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8000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docx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读《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有感

市环保局 局长 陈德深

2011年1月20日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蔡林海教授所著《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一书,作为环保人,启发很大,感触很深。

下面,我将学习这本书的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

《低碳经济(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一书根据近年来对气候变化以及低碳经济的前瞻性研究,站在俯瞰全球创新竞争大格局的高度,从理念创新、政策与制度创新、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型产业创新以及企业碳管理的经营创新五个领域,系统而详尽地介绍并分析了当今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以及实施现状。

读完这本书后,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即中国的发展能否挤到以发展低碳经济的“竞技舞台”上的危机感,以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而又是人口大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感。

学习后有三点体会:

一是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增长的双赢之举。

2008年世界遭遇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由此催生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实施“全球绿色新政”。

发达国家都把目光投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上,英国首相布朗认为,低碳技术是第四次技术革命,未来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将是环保产业,英国将努力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竞争中领航。

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有助于美国转变发展模式,促进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加快美国经济复苏步伐。

欧盟推行的可再生能源计划将新增300亿欧元,创造35万个就业机会。

二是领略到当今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快人一筹,抢先一步的举措。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试图通过低碳经济创新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把那些还在“高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快速奔跑的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到后面。

欧盟已热衷于成为低碳经济“游戏规则”制定者;英国2008年来陆续颁布实施《气候变化法案》、《英国低碳转换计划》和《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德国每年拨款9亿欧元用于节能设施改造,在未来10年内再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发气候保护技术等。

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10大举措。

日本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和《基本气候法案》。

总之,欧美和日本已经在低碳经济的“竞技舞台”上率先展现实力。

三是中国面临的抉择。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大环境。

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后,我国根据国情采取了自主行动,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我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巨大承诺。

从中国和世界的比较来看,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贯彻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客观要求。

比如说,从成本上看,我国目前的经济起飞正处在国际经济成本急剧上升的时期,而当年美国、日本、德国经济起飞时的能源资源价格相对低廉。

从效率上看,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不转变就是一条死胡同。

前面对该书内容作了简要介绍,也简单谈了几点体会,下面,结合低碳经济发展动向,分析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谈谈如何抢占发展先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动向

第一方面:

低碳经济历史背景和涵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三大问题:

一是能源问题,主要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危机,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按目前开采水平,全球石油、天然气开采年限不到100年,煤炭将在200年后采完,人类将面临巨大的能源危机;二是环境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产生的严重后果已越来越明显。

工业革命之后的三百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31%,从280ppm增加到380ppm。

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收支失衡不断增长、积累,碳循环的平衡开始被破坏,产生了温室效应,气候变暖,继而产生极端气候现象,如:

超强台风、特大水灾、大干旱等,还有就是冰川融化引发海平面上升。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海平面上升估计为0.17米,并引起近5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频发生。

据预测,到2100年,海平面将比目前上升0.5米。

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发展中国家将会有5亿多人受到波及,并可能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不少于2.5亿人的生态难民。

到2030年,太平洋岛国图瓦卢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因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被淹没的国家;三是粮食问题,也就是贫困人口和粮食安全问题。

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

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达到10.2亿人。

由于上述问题,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把低碳经济定义为:

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除了上述本书的涵义外,其他关于低碳经济还有多种解释,但简单的总结出来,我认为: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第二方面:

低碳经济的国内动向。

我国对发展低碳经济问题高度重视,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设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此可见,国家已把低碳发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

如吉林市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广东提出,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并开展了一系列清洁能源产业项目,如大亚湾核电、南澳县风电、湛江生物质发电、新丰江水电等项目;上海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上海世博会以低碳理念为主导,建造了一大批体现绿色低碳的场馆,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缩影;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其发展势头很好。

去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纷纷向国家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园),全国各地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频率也愈来愈高,全社会关注度日益增加。

第三方面: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关系。

低碳经济突出能源和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本质上是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客观上要求实现从高碳向低碳的全面转型,是否实现低碳是“两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两者的共同点有以下4个方面:

一是两者都要求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两者都要求人类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效应,保护生态,实现环境友好;三是两者都具有社会性。

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

而“两型”社会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其社会性不言而喻。

四是两者殊途同归,最终都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我省位居改革开放最前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努力争创实现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但由于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环境容量有限,进一步发展又面临较大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和率先走出一条低碳经济的科学发展新路。

一是能源、资源约束明显。

作为经济总量占全国八分之一、常住人口超过9500万的人口第一大省,人均资源拥有量却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

珠三角地区100%的煤炭、95%的木材、86%的成品油、72%的钢材、22%左右的电力需要从省外调进;铁矿石、铝、铜原料也主要依靠外调和进口。

近三年来,广东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上涨了25%,工业发展综合成本上升50%,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部分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已陷入有建设项目但无地可用的窘境。

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是我省向后工业化发展、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时期,解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任务也更为迫切。

二是环境压力大,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广东的环境质量迅速下降,酸雨污染、尘类污染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一是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

我省印染、造纸、化工等8个行业的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22.9%,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占的比例达65%和85%以上,其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2~13倍。

二是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2009年全省饮用水源水质总达标率为94.7%,部分流经城市河段的水质污染仍然严重,仍有15.5%的省控江河断面水质为五类和劣五类;近年每年因酸雨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0亿元左右,占全省国土面积63%的17个市已划为酸雨控制区,珠三角大气复合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呈减小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三是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加快,这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有从珠三角向全省扩展的趋势。

三是对外贸易依存度高。

广东省外向型经济发达、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3,对外依存度高达174%,资源约束矛盾异常突出,如铝、铜原料主要靠外调和进口,煤炭、木材约95%靠调入,钢材72%、原油62.5%靠外调和进口。

广东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高新技术企业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占70%以上。

(二)主要制约我市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因素。

从目前我市资源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现状,主要制约发展因素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资源消耗水平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

2009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为每万元1.294吨标准煤,比全省平均水平(每万元0.684吨标准煤)高0.61吨;2009年单位GDP用水量为每万元159.97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每万元117.37立方米)高42.6立方米。

2009年全市单位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为每万元3.82万标立方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每万元0.57万标立方米)3.25万标立方米,单位GDP工业废水排放量为每万元10.05吨,是全省平均水平(每万元4.78吨)的2.1倍。

可见,我市目前仍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之中,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处于较高水平。

二是资源需求压力增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需求量将迅速增加。

预计2012年用水需求总量将达到18.6亿立方米,因此,将对水资源承载力和现有供水工程造成较大压力。

我市土地资源利用率高,后备资源少。

未来几年,土地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能源需求量也将迅速增加,而我市一次能源全部靠调入,因此,对能源的供给压力和运输压力将大大增加。

三是环境污染形势仍然严峻。

大气污染负荷高度集中,工业废气主要排放地区是云安县和云城区,两地合计占总排放量的73%。

排放行业也比较集中,水泥建材和电力行业占了92%以上。

污染物排放量方面,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了全市总量的一半。

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个别行业如石材行业尘污染治理任务较重,局部地区尘污染特别是公路、建设工地尘污染有加重趋势。

废水排放量增加迅速,2009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超过3400万吨,工业化学需氧量5700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达7000万吨,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的2倍多,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是工业的2.73倍。

长期以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年虽建成10家污水处理厂,各县(市、区)城区河段水质明显好转,但目前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仅为14.8万吨,而且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尚不完善,部分河涌污染仍较严重。

近年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村创建活动,部分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但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仍处于无序排放状态,影响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

四是生态压力加重。

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产生较大的生态影响,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经营方式、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增加以及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将使农业污染负荷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农业源污染所产生的COD负荷是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负荷总和的3倍。

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6%以上。

但森林整体质量不高,生态功能较低。

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灾害较为突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洪涝灾害年均发生2.7次,严重洪涝年均1次,均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五是产业转移压力。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业向我市转移的总量和速度将空前加快,而我市位于我省重要饮用水源河流上游地带,是全省山区生态屏障,生态作用和环境功能十分重要。

产业转移使全市的环境污染负荷必将大幅增加。

三、创造条件率先突破抢占发展先机

在分析了发展动向和制约因素后,那么如何抢占发展先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方面:

发展先机。

相对国内其他地区,中央给了广东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权力,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发展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和先决条件。

而我省也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努力推进低碳发展。

在去年11月召开的广东省开展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启动大会上,汪洋书记就广东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要加快发展低碳技术,重视降低碳排放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要强化低碳发展的引擎作用,培育和创新更多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体现我省经济特色的低碳产业链”的要求。

黄华华省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表示,广东将采取规划引导、政策支持、重点突破、加强合作、试点推动等五项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

在刚刚结束的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2011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要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所下降。

首次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要求。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有效保障生态安全,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并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扎实推进国家低碳省试点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部署,把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作为“十二五”期间十二个方面主要任务之一。

由此看来,“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按照“两型”社会和绿色低碳的方向,积极主动抓好低碳经济建设,抢占发展低碳经济的先机,争当低碳省建设的排头兵。

在全省抢占先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形势下,我市的优势如何:

汪洋书记在视察云浮时指出:

云浮主业突出、生活富足、生态优良、民风淳朴、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为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粤西、粤北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汪洋书记视察云浮的讲话精神,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全面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循环经济和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和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总目标,各项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

概括的说,我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有以下四个方面优势:

一是我市目标定位明确。

云浮市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规划提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资源、特色产业优势,走山区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循环发展的绿色城市。

这个目标定位符合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要求。

在“发展规划”框架下,我市还出台了《云浮市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年)》、《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行动纲要》、《云浮市实践科学发展观重点行动纲要》等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所提出的目标都体现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

二是具备优先发展条件。

我市提出全面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循环经济和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市和广东富庶文明大西关,具有先行先试的先机和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和生态优势,大胆探索和创新发展机制,率先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三是发展空间较为充足。

相对珠三角来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加上具有较为充足的土地、人力和环境资源,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大。

根据环保规划,我市集约利用区面积有22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8%。

四是生态环境优势突出。

到目前,全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基本没有出现酸雨现象。

西江云浮段水质保持在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罗定江、新兴江、南山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到相应功能要求,基本保持在Ⅲ类(良好)以上。

特别是近年来,南山河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在90年代后期南山河是劣五类水体,经过投入几千万资金治理,到2008年水质已基本达到三类,符合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水泥厂粉尘治理效果明显,近年全市水泥企业约投入了治理资金2.1亿元,水泥粉尘排放浓度由每立方米600毫克大幅降至40毫克以下;城区降尘量由1992年的每月每平方公里17.58吨降至2010年的4.28吨,降幅达到75.6%。

第二方面:

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思路。

一是政府引领,全民参与。

发挥政府在认识统一、资源凝聚和示范引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强调全社会参与,以政府的“有形之手”和社会的“无形之手”共同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二是规划先导,统筹推进。

高度重视低碳建设的源头决定性和内部关联性,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各项任务和行动。

三是自主创新,因地制宜。

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强化风格,兼顾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加强适宜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应用,探索本土化模式。

四是加强合作,全程优化。

加强与先进地区合作,学习借鉴其低碳发展成功经验。

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新等各个阶段,全过程贯彻落实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和技术要求,探索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城市建设路径。

第三方面:

环境保护如何在推动低碳发展中发力。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当前,我省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任务,而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着力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要保障和内在要求,生态环境建设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一个核心。

当前环保工作要按照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要求,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与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相统一,把生态环保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进经济转型作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一是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国家已基本确定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的基础上,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减排指标。

而我省更增加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必须坚定完成减排任务的信心,在确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制定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环保政策措施,不断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经济转型。

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相对滞后,由于缺少长时间工业化的积累,使我市在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但也给我市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先机,可以跳过传统的工业化路径,选择符合现时发展方向的新型工业。

坚持以人为中心、跳过工业化的城市化,先塑造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吸引人的集聚。

通过人的集聚,吸引资金、信息的汇集,再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最终实现城市化。

三是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

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

要研究制定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促进政策,加快形成以低碳产业为核心,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为基础的低碳发展新格局。

坚持相对减排原则,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体制机制,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

大力推进绿色环保生态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配合节能减排工作,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和企业环境信用评定,以公众的消费选择来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四是引导城市低碳生活理念。

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在全民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环保等相关部门应该发挥宣传引导重要作用,加大绿色低碳宣传,有效引导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低碳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低碳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算一算自己的碳足迹是多少,一旦明白了你的碳足迹从哪里来,就可以设法去减少它。

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就能实现低碳的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