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012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docx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社会心理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1924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科学社会心理学的正式形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A:

冯特

B:

麦孤独

C:

奥尔波特

D:

罗斯

答案:

奥尔波特

2、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

个体层面

B:

群体层面

C:

人际层面

D:

社会层面

答案:

个体层面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心理

B:

社会行为

C:

群体心理

D:

以上全是

答案:

以上全是

4、社会心理学研究要考虑社会情境的作用。

A:

B:

答案:

5、社会行为是人对()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

社会因素

B:

现实生活

C:

周围环境

D:

即时情境

答案:

社会因素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包括下列哪个?

()

A:

社会学取向

B:

心理学取向

C:

哲学取向

D:

文化人类学取向

答案:

社会学取向,心理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

第二章

1、表明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是()

A:

皮格马利翁效应

B:

洛伦兹效应

C:

踢猫效应

D:

光环效应

答案:

皮格马利翁效应

2、引导个体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为未来角色和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

A:

预期社会化

B:

早期社会化

C:

再社会化

D:

发展社会化

答案:

预期社会化

3、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称为()。

A:

政治社会化

B:

道德社会化

C:

民族社会化

D:

性别角色社会化

答案:

性别角色社会化

4、社会化的目的是()。

A:

约束个体的行为

B:

适应社会的变化

C:

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D:

有助于社会成员的互动

答案:

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

5、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不同的。

A:

B:

答案:

6、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过程。

A:

成熟

B:

社会化

C:

个性发展

D:

顺应

答案:

社会化

第三章

1、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

C: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答案: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2、“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A:

霍妮(K.Horney)著的《自我的挣扎》

B:

弗洛伊德(S.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C:

米德(J.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

D:

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

答案:

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

3、自我观察、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

自我感觉

B:

自我体验

C:

自我认识

D:

自我控制

答案:

自我认识

4、下列属于心理自我的是()

A:

性别

B:

地位

C:

权利

D:

能力

答案:

5、“我是XX学校的学生”,这个属于()的描述。

A:

社会自我

B:

生理自我

C:

主体自我

D:

心理自我

答案:

6、通常人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

A:

自我认识

B:

自我体验

C:

自我控制

D:

镜我

答案:

第四章

1、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A:

马太效应

B:

首因效应

C:

光环效应

D:

近因效应

答案:

2、“只要是先进人物,就什么都好”,持这种偏见,属于()

A:

首因效应

B:

刻板印象

C:

晕轮效应

D:

投射效应

答案:

3、一般认为东方人集体主义观点强,西方人个人主义观念强,这是()

A:

第一印象

B:

光环效应

C:

刻板印象

D:

投射效应

答案:

4、()的归因理论把人的行为原因基本上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A:

海德

B:

维纳

C:

凯利

D:

纽科姆

答案:

5、按照凯利的归因理论,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归因于行为者的原因()

A:

低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

B:

高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

C:

低一致性高一贯性低区别性

D:

低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

答案:

6、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属于外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是()

A:

努力

B:

运气

C:

能力

D:

任务难度

答案:

第五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

B:

态度指向特定对象或内容,没有对象就不能称为态度

C:

态度具有稳定性

D:

态度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答案:

2、态度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这是指()。

A:

认知功能

B:

顺应功能

C:

调节功能

D:

价值表现功能

答案:

3、行为改变,认知未发生改变,属于()阶段。

A:

同化

B:

顺应

C:

服从

D:

内化

答案:

4、服从阶段指()

A:

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B:

个体自觉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和行为,有意无意的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一致

C:

个体接受新的观点、情感,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即彻底形成新的态度

D:

不管是行为还是认知均无条件服从

答案:

5、态度的成分之一,认知指()

A:

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与评价

B:

对态度对象的好恶情感,也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C:

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

D:

对他人的认识

答案:

6、P-O-X模型中()的之间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

A:

P-O

B:

P-X

C:

X-O

D:

P-P

答案:

第六章

1、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主要由()组成。

A:

好奇的内驱力

B:

好胜心

C:

互惠的内驱力

D:

自尊的内驱力

答案:

2、有助于产生利他或助人行为的是()。

A:

助人者心情愉快

B:

求助者有类似性

C:

助人者行色匆匆

D:

求助者有吸引力

答案:

3、利他行为者的哪些个人因素会促使利他行为的发生()

A:

年龄

B:

性别

C:

人格特点

D:

心境

答案:

4、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恐惧心理

B:

个人顾虑增加

C:

从众心理

D:

责任扩散

答案:

5、儿童的攻击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结果,这是()的观点。

A:

习性学

B:

社会学习理论

C:

本能论

D: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

答案:

6、一个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的人突然摔倒在马路上一时爬不起来,此时经过的路人都不愿去帮助他。

下列四个原因中哪个是最可能的原因?

()

A:

人们比较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

B:

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C:

旁观者对别人陷入困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我们决定是否给予帮助的原因之一

D:

求助者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影响他人给予帮助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答案:

第七章

1、“犯错误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最受人喜欢的是()的人。

A:

能力超群

B:

能力超群,但有小过失

C:

能力差

D:

能力差,又有小过失

答案: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明人际关系的()吸引。

A:

互补性

B:

交往的频率

C:

距离接近性

D:

相似性

答案:

3、人类最亲密、最高层次的人际吸引形式是()

A:

合群

B:

喜欢

C:

爱情

D:

亲情

答案:

4、人际关系由()、情感和行为成分构成。

A:

认知

B:

注意

C:

探索

D:

亲和

答案:

5、“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体现了人际吸引的()

A:

容貌吸引

B:

熟识吸引

C:

相似性吸引

D:

邻近性吸引

答案:

6、“近水楼台先得月“是指人际吸引中的()因素。

A:

相似

B:

互补

C:

邻近

D:

熟悉

答案:

第八章

1、谢里夫的似动错觉实验证明了()社会心理现象的存在。

A:

服从

B:

暗示

C:

模仿

D:

从众

答案:

2、俗语所说的“人云亦云”是一种()现象。

A:

模仿

B:

暗示

C:

社会促进

D:

从众

答案:

3、我们从众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我们渴望正确,这个原因我们称为()。

A:

规范化社会影响

B:

信息性社会影响

C:

认知的合理化

D:

同化

答案:

4、从众是一种()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A:

主动地

B:

被动地

C:

不情愿地

D:

客观地

答案:

5、有些不法商人雇佣“托儿”进行不正当促销之所以能奏效,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哪种心理?

()

A:

顺从

B:

服从

C:

从众

D:

依从

答案:

6、从众是个体在()下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A:

自我实现

B:

群体压力

C:

人际吸引

D:

社会感染

答案:

第九章

1、在实行“大锅饭”的单位,最容易产生的现象是()。

A:

社会促进

B:

社会堕化

C:

去个性化

D:

团体偏移

答案:

2、以下不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的是()。

A:

夫妻二人组成的两口之家

B:

NBA的休斯顿火箭队

C:

喜欢看肥皂剧的观众

D:

保险公司中的营销团队

答案:

3、个人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低的现象,为()。

A:

从众

B:

利他

C:

社会促进

D:

社会抑制

答案:

4、滥竽充数”,这体现的是()

A:

社会助长作用

B:

观众作用

C:

社会堕化作用

D:

榜样作用

答案:

5、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A:

情感原因

B:

竞争意识增加

C:

被评价的焦虑减弱

D:

责任意识降低

答案:

6、在有人陪同的活动中,个人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这是()。

A:

结伴效应

B:

观众效应

C:

比较效应

D:

淘汰效应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