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856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docx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docx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

    

  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工作宗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征管措施,优化税务环境,积极组织收入,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必须摸清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增添工作措施,实现税收平稳快速增长。

  一、近五年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情况

  

(一)地方税收占公共财政和税收收入比重逐年增长。

2008年至2012年,全市地税部门共组织公共财政收入亿元,占全市公共财政收入总量的%。

地税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提升至2012年的%,对财政贡献率达%;地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由2008年的%提升至2012年的%,对税收贡献率达%。

  

(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土地税种增收贡献突出。

2008年至2012年,营业税对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为%,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首位;企业所得税增收贡献率为%,增收贡献居预算收入第3位;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收贡献率分别为%、%、%,增长贡献分别居预算收入的第4、5、6位。

  (三)房地产、建筑安装业为财政收入提供近半增量。

2008年至2012年,全市房地产业、建筑安装业、工业、服务业对公共财政收入增收贡献率分别为%、%、%、%,其中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贡献率达%,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撑。

  二、制约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因素

  

(一)经济总量较小和产业结构不优,制约经济创税能力。

从经济总量看: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4位,但人均生产总值居全省第19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2298元、13572元。

从产业结构看:

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个、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个、个百分点,一产高、三产低的经济结构拉低了经济整体创税能力。

  

(二)传统工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新兴产业税源支撑不强。

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迅猛,但工业税收以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

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市场对煤炭、电力、建材的需求降低,全市煤炭、电力、建材行业税源发展空间受限。

全市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加工等新兴产业起步较晚,对地税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地税收入仅占地税总量的%。

  (三)财税收入增长倚重房地产业,影响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2012年,全市建筑安装和房地产税收占公共财政收入%,占地税收入的%,财税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度过大。

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等因素,2009年以来,中省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房地产紧缩政策,作为地税支撑的房地产后续税源增长乏力。

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税收的高增长,是建立在房价地价快速上涨和耕地占用税欠税集中清理的基础上,由此带来的税收规模扩展和财政收入较快增收是不可持续的。

  (四)政策调整抑制税收规模扩张,影响财政收入总量增长。

分税制实施以来的税制改革或税收政策调整,大多体现为地方税种停征或调减,使国税与地税、中央级税收与地方级税收呈现一增一减的反差。

同时,自2009年起,缴纳增值税的新办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税征管,导致地税企业所得税税基缩减。

下一步,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削减地税收入规模,制约地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提升,影响财政收入增长。

  三、提升地方税收对财政收入贡献度的思考与建议

  

(一)着力经济发展,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对税收的贡献度。

  1.壮大经济税源总量。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导向,着力引进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地方经济总量。

加强对企业兼并重组有关税收政策研究和指导,大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最大限度释放消费需求,构建以综合服务功能区为龙头,以区域商贸中心、社区便民服务点、专业连锁、特色街区、乡镇市场为主体的多层级商贸体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2.优化经济税源结构。

调优第一产业。

坚持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道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创税能力。

调强第二产业。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实施特色工业园区带动战略,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支撑税源。

调高第三产业。

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加速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拉长旅游服务和商贸服务产业链,扶持发展教育产业,打造产业亮点。

  3.提升经济税源效益。

提升行业经济效益。

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房地产行业的引导和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健康发展;努力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推动金融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

提升规模经济效益。

加强对大中型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着力发展规上工业和限上企业,提高大中型企业的行业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企业

  增强发展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创税能力。

  

(二)发挥税收职能,优化投资兴业环境促进税源培育涵养。

  1.全面落实税收政策。

全面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

落实营业税起征点上调等税收政策,引导和帮助个体工商户稳健经营,促进个体经济健康发展。

  2.促进社会和谐融洽。

全面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残疾人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其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促进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员。

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加强高收入者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垄断行业和高收入者收入监控力度,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

充分发挥税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作用,严格执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住房租赁税收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3.提供优质纳税服务。

按照“一个税厅办事、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要求,着力简化审批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完善办税厅自助服务功能、推广税库银联网、推行网上申报认证,实现多元化办税,努力拓展服务方式。

畅通征纳双方交流渠道,搭建征纳交流沟通桥梁,积极推行和完善提醒服务、预约服务等人性化服务。

建立投诉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响应纳税人提出的合理需求;开展纳税服务绩效评价,及时处理并回复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三)强化税收征管,确保经济发展成果通过税收有效体现。

1.增强税源监控能力。

强化户籍管理,准确采集辖区内税源基础信息,按照“一户式”管理要求逐户建立电子税源档案,实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动态,对纳税企业或个人从开业到注销、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涉税事项进行全过程掌控,有效掌握税源底数。

建立税源监控互动机制,加强财税、监察部门协作配合,构建“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分析机制,确保税收实现应收尽收。

  2.提升税收征管效能。

按照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一般税源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推行税源属地管理原则下的分类管理。

加强涉税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探索建立重点税源税收预警系统,加强重点税源风险识别,建立快速有效的重点税源风险应对机制。

依托金税三期建设工程,加快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起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交换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

  3.提高税法遵从度。

开展税收信用等级评价,针对不同等级确定不同的征管方式;将税收信用等级与社会综合信用挂钩,在贷款融资、商标评优、行政许可等进行全方位失信惩罚,引导纳税人提高税法遵从度。

严厉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税收检查,抓好重大税收违法案件查处,增强执法刚性,震涉税犯罪。

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指导下,建立以“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体系。

  (四)深化税制改革,完善优化财政税收体制解困地方财政。

  1.健全地方税收体系。

改革完善房产税,探索个人住宅房产税改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提高财产税类比重,拓展财产税收规模。

深入推进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实施范围从目前的石油、天然气扩大至煤炭等矿产资源,引导矿业生产主体合理开发资源,增加资源税收收入。

()选择防治任务繁重的环保项目开征环境保护税,抑制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推进税费改革,逐步将社保缴费、价调基金等收费项目改征为地方税种,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自主发展能力。

  2.优化收入分配关系。

强化“营改增”过渡期税收征管工作,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稳妥确定“营改增”试点范围和试点行业。

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关系,“营改增”试点期间,按照保持中央和试点地区税收分配关系不变的原则,对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归属地方财政。

营业税全部改征增值税后,重新调整税收分成办法,调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比例,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公安民警幸福感调查与思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市长在全市财政收入双过半督办会上的讲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