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
《17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完整版.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完整版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完整版)
2017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
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
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
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具体史实】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农业:
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
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手工业:
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陶向瓷过渡; 商业: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
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
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
政治: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
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
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
世官制 2、经济:
农业: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
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
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 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
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 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3、文化:
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
科技:
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
大篆;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二、秦汉时期:
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总特征】:
政治: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
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 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颁布《秦律》。
汉朝:
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
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2、经济上:
农业:
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田庄;行“泰半之赋”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和代田法、垄作法;水利:
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 手工业: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
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3、文化上: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文化、教育、绘画得到很大发展,奠定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
太学出现、察举制。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总特征】:
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
九品中正制; 经济: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思想:
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具体史实】 1、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
九品中正制; 2、经济:
农业:
《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
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白瓷;商业:
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3、文化:
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三教合一”;士人群体的形成 科技文艺:
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
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士大夫画家活跃,文人画注意以形写神,画家顾恺之和《女史箴图》;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四、隋唐时期:
: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总特征】:
政治:
封建社会的繁荣: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文化:
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
【具体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