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234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

《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docx

整理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

(2)疾病成本法与人力资本法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

第一节市场经济与财政政策

一、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一)市场机制与市场效率

  市场经济下,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等会自发的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将市场机制称为“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因为经济活动中的“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出于利益的动机。

在有序的自由市场中,个人在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增进社会的总体财富。

政府应该实施自由竞争的政策,因为市场机制自身就能够把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协调起来。

  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帕累托指出,可以用帕累托最优衡量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

帕累托最优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资源配置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

如果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就表明在技术、消费者偏好、收入分配等条件既定时,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社会福利达到最大。

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当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在达到长期一般均衡状态时即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二)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1.市场失灵

  

(1)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劳务。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又称外部性,是指人们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影响而未将这些影响计入交易的成本和价格之中。

  (3)自然垄断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社会资源可以没有障碍地在不同行业之间自由流动,但是现实的市场并不具有这种充分条件。

  (4)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具体到一个交易过程,是指供求双方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

  逆向选择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如在一个旧车市场上,有多个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卖者知道自己的车的质量,但买者却只能通过观察了解该车的大体情况,并可能只愿意按照该市场上车的平均质量付出价格,这样将会导致高于平均质量的旧车退出交易,只有质量低的卖者进入市场。

  道德风险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签约时信息虽然是对称的,但签约后一方当事人却无法直接观察另一方当事人采取的行动,此时另一方当事人就有可能采取对对方不利的行为,即使合同可以建立在可观察的结果之上,也会出现双方都投入不足的问题。

这两种情况下,显然都不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2.市场缺陷

  市场经济本身存在其固有的缺陷,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周期性波动。

即使是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也难以兼顾社会公平,而公平和效率是经济活动中不可分割和难以兼得的两个方面。

  

(1)分配不公平

  收入分配不公,指在特定时期内,所存在的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公平准则不相符合的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分布状态。

  

(2)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市场经济并不能自发地平衡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总量,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出现高失业率、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周期波动。

单靠市场自身是无法解决这一类宏观经济问题的,相反这些顽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有不断加重的倾向。

  (三)政府干预

  1.政府的基本特征

  

(1)政府有强制权力。

政府可以强迫人们去做某些事情,如通过征税迫使大家为学校、道路、公共工程、国防等进行支付。

同时,政府可以对不履行规定义务的人们进行惩处,使人们必须为自己违反政府政策的行为付出代价;私人企业则不拥有这种权力。

  

(2)政府追求的目标不是盈利。

私人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政府的目标不是利润,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其主要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福利。

  (3)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

政府是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政府,有义务保证每一位公民平等享受政府的服务,因而,政府必须是公正的,政府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或程序来保证其服务的公正性。

  2.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

  

(1)管制

  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调节支配商品和服务的产权制度。

如,可以规定某些物品和服务(如义务教育等)的最低消费水平;可以建立管理机构通过限制价格或利润消除市场垄断等。

  

(2)规定价格

  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补贴改变交换的价格,减少产生负外部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增加产生正外部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

如可以通过征收环境保护税使得排污企业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增加垄断产品的数量。

  (3)生产

  政府可以通过自身生产产品和服务来直接配置资源。

如,对于形成垄断的行业或产品,政府可以直接组织生产,增加该产品的生产厂家和产品供应,鼓励对该产品的消费。

  (四)政府失效

  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

  1.政府失效的衡量

  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手段,目的是提供市场有效、平稳运行的条件。

  可以从以下方面衡量政府失效:

  

(1)政府作用的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2)政府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3)政府作用的后果损害了市场效率或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2.政府失效的表现

  

(1)短缺与过剩

  

(2)信息匮乏

  (3)缺乏市场激励

  (4)官僚主义和无效率

  第一,政府决策失误。

  第二,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第三,政府干预的无效率或低效率。

  二、公共财政的职能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至上

  公共财政的特征首先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分配主要的目标和财政工作的重心。

  2.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特征:

  首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用不可分割。

  其次,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上没有排他性。

  第三,受益上没有竞争性。

  第四,产品的供给上没有营利性。

  所以公共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方式就是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

只有这样,政府和市场形成合理的相辅相成的互补的关系,才能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3.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法国政治学家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也曾断言∶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

  4.预算管理形式的约束性

  公共财政在管理运行上必然具有公开性、透明度、完整性、事前确定、严格执行的预算,作为基本管理制度。

  

(二)实施公共财政的策略

  首先,要收缩生产建设职能。

  其次,要合理掌握财政分配的顺序和轻重缓急。

  第三,形成规范的公共选择机制。

  第四,政府各部门特别是财税部门,要形成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制度规范。

  第五,转变和创新理财方式。

  第六,公共财政下的政府理财最后要形成以公共收支预算、国有经营性资本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复式预算形式或者叫做一个预算体系来协调、配套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

  (三)公共财政的职能

  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所固有的职责和功能,是政府活动所固有的内在经济功能,是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各个方面所产生影响的高度概括。

  财政职能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财政职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财政所固有的。

  二是财政的职能只表明政府会对经济产生不同影响。

  财政职能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1.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而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第一,调节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第二,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第三,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因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财政的收入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或个人所提供的生产要素不同、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各种非竞争因素的干扰,各经济主体或个人获得的收入会出现较大的差距,甚至同要素及劳动投入不相对称。

过分的悬殊将涉及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1)公平的实质在于符合正义

  

(2)公平包含着平等的意思,但不仅仅限于平等

  (3)财政公平既包括起点和过程的公平,也包括结果的公平

  起点的公平主要是指机会的均等,包括参与财政决定的机会均等和法律适用的平等。

结果的公平则是指财政分配结果的合理和公正。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通过调节使企业的利润水平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

  ②调节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通过税收进行调节,如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征收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

同时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调节。

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以维持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国家举办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等,提高广大社会公民生活质量。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提高转移性支出。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

  充分就业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不发生物价大幅度的上升或下降,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的大体平衡。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

每名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申请登记的类别不得超过2个。

第二节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1页

  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凯恩斯理论认为:

在纯市场经济模式中,总供给等于消费加储蓄,即Y=C+S;总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

而在政府参与的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的商品和劳务购买支出(G)也是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之一,政府的税收(T)通过对民间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量。

因此,在经济均衡状态下,总供求相等,即C+T+S=C+I+G。

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的财政政策来管理总需求,从而实现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全面调节。

  二、财政政策的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一)经济适度增长

  第一,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第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收入、消费和储蓄紧密相连。

更准确地说,个人储蓄(personalsaving)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

  储蓄=收入-消费

  个人收入=工资+利息+租金+股息+转移支付等

  个人储蓄率=个人储蓄额/个人可支配收入

  

(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

  (三)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失业率是衡量宏观经济重要指标,和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紧密相连。

  (四)收入合理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因此,在政策的导向上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

  (五)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或平衡。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三)中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第二节

第三节在评估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的自然资源方面,机会成本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评价技术。

机会成本法特别适用于对自然保护区或具有唯一性特征的自然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评估。

财政政策的基本内容

考试情况分析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凯恩斯理论认为:

在纯市场经济模式中,总供给等于消费加储蓄,即Y=C+S;总需求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

而在政府参与的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的商品和劳务购买支出(G)也是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之一,政府的税收(T)通过对民间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量。

因此,在经济均衡状态下,总供求相等,即C+T+S=C+I+G。

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的财政政策来管理总需求,从而实现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全面调节。

  二、财政政策的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一)经济适度增长

  第一,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

  第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收入、消费和储蓄紧密相连。

更准确地说,个人储蓄(personalsaving)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

  储蓄=收入-消费

  个人收入=工资+利息+租金+股息+转移支付等

  个人储蓄率=个人储蓄额/个人可支配收入

  

(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

  (三)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失业率是衡量宏观经济重要指标,和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紧密相连。

  (四)收入合理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既要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又要防止过分贫富悬殊,因此,在政策的导向上存在着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

  (五)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经济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而且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实现。

  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或平衡。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三)中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活动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四、财政政策的调控机制

  

(一)财政政策的调控原理

  1.政府购买支出政策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财政购买支出增加,就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进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加;财政购买支出减少,就会直接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减少。

  两者的关系表现在:

  第一,国民收入与财政购买支出呈同向变化。

财政购买支出增加,国民收入水平就会相应提高;

  第二,财政购买支出政策作用效果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越小),财政购买支出对国民收入的作用效果就越大(或越小),财政购买支出政策的影响就越大(或越小)。

  2.税收政策的影响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税收的增加会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相应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影响国民收入总量的变化;反之,税收的减少会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相应会增加社会总需求,也会影响国民收入总量的变化。

  3.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影响

  当转移支付发生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将会增加社会总需求,进而会增加国民收入总量;反之,政府减少转移支付,将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进而会减少国民收入总量。

  4.增量平衡预算政策的影响

  在政府收支基本平衡而其他条件不变时,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购买支出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仍然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

  

(二)财政政策的调控模式

  财政政策的调控模式就是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另一种是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收支两个方面:

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

  当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政府需要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主动采用不同的财政手段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此时的财政政策运行模式就是“相机抉择”模式。

  按照财政政策的早期理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汲水政策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

第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

第三,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

第四,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由以上可以看出,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

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

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

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三)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

  为了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调控工具或手段。

财政政策的运作就表现为通过财政收支的具体操作工具,来实现一定的政策目的。

  1.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一国政府编制的财政年度内财政收支的安排和使用计划,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通过对年度国家预算的预先制定和在执行过程中的收支平衡变动,可以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

  通过预算调节经济的作用主要反应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和收支差额上。

赤字预算体现的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有效需求不足时,可以对总需求的增长起到刺激作用;结余预算则体现的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总需求过旺时,可以对总需求膨胀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平衡预算体现的是一种均衡的财政政策,在总需求和总供给相适应时,可以保持总需求的稳定增长。

  2.税收

  宏观税率(即税收收入占GDP)的确定,是财政政策实现调节目标的基本政策度量选择之一。

  税负分配,一方面是由政府部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种选择和制定不同的税率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市场活动来进行,主要是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体现出来。

  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措施是在征收正税的基础上,为了某些特殊需要而实行的鼓励性或惩罚性措施,在运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

  3.国债

  国债作为一种财政信用形式,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目前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的重要政策手段。

  第一,由于国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即所谓的“排挤效应”;

  第二,由于国债的发行引起货币供求变动,一方面可能使部分“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则可能把存于民间部门的货币转到政府部门或由于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增加货币的投放,即所谓的“货币效应”;

  第三,假定国债是由未来年度增加税收来偿还,国债持有人在国债到期时,不仅收回本金而且得到利息。

而政府发行公债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这样,在一般纳税人与国债持有人之间就产生了收入的转移问题。

此外,国债所带来的收入与负担问题,不仅影响当代人,而且还存在着所谓“代际”的收入与负担的转移问题。

即所谓的“收入效应”。

  4.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是政府使用财政资金购买商品和劳务,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

从最终用途来看,可以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减,将直接影响个人收入的增减和社会总消费的增减,进而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增减。

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政府购买乘数的大小。

  5.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将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方面的支付。

按照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主要工具,而财政补贴分为生产性补贴和消费性补贴,两者调节的效果有所不同。

在有效需求不足时主要增加消费性补贴,在总供给不足时,主要增加生产性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求矛盾。

  (四)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

  1.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2.财政政策效应

  3.财政政策效应偏差问题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一)货币政策概况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

它是由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政策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为: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即在“稳定”与“增长”之间,具有先后之分。

稳定货币是指把货币供应量控制在客观需要量的范围之内。

稳定货币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一个良好的、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要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