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9847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外国文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外国文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外国文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外国文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教案.docx

《《外国文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文学》教案.docx

《外国文学》教案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古希腊文学

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

其文学分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公元前12——8世纪

这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的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又是欧洲文学的源头。

它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散见于古希腊各种文献中。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认识世界最原始的思想表达形式。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古希腊人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杜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2、第二阶段:

公元前8——6世纪

奴隶制社会形成的时期,文学成就包括抒情诗、散文、寓言。

抒情诗是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的诗歌形式,没有氏族庇护的人们,摆脱了氏族重视集体情感的意识和传统的束缚,个人的遭遇引起了种种复杂的情感,抒发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立自主情绪的抒情诗日益发展起来。

抒情诗源于民歌,多以双管、排箫和竖琴伴唱,主要体裁有哀歌、讽刺诗和琴歌,反映上层贵族的情趣。

著名的独唱诗人是萨福(公元前610—?

)和阿拉克瑞翁(公元前550—465),合唱抒情诗人是品达(公元前522—442)。

女诗人萨福以写作爱情抒情诗为主,她的诗歌感情真挚热烈,语言朴素自然。

她的诗体被后世诗人模仿,称为“萨福体”。

阿拉克瑞翁的诗歌颂爱情和醇酒,后世诗人模仿他的诗体,称“阿拉克瑞翁诗体”。

品达的诗充满爱国热情和道德教训,诗风庄重,词藻华丽。

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人把他的诗看作“崇高的颂歌”的典范,密尔顿、歌德等人都曾模仿他的风格。

3、第三阶段:

公元前6——4世纪

 奴隶制城邦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

这时期的文学主要指雅典文学,文学成就包括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等,其中戏剧成就最大。

希腊文学在雅典全盛时期达到了高峰,涌现出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著名的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具体内容见专节)

4、第四阶段:

公元前4世纪末——2世纪中叶

奴隶制衰微时期,亦称“希腊化时期”。

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

代表剧作家是米南德(公元前342—292),写作家庭喜剧。

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灭亡,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结束。

二、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通常划分为3个阶段:

1、共和国时期的文学(公元前3世纪至前1世纪)是古代罗马文学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成就是戏剧、散文和诗歌。

戏剧直接移植希腊戏剧形式。

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2世纪间,罗马出现著名喜剧家普劳图斯(约前254——前187)和泰伦提乌斯(约前186——前161)。

他们的喜剧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同时揉入罗马生活。

普劳图斯还吸收罗马民间戏剧的因素,为罗马化喜剧的形成做出贡献。

普劳图斯流传后世的作品有2l部,著名的作品有《孪生兄弟》、《一坛黄金》、《吹牛的军人》等。

他的喜剧对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家产生过影响。

卢克莱修(约前93——约前50)的哲理长诗《物性论》;卡图卢斯(约前84——前54)的优美抒情诗颇负盛名。

西塞罗(前106——前43)的演说词达到古希腊以来雄辩术的高峰,成为拉丁语散文的典范。

2、奥古斯都时期的文学(公元前1世纪后期至公元1世纪初期)是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文学主要是诗歌。

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是著名的三大诗人。

维吉尔(前70——前19)的主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史诗《埃涅阿斯纪》(或译《伊尼德》)。

《埃涅阿斯纪》描写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沦陷后率众到意大利建立国家的故事,歌颂罗马国家的历史,颂扬奥古斯都的功绩。

《埃涅阿斯纪》学习、模仿荷马史诗,这是欧洲第一部文人史诗,对后来欧洲的史诗产生重要影响。

3、帝国时期文学(公元1世纪——公元476年),古罗马文学走向衰落的时期。

塞内加(约前4—65)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悲剧作家,他的悲剧取材于希腊神话,常常影射现实生活,多以恐怖、流血、鬼魂、巫术场面增强悲剧气氛。

他的悲剧对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产生很大影响。

第二节荷马史诗

1、形成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记》),相传为荷马所作。

2、内容与意义

《伊里亚特》、《奥德赛》都是写特洛伊战争的。

《伊里亚特》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战争最后50天的战况,《奥德赛》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从特洛伊得胜回国飘流海上的经历。

3、特点

荷马史诗的情节集中,结构巧妙。

《伊里亚特》集中描写了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50天中发生的事情,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而展开,其它事件都与阿喀琉斯的愤怒有关,在50天的事情中史诗的叙述有详有略,重点描写的只有10天。

《奥得赛》的情节集中描写主人公10年漂泊的最后40天,他以往的经历通过主人公在阿尔西诺斯宫中的讲述来表现。

史诗的情节贯穿人和神两条线索。

神话的因素在史诗情节中具有制造或解决冲突、推进情节变化发展的作用。

荷马史诗在叙事方面风格多样。

《伊里亚特》描写的是战争生活,风格雄健、悲壮。

《奥德赛》描写航海和家庭生活,风格绮丽、温和。

《伊里亚特》以第三人称顺叙,《奥德塞》以第三和第一人称交错倒叙。

《伊里亚特》抒情成分少,《奥德赛》抒情成分多。

荷马史诗是口述文学,在既定的程式下即席创作。

这些程式已具备诗的初步形式,有固定的句法,押韵。

荷马史诗的比喻和属性形容词运用独具特色。

荷马的比喻中对比喻物描写往往超出它与被比喻物的共性范围。

在描述人或物时,史诗经常使用表明人或物特殊性质的形容词或修饰语,如“飞毛腿阿喀琉斯”、“像葡萄一样深色的大海”等。

这些艺术手法为后世史诗所模仿。

第三节古希腊戏剧

1、悲剧

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民间歌舞。

史诗和抒情诗促进了悲剧的形成和发展。

荷马史诗不仅为悲剧提供素材来源,它的表现形式对于悲剧也有借鉴作用。

史诗中采用长短短格六音步诗行写成的大段对话,为悲剧对话提供了典范。

悲剧对话的短长格六音步诗行形式是诗人从抒情诗引入悲剧的。

悲剧的合唱歌采用抒情诗中合唱琴歌的形式。

埃斯库罗斯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一生创作的悲剧据说有70部之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7部:

《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复仇神》、《奠酒人》。

埃斯库罗斯的剧作充满民主精神和爱国热情。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最著名的作品,取材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类而受到宙斯惩罚的神话。

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因盗火给人间被钉在高加索的峭壁上。

他宁愿忍受苦难,坚决不向宙斯屈服。

普罗米修斯对未来充满信心,他预知宙斯的统治终将被推翻,但拒绝说出这一秘密。

最后,普罗米修斯在宙斯的雷电中消失。

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为人类生存幸福而献身的勇士形象,他和宙斯的冲突是人类的生存和毁灭两种力量的冲突。

在剧中宙斯虽然没有出场,但作为冲突的一方却无处不在,他的忘恩负义、专横残暴,表现出非正义的毁灭力量的肆虐。

剧中一方面重视个人意志,一方面表现了命运观念。

普罗米修斯认为自己和宙斯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支配,他也曾希望与宙斯和好。

悲剧风格崇高,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

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悲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他首次把演员由1人增加到2人,削减合唱队的作用,使对话成为悲剧主要成分,这就使悲剧能够表现冲突,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

在悲剧表演上,埃斯库罗斯首先采用布景、鲜艳的服装等使悲剧艺术趋于完备;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

2、喜剧

喜剧根据亚理斯多德的说法,起源于下等表演。

这是一种祭祀狄奥尼索斯的歌舞为题材,用诙谐、戏谑、揶揄、机智的大众化通俗语言制造笑料的表演形式。

雅典时期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题材取自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倾向性和讽刺性。

古希腊最早的喜剧诗人是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一生共写了44部作品,留存下来的只有11部,主要有:

《阿卡奈人》、《蛙》、《骑士》、《和平》、《鸟》、《云》、《蜂》。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三章第一节概述

1、社会状况

中世纪是15世纪人文主义者首次提出的历史概念。

它是指欧洲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时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之间的历史阶段,大约是5世纪至15世纪,即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迄于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倾覆。

中世纪的历史、文化与基督教息息相关。

在中世纪开始的时候,基督教已经确立了它的地位。

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教会组织得到巨大发展。

西罗马帝国衰亡后日耳曼民族的君主们没有能力管理被他们夺到的国家,基督教教会担负起许多社会职责,在蛮族带来的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建立并维持了秩序。

教会在未开化的日耳曼民族中传播基督教文化,引导野蛮的民族走向文明。

2、思想特征:

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3、艺术特征:

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4、文学概况:

中世纪的文学是从希腊罗马古典文学到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中世纪文学非常丰富,它所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

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基督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第二节但丁

1、生平和创作

早期文学创作(流亡以前)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

《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抒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

《新生》体现了温柔的新体的最高成就,开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

创作后期(流亡期间),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愤,代表作《神曲》就是作于这一时期。

2、《神曲》

(1)主题:

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2)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文艺复兴从14世纪起,以但丁为先兆,西欧社会开始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是欧洲历史一个伟大转折时期,它延续到17世纪初,以莎士比亚的巨笔写下标志它终结的光辉一页。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体现资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形态。

人文主义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

人文主义者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

人文主义推崇理性,把理性置于与宗教信仰并列的地位。

3、文学状况

A、意大利文学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出现最早的地方,但丁的作品已经预示人文主义的倾向。

14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B、法国文学弗朗索瓦·拉伯雷(约1483—1553)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

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

C、西班牙文学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是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16世纪西班牙文学的最高成就。

维加的剧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羊泉村》。

D、英国文学杰弗利·乔叟(约1342—1400)是英国中世纪末的伟大诗人。

他模仿《十日谈》写出了著名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

书中的24个故事是一群从伦敦到坎特伯雷朝圣的人在路上为解闷而轮流讲述的,故事讲述人是各阶层、各种职业的代表,性格鲜明,展现了14世纪英国的生活画卷。

第二节塞万提斯

1、生平与创作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作家,他说自己“与其说多才,不如说多灾”。

在他生前,虽然《堂•吉诃德》大受欢迎,但作家本人却备遭冷落,坎坷多灾。

2、《堂·吉诃德》

①故事梗概:

②形象分析:

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他身上既有明显的喜剧性特征,又有鲜明的悲剧性色彩。

生活在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时期的堂•吉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封建社会的骑士精神,因而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为了美好的社会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但他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

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又使他具有了悲剧性的色彩;他性格中的矛盾是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社会矛盾的反映。

第三节莎士比亚

1、生平与创作

莎士比亚(1564.4.23—1616.4.23)在西方文学史上,只有很个别的作家有资格这样说:

如果没有他,整个文学将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莎士比亚无疑是其中最有资格的一个。

2、《哈姆雷特》(1601)

情节与思想意义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乾坤颠倒”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写,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乾坤颠倒”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社会状况

17世纪的欧洲大陆处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的阶段。

但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却遇到了挫折。

英法两国异军突起。

英国在164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法国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

“太阳王”路易十四大权独揽,“朕即国家”。

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争过去了,代之以相对统一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了上风。

2、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如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以及拉辛、布瓦洛等人在文坛获得声誉也与他的政策有关。

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提供哲学基础。

 第二节莫里哀

1、生平和创作

创作的第一阶段(1622—1658)。

首先,外省给他提供了观察领域,他同城市和农村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广泛接触,了解到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可笑之处;其次,莫里哀研究其它演出剧团,积累经验。

创作的第二阶段(1659—1663)也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代表作为《太太学堂》。

创作的第三阶段(1664—1668)是成熟期,代表作为《伪君子》、《恨世者》、《吝啬鬼》。

创作的第四阶段(1668—1673)是风俗喜剧期,如《贵人迷》。

2、莫里哀的喜剧的艺术特色:

第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指出:

“喜剧的责任既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

”这使他的不少喜剧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它们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

第二,除了闹剧手法,莫里哀对喜剧手法进行过深入的探索,对喜剧艺术做出重大贡献。

第三,利用地位颠倒和意料不到的逆转来产生喜剧效果。

第四,莫里哀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他擅长用舞台动作制造笑的效果。

第五,语言的笑料同样丰富多彩,双关语、俏皮话、滑稽的新字、同一词语的重复等手法的应用。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社会状况

18世纪欧洲总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空前激烈,王权专制制度开始走向衰落。

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兴起了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之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

2、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

它17世纪末兴起于英国,不久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18世纪在法国表现得最为突出。

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主要有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

3、文学状况

①英国18世纪,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运动面临的任务不是像法国那样准备革命,他们的任务比较简单,即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清除封建残余。

②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要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因此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

③德国德国启蒙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割据,争取德国的民族统一,而不是像法国那样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

第二节歌德

1、生平和创作

早期:

狂飙突进时期。

歌德与赫尔德。

《葛兹·冯·伯利欣根》与《少年维特的烦恼》。

魏玛时期:

“熟练人生”阶段。

《埃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和《塔索》。

与席勒合作时期: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赫尔曼与窦绿苔》和《浮士德》(第一部)。

晚期:

《亲和力》、《诗与真》、《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

2、歌德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

歌颂爱情;歌颂自然;对现实封建统治的反抗和对世界、人生、历史与现实的哲理性思索。

3、诗剧《浮士德》的主要内容思想倾向:

(一)浮士德形象的意义:

还原人本身;永不满足的理智追求;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度;概括了欧洲近300年来人类精神发展的思想历程。

“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郭沫若)。

(二)善与恶的辩证法,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对立,人类主体性的获得、实现与扩张。

内与外两个世界的建构、灵与肉两种力量的对抗。

(三)个体的有限性与整体的无限性。

个体沉迷于狭小个人世界的圆满自足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抵抗的策略。

(四)人的神性与魔性、肉体下坠与精神提升的辨正逻辑。

第六章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社会状况

欧洲的19世纪,是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动荡中开始的。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在国内推翻了封建专制,涤荡了封建残余,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激励了许多国家的一系列反抗斗争,如1808年西班牙反对约瑟夫·波拿巴的起义,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专制的起义,以及1820年至1831年间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波兰等国发生的革命运动。

从此之后,全欧的君主专制势力日薄西山,失去了元气。

2、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

首先,它们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三,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

作为一种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

随后轮到法国。

之后,在俄国和东欧,浪漫主义思潮也蓬勃兴起。

这股思潮也传到美国。

至1848年,运动结束。

3、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在思想上,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从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现象;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

4、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①英国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

罗伯特·彭斯(1759-1796)和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浪漫主义的先驱。

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湖畔派”三诗人:

华滋华斯、萨缪尔·柯尔律治(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2)。

②德国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

其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

“耶拿派”作家:

奥·威·施莱格尔(1767-1845)和弗·施莱格尔(1772-1829),诺瓦利斯(1772-1829)、路德维希·蒂克(1773-1853)。

“海德尔堡派”作家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1842)、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1838)、约瑟夫·封·艾兴多夫(1788-1857);其他:

霍夫曼(1776-1822)、沙米索(1781-1838)等。

③法国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夏多布里昂(1768-1848)和斯塔尔夫人(1766-1817)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

夏多布里昂的《勒内》《阿达拉》。

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论德国》、《黛菲妮》。

其他诗人如拉马丁(1790-1869)、维尼(1797=1863)等。

④俄国和东欧国家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

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茹科夫斯基(1783-1852)。

早期普希金和果戈理。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莱蒙托夫(1814-1841),其抒情诗和小说《当代英雄》。

⑤美国美国浪漫主义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其特点是争取和歌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解放。

超验主义理论家爱默生(1803-1882)和梭罗(1817-1862);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几个代表:

欧文(1783-1859)、库柏(1789-1851)、坡(1809-1849);后期浪漫主义文学:

霍桑(1804-1864)、惠特曼和麦尔维尔。

第二节拜伦

1、生平和创作

童年和少年:

生于破落贵族世家。

与母亲的关系。

继承爵位。

哈罗中学。

剑桥大学:

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光》(1807)及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7)。

游历南欧和西亚: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东方叙事诗”系列:

“拜伦式英雄”。

流亡生涯:

瑞士、意大利、希腊:

《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维纳》(1823)等;讽刺诗《别波》(1818)、《审判的幻景》(1822)、《唐璜》(1818-1823)。

拜伦现象是十九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但他也是一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自我主义者。

拜伦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哈洛尔德到南欧国家的旅游见闻为基本情节,反映了欧洲19世纪一些重大事件,着重抒发了诗人对欧洲现实的沉思与评判,表现了反暴政、反侵略、歌颂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

3、《唐·璜》

唐璜是传说中的浪荡公子,拜伦写成18世纪末天真、善良、热情的贵族青年。

他不受传统习俗束缚,勇敢尚侠,但又经不住诱惑,意志薄弱,易做感情的奴隶,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个新的人物,带有时代特征。

作品绝不仅仅是写唐璜这一人物,而是通过唐璜的漫游,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各阶层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揭露。

作品中还常常带有哲理性的沉思。

第三节 雨果

1、生平和创作

出生及童年、少年时期:

受母亲保王党思想的影响。

对夏多布里昂的崇拜。

20至30年代:

1827年,转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发表浪漫主义宣言书《〈克伦威尔〉序言》;1830年《欧那尼》上演,浪漫派的胜利的确立;1831年完成浪漫派文学的典范之作《巴黎圣母院》。

30至40年代:

主要从事诗歌和戏剧创作。

诗歌中的东方色彩、家庭和个人生活以及自然题材。

其戏剧确立其浪漫派戏剧开创者的地位。

40至50年代初:

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入选法兰西学士院、贵族院议员、为被压迫者大声疾呼的自由派人道主义者。

路易-拿破仑政变后逃亡。

19年流亡生涯:

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53)表达政治上的愤恨。

《静观集》(1856)对生其生涯进行总结和回顾,是其抒情诗高峰。

史诗《历代传奇》(1859、1877、1883),表达其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信念。

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

晚年创作:

诗集《凶年集》(1872)不仅反映了雨果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小说《九三年》(1874),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