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8434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答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鉴赏专项训练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泥融:

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哪些景物描画春天的美景?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巧妙,谈谈你的理解。

(2分)

                                                          

答案:

20.(2分)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答出两个即可)

21.(2分)“飞”写出了燕子繁忙,蕴含着春天道勃勃生机;“睡”写出了鸳鸯道闲适,透出温柔道春意。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

②春江水暖鸭先知。

③蒌蒿满地芦芽短,

④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的第      句主要咏画面景物,第       句则写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

2.从物候角度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令的景物?

诗中哪些意象能够表明这一时令特征?

(列举两例)

                                                          

答案:

1.(本题2分,每格1分)1-3  4

2.(本题3分)早春(初春)(1分)  

示例:

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蒌蒿、抽出短芽的芦苇(2分)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从哪些意象可以推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对此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初夏。

(1分)从梅子黄时,绿阴不减,黄鹂声可以推知。

(1分,任意两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山行时的愉悦欢快的心情。

(2分)诗人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借景抒情)。

(1分)“睛”字,在黄梅雨季能有“日日晴”岂不喜出望外?

“绿阴”,绿阴添凉爽,走起路来轻松,此二可喜也。

三是“黄鹂四五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更使诗人感到高兴。

(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该诗的作者是唐朝的白居易,以下哪首诗也是白居易的?

   

 A.《赋得古原草离别》   B.《登鹳雀楼》   C.《静夜思》

2.“能不忆江南?

”是(   )。

 A.设问句      B.反问句      C.陈述句 

3.从哪一句能看出诗人来过江南?

()     

A.日出江花红胜火    B.风景旧曾谙    C.江南好                                                                      

                                                                                                                                     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B   3 B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5、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夕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王安石:

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屠苏:

药酒名。

1.下列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两首诗都以中国的传统节日为题,但抒发感情不同,来诗表达的是虚度年华的悔恨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王诗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

B.“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指最让人哀愁的是伴着阵阵报晓的鸡鸣,憔悴的人儿又迎来了春风。

“又”字表达诗人漂泊他乡的时间之长。

C.王诗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

点燃爆竹,饮屠苏酒,金鸡报晓,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春节的欢乐气氛。

D.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E.王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2.“又将憔悴见春风”和“春风送暖入屠苏”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

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C   

2.同:

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异:

①“又将憔悴见春风”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②“春风送暖入屠苏”则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诗人愉快的心情。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来诗表达的是虚度年华的悔恨和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说法错误,这首诗没有表现虚度年华的悔恨。

C项,“金鸡报晓”是来诗的内容,王诗中没有这一细节。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此题要求分析情景关系,相同点是借景抒情,不同点主动点注意景和情是映衬还是反衬,由诗句“又将憔悴见春风”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反衬;“春风送暖入屠苏”则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诗人愉快的心情,属于正衬。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诗的第一句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农历九月九日是(   )节。

  

A.端午 B.清明 C.重阳 D.中秋  

2.山东是指(   )  

A.山东省 B.华山以东C.山的东面 

3.异乡是指(   )。

  

A.山东 B.他乡,外乡 C.不同的家乡  

4.咬文嚼字。

(解释下列字在诗中的意思)  

(1)倍:

____________

(2)独:

____________ (3)遍:

____________  

(4)逢:

____________(5)忆:

____________ (6)遥:

____________  

5.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 的思念之情。

(2)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___________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6.连线

端午节      A.菊花酒  

中秋节      B 月饼  

重阳节      C 汤圆  

元宵节      D 粽子                          

参考答案

1.C 2.B 3.B 

4、1.更加 2.独自 3.都 4.碰到 5.思念 6.在远方 

5、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游子思乡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判断下面对这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     )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    ) 

C.幽草:

幽深地方的草丛。

(     )  

D.野渡:

野外的渡口。

(    ) 

2.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

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情感:

                 体现情感的字是:

               ______ 

3.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

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意象:

       、       、       、       。

意境:

                        。

感情:

                                            。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5.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A.对    B.对    C.对    D.对   

情感:

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

怜    

意象:

春潮、 雨、 野渡、 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4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5.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四月,白居易时被贬任江州司马。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

②芳菲:

盛开的花,泛指花。

1.这首诗中前两句蕴含了物候现象,这是因为        引起的。

2.请简要分析诗人登山前后心情所发生的变化。

                                                          

3.指出诗中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赏析。

                                                          

答案:

二、

(一)

1.高下差异  

2.登山前,诗人为春光逝去而感到遗憾;登山后,当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又感到由衷的惊喜和宽慰。

3.示例:

对比的手法。

作者把人间“芳菲尽”与山寺桃花“始盛开”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发现山中桃花开放的惊喜之情。

(手法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如从借景抒情、拟人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