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833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9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docx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现代史和国外史

初三历史

(现代史和国外史)

 

目录

一.历史基础知识

3.中国现代史………………………………………………………………………………4

4.世界历史(上)………………………………………………………………………………7

5.世界历史(下)………………………………………………………………………………10

二.历史专题

1.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13

2.中国古今变革、农村改革、对外开放……………………………………………………16

3.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19

4.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22

5.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5

6.坚决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27

7.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斗争……………………………………29

8.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重要会议……………………………………………………31

9.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33

10.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38

1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后世界政治格局……………………………………40

12.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45

 

历史基础知识点

中国近代史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虎门销烟,为了纪念虎门硝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

2.近代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第一次军事较量、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列强最先侵入长江流域的战争——鸦片战争。

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4.近代中国的最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5.《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中国经济的作用。

6.“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保京师”、“天地正气”——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目的:

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

7.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规模的侵略战争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8.“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事已至此,义不独生,誓与全舰将士共存亡”——邓世昌(致远舰管带)。

(1894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

9.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0.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

——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马关条约》与其它条约的不同之处:

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资本输出。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11.“太后不识国事险,危亡犹筹万寿典,挪用军费修颐和,此战岂能不失败。

”——“此战”指的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12.“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第一句指“1895年《马关条约》中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第二句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庆典”;前后对照说明清政府的腐败和卖国。

1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

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14.《辛丑条约》与其它条约最突出的不同点:

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

15.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

其中,“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16.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的历史事件: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

17.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失败的根本原因: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18.洋务运动的主张: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

前期是“自强”,后期是“求富”;性质:

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19.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

20.李鸿章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反映了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21.魏源:

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之法(侧重军事技术)。

22.1895年引发“公车上书”的事件:

《马关条约》的签订;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3.《万国公报》——康有为、梁启超创办,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标志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4.维新变法运动的基本主张:

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5.“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6.被梁启超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严复,中国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主张:

效法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7.戊戌变法(1898年6~9月)中,最直接触犯了顽固派利益的措施: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28.戊戌变法的性质: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9.“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

30.近代无数志士仁人为救国救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

31.辛亥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3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1905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

《民报》;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33.孙中山思想的变化:

由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到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旧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

民权主义。

34.辛亥革命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的。

这里的“欢呼”是指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建立。

35.辛亥革命成功的表现:

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建立后,对经济、政治、文化采取了一些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6.辛亥革命失败的表现: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7.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38.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没有明确的反帝斗争要求,民族观念具有狭隘性。

39.新文化运动高举的旗帜:

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主阵地:

《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矛头主要指向:

“尊孔复古”的逆流(儒家思想);性质:

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的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指的历史事件:

十月革命(被称为新世纪的曙光)

40.五四运动的性质: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直接斗争目标);领导者:

先进知识分子;导火线: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4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原因是因为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表现了伟大的力量。

42.中国共产党“一大”: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带浙江嘉兴南湖的画舫船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43.第一次国共合作:

时间:

1924年;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统一战线名称:

革命统一战线;意义: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使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

第二次国共合作:

时间:

1937年;标志: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统一战线名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44.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根据地。

46.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7.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得出的最深刻教训:

革命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8.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9.遵义会议(1935.1)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是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0.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经过江西(瑞金)、湖南、广西、贵州(遵义)、云南、四川、西康、甘肃(会宁)、陕西等省,1935年10月,党中央与红一方面军在陕西“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

51.与《松花江》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近郊制造的“柳条湖事件”),对此,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52.促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九一八事变”。

53.“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54.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

1936年12月12日(民国25年);发起者:

张学良、杨虎城;目的:

逼蒋抗日;解决方式:

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调停;和平解决的出发点:

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意义:

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5.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56.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57.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①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林彪领导的八路军115师)②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李宗仁领导的国民党军队)③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彭德怀领导八路军)

58.百团大战:

目的:

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目标:

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规模:

中国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59.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解放了东北全境,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

②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与江苏有关,歼敌最多)③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起义),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0.“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佟麟阁:

体现了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

61.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2.日本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与盟国签署投降书;9月3日,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投降正式生效;9月9日,日本冈村宁次与中国政府在南京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日本日本安藤利吉签署投降书,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63.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64.重庆谈判的时间:

1945年8月28日—10月10日;蒋介石的目的:

在政治上蒙骗舆论并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的目的:

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是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65.全面内战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66.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67.“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百万雄师过大江”指渡江战役;“宜将乘勇追穷寇”指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革命党政权覆灭。

68.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

69.中国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

(1)严复的启蒙思想运动;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顽固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2)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新文化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中国现代史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国歌:

产生于抗战时期,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定为国歌;聂耳曲,田汉词。

3.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

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一次最大彻底的改革,它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三大改造:

个体农业——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个体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家)——1954年,逐步发展公私合营,后在改造中实行赎买政策,实现和平过渡。

6.中共八大——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时间:

1956年9月召开;成果:

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7.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的性质:

一场内乱。

8.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在北京召开。

思想路线(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策: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措施(内容):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目的: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10.经济特区: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几年后,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发区,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浦东成为我国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作用:

引进外资、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1.经济特区的“特”的含义: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12.对外开放格局:

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3.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4.十二大:

1982年召开,邓小平明确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十三大:

1987年召开,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第三步:

基本实现现代化)

16.十四大:

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7.十五大:

1997年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8.十六大:

2002年召开,把“三个代表”的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南巡讲话:

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提出: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是硬道理。

20.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2.邓小平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我们对台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3.九二共识: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25.万隆会议:

1955年,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出席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6.中美关系: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美利坚和众国政府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核心问题:

台湾问题;

27.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得以恢复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8.两弹一星:

原子弹(1964年)、导弹(1964年)、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元勋:

邓稼先。

29.中国爱好和平,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它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人民才能过安宁日子。

30.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1.863计划:

1986年3月确定,选择在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世界历史(上)

1.“如今有一个趋势,人们怀念他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伯利克里改革,使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2.日本大化改新:

时间:

7世纪中期(646年);性质:

封建制改革;改革者:

孝德天皇;仿效制度:

中国隋唐制度;影响:

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3.日本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的转折点。

改革者:

明治天皇;学习欧美列强;改革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意义:

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4.文艺复兴——人类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是产生巨人的时代:

(1)时间:

14-16世纪;(2)实质(性质):

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3)核心、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4)代表人物:

但丁(意、诗人、率先批判教会)——《神曲》;达·芬奇(意,画家)——《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莎士比亚(英,诗人、剧作家)——《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5)目的:

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6)意义(作用):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5.恩格斯说:

“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候充分表达出来。

”——意思:

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准确的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6.思想启蒙运动:

时间:

18世纪;代表人物:

伏尔泰(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开明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批评教会。

孟德斯鸠——提出立法权、司法权、性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

7.新航路开辟:

(1)向西航行:

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美洲的古巴、海地”,误以为到达亚洲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

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旅行家)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了环球旅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2)向东航行:

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3)目的:

掠夺财富(黄金);(4)性质:

殖民扩张活动。

(5)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最突出的表现:

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导火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2)开始标志——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筹集军费。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4)领导人——克伦威尔(5)1649年处死的国王:

查理一世,建立英国共和国。

(6)1688年宫廷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7)《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年由“英国议会”制定,以法律形式对国王权利明确制约;根本目的:

发展资本主义。

9.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美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1)导火线: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2)开始标志: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3)领导者:

华盛顿——合众国之父;(4)美国诞生的标志:

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发表《独立宣言》宣扬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思想。

(5)转折点——1777年“萨拉托加战役”(6)美国独立的标志:

1783年,英国被迫解除“一切隶属关系,即承认美国独立;(7)1787年美国宪法——①确立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②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

③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8)意义:

①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②确立了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世界意义)。

10.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

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围绕“奴隶制废存问题”引发的矛盾;“裂开的房子”指——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激化,美国面临分裂。

“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美国并存的两种经济形式:

半奴隶:

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主经济;半自由:

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2)林肯的主张:

维护美国统一,逐步废除奴隶制,希望和平解决。

(3)最终解决方式:

武力;(4)转折点:

1862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激发了黑奴的革命热情,使战争的形势有利于北方。

(5)结果:

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

(6)影响:

它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独立战争扫除的障碍:

英国殖民统治)

11.美国南北战争给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启发:

①制定法律,坚决反对“台独”,依法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②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的努力和平统一;③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和国际上干涉中国内政的反华势力,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国家统一。

12.法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