源和信息接收者连接起来的物理手段或物质媒介)

5.接收者(信息接收者)

6.解码(接受者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化为意义的过程)

7.反馈(接收者对所接收的信息所采取的相应行为的选择)

11.“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概念

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使用不同的母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的语言交际。

12.与“言语交际学”的区别

研究言语交际的一般特征、过程、环节、规律、效果,通常以某种特定文化背景为论述基础,但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交际者的言语交际。

 

14.与“文化语言学”的区别

主要论述特定文化要素在特定语言系统中的投射和反映,包括语音、语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表现特征,是通过文化来研究语言,但不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交际者的言语交际。

15.汉语同汉字的关系

同语言比较起来,文字属于辅助性的。

首先,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离开了语言,文字就没有了依托。

其次,从人类历史

的发展来看,文字出现之前,语言早已存在几十万年了,文字在语言基础上产生。

16.与“社会语言学”的区别

主要侧重某种社会形态和和某种特定语言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1、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或文化中的人们所回避不了的指令、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道德的标准等等。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可评价系统,变成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

2.群体取向

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

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

3.个人取向

西方人,尤其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

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取向渊源于十五世纪的文艺夏兴时代,在二十世纪它得以发展到顶点。

评价:

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取向并不意味着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可以为所欲为,不顾他人。

他们崇尚个性解放、提倡自我奋斗,是在法律、法规约束之中的,因而在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

过于强烈的个人主义取向也有一定的消极性,过分的个性张扬影响了社会群体的合力,过于自信、自重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亲和力。

 

4.求变与求稳定是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美国文化的真谛在“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

对美国人来讲,变化,发展,改善,进步,成长与未来几乎都是同义词,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就没有未来。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生活则在稳定中求进步,求发展。

“统一和稳定”是是社会发展的保证,这当然包括家族、家庭、社会和国家乃至个人的社会地位、地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稳定。

中国正是在“稳定”中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的。

5.性本善的看法(6题)

人性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中国人传统的人性论是性善为本,这种人性论渊源于孔子思想,他指出,“性相近,习相远”。

从他的“仁者爱人”,“为仁由己”,以及“安于现状”的原则来看,孔子主张性本善。

中国文化主张“性本善”,这是文化特质所决定的。

但在惩治“恶”的方面,仅仅靠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修身是不够的,这只是社会道德范畴的约束机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人成为善人。

因此法治是必须的,法律作为维持社会公平、合理的工具,是任何文化都必须有的范畴。

正是这个缘故,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就是进一步健全法制,依法治国,维系社会治安,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7.中国民族性格较突出的特征:

(1)中庸恭谦、内敛含蓄;

(2)情感本位、和平宽厚;

(3)聪慧灵巧、机动权变;

(4)勤俭耐劳、安贫乐道;

(5)家庭至上、崇拜权威;

(6)具象思维、整体把握。

8.中国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关系

物理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城市建筑、城市布局以及家庭房间的布置、装饰等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人们的活动和行为方式。

多数人类学者、社会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

在古代,文化和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

中华民族发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西边是喜马拉雅山脉,东边是茫茫大海,南边在古代是尚未开发的不毛之地,而在北边,从秦始皇开始就修了长城。

中华民族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环境的封闭带来了生活的稳定,农业生产促成了小农经济。

经济小农化,国家家庭化,社会等级化,礼仪规范化,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就在这个起点上演绎出来了。

9.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

代表中国文化的北京城以高墙深院的四合院结构为特点。

每个四合院好比历史隧道,代表着传统文化。

传统的北京的民宅里巷有着庄严肃穆之感,它的四合院是有等级的,是家长制的。

它偏正分明,主次有别;它正襟危坐,慎言笃行;它是那种正宗传人的样子,理所当然,不由分说。

10.11整体直觉思维与分析逻辑思维

西方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这是一种“无领域依附”型的思维活动。

西方人强调感官所提供的原材料,并把理性原则应用于这些原材料,使其成为有规则的,自我连贯的整体。

西方人对宇宙间的一切二分,他们把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截然分开,把统一的世界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且注重内在的差别和对立,寻求世界的对立,进行“非此即彼”式的推理判断。

东方社会,尤其亚洲的文化或社会,则不习惯于西方文化的那种逻辑和分析,他们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著称于世。

譬如,就思维定势而言,直觉的整体性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思维的主要特征。

思维的整体性是指思维的对象,成果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加以改造,二者都表现出综合和整体的特征。

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中国人不象西方人那样一切二分,他们把事物放在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去把握,而且运用整体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即整体性的认识去认识客观事物,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13.汉民族的具象思维的特征

汉语形象化、隐喻性较强

比如荀况《劝学》与培根《论求知》都论述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态度,但说理的方式截然不同。

《劝学》多用比喻论证和正反论证,不直接点明主旨,读后仔细思考,意义深刻;《论求知》用的是陈述分析法,以冷静的逻辑论证阐明主题,条分缕析,说服力强

14.定势与偏见

定势是一种思维定势,过于一般化的、过于简单化的、过于忽略细节的、过于夸大某种信念的认知方式。

定势往往带有既定的信念和情感。

定势对跨文化交际有直接影响。

偏见是对事实调查之前就已形成了的判断,或不成熟的评价。

一般来讲,它是一种对某一群体的否定的态度,因为它是一种以错误的或不可变通的概括为基础的一种反感心态。

15.关于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是民族自尊、民族优越感的极端心态所产生的一种定势与偏见;指某个民族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对待其他民族的参照系,以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把本民族的文化与其他文化对立起来。

例子:

古代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很强的民族中心主义,这是过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产物。

古代中国之所以叫做“华夏”,因为这是大国之号;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称谓前都要冠以“大”字。

同时古代中国又把那些非华夏文化的民族称之为夷、戎、蛮、狄

16.隐私

隐私是一种普遍现象,从本质上来看,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群体的选择性的控制机制。

有的文化通过物理环境调节隐私,有的文化则可能依靠心理机制调节或保护隐私权。

隐私又可以包括大至群体的利益的保护,也可小到个人的私事和隐情。

有的学者曾把隐私分为四类:

(1)隐居(solitude),即与外界隔绝;

(2)亲密无间(intimacy),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隐私;(3)匿名(anonymity),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self-reserve),即指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17.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家”的文化,个人的存在价值与“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中国人的隐私存在于群体与群体之间,大都属于群体内部的秘密,具有很强的集体功利性。

维护隐私的目的是为了协调不同群体之间以及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是崇尚集体主义的表现。

这种隐私观的外化表现就是“墙”,“围墙心态”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说到底,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崇尚群体隐私的心态是集体或群体取向的必然结果。

西方文化中的隐私一般是关于个人的信息,以及个体认为与社会伦理道德不相符合的想法和事情,是个体价值利益的体现。

维护隐私是尊重个性和人权,是崇尚个人主义的表现。

在社会中,他们是独立的;在单位中,他们也是独立的;在家中,他们仍然是独立的。

为此他们需要构筑自己个人的领域。

美国人崇尚空间,通过空间来构成个人领域,以调节与别人的交往。

他们的界限意识十分敏感,他们需要一段空间距离来保护自己周围那块无形无影的领地。

(三)社会关心及隐私侵犯

在美国文化中,年龄,工资,出身,宗教信仰,私人信件,日记,家庭关系,夫妻生活,私人友谊,以往的过失,特殊疾病,心理偏好,生理特征,个人嗜好,健康状态,婚恋史,身世,财产收入等无不被看作隐私。

属于美国文化的隐私范畴的事情,在中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们往往受到社会、他人的关切(socialconcern)。

人们不经允许涉足他人的生活领域,不仅不为忤,反而是天经地义,是关系亲密、相互关心的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