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8481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docx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

摘要:

德彪西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印象派作曲家,是法国名垂后世的作曲家、革新家,其作品中并不追求古典主义严谨规整的音乐结构,也看不到浪漫主义的过度自我膨胀,取而代之的是奇异的幻想元素和莫测的生活色彩;《第一狂想曲》全曲贯穿印象主义音乐独特的音响效果,充溢着梦幻色彩,其音乐并不直接描绘各种生活图景,却始终渲染着对于图画的感觉和印象,印象主义的作曲家们“画”出一幅幅出色的作品,他们将新鲜的血液注入音乐的长河里,使音乐的发展有了不竭动力,启迪了20世纪初一大批作曲家的创作,影响深远。

关键词: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音乐风格

OntheArtisticStyleandPerformingSkillsofDebussy'sClarinetSolo"FirstRhapsody"

Abstract:

DebussywasanImpressionistcomposerinthelate19thandearly20thcenturies.HeisafamousFrenchcomposerandinnovator.Hisworksdonotpursuetherigorousandregularmusicstructureofclassicalism,norcanheseeromanceExcessiveself-inflation,Replacedbystrangefantasyelementsandunpredictablecolorsoflife,thefirstRhapsodyrunsthroughtheuniquesoundeffectofImpressionistmusicandisfullofdreamlikecolor,hismusicdoesnotdirectlydescribevariouslifescenes,butalwaysrendersthefeelingsandimpressionsofpictures,theImpressionistcomposers"painted"anoutstandingwork.Theyinfusedfreshbloodintothelongriverofmusicandgaveinexhaustibleimpetustothedevelopmentofmusic,whichinspiredthecreationofalargenumberofcomposersintheearly20thcentury,affectingFar-reaching.

Keywords:

Debussy;Impressionistmusic;musicstyle

 

前言

莫扎特后期有一部单簧管古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而德彪西的《第一狂想曲》则是另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受印象主义绘画和文学的影响所迸发出的“印象主义音乐”,注重听者瞬间的联想与感受;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打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在音乐的道路上探索革新,开创了新颖的音响效果,彰显了与以往作曲家不同的创作手法,将意境感、朦胧感的音响效果表达的淋漓尽致;德彪西用独特的创作手法将音色与美感做了新的诠释,把瞬间印象经过音乐表现出来。

《第一狂想曲》是音乐会的常驻曲目,本文将对这首作品进行作品风格及技巧进行分析,单簧管是拥有最广音域的木管乐器,宽广的音区和丰富的音色恰好体现这首作品的美感;德彪西运用音响色彩调色板上的一切手段,创造了新颖独特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系列别有情致的音乐形象,他的音乐带给我们全新的听觉感触。

1印象主义与德彪西

1.1德彪西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黄金时代,赋予众多音乐家在这个时代酿造精华的作品,当辉煌盛极而衰的时候,德彪西第一个从中挣脱出来,创造了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起源于法国巴黎,在绘画与文学方面都有一定的展现,起源于绘画,后印象到音乐,印象主义绘画注重色彩给予人的视觉体验,以意传神,于是所要表现出的内容就彰显的微不足道;受绘画与文学所产生的的印象派音乐,自然延续了这一特点。

德彪西的音乐在20世纪具有很大的印象,他不止脱离了传统音乐的束缚,更是为音乐的发展探索出新的道路上。

德彪西出生于法国巴黎的小城,自十一岁起学习古典、浪漫音乐,后在俄国夫人家中做家庭教师,并作为钢琴作品试奏者跟随她游历奥地利、威尼斯等国家,在俄国受到了穆索尔斯基、柴可夫斯基等作曲家的影响,毕业后去意大利继续学习,回国后常与印象派诗人、画家交流,逐渐接受印象主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德彪西的创作格调受到陶然,擅长使用复节拍和复节奏,不规则的节奏,短小的音乐动机等,这也启迪了20世纪初一大批作曲家的创作,影响深远。

他将改革与创新放入音乐创作里,使作品具有朦胧感和幻想感,成为他独特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是20世纪音乐史研究的起点人物,也是承上启下的人物,他跨越19世纪与20世纪,他没有终结浪漫主义时代,到20世纪还有晚期浪漫主义的传统,他也没有完全开启一个先锋时代,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独特的个例对上一个时代予以了继承,后世的作曲家们将单簧管作品创作放进音色的范畴里并追求变幻无穷的音色,所以《第一狂想曲》对后世创作影响巨大。

1.2《第一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第一狂想曲》这首作品是德彪西在巴黎音乐学院担任评委时受邀为比赛所创,是晚年的一首作品,也是单簧管作品的代表曲目,延续了小品短小精湛的特点,通过音区的变化,赋予听者“视觉”盛宴,全曲贯穿印象主义音乐独特的音响效果,充溢着梦幻色彩;“狂想曲”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用精神饱满的状态,高昂的语调诵读史诗,十九世纪末被应用于音乐体裁,通常指自由形式的短曲;德彪西从小受到专业的传统音乐教育,令这首《狂想曲》带有奏鸣曲及回旋曲的曲式特点,到后期创立印象派音乐的奇特风格,又带有印象派特有的梦幻感、神秘感、朦胧感,均在《第一狂想曲》中有所体现。

德彪西摆脱了浪漫主义规模庞大的题材,晕染通过音乐将图画中的视觉体验带给我们,从题材的不同到与钢琴间的关联,它的出现将单簧管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演奏者要反复推敲其音色的强弱变化以及技术处理,将作品二度创作,才能演绎出这首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感。

2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作品分析

《第一狂想曲》是一首单乐章的奏鸣曲式,带有回旋曲的特点,笔者将曲式结构分为A(呈示部)B(展开部)A(再现部),以下为德彪西《第一狂想曲》结构图:

表1

表1

 

A(呈示部)

B(展开部)

A(再现部)

 

引子

主题副主题主题再现

过渡句插部1连接插部2

主题副主题过渡句

结束部

第1至第10小节

第11至第45小节

第46至151小节

第152至168小节

第169至206小节

降G大调

降G大调D大调降G大调

C大调A大调降D大调降A大调

降G大调

C大调降G大调

比较巴洛克时期或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德彪西善于将对演奏者在处理乐曲中的要求都大程度的在乐谱上标识;对于每段乐段的速度、乐句的情绪变化、旋律间的连贯性、表情处理等细节性问题都给予明确的标注。

以该曲谱例为例,从第一至第十小节为引子部分,引子通常出现在乐曲的开头部分,具有酝酿情绪的作用,乐曲从第二小节开始演奏,在小节内休止第一拍强拍后,在第二拍弱拍以G、降B、C三个音以示主题音,后续主题的出现均为这三个音展开发展;三十二分音符做出了小型起伏,后又回归四分音符的宁静,第四小节再次出现G、降B、C预示开始第一乐句并起强调作用。

(见谱例1-1)

谱例1-1第一至第十小节

第一部分为第11小节-第45小节,第十一至第二十小节为主部主题,用“Pianissimo”的力度以及纯净的音色演奏出深远的音乐形象,笔者理解为引子的带入是为了衬托主题的缥缈朦胧。

在引子引出气氛后,用很弱且缓慢的速度主部主题开始将朦胧感带入到氛围里。

(见谱例1-2)

谱例1-2第十一至第二十小节

在没有休止的情况下,经过二十小节至三十四小节的副部主题,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的风格截然相反,两个主题之间具有对比性,一个是迷雾朦朦,一个是开朗的;G、降B、C于“引入”的形式出现,4小节的引入后,主题高八度再现,这里作曲家用了“再现”的音乐发展手法,虽然是简单的手法,但是它强调了重要乐思,使人加深印象,主题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予以呈示部的结束,用高音收尾对旋律延续梦幻感、意境感及展开部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见谱例1-3)

谱例1-3第四十至第四十五小节

第二部分为第46-第151小节,笔者认为展开部运用了展开性中段的创作,第四十六至第五十七小节为12小节的过渡句,虽然转为C大调,但是色彩变化通过升降记号来表现,前四小节均为三十二分音符,给人感觉俏皮、诙谐,对呈示部的副部主题进行两句重复,模进即模仿进行,是轮廓相同但色彩不同的“旋律发展”的创作手法,这里是将乐节重复出现时高度不同,并用上行二度模仿进行的手法将重复句进行延展,将“回忆”再次唤起,正是印象派音乐的特点。

(见谱例1-4)

谱例1-4第48至第五十小节

在经过三十二分音符的急促,又到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将情绪稍微放松后,三十二分音符再次出现,提前揭露插部的情绪,第五十八至第六十九小节这12小节笔者认为是对于呈示部副部主题的动机展开,没有引进新的素材,选取呈示部副主题中的元素,通过模进进行展开。

同时也是改变调号的插部,颗粒感的跳音与音阶走向“诉说”了美好的旋律,在保留原素材的同时加入新的素材,反复循环在整段乐曲中,又因新元素的参与探索朦胧之中的神秘。

动机是音乐主题的核心素材,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

(见谱例1-5)

谱例1-5第五十八至第六十八小节

经过笔者上网查阅与分析资料,认为从第92小节处开始,为展开部的第二插部,这里不再是G、降B、C的动机,而是一个全新的音乐动机,推动着乐曲继续发展,最后十一小节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音符时值增大,听觉上逐渐趋向缓和又缓缓进入神秘,代表这一乐段结束,将进入再现部,旋律之间的复杂多变是印象派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手法特点。

(见谱例1-6)

谱例1-6第一百小节至第113小节

第三部分为第152-第206小节(包括结束句),乐曲主题含蓄的再现,不完全再现呈示部的音乐,还加入了其他音乐元素,属于“综合性再现”;同时重回降A大调也回到了呈示部的速度,前六小节回归主题,而后四小节德彪西将音区放在单簧管的倍高音音域,这对演奏者在吹奏时的感情处理极具挑战,在展开部暗示再现后的要将作品推向最后一个高潮。

在第一百六十五小节最后一拍开始,由32分音符构成的小乐句制造出焦灼不安的情绪,就在情绪进入最高点时,被模进上行组成的三连音带到了与第二插部结束部相似的话语中,令激动的情绪意犹未尽,再现部的结尾与结束部之间非常模糊,通过跳跃的吐音将速度放缓,后三十八小节的旋律起伏与冲突不再强烈,作为coda将故事缓缓引入结局,回到主调性上以不协和音程结束。

(见谱例1-7)

谱例1-7第一百六十五小节至第一百七十五小节

盱衡全曲,复杂多变的节奏、变幻莫测的旋律线条、调式音阶的频繁转换、段落划分模糊,中段以开放性结构收尾便是德彪西对于传统的继承,这些元素的组成将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创作特点体现的酣畅淋漓情感勃发;《第一狂想曲》的呈示部通过再现将主题抓牢,作用是奠定全曲基调,展开部与呈示部构成音乐情绪的比照,前半段将呈示部充分的展开,后面又加入了第二插部,一个全新的音乐动机,全新的音乐色彩与音响效果,再现部则是通过缩减性再现,这是单簧管作品中的一部珍品,更是一部旷世珍作。

3《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特征及演奏技巧

3.1音乐艺术风格表现,通过旋律获得色彩

德彪西注重旋律色彩感的音乐,通过旋律表现获得大脑的瞬间印象,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悠长大规模的乐句相反,德彪西在旋律写作上更加注重简短不规则的小乐句自由组成,加重音乐缥缈、若隐若现的感觉;单簧管低音区的深厚、稳重,中音区的典雅,高音区的清朗,德彪西在这首作品中注重单簧管的特有音色,充分展示单簧管的独特音区,将华丽斑斓的丰富色彩融合进单簧管优美的音色中,具有强烈的印象主义音乐特征。

调性色彩是德彪西表现自己音乐的主要方式。

在作品开始,随着钢琴演奏出空旷的旋律,G、降B、C三个音以很弱的音色奏出,形成朦胧惺忪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充满迷雾的森林里,渲染了一种似有似无的色彩,诉说着故事即将开始。

(见谱例2-1)

谱例2-1第一小节至第四小节

当副部主题出现,仿佛朦胧的迷雾逐渐散开,豁然开朗,钢琴演奏的琶音像是一簇簇花丛,而主旋律单簧管则像在花丛中旋转跳舞,不时可以听到小溪哗啦啦的流水声。

(见谱例2-2)

谱例2-2第二十一小节至第二十四小节

在呈示部与展开部之间的过渡句,琶音的音区跨越低音到高音两个八度的音色对比,并以模仿前一句的手法创作,升高一个大二度,可以清晰明了的感受到过渡性的音色变化。

(见谱例2-3)

谱例2-3第四十八小节至第五十小节

单簧管低音的丰满浑厚、中音的优美纯净、高音的嘹亮,并且德彪西追求了通过强弱力度展示音色的变化,犹如小溪中的鱼儿不时跳出水面,与周围的鸟语花香一起融合在梦幻感的丛林中。

桑吉顿珠在《色彩旖旎的音响世界——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中音乐色彩探析》中提道:

由于旋律频繁的大跳,导致音色在中音区与高音区之间不断变化,使得这一歌唱性旋律在力度下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作曲家柏辽兹在《配器法》中写道:

“它精美风雅、瞬息万变的色调变化以及神秘的温柔感……”,这些都足以佐证单簧管的音色风情百变,虽然是单声部乐器,但是通过德彪西的独特手法,跳进在这里展现出了一幅画的美感。

(见谱例2-4)

谱例2-4第一百三十小节至第一百四十小节

后来经过焦躁不安的旋律。

暴风雨的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在雨水逐渐变小,天渐渐转晴时,乐曲迎来了结束,鸟儿飞了出来为庆祝晴天而高歌,在最后的四个音高音中,走向梦境的结束。

(见谱例2-5)

谱例2-5第二百零二小节至二百零六小节

印象派的音乐,是20世纪的时代所需的产物,是时代的选择,也是作曲家们的选择,更是脱离浪漫主义音乐的“必经之路”,“创新”便成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当浪漫主义渐渐走向低谷时印象主义的音乐开始露出萌芽,如苏联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格里格的《晨景》都将色彩运用到了音乐里。

3.2演奏过程中的技巧难度

德彪西擅长音阶的运用,半音阶、全音阶以及琶音在这首作品中都运用的非常自由,以组合的形式出现或单独出现,他脱离的大小调体系使调性模糊。

单簧管的指法技巧并不仅仅一种,同样的音用不同的指法演奏,在演奏过程中如遇到指法转换影响到速度,为了使旋律流畅则可以实现变通,指法的运用对于乐曲来说十分重要,由于每首乐曲之间个别指法的运用不同,所以在需要进行指法改变时要反复尝试练习。

在这首作品中,音色是同样演奏的关键,不稳定的音色会导致音乐美感的流失,攻破谱例中的难点手法技巧就显得举足轻重。

笔者接下来将对这部作品中的技巧难度进行举例分析。

在谱例3-1中,音符与音符相邻看似简单,实则考验的是吐音、时值转换、气息控制的问题,前三小节是同样的内容,很弱的吹奏随着旋律的上升,力度也要随之变大,下行的时候回到弱,由弱到强再回到弱在短短的十二个音中刻画了音乐形象的夸张,升E、D、C、B四个音标注了跳音记号和连音线,这里的吐音不需要太刻意,弱吐与前面的连音做出不同的变化效果就可以;后面两小节的演奏方式为十六分音符前连后吐,是单簧管日常练习中一种常见的技巧练习,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要将吐音明确,颗粒性强不能含糊,保持弱的力度跟进着旋律,在最后一拍使将力度变强,这里是单簧管的中音区,渐强较为难

做,应根据自己的感觉在经过两三个音后逐步体现“Forte”并保持随后进入下一小节;在这一小节里“Forte”向“Piano”转变,最后半拍是弱的吐音,舌头触碰到哨片后快速离开,将A这个音给出来就好不需要吹满,之后的演奏技巧与前面相似,吐音、连音、前连后吐、前吐后连在这四个小节里面均要表现出来,练习时要细心记住每一个音与舌头配合的位置,从而达到肌肉记忆,强弱起伏也要明显的做出,如果中间吐音与连音吹错了,就与作曲家所表达的音乐情绪迥然各异。

谱例3-1

谱例3-2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段给每个乐句都标注了清晰的强弱力度与演奏记号,它们是乐曲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给音乐加花、润饰的作用,对于认识作品、了解作品、表现音乐美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音降D需要做颤音处理,颤音使音乐的旋律富有弹性,在听觉上会有交替出现的音响效果;不论是左手还是右手进行颤音处理,都很难降颤音的频率打的均匀,常会出现拖拍子或少拍子的情况,这是因为手指的灵活性还不够,所以需要大量的单独练习,这一段在乐曲中要清楚地表达出主题回归后表达焦躁不不安的激动情绪,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将情绪导入最高点。

根据“MezzoPiano”的与后面渐强标记,这里的十六分音符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稍弱一点的处理,从而更好推动后面力度的起伏。

三十二分音符速度匀称是乐句的灵魂,在初步练习时应慢练习,感受手指按键的位置,增强手指记忆;对于重降记号,则更需要严谨,还需要考验识谱的反应能力与精准,手部放松不要紧绷,可以找一下手臂下垂手部轻轻摇晃摇晃的感觉,为了不影响速度,手指不易抬得过高,换气口也要干脆清晰迅速,不能拖得太长导致占用了下一拍的时值;最后一句三连音的半音阶上行准确的控制速度,这与平日里三连音的练习息息相关,既要保证时值变化的又要把握三连音的颗粒性。

谱例3-2

在全曲最后的结束句中--谱例3-3,后四个高音极具难度,这不仅仅是音色指法的问题,还有音准与气息的控制,在私下练习时,经常会出现相邻两个音之间的音高偏差过大。

三连音D、降E、G延续前面E的强音,用重音吹奏,以及随着上行力度逐渐变强的音阶,这正好是为后面高音做情绪与力度上的铺垫,音阶由“f”走向“ff”,这时气一定要给足,同时控制好嘴型与气息,将旋律继续向上推进,高音降E顺着前一个音D的指法,下节管右手食指与小指保持不动,无名指按下方两孔之间的键,随后的降F(还原E)便自然地打开右手二指就好,G我选择用左手中指堵住音控,右手食指中指及小指的按键方式,这样在作为装饰音连接降E演奏时指法相对连贯,不会影响到它的时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仅是跳音的高音,还做了加重记号,所以在演奏中要将每一个音交代清楚,要有断续的感觉,不能囫囵的含糊过去,这类型的高音我习惯随着旋律的行进方向,将乐器往斜上方抬一点,是喇叭口高于固定演奏的位置,从而使音色更好的展现。

谱例3-3

印象派音乐可以称为“音画”作品,印象主义的作曲家们“画”出一幅幅出色的作品,他们将新鲜的血液注入音乐的长河里,使音乐的发展有了不竭动力;音乐的感性可以引起听众的共鸣,河流、森林、大海、月光、迷雾、电闪雷鸣都被德彪西用音乐描绘出来,这是对旧传统向新风格的改革,《第一狂想曲》将印象派音乐追求的丰富音色表达的酣畅淋漓。

结论

德彪西的单簧管作品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气息控制力,才能将印象派风格演绎到位,完美的吹奏出来,使用正确的单簧管演奏哨片,对演奏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

《第一狂想曲》的出现将单簧管音色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德彪西创作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擅长将大量不协和音程及音列的进行巧妙结合,并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

同时,听众也能在音响效果中感受到他的奇思妙想,他通过音乐将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展示的活灵活现,用音乐刺激感官的联想,这就是印象派的奇特之处。

德彪西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他是20世纪音乐的号召者,也是领头人,他没有被传统作曲方式所禁锢,在音乐创作上勇于创作绝不墨守成规的,才将一部部流光溢彩的作品呈现在后人眼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潇雷.《德彪西<第一单簧管狂想曲>艺术特征及演奏风格诠释》[D].吉林艺术学院.2019年.

[2]桑吉顿珠.《色彩旖旎的音响世界——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中音乐色彩探析》[J].音乐创作.2015年第5期

[3]李华伟.《浅析单簧管乐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及演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年第2期

[4]孙博于.《德彪西与<第一单簧管狂想曲>》[J].音乐天地.2014年第5期

[5]张佳凤.《德彪西<第一单簧管狂想曲>的风格特色分析》[J].大众文艺.2012第7期.

[6]纪维剑、张平《德彪西<第一狂想曲>中的印象主义视觉》[J].文艺研究.2011年第12期.

[7]马栋梁.《德彪西音乐创作时期巴黎的艺术文化背景透析》[J].艺术探索.2008年6月第22卷第3期.

[8]迟铮.《德彪西<第一狂想曲>的指法研究》[J].交响2006年第4期.

[9]毛晓骅.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作品中的异国情调[J].美与时代.郑州大学美学所月刊.2003年第12期.

[10]沈旋.《德彪西的音乐语言》[J].音乐艺术.1998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