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457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docx

解析版山西省晋中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

山西省晋中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

当时的宫廷舞乐,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

只能用四佾的季氏,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此言论反映了孔子的(  )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和老子

【试题解析】孔子所讲的“仁”,它的基本形式的“爱人”,材料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孔子讲的“礼”,指“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材料中“宫廷舞乐”属于周礼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材料中礼乐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孔子“忠恕”知道,是“仁”的实现途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_

【答案】B

2.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胥吏的权力大于官僚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渐被废除,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下,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借机建立自家封建领地,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比较胥吏和官僚的权利大小,故D项错误。

_

【答案】B

3.“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这反映出作者主张通过重农来(  )

A.维护农民的利益      B.维护社会的稳定

C.维护经济的发展      D.维护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重农抑商”政策

【试题解析】根据所学,重农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重则少私义(议),”可知是为了防止民众私下妄议,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国家引导重农,减少妄议,未体现维护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

【答案】B

4.许倬云在《汉坚实唐宏大宋稳定》一文中写到:

“两汉的坚实基础,隋唐的宏大规模,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

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

”促使“中国还能重新站起来”的主要因素是(  )

A.万众一心的民族心理      B.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

C.持续传承的文化结构      D.地域辽阔的国土面积

【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试题解析】材料表述了汉唐繁荣,导致了共同的民族身份认同,而不是万众一心的民族心理,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转变为中国文化的稳定结构。

从此以后,中国两度面对外族的完全征服,还能重新站起来”可知站起来的主要原因,中华文化的稳定结构,故C项正确;地域辽阔的国土面积,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C

5.朱元璋在立国初就规定了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推行选秀女制度。

从民间良家选取后妃,这些后妃的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  )

A.后宫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地方割据   D.相权过大

【知识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和“民间良家选取后妃……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可知朱元璋防止外戚专权,故A项正确;材料选秀女制度,与宦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割据,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相权过大,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_

【答案】A

6.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试题解析】通过材料“内府铸”可知统治阶级并未抵制,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印刷技术,故B项错误;传统小农经济下,思想保守,制约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但不是本质上的原因,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问题应该是经济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D

7.张之洞在《劝学篇》序言中写道:

“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一是。

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羊亡。

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

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

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瘸。

”书中《会同》篇写到: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据此分析张之洞(  )

A.认为保守派守旧误国     B.认为维新派数典忘祖

C.调和新旧两派、中西之学   D.主张“思想要旧,器物要新”

【知识点】中体西用思想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张之洞认为新旧两派各有利弊,故A.B项错误;张之洞针对“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瘸”的现象,提出了“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故C项正确;“思想要旧,器物要新”只能体现张之洞的主张,却未体现前半段的社会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C

8.“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

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祈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这一誓词出现在袁世凯(  )

A.就任直隶总督时    B.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时

C.就任临时大总统时   D.公然称帝时

【知识点】辛亥革命

【试题解析】就任直隶总督时尚在晚清1902年,与材料“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不符,故A项错误;同理,出任清内阁总理大臣为1911年,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南北双方达成共识:

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南京临时参议员则选其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与题干相吻合,故C项正确;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不行共和之治,却行专制独裁之实,甚至1916年公然称帝,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9.1913年1月,《大公报》发文描述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的现象:

“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

”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B.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知识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试题解析】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临时约法》宣扬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所以女子参与政治活动,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响应,故A项正确;救亡图存就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反对封建专制,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女子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与婚姻自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10.日本今井武夫在《支那事变的回想》中写道:

“在中国事变的开头,日本方面有一部分人以为一个回合就可以使中国军订立城下之盟。

这种思想如白日梦一样消逝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事变”是指“九一八”事变  B.“事变”促成了中国全面抗战局面的形成

C.“事变”引发了美日关系破裂  D.长沙会战导致了日本“白日梦的消逝”

【知识点】抗日战争;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试题解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与题干“白日梦”不符,故A项错误;“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与题干“白日梦”相符,故B项正确;美日关系彻底破裂应该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与在中国的事变无关,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与长沙会战无关,故D项错误。

_

【答案】B

11.1934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建立5处航空工厂,分别是:

与美国合资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与意大利合作建立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与德国在江西萍乡合办的“中国航空器材有限公司”、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和海军部“高昌庙飞机制造厂”。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加大“围剿”红军力度  B.力图削弱地方军阀的实力 

C.努力发展民航事业    D.为对日作战作准备

【知识点】抗日战争

【试题解析】材料未体现国民政府建立航空工厂目的是围剿红军,故A项错误;也未体现中央与地方军阀的矛盾,故B项错误;发展民航与“海军部‘高昌庙飞机制造厂’”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34年至1937年”,结合所学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并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可知国民政府正在进行积极备战,故D项正确。

【答案】D

12.下图是1949年2月7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毛泽东第一次期前,平津战役刚刚结束,古都北平和平解放。

此图反映了(  )

A.美国政府希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毛泽东是“民主统一”新中国的象征

C.中国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D.中国共产党即将建立新政权

【知识点】解放战争

【试题解析】1949年2月,新中国尚未成立,故A.B项错误;1949年2月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而非民主革命的胜利,故C项错误;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代表,战略决战取得胜利,正筹划民主统一建国事宜,故D项正确。

【答案】D

13.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试题解析】“个体企业”并不能动摇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1992年的十二大才提出,20世纪初才初步建立,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结构,1980年代初期国家允许“个体企业”存在,说明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国家允许开办“个体企业”也不能说明已经摆脱计划经济束缚,故D项错误。

【答案】C

14.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他说:

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这表明苏格拉底(  )

A.反对实行民主制        B.主张实行君主制

C.认识到雅典民主制衰落的原因  D.认识到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民主制,而是“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故A项错误;他认为“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可知他不主张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生活于雅典民主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所以不可能认识到衰落原因,故C项错误;正是由于雅典民主由盛转衰,引发苏格拉底对其进行反思,故D项正确。

【答案】D

15.公元1世纪的罗马作家科鲁梅拉在《论农业》中说:

“……我们把农业像交给刽子手去惩办那样,交给奴隶中最不适宜的人去做。

……他们不关心那些撒到土地中去的种子会不会得到丰厚的收成……。

”这一现象(  )

A.反映出奴隶制生产方式的弊端   B.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

C.促使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     D.引发奴隶大起义

【知识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交给奴隶中最不适宜的人去做”“他们不关心那些撒到土地中去的种子会不会得到丰厚的收成”可知材料强调奴隶制经济的弊端,故A项正确;罗马帝国分裂是在公元395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交给奴隶中最不适宜的人去做”并未反映由什么经济取代奴隶制经济的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现象,推不出引发奴隶大起义,故D项错误。

_

【答案】A

16.孟德斯鸠说:

“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

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

……因为当一种宗教侥幸而脱离了压迫的时候,它就要立即攻击曾经压迫它的其他宗教。

”这段话(  )

A.论述宗教自由在法律上的必要性   B.探讨宗教信仰和法律的相互依存关系

C.论证宗教迫害存在的必然性     D.主张法律要为宗教服务

【知识点】启蒙运动

【试题解析】材料第一句论述了宗教自由与法律的正向关系,后半段论述了二者的反向关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宗教自由必要性,故A项正确;相互依存强调彼此互为前提,密不可分,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后半段论证宗教迫害造成的后果影响,故C项错误;法律服务宗教,结合材料主体“孟德斯鸠”,有悖常理,故D项错误。

【答案】A

17.郭晔曼在《大国崛起的光辉与阴暗》中说:

“联邦作为各个主权州的自愿同盟的概念已被永远地埋葬了,‘联邦’这个词的概念逐渐被‘国家’所代替”,此现象发生在下列哪个事件之后(  )

A.北美独立战争  B.1787年宪法颁布  C.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D.南北战争

【知识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结立了邦联,各州都拥有独立的主权,故A项错误;1787年宪法颁布,华盛顿成为第一任总统,美国实行联邦制,给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州权主义仍就活跃,最终引发南北战争,故B.C项错误;南北战争后,州权主义再也不能对联邦制构成威胁,结合材料“主权州……已被永远地埋葬了”故D项正确。

【答案】D

18.“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

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B.缓和了社会矛盾

C.经济政策上存在漏洞      D.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知识点】罗斯福新政

【试题解析】罗斯福新政最大特点——政府干预,所以成为“神话”,取得成功,故A项正确;缓和社会矛盾,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之一,但不是主要影响,也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故B项错误;“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意在肯定罗斯福新政,故C项错误;材料并非强调政治经济哪个意义更大,故D项错误。

【答案】A

19.英国政治家艾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难道我们在1935年就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

如果我们下定决心,难道就不能撕下墨索里尼的假面具,从而推迟这一场战争?

我敢断言,回答是肯定的。

”这说明“我们”(  )

A.积极推行“绥靖政策”    B.使国联未采取任何措施

C.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 D.延缓了战争迅速爆发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试题解析】根据“英国政治家艾登”“1935年”“不能下更大的决心来推行制裁?

”可知二战前英法等国对德意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故A项正确;“不能下更大的决心”并结合所学,可知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力度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导致了西班牙变成法西斯国家,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A

20.1945年9月2日,麦克阿瑟说:

“……我们取得了胜利,但是胜利的过程也引起人们对我们今后的安全和文明的巨大关切。

随着科学发明创造的不断涌现,战争力量的毁灭性现已到了改变传统战争概念的程度。

”“战争力量的毁灭性”指的是(  )

A.空军成为独立的军种    B.航空母舰成为海军的核心

C.核武器的出现       D.“信息战”的出现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试题解析】空军、航空母舰、“信息战”,与战争毁灭性改变传统战争概念不符,根据材料“1945年”“科学发明创造的不断涌现”“战争力量的毁灭性现已到了改变传统战争概念”,可知毁灭性的有别于常规武器,是核武器的诞生,选择C项符合题意。

_

【答案】C

21.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开幕,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表明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苦和发展经济作为目标,此次会议直接导致了(  )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立

C.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演变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第三世界国家”“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可知识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苦和发展经济作为目标”,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只是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极,且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故D项错误。

【答案】A

22.(22)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

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

这一现象(  )

A.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   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   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知识点】勃列日涅夫改革

【试题解析】材料体现了苏联石油出口收入,在外汇收入中比重较大,经济结构存在一定问题,故A.C项错误;根据所学,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石油出口占财政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美苏争霸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23.(23)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

亿美元)

注:

+为顺差,一为逆差。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美国经济实力迅速衰退     B.世界经济发展呈现颓势

C.日本、西欧经济实力超过美国  D.美元地位面临危机

【知识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试题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非迅速衰退,故A项错误;美国进出口贸易额,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欧日崛起,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并非超过美国,故C项错误;美国贸易逆差扩大,收支情况恶化,美元信誉受到极大冲击,故D项正确。

【答案】D

24.“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

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

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二、材料阅读

【知识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试题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美国霸权地位相对下降,而非丧失,故A项错误;欧日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呈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欧洲崛起,自我意识觉醒,欧美间存在竞争,更多的还是合作,故C项错误;欧美同属资本主义世界,意识形态相同,故D项错误。

_

【答案】B

第Ⅱ卷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25题12分,26题15分,27题25分,共计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指出:

“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

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

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

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

——摘编自《毛泽东文选》第三卷

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运用中国近代各个阶段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

(说明: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论证。

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题解析】首先,概括材料观点,根据材料“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可以做简要的归纳;其次,展开论证,根据题干要求“运用中国近代各个阶段的有关史实加以论证”。

故可以从晚清、北洋政府、民国政府统治时期进行论述,也可以从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时期进行论述。

只需截取每个时期的有代表意义的事件进行简要说明,注意每个事件,都必须突出反帝反封建或者求独立民主的一面。

最后,进行简要的总结。

_

【答案】参考

观点:

(2分)以革命的方式赢得国家独立民主是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前提,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论证:

(8分))

晚清政府时期: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戊戌变法等一系列改革,企图挽救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而失败。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生活文明化的进程,但并未完成革命的任务。

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现代化进程遭到严重挫折。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唤醒了民众的觉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921年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北伐战争基本摧毁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后革命阵营分化,国民党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

国民政府时期:

国民政府政治上实行一党专制,经济上建立官僚资本,对外投靠帝国主义,虽然进行了一些现代化建设,但并未实现真正的民主独立。

中共在抗战胜利后顺应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潮流,重庆谈判及《双十协定》的签订、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给全国人民带来和平民主的新希望。

解放后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结论:

(2分)综上所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统一富强(或现代化)的反动势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主,才能推动中国实现现代化。

(说明: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以上答案仅为参考,学生能够史论结合加以论述,即可依据评分说明得分)

26.(15分)李鸿章曾被誉为“东方俾斯麦”,但两人的作为对本国国家实现现代化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和血”是俾斯麦执政的纲领和信条。

1862年9月,他在普鲁士议会发表首次演说,“维也纳条约所规定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的。

”在与民主派的斗争趋于白热化之际,威廉一世对俾斯麦说:

“这一切将会怎样结束,我完全精确地预料到了,有朝一日,在歌剧院广场上,在我的窗户下面,有人把您的头砍下来,稍后就轮到我了。

”但是俾斯麦面对严峻的局势毫无惧色,视死如归“是呀,我们都得死,难道我们不能死得更庄严些吗……是在断头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