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135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5章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Word版含答案

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

考点

知识细化

素养要求

应用实践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

环境各要

素的相互

关系

五大组成要素及特点

研究某一要素的分布、发展变化,分析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绘制简单的关联示意图

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列举实例说明新功能

研究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各要素间的联系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

环境整体

性的表现

与意义

整体性的含义

研究环境变迁,分析整体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能列举实例进行解读

研究特殊环境特征,分析整体性

整体性原理的指导意义

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研究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整体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98页)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

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

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

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氧气的平衡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

[特别提醒]

(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

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

 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1)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

(2)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

①河流: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

②动物:

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气候:

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

④土壤:

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⑤整个地理环境:

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区域认知——趣味思考

1.有人说长江三峡水库的修建耽误了崇明岛的“长大”,你认为有道理吗?

为什么?

[提示] 有一定的道理。

三峡水库的修建拦截了一部分泥沙,使随长江径流入海的泥沙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使长江口的崇明岛这个冲积岛淤积减缓了。

2.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 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对应学生用书第99页)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❶,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❷。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❸。

据此完成

(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思维流程] 

信息

提取

❶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❷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❸图示主题为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❹图中显示长江口附近海域西部的浮游植物密度较东部小

教材

寻因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❸、❹可知,长江口附近海域的8月浮游植物密度是自西向东增大的

(2)由信息❶、❷可知,不同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结合❸、❹可推知,夏季长江入海径流量大,水体含沙量大,泥沙中营养物质丰富,随径流入海以及海水的顶托影响,长江口附近水体中含沙量与营养物质自西向东增加,因此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增大

(3)由信息❶可知,营养盐、光照、水温是影响海水浮游植物数量的正相关因素,到冬季时水温降低,浮游植物数量会减少,此季节入海径流减少,泥沙含量减少,营养盐类物质减少,密度高值区会向陆地方向移动

[尝试解答] 

(1)D 

(2)C (3)A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2)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河流运动塑造地貌,地貌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分布特征

大气

大气运动(风力作用)塑造地貌,高大的山体阻碍大气的运动,进而形成地形雨

土壤

坡度陡,易形成水土流失;坡度缓,土壤沉积,土壤肥沃

生物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进而影响地貌形态;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农业发展

(3)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大气

气候的干、湿、冷、暖影响土壤,土壤是气候的反映

生物

土壤的肥力、酸碱性、透气性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地形

土质疏松,易形成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并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

地壳表层的岩石圈经过风化作用成为风化壳,即成土母质

 (4)生物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联系

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命题视角一 针对某一地理要素,研究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019·深圳模拟)某研究小组5~9月选取祁连山南坡同一植被类型的四块不同样地,研究同一植被类型生长季地上生物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上生物量的大小与前几个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关。

下图示意四块样地灌丛草甸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1.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所在自然带不同  B.海拔不同

C.水热状况不同D.地处坡向不同

2.乌鞘岭与野牛沟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月份存在差异,下列自然原因可能正确的是(  )

A.乌鞘岭距海近,7月累计水分最足

B.野牛沟纬度低,9月累计热量最足

C.乌鞘岭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D.野牛沟在7~9月的气候条件最好

1.C 2.D [第1题,植被的生长状况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因而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气候条件(水热状况)不同造成的;研究地都位于祁连山南坡,植被类型相同,所处的自然带也相同。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野牛沟在7~9月的生物量最大,说明此时段气候条件最好;乌鞘岭在7~8月的生物量最大,气候条件最好。

]

命题视角二 研究某特殊区域,分析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群岛面积12200km2,由数百个小岛组成。

岛上植被低矮、浓密,无天然树木生长,鸟类丰富。

读图,完成3~4题。

3.群岛上无天然树木生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阴凉多风的气候B.过早与大陆分离

C.单一的地形D.火山不断喷发

4.群岛上鸟类丰富得益于(  )

A.靠近大陆的位置B.流经沿岸的洋流

C.缺少大型食肉动物D.受人类活动影响弱

3.A 4.B [第3题,读图可知,该群岛位于南半球西风带内,常年受西北风影响,且受西风漂流影响,阴凉多风,不利于树木生长。

第4题,群岛四面环海,受沿岸洋流影响,饵料充足,鱼类资源丰富,适合鸟类生存;是否靠近大陆和是否有大型食肉动物对鸟类生存影响不大;根据题目信息不能判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弱。

]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 第

(1)题,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

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2)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且数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意义

 (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❶。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❷。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❸。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思维流程] 

信息

提取

❶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使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中分离出来

❷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❸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大陆冰川消退后,补给类型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

❹图中显示了地中海、黑海、里海的地理位置及周围地理事物分布

教材

寻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使山脉隆起,进一步改变了区域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地理事物,影响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❶可知,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使里海从地中海中分离出来,结合信息❹可以看出,板块运动导致了山脉隆起,使里海流域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同时山脉隆起也阻挡了海洋气流进入,使气候变干

(2)由信息❷可知,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此时大陆冰川开始融化,大量进入里海,使其补给量大于蒸发量

(3)由信息❸可知,气候进一步转暖后,大陆冰川大幅消退,此时里海的水源补给由冰雪融水补给改为河流水补给且此时蒸发加剧,导致盐度升高

(4)由信息❶和信息❹,可推知板块运动是其演化的必要条件

[尝试解答]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1.要素分析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实践应用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警示作用:

针对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恶化表现,分析对其恶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根本原因,寻找修复环境的方法与途径。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指导作用:

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进行生产、生活活动安排时,充分考虑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合理安排各种活动的方式、强度,以促进环境的和谐发展。

命题视角一 研究环境变迁,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图Ⅰ

图Ⅱ

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

2.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

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

1.B 2.D 3.A [第1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

第2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

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

第3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和技术发生了变化所致。

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占用耕地,导致农田面积减小,使年NPP降低。

在2001~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

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

命题视角二 研究特定环境特征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雪线之下,高山草甸、灌丛之上,有一种接近荒芜的地带,这种地带有大量的岩块与碎石,这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沿着山坡缓慢滑动,人们称这种地带为流石滩。

位于横断山脉中段的白马雪山便存在这种流石滩,流石滩上的植物生长时紧贴地面。

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与白马雪山流石滩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冰川搬运高山物质堆积在山坡上

B.高山冰雪融水带来的物质堆积

C.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冻融作用强

D.海拔高,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5.白马雪山东、西两侧流石滩顶部位置存在明显的海拔差异,东侧明显高于西侧,主要原因是(  )

A.西侧降水多B.西侧光照强

C.东侧蒸发强D.西侧坡度大

6.流石滩上的植物生长时紧贴地面,这反映的环境特征是(  )

A.寒冷,多强风B.日照弱,空气稀薄

C.冰雪融水充足D.土壤肥力低

4.C 5.A 6.A [第4题,流石滩的形成与冰雪融水搬运无关,因为水的搬运有分选性;与冰川搬运无关,因为在雪线以下石头还能沿山坡缓慢滑动;如果以风力侵蚀为主,岩石会更加破碎且碎屑物分布比较规则,而不是大小不一的岩块与碎石;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如冻融作用形成破碎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

该地海拔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风化及冻融作用强,形成流石滩,故选C。

第5题,白马雪山西侧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南季风沿着河谷向上,给白马雪山西侧带来大量降水,雪线较低;白马雪山东侧为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雪线较高。

由材料可知,流石滩位于雪线之下,所以导致白马雪山东侧流石滩顶部位置高于西侧的主要原因是西侧降水多,故选A。

第6题,流石滩所处位置地势高、温度低、多强风,所以植物生长时紧贴地面,故选A。

]

命题视角三 研究人类活动影响,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7~9题。

7.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

9.“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7.A 8.D 9.C [第7题,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等作用。

第8题,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

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

第9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