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226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docx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1

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与练

 

【重点讲解】

 

一、全面分析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

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

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于是,赫鲁晓夫以农业为政策调整和改革的突破口,并以农业改革入手打开了通向最高权力的道路。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3)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

赫鲁晓夫在大会闭幕后的一次会议上做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

这份报告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2.改革内容

(1)农业(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2)工业上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

 

4.改革失败原因

 

(1)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

 

(2)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3)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上本人作风专横。

 

(4)没有结合国情。

 

5.评价

 

(1)积极作用: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为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创造了思想条件,同时也促进生产的发展。

 

(2)局限性:

引起思想的混乱,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难以解决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和工业发展中的矛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东欧政局动荡

 

二、简要分析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年)在苏联历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期,其间苏联经济达到极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超级大国,然而也是苏联走向衰落的时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

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

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

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

 

1.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的主要条件

 

(1)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2)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走上政治舞台。

 

2.内容

 

经济:

(1)企业管理: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浓缩为:

加强领导、扩大自主权、改善管理)

(2)工业方面: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军事:

加紧发展军事力量。

 

对外:

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

 

3.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

 

4.改革失败原因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

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难点分析】

 

一、全面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时代》对戈尔巴乔夫的介绍是“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1.背景:

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

而且导致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

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

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内容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提倡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

 

(1)从经济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3)政治改革中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4.戈尔巴乔夫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②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苏联经济持续下滑,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2)影响:

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二、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2.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3.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5.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6.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调动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改革要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易混知识】

 

一、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比较

 

1.两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内容方面,两者的政治改革都强调集体领导的原则,经济改革前者重于农业,后者终于工业。

 

3.结果方面,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4.失败原因方面,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之处: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

 

2.不同之处:

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贸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三、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性质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策略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

 

【学法导航】

 

1.通过背景材料解读信息,认识苏联三次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的艰难曲折。

 

2.运用比较法,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异同,认识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4.纵向地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历程、勾勒其曲折性。

 

5.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6.联系专题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必修1专题九“苏联解体”来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渐进,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小资料】

 

苏联的解体

 

1990年3月在苏联第三次非常人代会上,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戈尔巴乔夫当选为首任总统。

随后,立陶宛宣布独立,1990年,先后有11个加盟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4月,格鲁吉亚宣布独立。

1991年3月17日,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公民主张保留联盟。

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拥有本国领土内的全部主权,改国名为“主权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八一九”事件,不到3天,就归于失败。

此后,苏联形势急转直下。

2月3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次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25日,苏共中央解散。

在这种形势下,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1991年9月,戈尔巴乔夫被迫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

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了一个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要求苏联停止存在,宣称苏联的法律和其他一切准则在三国内不再适用。

21日,俄罗斯等11个苏联前加盟共和国作为独立国家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立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

25日晚,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国旗,俄罗斯联邦的三色旗升起。

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正式解体。

 

【体验高考】

 

(2010·福建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

“莫斯科:

是巨大的机会吗?

”、“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

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

 

【答案】C。

 

【同步训练】

 

1.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

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

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3.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

 

4.戈尔巴乔夫说:

“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多一些公民对全国事务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良好影响的关切。

总而言之,就是多一些社会主义本质所包含的内容。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6.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

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斯大林模式                       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改革

 

7.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 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生产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8.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

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             B.缺乏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D.暴露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9.一位政治人物批评某国说:

“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该国在这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互相冲突。

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成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

”这里的“该国”是指何国?

(  )

 

A.20世纪40年代的法国             B.20世纪60年代的西德

 

C.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             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10.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

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年份

1981~1985年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

增长率

3.2%

2.8%

2.4%

-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2.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把重点放在工业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13.一些历史学家认为:

“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14.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述符合史实的有(  )

 

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 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 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 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16.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

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类数量增加二倍,深受赞赏。

1959年底拉以弄虚作假手段宣告“完成”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身亡。

这表明 (   )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浮夸风”   

 

B.赫鲁晓夫的超越计划是不现实的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柜架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计划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17.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8.戈尔巴乔夫认为:

“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②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④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1985年,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为了摆脱困境进行了改革,它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其共同点在于(   )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果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20.勃列日涅夫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究其原因主要有(   )

 

①改革过分追求稳定,经济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②改革使社会矛盾滋生,国家陷入困境③勃列日涅夫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④改革直接导致国家的解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1.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其根本原因是(   )

 

A.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苏共“二十大”的推动                D.外国势力的影响

 

22.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

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们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C.经济政治危机的发生                D.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2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