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届高三历史综合练习二模试题.docx
《北京市丰台区届高三历史综合练习二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丰台区届高三历史综合练习二模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丰台区届高三历史综合练习二模试题
北京市丰台区2021年高三历史5月综合练习二模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
“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结合所学,“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C.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D.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2.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能够体现的是
①小农经济
②土地私有
③精耕细作
④男耕女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由于事权过分地集中于开国皇帝个人身上,使其穷于应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皇帝选拔了一些官品不高的人做顾问,这些官员不置官署,也不能管辖诸司。
此事发生在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4.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与汪龙庄书》一文中指出:
“今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时(吃桑叶),而不能抽丝。
拙撰《文史通义》,中问议论开辟,实有不得已而发挥,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杂乱)。
”可见其主张史学研究应该
A.重视秉笔直书
B.具有创造精神
C.贵在言必有据
D.注重因果联系
5.下图是1840-1870年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①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
②1860年后出口呈迅猛增长态势
③l840年前出口量为零
④1870年出口量达到近代最高值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1903-1906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商人通例》《破产律》等规章制度。
下列对上述信息解释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
B.力图规范工商业行为
C.缓解了社会主要矛盾
D.有助于经济的近代化
7.毛泽东的下列著作撰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A.
B.
C.
D.
8.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
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B.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
C.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9.《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指出,17世纪某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该国能够傲视全球的政治基础是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C.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
D.完成自上而下的统一
10.下表列出了1917-1940年欧洲主要国家社会发展部分指标的年均增长率。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①苏联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②斯大林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
③各国指标变化与其起点有关系
④苏联社会生活水平超过西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1947年苏联在东柏林首先开设“文化会堂”,展示苏联成就。
随后美国也在西柏林开设“美国会堂”,放映电影,举办音乐会、报告会和艺术展览,美国还动用了“马歇尔计划”2亿美元资金资助欧洲的科技文化。
上述现象的实质是
A.战后各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
B.美苏在文化领域进行激烈的竞争
C.美苏关系从同盟转向了冷战对峙
D.美苏开展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12.下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下列对其在近现代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成就描述正确的是
A.①作家的《人间喜剧》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
B.②科学家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
C.③思想家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D.④画家的《最后的晚餐》用写实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恶
二、论述题
13.交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联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秦朝修建了以首都成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在驿传道路上设置固定的进食与住宿处,称为“邮”“亭”“驿”或“传舍”。
汉代改邮为置,“驿”的称呼广泛使用。
驿置指长途传递文书的设施,提供轻车快马,速度较快。
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罗马帝国建有一套完整的道路系统。
主要道路上每隔12公里设一个驿站,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信使以及供政府官员使用的马车和马车夫。
驿站有大、小之分,大驿站提供的服务设施很齐全,小驿站只是中转站。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1)阅读材料一,比较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的共同点。
材料二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摘编自张蕊《北京城市公交发展历程》
(2)阅读材料二,概括北京城市公交发展的特点。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一些地区提供原料,而另外一些地区加工或者消费这些原料,从而增加了世界贸易的总量,带动了海上运输和陆地运输的发展。
大船、巨大的码头、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过程把世界所有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3)依据材料三,围绕交通的作用确定一个论点,结合古今中外的史实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三、材料分析题
14.2021年3月,欧洲多国纪念《罗马条约》签订60周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7年3月,这六个国家(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签订了《罗马条约》,创建了一个广大的自由贸易区(或者说关税同盟)……其目标在于最终实现全面的经济一体化甚至政治一体化。
六国共同承诺扫除关税壁垒,协调社会和经济政策,并努力推进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罗马条约》的签订进行评价。
15.2021年,教育部发函要求将现行教材中“八年抗战”的表述改为“十四年抗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的全过程。
第二,“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助于学生理解日本侵华本质的危害。
第三,“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摘自朱汉国《试论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1)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说明。
依据自己的理解增加一条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并阐明理由。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材料“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可知这里的“子学时代”是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有很大关系,C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是秦朝统一,A和B错误。
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西汉时期,D错误。
【点睛】
解答此题关键从材料“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获取信息,并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可知答案。
2.B
【解析】
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如小农经济的特点要掌握。
3.D
【详解】
根据题干“因为事权过分地集中于开国皇帝个人身上,使其穷于应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皇帝选拔了一些官品不高的人做顾问,这些官员不置官署,也不能管辖诸司”,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明初因为丞相制度的废除,使得皇帝政务繁多,为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朱元璋设置殿阁大学士,因此此事发生在明朝初年,①是西安,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②是开封,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③是北京,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④是南京,明朝初年的都城在南京,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4.B
【解析】
据材料“征实太多,发挥太少……议论开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史学研究观点创新、重视发挥的主张,故B选项正确;重视秉笔直书,只发挥“征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言必有据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因果联系的观点,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发挥、议论”的含义,需要学生结合材料的上下文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桑蚕食时(吃桑叶),而不能抽丝”体现了章学诚对史学研究缺乏创新和发展的现象的批判,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5.A
【解析】
【详解】
图中显示,自1840至1860年,我国土特产出口量基本无大的变化,但自1860年以后,出口量急剧上升。
因此从1840-1870年,中国土特产品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而1860年后出口呈迅猛增长态势。
但图表显示的仅是一段时间内的趋势,因此得不出1840年前出口量为零,1870年出口量达到最高值的结论。
因此,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排除BCD,选A。
6.C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
清朝末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成分逐渐复杂化。
清政府不得不废除抑商政策,转而主动制定相关政策,以期规范工商业管理,将管理权明确集中于自身,以此维护其封建统治,故排除AB。
但在另一方面,清政府在政策上允许民间设厂发展商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发展。
但这一措施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清政府目的也在于维护自身利益,对于封建阶级与农民阶级,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予以缓解,故排除D,选C。
7.D
【详解】
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于土地革命时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著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著于国民革命时期,都和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C项。
《新民主主义论》著于抗日战争时期,故选D。
【点睛】
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8.D
【详解】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排除A;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1982年我国颁布新宪法,之后还对它进行多次修订,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国内形势转好,电影行业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走向繁荣,故D项正确。
9.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17世纪”“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国家是指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具体史实分别是指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因此英国能够傲视全球的政治基础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A项正确;B项是指美国,排除;C项是指法国,排除;D项是指德意志,排除。
【点睛】
“17世纪”“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是解题的关键。
10.A
【详解】
据材料表格“1917—1940年欧洲主要国家社会发展部分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可知,苏联每千居民受过普教人数最高,城市人口比重也最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说明苏联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故①正确;当时苏联建设以斯大林模式为主,这说明了斯大林模式产生了积极作用,故②正确;苏联、德国、英国的国情不同,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的起点不同,故各项指标也不同,故③正确;仅仅凭材料数据无法说明苏联社会生活水平超过西方,故④错误。
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都错误。
11.C
【解析】据材料“1947年苏联在东柏林首先开设‘文化会堂’……美国也在西柏林开设‘美国会堂’……还动用了‘马歇尔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特点,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张显然不是反映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故A选项错误;美苏在文化领域的对抗实质是冷战的表现,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美苏开展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
①项,该地为意大利,而《人间喜剧》为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所作。
故①项排除。
②项,该地为英国,万有引力定律为该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
故②项正确。
③项,该地为俄罗斯,而《共产党宣言》为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
故③项排除。
④项,该地为法国,而《最后的晚餐》为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画作。
故④项排除。
综上所述,①③④排除,②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
(1)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建立了充整的道路交通系统,交通线路上设置驿站。
使用马匹进行信息传递。
(2)特点:
公交车辆不断增加;由使用外国车到使用国产车;公交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载客量增大。
原因:
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大;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环保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3)示例:
论点:
交通发展促进世界的联系
论据与论述: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使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
总述:
古今中外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员、货物的往来和政治、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
【详解】
(1)由材料“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可见秦朝发展交通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而罗马亦是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由材料“在驿传道路上设置固定的进食与住宿处”“要道路上每隔12公里设一个驿站”二者都为此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
由材料“驿置指长途传递文书的设施,提供轻车快马,速度较快”“每个驿站都备有快马、信使以及供政府官员使用的马车和马车夫”而交通机构的设置也较为相似,都是在交通线上设置驿站一类的机构。
信息传递的方式也类似,均为使用马匹进行传递。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从数量、产地、技术、载客量等方面进行思考,归纳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小问,结合北京城市发展和国内外环境来进行思考。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城市发展迅速,人口不断增加,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也不断扩大。
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能够独立研制交通工具,为满足北京交通需求提供了保障。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围绕“交通的作用”,结合史实进行论证。
根据材料三“深水运河加速了贸易和运输的发展……这一过程把世界所有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可得出论点:
交通发展促进世界的联系。
抓住“古今中外”的限定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间跨度角度展开论述。
总述则围绕交通发展与世界联系的关系形成启示性的认识。
14.【历史地评价《联系背景》给;《罗马条约》是在两极对峙格局情况下欧洲在国际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下降,以及经济合作有了初步发展(煤钢联营)的背景下签订的。
辩证地评价(发展地看问题)给;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六国加强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有利于欧洲从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一体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罗马条约》的相关知识。
评价注意要从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两方面作答。
历史背景需要结合史实,将《罗马条约》签订时期的国际环境和西欧内部环境结合起来考虑。
意义要辩证分析,即充分考虑积极和消极作用,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其意义。
论述结合史实,逻辑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15.增加一条合理给,说明基本合理给。
如:
“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明确,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各阶层人民开始了抗日斗争,之后全国各地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
【解析】
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主要考察的是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首先,选择一条意义,如第三条:
可以从时间最早、时间最长、付出多、牵制日军等方面进行说明。
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增加一条合理意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