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096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docx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章末复习教学设计学年高一化学上册

课题

金属及其化合物(章节复习)------强化篇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考纲和常见高考题型分析,强化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与归纳,提升对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钠、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

金属及其化合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设计

环节

师生活动

组内讨论

展示归纳

【过渡】本章节在高考中有哪些考点和题型,如何通过复习达成目标?

考纲展示:

1.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Na2O2、NaHCO3、Na2CO3)的性质。

2.熟悉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会分析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掌握Fe2+、Fe3+的性质与检验。

考纲解读

考点一:

钠、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考点二: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讨论】考点突破:

考点一:

钠、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真题体验】

1.(高考组合题)下列说法或表达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②工业上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制备金属钠和氯气

④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HNO3中无明显现象可说明Al与浓HNO3不反应

⑤氯离子存在时,铝表面的氧化膜易被破坏,因此含盐腌制品不宜直接存放在铝制容器中

⑥要确定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可采取的操作为取少量溶液滴加CaCl2溶液,观察是否出现白色沉淀

⑦Na2O2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变成白色黏稠物

2Na2O2+2CO2=2Na2CO3+O2

⑧新制的Al2O3可溶于NaOH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

Al2O3+2OH-=2AlO2-+H2O

2.足量下列物质与相同质量的铝反应,放出氢气且消耗溶质物质的量最少的是(A  )

A.氢氧化钠溶液   B.稀硫酸

C.盐酸D.稀硝酸

【考点整合】

考点一:

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转化关系

(2)几个反应的分析

①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此两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均为Na2O2且二者之比为1∶1,1molNa2O2参加反应转移的电子均为1mol

②2NaCl+2H2O

2NaOH+H2↑+Cl2↑,此反应可用于工业制烧碱、Cl2、H2等。

③NaOH与CO2反应,CO2量不同,产物不同

2NaOH+CO2(少量)=Na2CO3+H2O

NaOH+CO2(足量)=NaHCO3

④证明热稳定性Na2CO3>NaHCO3的反应

2NaHCO3

Na2CO3+CO2↑+H2O

⑤特殊转化关系:

Na

Na2O

Na2O2

NaOH

Na2CO3

NaHCO3

(3)鉴别Na2CO3与NaHCO3的方法

①固体的鉴别。

NaHCO3受热后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Na2CO3无此性质。

(2)溶液的鉴别。

①加入CaCl2溶液:

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而碳酸氢钠溶液无此现象。

②逐滴加入稀盐酸:

碳酸钠溶液开始无气体产生,而碳酸氢钠溶液加入稀盐酸后即产生气体。

③与盐酸混合:

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与同浓度的盐酸混合,产生气体快的是碳酸氢钠。

④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溶液中会有白色晶体析出。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相互混在一起的除杂方法

(1)Na2CO3固体(NaHCO3):

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变化。

(2)Na2CO3溶液(NaHCO3):

加适量的NaOH溶液。

(3)NaHCO3溶液(Na2CO3):

通足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2.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转化关系

(2)几个反应分析

①Al、Al2O3、Al(OH)3与强碱的反应均生成AlO2-

2Al+2OH-+2H2O=2AlO2-+3H2↑

Al2O3+2OH-=2AlO2-+H2O

Al(OH)3+OH-=AlO2-+2H2O

②Al2O3、Al(OH)3为两性化合物,既能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③制备Al(OH)3一般用铝盐与氨水反应

Al3++3NH3·H2O=Al(OH)3↓+3NH4+

④铝热反应冶炼难熔金属

2Al+Fe2O3

Al2O3+2Fe

考点二: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真题体验】

1.氧化锌为白色粉末,可用于湿疹、癣等皮肤病的治疗。

纯化工业级氧化锌[含有Fe(Ⅱ)、Mn(Ⅱ)、Ni(Ⅱ)等杂质]的流程如下:

提示:

在本实验条件下,Ni(Ⅱ)不能被氧化;高锰酸钾的还原产物是MnO2。

回答下列问题:

Ⅰ.反应②中除掉的杂质离子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在加高锰酸钾溶液前,若pH较低,对除杂的影响是________。

Ⅱ.反应③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过滤得到的滤渣中,除了过量的锌外还有________。

Ⅲ.反应④形成的沉淀要用水洗,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Ⅳ.反应④中产物的成分可能是ZnCO3·xZn(OH)2。

取干燥后的滤饼11.2g,煅烧后可得到产品8.1g,则x等于________。

【考点整合】

1.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转化关系

(2)几个反应的分析

①Fe生成Fe3O4的两个反应

3Fe+2O2

Fe3O4

3Fe+4H2O(g)

Fe3O4+4H2

②Fe(OH)2在空气中迅速由白色变为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4Fe(OH)2+O2+2H2O=4Fe(OH)3可利用此颜色变化作为铁元素推断的依据。

③Fe3+的氧化性:

Fe3+可氧化Fe、Cu、I-、SO42-、S2-等,故Fe3+与这些粒子不能大量共存。

2.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转化关系

(2)几个反应分析

①Cu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铜锈(绿色)

2Cu+O2+CO2+H2O=Cu2(OH)2CO3

②CuSO4遇水蒸气变为蓝色晶体(CuSO4·5H2O),可用于检验H2O的存在。

③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此反应当Cu足量时,H2SO4不能完全反应。

同时此反应也不适合用于制备CuSO4,因为有SO2的污染且H2SO4的利用率低。

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师生分析、讨论并归纳】

练习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Al(OH)3能与NaOH溶液反应,则Al(OH)3也能与氨水反应

B.过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可用作高空飞行或潜水的供氧剂

C.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所得沉淀物质的量与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右图

D.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同温同压下,生成的CO2体积相同

练习二:

某研究小组利用下列装置探究温度对CO还原Fe2O3的影响(固定装置略)。

(1)MgCO3的分解产物为________。

(2)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处理尾气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研究小组分为两组,按题图装置进行对比实验,甲组用酒精灯、乙组用酒精喷灯对装置D加热,反应产物均为黑色粉末(纯净物),两组分别用产物进行以下实验。

①乙组得到的黑色粉末是________。

②甲组步骤1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③乙组步骤4中,溶液变红的原因为_______;

溶液褪色可能的原因及其验证方法为____。

④从实验安全考虑,题图装置还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一、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认识理解误区

1.忽视活泼性强的金属单质与溶液中的水反应

如把Na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常错解为有红色沉淀生成,正确解答:

Na熔化成小球,在液面上不断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最后消失,溶液中有蓝色沉淀生成。

2.错误认为Na在氧气中燃烧产物与氧气的量有关

Na与氧气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Na暴露在空气中生成Na2O,而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不论氧气是否足量均生成Na2O2。

3.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是元素的物理性质,如钠,不论是单质钠,还是化合态的钠,焰色反应均是黄色;观察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

4.Al与NaOH溶液反应误认为NaOH为氧化剂,其反应实质为2Al+2NaOH+6H2O=2NaAlO2+3H2↑+4H2O其氧化剂为H2O

5.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现象与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现象误认为相同而实际上不同。

二、铁、铜及其化合物的颜色归纳及Fe2+、Fe3+的检验

1.铁的化合物:

FeO和Fe3O4为黑色,Fe2O3为红棕色,Fe(OH)2为白色,Fe(OH)3为红褐色,Fe2+为浅绿色,Fe3+为棕黄色、Fe(SCN)2+为红色。

2.铜及其化合物:

Cu为红色,CuO为黑色,Cu2O为砖红色,Cu(OH)2为蓝色,CuSO4(白色)

CuSO4·5H2O(蓝色),Cu2(OH)2CO3为绿色,Cu2+为蓝色。

3.Fe2+、Fe3+的检验方法

①直接观察颜色

Fe3+的溶液呈棕黄色,Fe2+的溶液呈浅绿色。

②利用显色反应

③利用铁化合物沉淀的颜色

④证明溶液中既有Fe2+又有Fe3+的方法

a.证明Fe3+用KSCN溶液,溶液变红;

b.证明Fe2+用酸性KMnO4溶液,溶液紫色褪去。

课堂练习

【及时巩固,重视教学反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1.将含Al(OH)3和少量Fe(OH)3的滤渣制取Al2(SO4)3·18H2O,探究小组设计了三种方案:

(1)上述三种方案中,____方案不可行,原因是____。

(2)从原子利用率角度考虑,________方案更合理。

(3)乙方案涉及的有关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将足量Na投入一定量的Al2(SO4)3溶液中,充分反应,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2.氧化镁在医药、建筑等行业应用广泛。

硫酸镁还原热解制备高纯氧化镁是一种新的探索。

以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含少量FeCO3)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的实验流程如下:

(1)MgCO3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加入H2O2氧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滤渣2的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

(4)煅烧过程存在以下反应:

2MgSO4+C

2MgO+2SO2↑+CO2↑

MgSO4+C

MgO+SO2↑+CO↑

MgSO4+3C

MgO+S↑+3CO↑

利用下图装置对煅烧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步吸收或收集。

①D中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

②B中盛放的溶液可以是________(填字母)。

a.NaOH溶液 b.Na2CO3溶液c.稀硝酸d.KMnO4溶液

③A中得到的淡黄色固体能与热的NaOH溶液反应,产物中元素的最高价态为+4,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

3.图中X、Y、Z为单质,其他为化合物,它们之间存在如下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略去)。

其中,A俗称磁性氧化铁;E是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氢氟酸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单质Y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M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R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2)一定条件下,Z与H2反应生成ZH4。

ZH4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

(3)已知A与1molAl反应转化为X时(所有物质均为固体),放出a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A和D的稀溶液反应生成G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

(5)向含4molD的稀溶液中,逐渐加入X粉末至过量。

假设生成的气体只有一种,请在坐标系中画出n(X2+)随n(X)变化的示意图,并标出n(X2+)的最大值。

总结归纳,结束新课

本节结合高考考纲,对本章节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重点强化各考点的理解与应用,请课后认真整理教学案,准备章节测试。

板书设计

金属及其化合物(强化篇)

一、考纲展示与解读

二、考点突破与题型分析:

考点一:

钠、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1.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转化关系

(2)几个反应的分析

(3)鉴别Na2CO3与NaHCO3的方法

2.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转化关系

(2)几个反应分析

考点二: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1.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转化关系

(2)几个反应的分析

(2)几个反应分析

2.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转化关系

作业设计

整理教学案,自主复习,准备章节测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