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祝福》导学案教学文稿.docx
《高中语文教案《祝福》导学案教学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祝福》导学案教学文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祝福》导学案教学文稿
《祝福》导学案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的2、3
【教学方法】
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检查预习】
1、正字音。
监()生寒暄()烟霭()陈抟()老祖间()或一轮
悚()然谬()种俨()然形骸()尘芥()堆
两颊()沸()反盈天捺()上花冠荸荠()草窠()
讪讪()渣滓()蹙()缩窈()陷歆()享
2、解释词语。
寒暄:
尘芥堆 :
俨然 :
咀嚼赏鉴 :
沸反盈天 :
不更事:
《四书》:
3、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学习过程】
1、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她一生的经历都有哪些呢?
请大家速读课文,填写祥林嫂年表。
祥林嫂年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元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
祝福时很忙
seek寻觅soughtsought
break打破brokebroken
spell拼写spelt/spelledspelt/spelled
cast抛castcastset安置setset
ride骑roderidden
have/has有hadhad
5.含有双写字母的词,将双写改为单写,在词尾加t。
如:
keep—kept,sleep—slept,feel—felt,smell—smelt
lie躺laylain
擦亮shinedshinedspin旋转spun/spanspun
2、祥林嫂年表,我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填写的。
但是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这些事情的呢?
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shake摇shookshaken
sow种植sowedsown/sowed3、小说情节一般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几部分。
如果我按照这样的方式划分课文,那么,它们分别对应课文的内容是哪些?
这四部分对应的课文内容大家已经找到了,除此以外,课文内容还剩下几段内容,这几段的作用是什么呢?
teach教taughttaught
melt融化meltedmelted/molten4、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
5.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
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6、鉴赏课文其他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7、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8、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
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make制作mademade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hold拿住heldheld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bring拿来broughtbrought【研习新课】
一、
二、light点着lit/lightedlit/lighted学习齐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1、
2、do/does做diddone思考: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
眼睛:
表现:
变化:
2、提问:
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3、提问:
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
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二、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1、学生默读,思考:
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2、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
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
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1、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2、提问: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
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
眼睛:
3、提问:
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人们的反应怎样?
4、提问: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
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5、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
思考:
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
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6、思考:
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7、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三、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五、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
鲁四老爷是
作品中的“我“是
【答案提示】
第一课时
2、明确:
本文把祥林嫂的死亡放在了最前面来写的,开始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
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5、讨论归纳: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
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
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
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
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6、明确: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
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
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7、明确:
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
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
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8、小结:
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
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二课时答案
1、讨论归纳: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
顺着眼。
(善良温顺)
表现:
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
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勤快耐劳)
变化:
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2、明确:
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3、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
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
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二、1明确: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
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2、教师讲解: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
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
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
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我们继续研读。
三、1、明确:
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
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
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
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2、明确:
肖像: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4、讨论归纳: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
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5、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
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
“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
”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
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6、明确: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7、明确:
“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
“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
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四、明确: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
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
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祥林嫂
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
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
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