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083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8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8高考历史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着重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主要经济建设方针,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突出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创性作用。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重点考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方向和历史意义(影响)。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明确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概况。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针对性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完善过程。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计划经济体制的内涵、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趋势、改革开放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趋势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

20世纪60年代我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起因、20世纪60年代农村政策调整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影响、归纳国企改革的主要目的、内容、比较不同时期农、轻、重比重的变化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

建国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引入1992年后的“下海潮”,考查市场经济改革、以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图示,考查对外开放、以社会热点“农民工”为切入点,考查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

创设工厂生产场景,考查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引入杂志封面创设新情境,考查“大跃进”运动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17·海南高考·12)图2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建国初期农业使用机械生产

2.(2017.4·浙江高考·14)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D

【解析】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是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不是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和平办法,故A项错误;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内容,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是在改革开放后,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和平的办法是指三大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故D项正确。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三大改造)

考点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2017·江苏高考·13)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

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可知,作者是要肯定“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而非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故A项错误;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说明此前中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且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故B项错误;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完全的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肯定了市场的作用,实际上是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材料涉及的是计划和市场发展经济的手段,没有涉及所有制,故D项错误。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探索

考点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01.(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

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

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

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

这突出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A.地域范围从点到面

B.投资领域全面放开

C.开放领域日益扩大

D.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答案】C

02.(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2017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到:

“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

”此后,我国政府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十年实践”,所以此后的实践活动当在1990年以来。

结合所学,A为1980年,B为1984年,D为1985年,时间均不符,排除。

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选C。

考点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01.(2017·北京高考·18)据图8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考点】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02.(2017·海南高考·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  )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相应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故B项错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确立,而材料中数据反映出指令性计划在资源配置中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还未确立,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中国资源配置手段的变化,没有反映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故D项错误。

【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归纳总结】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时间:

1949年—1952年

2、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2)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3)合理调整工商业。

3、意义:

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时间:

1953年制定。

(2)内容:

①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

(2)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对象: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5)方法:

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6)结果:

到1956年底。

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意义:

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③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提出:

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2、实施:

1953年——1957年

3、成就: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方法技巧】

(一)中国现代史分期(1949年——今)

1、过渡时期:

(1949年——1956年)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年——196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4、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今)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一条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个“计划”:

“一五”计划。

两个阶段:

国民经济的恢复;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区别:

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运动

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农民有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2、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国有制,把农民个体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四)一五计划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历史因素:

近代重工业基础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现实需要:

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苏联经验:

苏联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关系:

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

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2)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六)易混易错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错误。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但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

正确。

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

(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正确。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实现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

但由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七)“赎买”政策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资本家分配利润的办法称为“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5%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

“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典题探究】

01.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

这表明毛泽东(  )

A.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B.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C.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D.认为资产阶级应该保留自己的立场

【答案】C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02.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

这反映了(  )

A.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          B.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

C.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          D.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C

【解析】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出现于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汽车命名的问题,没有说这两辆汽车的下线对工业化的作用,故B项错误;从两辆汽车的名称“解放”和“红旗”可以得出这两辆汽车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有政治意义,故C项正确;新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

【归纳总结】

(一)成功的探索——中国八大

1、时间:

1956年

2、内容: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影响:

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曲折的道路

1、原因:

(1)党内“左”倾错误开始泛滥,政策指导出现失误,修改了关于八大的正确主张。

(2)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3)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

2、表现: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

1958年发动以大练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

3、结果: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造成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时期(1959—1961)。

4、评价:

(1)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

(2)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正确方针。

(三)调整中前进: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方法技巧】

(一)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可归纳为“一、二、四”

一条主线: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两大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主要矛盾;“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四大失误:

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二)“左”倾错误事件的特点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它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了基本国情,犯了“左”倾错误。

(2)“大跃进”的特征:

工业上以钢为纲,大炼钢铁。

农业上浮夸冒进,谎报粮食产量;“大跃进”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人民公社化特征:

共产风、“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人民公社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农民积极性下降,农业发展停滞。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运动的区别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四)易混易错

(1)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正确。

中共八大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但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2)“大跃进”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错误。

“大跃进”最重要的特征是高指标、浮夸风,其主要教训是要遵循客观规律。

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最主要的教训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五)整合理解建国后中共在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外交上,从50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着眼于意识形态,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60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

(4)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5)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六)1956~1976年经济建设的失误及其启示

(1)失误与挫折

项目

背景或原因

内容

结果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形势判断错误,希望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大跃进”运动

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争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片面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环境

人民公社化运动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提倡“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浪费了资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惨重,出现国民经济的大劫难

(2)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整生产关系。

③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④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⑤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⑥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典题探究】

01.下为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对此表理解正确的是(  )

表1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

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A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02.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审阅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写了一段文字: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

毛泽东的“跃进观”就是(  )

A.要打破常规走新路          B.实现科技高速度发展

C.大力变革科技体制          D.超越现实实现新突破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

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可知,毛泽东此时的“跃进观”就是要打破常规走新路,故A项正确;在毛泽东看来,科技的高速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和途径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体制改革方面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同样,材料中也没有对“超越现实”的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

【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归纳总结】

(一)原因:

1、“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公有制,

2、党与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准备不充分

(二)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三)结果:

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巨大的损失。

【方法技巧】

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历程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国情出发。

2、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经验,但不可以机械照搬别国模式。

3、经济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